第二章 海洋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7
第⼆章海洋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第⼀节海流海流概述:1.海流的定义及分类海流是指海⽔⼤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
海流⼀般是三维的,由于海洋的⽔平尺度远远⼤于其垂直尺度,因此⽔平⽅向的流动远⽐铅直⽅向上的流动强得多。
习惯上常把海流的⽔平运动分量狭义地称为海流,⽽其垂直分量称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海流的主轴是指海流流动⽅向上流速最⼤点的连线。
海流的规模常⽤流幅来表⽰,流幅是指垂于主轴的⽔平宽度和上下厚度。
海流的强弱常⽤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表⽰。
海流的单位常⽤kn(节)和n mile/d(海⾥/天)表⽰。
海流是⽮量,其⽅向以流的去向表⽰,通常以8⽅位或度数为单位。
按照海流的成因,海流可以分为风海流、梯度流、补偿流和潮流等;按照海流本⾝的温度与其所流经海域的温度⾼低,海流可以分为冷流、暖流和中性流;按照海流⽅向与海岸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向岸流、离岸流和沿岸流。
在海岸带实测到的海流通常是潮流、风海流、地转流等迭加后的合成海流,可以分解为周期性的海流(潮流)和⾮周期性的海流(余流)。
实际的海流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的结果,在近海通常以潮流为主,在外海则以风海流为主。
2.海流的表⽰⽅法海流多以⽮量分布图来表⽰,常⽤的有流场分布图和海流频率玫瑰图。
表层海风流成因与特征:在⽆限深海中,由于地转偏向⼒作⽤,表层风海流的流向在北半球偏于风去向之右约45?,在北南球偏于风去向之左约45?。
海流流向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流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
到某⼀深度时,流向与表层海流相反⽽流速仅为表层流速的5%。
在浅海中,流向与海深、摩擦深度有关,流向与风向⼏乎⼀致。
地转流:地转流也称梯度流,它是指当等压⾯(海⾯)发⽣倾斜时,海⽔的⽔平压强梯度⼒和⽔平地转偏向⼒平衡时的稳定海流。
根据引起等压⾯倾斜的原因不同,地转流⼜可分为倾斜流和密度流两种。
倾斜流是指在不均匀的外压场作⽤下的地转流。
在海洋上⼤⽓压分布不均匀,⼤河⼊海的河⼝或迎风的海边出现的海⽔不均匀堆积等引起的海⾯(等压⾯)倾斜。
牢记:第一章 绪论依《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和毗连区法》等,属中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300万平方公里)。
第二章 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球上互相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
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
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第三章 海水的物理特性和世界大洋的层化结构海水的盐度的平均值约是35psu水的密度变化有反常,3.984℃时密度最大海面热收支:太阳辐射(进入海洋中的)、海面有效回辐射(长波辐射)、蒸发或凝结潜热以及海气之间的感热交换。
海洋中的水循环影响因子:蒸发、降水、大陆径流、结冰与融冰。
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取决于蒸发和降水量之差。
(E-P)~S 成正比例。
主温跃层(永久性温跃层):低纬海域的暖水只限于薄薄的近表层之内,其下便是温度铅直梯度较大的水层,在不太厚的深度内,水温迅速递减。
这层铅直梯度较大的水层就是大洋主温跃层,它不随季节变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海洋卷,1987)对水团的定义是:“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
”海水混合的形式有三种:分子混合、涡动混合(湍流混合)和对流混合。
第五章 海洋环流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 。
“大规模”:它的空间尺度大,具有数百、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的流域;“相对稳定”:在较长的时间内,例如一个月、一季、一年或者多年,其流动方向、速率和流动路径大致相似。
海流的成因:一是海面上的风力驱动,它形成风生海流。
二是海水的温盐变化。
海流流速的单位,按SI 单位制是米每秒,记为m/s;流向以地理方位角表示,指海水流去的方向。
流向记为0°(北),向东流动则为90°。
流向与风向的定义恰恰相反,压强梯度力水平分量(大约1cm:1km 的斜面上向下滑动所受的力),是引起海水运动的重要作用力。
2.海洋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2.1海流2.1.1海流概述2.1.1.1海流的定义及分类题干:风和海流的方向:A.都是指来向B.风是指来向,流是指去向C.都是指去向D.风是指去向,流是指来向参考答案:B题干:海浪和海流的方向:A.都是指来向B.浪是指来向,流是指去向C.都是指去向D.浪是指去向,流是指来向参考答案:B题干:航向和流向:A.都是指来向B.航向是指来向,流是指去向C.都是指去向D.航向是指去向,流是指来向参考答案:C题干:表层大洋海流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B.水温差C.大气环流D.气象要素分布不均匀参考答案:C题干:海流的主要成因是:A.风和海水的密度B.风和气温差C.地球与日月间的引力D.风和水温差参考答案:A题干:由于大范围盛行风所引起的一种流向和流速都比较稳定的海流,称为:A.漂流B.梯度流C.风生流D.潮流参考答案:A题干:由风对海面的切应力、地转偏向力、粘滞摩擦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稳定海流是:A.补偿流B.地转流C.风海流D.潮流参考答案:C题干:当海水的水平压力梯度与地转偏向力平衡时形成的稳定流动是:A.补偿流B.地转流C.风海流D.潮流参考答案:B题干: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海流对船舶运动有一定影响B.较弱的海流对天气和气候有显著影响C.海雾的形成与冷、暖海流的分布无关D.海流不能带动冰山移动参考答案:A题干:海洋上最主要的海流是:A.风海流B.地转流C.补偿流D.潮流参考答案:A题干: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补偿流只有水平方向的B.补偿流只有垂直方向的C.出现上升流的海区常伴随低温D.出现上升流的海区常伴随高温参考答案:C题干:下列正确的说法是:A.补偿流只有水平方向的B.补偿流只有垂直方向的C.补偿流既有水平方向的,也有垂直方向的D.出现上升流的海区常伴随高温参考答案:C题干:地转流(又称梯度流)可分为:A.密度流,倾斜流B.补偿流,潮流C.定海流,风生流D.向岸流,离岸流参考答案:A题干:由于不均匀外压场作用下引起的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梯度流称为:A.密度流B.倾斜流C.补偿流D.外压流参考答案:B题干: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而引起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梯度流称为:A.倾斜流B.密度流C.补偿流D.潮流参考答案:B题干:在北半球背密度流而立,密度小的(高温)水域在,密度大的(低温)水域在。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第⼀章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海⽔的组成、海洋⽣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圈,河⼝、海岸带,海⾯上的⼤⽓等)。
研究内容:海⽔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海洋军事活动应⽤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其作⽤。
3)学科分⽀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趋明显。
相似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②海洋中⽔---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③海洋作为⼀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布特点: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西洋和印度洋⽔深超过3000⽶的深海底部。
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和90%的⾦红⽯产⾃海滨砂矿。
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利亚、印度、斯⾥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
⾦刚⽯砂矿主要产于⾮洲南部纳⽶⽐亚、南⾮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深⼩于200⽶的⼤陆架⾯积有100多万公⾥,某中含油⽓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积约70万公⾥,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等获得⼯业油流。
在辽东半岛、⼭东半岛、⼴东和台湾沿岸有丰富的海滨砂矿,主要有⾦、钛铁矿、磁铁矿、锆⽯、独居⽯和⾦红⽯等。
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概观;1.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洋的主要特征: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盐度:1000克海水中含盐的克数;海的主要特征:海的深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概观1. 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峡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2. 海和洋的主要特征洋的主要特征: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盐度:1000克海水中含盐的克数。
海的主要特征:海的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
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波多系由大洋传入,但潮汐涨落往往比大洋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3. 海湾潮差、海峡流速的主要特征海湾中的海水可以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故其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很相似,但在海湾中常出现最大潮差,如我国杭州湾最大潮差可达8.9m。
海峡最主要的特征是流急,特别是潮流速度大。
海流有的上、下分层流入、流出,如直布罗陀海峡等;有的分左、右侧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峡等。
由于海峡中往往受不同海区水团和环流的影响,故其海洋状况通常比较复杂。
4. 海按照位置的分类;中国近海海洋区域划分及基本形态特征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
《海洋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要道以及气候的调节器。
它不仅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了解海洋基础知识,对于我们认识地球、保护海洋生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洋的基本概念(一)海洋的定义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它由洋、海、海湾、海峡等不同形态的水域组成。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面积广阔,深度较大,盐度相对稳定;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面积较小,深度较浅,盐度受陆地影响较大。
海湾是一片三面环陆的海洋,海峡则是连接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二)海洋的物理特性1. 温度:海洋表面温度受太阳辐射、洋流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季节变化。
在赤道附近,海洋表面温度较高,而在两极地区,温度则较低。
海洋深处的温度相对稳定,一般在 0-4℃之间。
2. 盐度: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含量,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海洋盐度的分布受降水、蒸发、河流注入等因素影响,一般在 33-37‰之间。
在一些高蒸发、少降水的海域,盐度较高;而在有大量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较低。
3. 密度:海水的密度与温度、盐度和压力有关。
温度越低、盐度越高、压力越大,海水的密度就越大。
海洋中的密度差异会引起海水的流动,形成洋流。
(三)海洋的化学特性1. 溶解气体:海水中溶解有大量的气体,主要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这些气体对于海洋生物的生存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2. 营养物质:海水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硅等,它们是海洋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
3. 酸碱度:海水的酸碱度一般在 7.5-8.4 之间,呈弱碱性。
海洋中的酸碱度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海洋生物的活动等因素影响。
三、海洋的发展历程(一)地球海洋的形成地球在形成初期,表面被炽热的岩浆覆盖。
初中海洋学知识点梳理海洋学是研究海洋及其相关现象的学科,涉及到海洋的地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
对于初中生而言,了解一些基本的海洋学知识对于增长见识、培养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的。
本文将对初中海洋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包括海洋的定义、特点、成因、重要性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等内容。
一、海洋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海洋是指地球上所有与陆地相连的水域,包括五大洋和各个海洋、海湾、海峡等。
2. 特点:a. 大部分是咸水:海洋中的水含有盐分,平均盐度约为3.5%。
b. 巨大的面积:全球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
c. 不同深度分层:表层水温较高、浮力大,深层水温较低、浮力小。
d. 影响全球气候:海洋通过吸收、储存和释放热量,对调节全球气候起着重要作用。
二、海洋的成因1. 大部分来自地球的水:地球上的水源主要来自一亿年前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原始火星撞击坑“海洋火星洞”。
2. 大量水汽的释放:地球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形成大量的水汽,这些水汽最终形成了大气中的云、雨水等,进入海洋。
3. 冰河的融化: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使大量淡水进入海洋。
4. 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通过地壳裂缝或渗透进入海洋。
三、海洋的重要性1. 调节气候:海洋对全球气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海洋的温暖和寒冷区域的冷却,形成气候带,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分布。
2. 维持生态平衡:海洋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环境,对全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3. 资源丰富:海洋是重要的资源库,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
4. 交通和贸易:海洋是重要的交通航道,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
四、海洋生态系统1. 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如海绵、海葵、海藻等)和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海龟)等。
2. 海洋食物链:海洋中的生物之间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基层是浮游植物,然后是浮游动物,接着是小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最后是大型食肉动物。
2012年海洋基础知识整理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一)海洋科学1.[掌握]: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地球科学的组成部分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大气科学、水文科学等密切相关。
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其中的物质、生活于其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
地球的海和洋,总面积约3.6亿平方千米,约占地表总面积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11034米;容积约13.7亿立方千米,容纳的水量超过地球总水量的97%。
[了解]:海洋科学的分支及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海洋科学的分支:海洋科学体系包括基础性科学、应用与技术研究、管理与开发的研究。
基础性科学包括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应用与技术研究有卫星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海洋声学、光学与遥感探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预报以及工程环境海洋学等。
管理与开发研究有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功能区别、海洋法学、海洋监测与环境评价、海洋污染治理、海域管理等。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二)地球运动和结构2.[熟悉]: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科氏力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差别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地球上只有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科氏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
该力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北半球总是使运动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在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在不同的纬度惯性离心力的大小不同。
1、海洋学研究内容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关海洋军事活动所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
1、地球自转偏向力—科氏力的特点?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北半球偏向力向右,南半球偏向力向左除赤道外的运动物体受到该力作用。
2、地球的圈层结构?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3、海洋固有的形态特性?广漠而有垠,连通又阻隔,深又浅4、海和洋的划分及特征?洋:远离陆地,受陆地影响小,面积大,水深(2-3km),有独立潮波系统,底质为软泥,红黏土。
海(54):靠近陆地,受陆地影响大,面积小,水浅,无独立潮波系统,底质为陆屑。
5、构造学说的三个阶段?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12)构造6、现代海岸带包含几部分——潮上下间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海岸,海滩,水下岸坡】7、海底地形包括哪些部分——架坡基?大陆边缘,大洋中脊,洋盆,稳定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1、海水组成:热胀冷缩性质水,无机盐,有机物,悬浮物【纯水】4℃以上满足热胀冷缩性质,4℃以下不满足。
低于4℃有利于水分子缔合2、海水盐度(35‰)定义:发展历程(1)1000g水中所包含的溶质总质量(2)测定海水的氯度(电导率)与标准海水的比值(3)样品与KCI的电导率之比3、海水的热力性质:比热,位温,位密等(1)海水比热>空气(2)位温:某一温度海水绝热上升到海面时的温度(3)位密:位温下的密度4、海水状态方程描述海水密度与温、盐、压等理化特征参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5、海冰的分类新冰,尼罗冰,初期冰,一年冰,多年冰。
6、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在结冰的过程中,气温越低,结冰速度越快,冰层厚度发展越厚,被包围在其中的卤水越多,海冰的盐分越高;冻结前海水的盐度越高,海冰的盐度可能也高。
在南极大陆附近海域测得的海冰盐度高达22~23。
第一节海流海流概述:1.海流的定义及分类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是海水重要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
海流一般是三维的,由于海洋的水平尺度远远大于其垂直尺度,因此水平方向的流动远比铅直方向上的流动强得多。
习惯上常把海流的水平运动分量狭义地称为海流,而其垂直分量称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海流的主轴是指海流流动方向上流速最大点的连线。
海流的规模常用流幅来表示,流幅是指垂于主轴的水平宽度和上下厚度。
海流的强弱常用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表示。
海流的单位常用kn(节)和n mile/d(海里/天)表示。
海流是矢量,其方向以流的去向表示,通常以8方位或度数为单位。
按照海流的成因,海流可以分为风海流、梯度流、补偿流和潮流等;按照海流本身的温度与其所流经海域的温度高低,海流可以分为冷流、暖流和中性流;按照海流方向与海岸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向岸流、离岸流和沿岸流。
在海岸带实测到的海流通常是潮流、风海流、地转流等迭加后的合成海流,可以分解为周期性的海流(潮流)和非周期性的海流(余流)。
实际的海流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近海通常以潮流为主,在外海则以风海流为主。
2.海流的表示方法海流多以矢量分布图来表示,常用的有流场分布图和海流频率玫瑰图。
表层海风流成因与特征:在无限深海中,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表层风海流的流向在北半球偏于风去向之右约45︒,在北南球偏于风去向之左约45︒。
海流流向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向右(南半球向左)偏转,流速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变小。
到某一深度时,流向与表层海流相反而流速仅为表层流速的5%。
在浅海中,流向与海深、摩擦深度有关,流向与风向几乎一致。
地转流:地转流也称梯度流,它是指当等压面(海面)发生倾斜时,海水的水平压强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平衡时的稳定海流。
根据引起等压面倾斜的原因不同,地转流又可分为倾斜流和密度流两种。
倾斜流是指在不均匀的外压场作用下的地转流。
在海洋上大气压分布不均匀,大河入海的河口或迎风的海边出现的海水不均匀堆积等引起的海面(等压面)倾斜。
观测者若背倾斜流而立,则右边等压面高,左边等压面低(南半球相反)。
流速大小与等压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倾斜度越大,水平压力梯度也越大,流速就越大。
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地转流称为密度流。
观测者若背密度流而立,则右边等压面高,密度小(温度高);左边等压面低,密度大(温度低)。
在南半球则相反。
冷流与暖流:海流的水温低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称为冷流,亦称寒流。
通常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为冷流,如拉布拉多冷流、亲潮等。
海流的水温高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称为暖流。
通常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海流为暖流,如墨西哥湾流、黑潮等。
海流的水温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基本一致,称为中性流。
通常沿东西方向流动的多属于中性流,如南、北赤道流等。
世界大洋表层海流模式:世界大洋表层海流以风海流为主,其形成主要受制于海面风场。
由于稳定风系的作用,大洋表层的海水产生相应的流动。
将世界海洋环流分布与世界风带的分布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综合各大洋海流的基本状况,可以概况出大洋海流模式。
在北半球的大洋中,中低纬海域为顺时针暖水环流,中高纬海域为逆时针冷水环流。
在南半球中低纬海域为逆时针暖水环流。
1.信风流在稳定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作用下,形成了两支强大的信风海流,分别称为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
它们自东向西流动,横贯大洋,其温度与周围水温差不多,属于中性流。
南、北赤道流的位置并不以赤道为对称,而是稍稍偏北。
只有南印度洋的南赤道流位于10︒S与南回归线之间。
此外,北印度洋的北赤道海流仅在冬季出现。
2.赤道逆流在南、北赤道之间有一支自西向东流的赤道逆流。
赤道逆流在大洋东岸分支,又分别汇入南、北赤道流。
它也是一支中性流。
赤道逆流的位置与赤道无风带一致,偏于赤道以北,约在3︒~5︒N到10︒~12︒N之间。
3.西边界流南、北赤道流流到大洋西岸后分支,小部分向赤道汇入赤道逆流,大部分则转向高纬一侧,沿着大陆的边缘流动,成为近岸水系和大洋水系之间的边界,称为大洋西边界流。
西边界流大多来自热带洋面,水温高,流速大,是较强的暖流,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向高纬度输送。
如黑潮、墨西哥湾流等。
4.西风漂流西边界流进入盛行西风带后便形成了基本上从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海流,其暖流特性可一直保持到横越大洋。
在南半球因无大陆阻隔,三大洋的西风海流彼此沟通,形成一个连续水环,又称西风漂流。
5.东边界流西风漂流在大洋东岸流向低纬的海流称为东边界流。
与西边界流相比,东边界流是一支流动缓慢,幅度宽广,影响深度较浅的寒流。
6.高纬冷水环流和南极海流在北半球,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向高纬的分支是暖流,进入极地东风带后,在风系和岸形的影响下,先向西然后在大洋西部折向南行,具有寒流性质。
它在大约40︒N附近与西风漂流汇合,构成一个反时针方向的小循环,特为冷水环流系统。
在南极大陆周围出现受极地东风影响而产生的自东向西的南极海流,这种海流常受南极岸形和其它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地方性海流所切断。
世界海洋表层海流系统:1.太平洋的海流系统在北太平洋上,北赤道流横越太平洋,在菲律宾以东转向北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强大暖流-黑潮。
黑潮在台湾附近分离出一支称为台湾暖流,在日本九州岛西南海域分出两支,一支流向黄海称为黄海暖流,另一支经过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为对马海流。
黑潮转向东流成为北太平洋海流。
北太平洋海流较宽,流速较小,到达北美西岸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称为加利福尼亚寒流,与北赤道流相接,构成一个顺时针方向的大环流系统。
北太平洋海流的北支,沿加拿大西海岸进入阿拉斯加湾,形成阿拉斯加暖流。
它沿阿留申群岛流动的海流称为阿留申海流;还有一部分经乌尼马克海峡进入白令海,称为白令海海流。
白令海海流和来自北冰洋经白令海峡流出的冷流一起,沿大陆东岸南流,沿途又汇合了来自鄂霍次克海、千岛群岛附近的海水融化而成的海水南下,形成北太平洋上水温最低的冷流-亲潮(Oyashio)。
这样,形成北太平洋中、高纬的一个反时针方向的环流系统。
在南太平洋上,主要由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冷流构成南太平洋上的反时针海流系统。
2.大西洋的海流系统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域是由北赤道流、墨西哥湾流、北大西洋流和加那利海流所组成的顺时针海流系统。
在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海域,由北大西洋海流、爱尔明格海流、拉布拉多海流构成逆时针旋转的冷水环流系统。
南大西洋的海流主要是由南赤道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组成的反时针环流系统。
3.印度洋的海流系统北印度洋的海流为季风流。
从10月至次年3~4月,北印度洋海面盛行东北季风,这期间的海流主要是向西南方向流动,以12至次年1月最为明显。
冬季的赤道逆流源于南赤道流的北分支,东北与赤道逆流相接,从而形成北印度洋冬季反时针方向的环流流系。
从5月至9月,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这期间海水活动的总趋势大体与冬季相反,海水在季风作用之下向东或东北方向流动。
南赤道流的北分支在季风作用下越过赤道,进入北印度洋,沿索马里沿岸向东北流动,称为索马里海流。
表层海流均为东流,7、8月最明显,它与西南季风下的东或东北流构成一个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系统。
南印度洋的海流基本符合南大洋海流模式,主要由南赤道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和西澳大利亚冷流构成南印度洋上的反时针方向的环流系统。
其他海洋的海流:1.中国近海的海流(1)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海流我国近海的海流主要是由黑潮暖流和沿岸流两个流系组成。
黑潮在我国台湾东北海域分出一个小分支,沿浙闽外海北上,称为台湾暖流。
黑潮在九州岛西南海域分出一支经过对马海峡流入日本海,称为对马海流。
对马海流在济州岛南部海域又分离出一支,从济州岛西南海域进入黄海,成为黄海、渤海海域环流的主干,通常称为黄海暖流。
它大在北黄海转折,然后通过渤海海峡进入渤海,流向比较稳定,冬弱夏强。
黑潮在我国台湾的东南海域,于10月至次年4月,有一部分流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约在台湾的南面又分两支:主流向西南,成为南海左旋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支流沿台湾西岸北上,与黑潮主干和台湾暖流汇合。
黑潮及它的三个分支(对马、台湾、黄海暖流)给中国近海带来了高温、高盐的大洋海水,称为外海流系。
我国沿岸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江河入海,构成沿岸流系。
沿岸流冬半年具有低温、低盐的性质。
渤海沿岸水沿着山东半岛北岸流出,绕过成山头,扩散到南黄海。
另外,在浙闽沿岸,冬季有一支自长江口南下的沿岸流,携带着长江等沿岸江河的淡水经台湾海峡流入南海,夏季这支沿岸流似乎不存在。
(2)南海的海流南海位于热带季风区,其表层海流在季风的作用下,具有季风漂流的特性,海流的方向和强度都随季风而变。
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南海大部分区域为西南流。
夏季南海盛行西南季风,南海的海流主要为东北流。
10月和4月为季风转换月份,风向不稳定,海流处于转换之中,比较零乱。
2.地中海与黑海的海流地中海海流主要是由大西洋经直布罗陀海峡,沿非洲北岸东流,至地中海东端塞得港折向北,然后从达达尼尔海峡出来的流,进入爱琴海后,往南绕过希腊沿地中海北岸西流,基本形成一反时针环流。
在黑海,海流也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3.红海与亚丁湾的海流红海和亚丁湾的海流受季风影响。
东北季风时期,亚丁湾是西海流,季风流通过曼德海峡进入红海;西南季风时期,亚丁湾是东海流,红海海流经曼德海峡流入亚丁湾,汇入西南季风流。
第二节海浪海浪概述: 1.波浪要素波浪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周期性,常用正弦波的要素描述波浪特征。
波面的最高点叫波峰,最低点叫波谷。
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波长。
相邻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叫波高。
波形的传播速度叫波速(或相速)。
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通过一固定点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
波高与波长之比叫波陡。
沿垂直于波浪传播方向通过波峰的线叫做波峰线。
垂直于波峰线的线叫波向线,波向是指波的来向。
2.波浪的分类按波浪成因和周期或频率划分为:(1)风浪、涌浪和近岸浪:由风直接作用而引起的波浪称为风浪(Wind Wave)。
风浪离开风区传至远海或者风区中风停息后所留下来的浪,称为涌浪(Swell)。
习惯上把风浪和涌浪,以及它们形成的近岸浪(coastal wave),合称为海浪。
(2)风暴潮:由于气象原因,如台风,风暴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称为风暴潮,亦称风暴海啸。
(3)海啸:由于海底或海岸附近发生的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波动,称为海啸。
(4)潮汐波:由于天体引潮力作用所产生的波动。
(5)气压波:相邻海区的气压不同而产生的波动。
(6)内波: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处而产生的波动。
内波在各种深度的海洋中都可产生,其波高比表面波大得多,常达几十米,甚至近百米。
船舶遇到内波现象时,大致会经历“死水”和共振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