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套
- 格式:ppt
- 大小:23.98 MB
- 文档页数:264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详细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营养输送等。
2. 第五章《动物的生活》: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 第六章《天气与气候》:探讨天气现象、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
3.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学会观察天气现象,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营养输送;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类;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天气现象的观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动物卡片、天气符号卡片等。
2. 学具:学生用书、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动物,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种子发芽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植物的生命力。
(2)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类,以动物卡片为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通过天气符号卡片,让学生学会观察天气现象。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发芽光合作用营养输送2. 动物的分类:生活习性特征与人类的关系3. 天气与气候:天气现象气候变化观察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2)收集动物卡片,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分类。
(3)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气候特点。
2. 答案:(1)植物生长记录表。
(2)动物分类卡片。
(3)天气观察日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校园植物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 第二章:动物的生活与适应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运动与行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3.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天气的观测与描述气候的变化与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六大器官、生长过程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掌握常见动物的特征、分类、运动与行为。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变化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关爱动植物,关注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环境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与结构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天气观测与气候变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样本、显微镜、放大镜等动物标本、模型、卡片等天气观测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风向仪等)2. 学具:彩色笔、剪刀、胶水等探究记录本、观察表格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播放动物行为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动物生活与适应的兴趣。
以天气变化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六大器官,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结构。
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通过实验验证。
分类介绍常见动物的特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描述。
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举例说明。
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天气观测。
3. 例题讲解:以植物生长过程为例,讲解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以动物分类为例,介绍动物的特征与适应。
以天气观测为例,讲解气候的变化与影响。
4. 随堂练习:学生观察植物样本,绘制植物结构图。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动物的生活习性与适应环境。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清单(背诵版)1教科版三下科学第1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清单第1课运动和位置1.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 . . . .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三下1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 "生地日行八万里.温天通看下何”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坐地”的111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跟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
2.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一个物体从一个点挪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央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2024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全册全部教案24课时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植物的一生》:第一节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第二节种子的传播;第三节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第六章《动物的一生》:第一节动物的出生与成长;第二节动物的繁殖;第三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认识自然界生命的奇妙。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变化,理解自然界生命的循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实物,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放大镜、种子、泥土、花盆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美妙。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种子、发芽、生长等阶段。
(2)讲解动物的出生与成长,让学生了解繁殖、孵化、成长等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2)让学生描述身边动物的成长变化,分享观察心得。
4. 讲解植物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一生:(1)生长与变化(2)种子的传播(3)植物与人类的关系2. 动物的一生:(1)出生与成长(2)繁殖(3)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过程,并画出植物的生长示意图。
(2)观察身边的动物,描述其成长过程,并画出动物的成长示意图。
2. 答案:(1)植物生长示意图: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2)动物成长示意图:出生→成长→繁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到自然界生命的奇妙。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 1《运动和位置》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 2《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
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2、实验做3 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1- 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1- 7《我们的“过山车”》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 8《测试“过山车”》1、为了让“过山车”运动得快、运动得远,小球的起点往往在“过山车”的(最高处)。
1.1运动和位置一、填空题1、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择()。
如果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改变,物体就是()的;如果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物体就是()的。
2、确定和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三个条件:()、()和()。
3、“小明站在讲台的右边”,参照物是()。
如果以小明为参照物,那么讲台在小明的()。
4、坐在向东行驶的列车上的乘客,以列车为参照物时,看窗外的树木是向()运动的,乘客自己是()的。
二、判断题。
1、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距离。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是不同的。
()3、参照物可以是运动的物体。
()4、我们无法描述一个运动物体的位置。
()三、选择题。
1、当你伸开两臂,左臂向东,右臂向西时,你面对的方向是( )。
A.北B.南C.西2、要描述一个学校的位置,选择( )为参照物比较好。
A.路边停放的汽车B.路面上的交通图标C.周围明显的高大建筑3、“小红家在小明家东面300米处”,在这句话中,( )是参照物。
A.300米B. 小明家C. 小红家4、“汽车在马路上向东快速行驶,小刚在人行道上向东慢走,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那么小刚( )。
A.向东运动B. 是静止的C. 向西运动四、简答题图中的小熊迷失方向了,请你帮助他给家里打个电话,说清他现在所在的位置。
中山东面300米五、综合探究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如图所示,请你分析其中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分别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1.1运动和位置答案及解析一.1、参照物运动静止2、参照物距离方向3、讲台左边4、西静止二.1、×解析: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参照物。
2、√3、√4、×三.1、B2、C3、B4、C四、小熊在中山东路路标下,他所在的位置东面300米处是市政府。
五、(答案不唯一)以帆船为参照物,两岸的青山是运动的;以青山为参照物,帆船是运动的。
第一单元教案参照物:车站:方向:车站东方:距高:1500米标出正确的汽车的位置。
因为地球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所以相对于地面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每天都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转动,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
因此,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是运动的正是静止的方法:能够通过参照物准确描述自己或者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教案序号:课题:2.各种各样的运动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年班: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点: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斜面坡度越大;木块数量越少,斜面坡度越小。
观察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在斜面的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斜面、一个立方体木块。
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端轻轻放下立方体木块。
(2)观察立方体木块的状态。
实验现象:当斜面坡度较小时,立方体处于静止状态;当斜面坡度足够大时,立方体木块会从斜面上端慢慢滑下来。
实验结论:物体可以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上滑下。
按上面的方法,分别观察小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一个自制斜面、一个小六棱柱、一个小球。
实验步骤:将小六棱柱平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将小球轻轻放在斜面上端,观察它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小六棱柱从斜面上端有时会滑下来,有时会滚下来,有时会滑动一段距离后再灌下来;小球在斜面上快速地滚动下来。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第一单元知识要点第1课时运动和位置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通常需要与周围的物体做比较,看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2.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认为物体运动了。
3.要准确描述同学的位置,需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描述。
判断方向需要用到方向盘,测量距离需要用到软尺。
第2课时各种各样的运动1.要准确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需要在这个物体上贴上圆点,目的是明确观察的对象。
2.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和转动。
3.很多时候,一个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上下运动,又有旋转运动。
4.在溜溜球的中心点和旁边贴上小圆点,观察到溜溜球中心的圆点在做上下运动;溜溜球旁边的圆点在做旋转运动。
第3课时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
2.把蓝色球摆放在桌子中央,用手推出去,发现如果推的力大些,蓝色球先在桌面上做直线运动,然后再做曲线运动落到地上;如果轻轻地推动小球,蓝色球在掉落过程中,运动路线几乎接近直线。
3.生活中的物体运动路线属于曲线运动的有空中飞车、老鹰飞翔等;属于直线运动的有直升的电梯、斜升的电梯、苹果落地、击中的台球等。
第4课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可以分为滑动和滚动两种形式。
2.物体的形状与运动情况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斜面上,球形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滚动,平面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滑动。
3.同一个物体,放在坡度大小不同的斜面上,斜面坡度越大时运动越快;斜面坡度越小时运动越慢。
4.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像坐滑梯那样的称为滑动。
5.像这样将同一个物体放在坡度大小不同的斜面上进行实验,在科学上称为对比实验。
第5课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1.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主要看物体从起点到终点运动所需要的时间长短。
距离相同时,时间越短,说明速度越快。
2.在测量不同小球在同一条轨道上运动所需时间时,如果测量3次获得的数据不同,应该取中间的数据作为结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植物与生命1.1植物的特征1.2植物的生长1.3植物的繁殖2.第二单元:动物与生命2.1动物的特征2.2动物的生长与发育2.3动物的繁殖3.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1物质的性质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分类4.第四单元:地球与宇宙4.1地球的结构4.2地球上的水4.3天空中的星体5.第五单元:技术与生活5.1技术的起源与发展5.2技术的利用与影响5.3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三、教学计划1.第一单元:植物与生命(4课时)第一课时:植物的特征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基本特征,如根、茎、叶、花等。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各部分的功能。
第二课时:植物的生长教学重点: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生长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课时:植物的营养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营养来源和吸收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四课时:植物的繁殖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繁殖方式,如种子、嫁接等。
教学难点:观察种子发芽过程。
2.第二单元:动物与生命(4课时)第一课时:动物的特征教学重点:认识动物的基本特征,如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等。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各部分的功能。
第二课时:动物的生长与发育教学重点: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发育阶段。
教学难点:分析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第三课时:动物的营养教学重点:了解动物的营养来源和消化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课时:动物的繁殖教学重点: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如产卵、胎生等。
教学难点:观察动物繁殖过程。
3.第三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课时)第一课时:物质的性质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相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
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2.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
一栋楼房或一棵树对地球来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对太阳来说,它们却都在运动着。
当一列火车经过车站时,我们就说这列火车相对车站而运动。
但是对在火车上的旅客,可以认为车站是在以与火车运行相反的方向相对火车而运动。
3.在描述物体是否运动时,观察者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4.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物体的运动方式按照运动的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运动的类型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6.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
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
7.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8.典型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三种。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下,运动的距离越短,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
10.车轮的运动是转动,敲鼓时鼓面的运动是振动,推动椅子的运动是平动。
11.向冰面上扔出一粒石子,石子的运动类型是平动,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转动,在地面上拍着的皮球的运动类型是振动,荡着的秋千的运动类型是摆动。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两种方式。
如汽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路面上的运动方式称为滚动,而当汽车紧急刹车时,轮子在路面上的最主要运动方式为滑动。
13.水轮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也属于曲线运动。
14.运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15.运用测量的方法能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