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虾蟹类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2.34 MB
- 文档页数:75
第一章1、虾蟹类生物学第二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第一节、苗种场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原则:根据建场所需的环境条件及幼体发育的生物学要求,设计即利于幼体变态发育又便于操作和节约能源的育苗场。
首先要考虑水质和地质条件,兼顾生物、气象、水文、通讯和交通等,甚至当地的养殖历史和发展潜力都应考虑。
(一、育苗场场址条件1、水质水是养殖对象赖以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媒体,海水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直接影响虾蟹的生命活动。
确定水质条件的优劣:一触、二尝、三闻、四观。
即用手指捻水,滑腻感强的不是好水(鼻闻有腥未、臭味的不是好水;咸而无异味的是好水);眼观水中浮游生物组成贫乏、水色异常(发红发黑)、泡沫量大且带杂色的不是好水.(正常海水的泡沫是白色。
泡沫量越大表示海水富营养化越严重)。
育苗场水质应清新无污染。
育苗场不应建在养虾场过于集中的内湾。
避开农药、造船、造纸、化工等污染源。
2、地质条件(了解)地质条件包括地形、地势、地貌、土层结构、土壤性质。
地形地势:考虑纳、放海水通畅无阻。
施工难度,地貌稳定、滩面开阔、平直。
海区选择:选择背山向阳的海区,水温较高,热量不易散发,可以减少热能的损耗。
3、水文因素包括潮汐类型、潮流速度、潮差大小、大小潮水出现的月份;波浪情况;沿岸流大小和方向4、气象条件(了解)从放苗到养成管理,直至收获,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气象因素:年最低和最高气温,各月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大小和集中季节;当地蒸发量和最大蒸发季节;风况(风力风向台风历史);沿海湿度、降霜期、寒流和日照期长短等。
5、生物环境(1)应调查该海区浮游生物的组成及随季节变化的情况。
以骨条藻、菱形藻、金藻等为优势的海区一般为育苗高产海区;以裸甲藻、原甲藻、蓝藻、夜光虫(原生动物门腰鞭虫目夜光虫科),及水生植物如沟草、浒苔、刚毛藻占优势的海区,育苗效果较不理想。
(2)活饵料资源的利用如卤虫、桡足类的分布和蕴藏量;多毛类的沙蚕;6、其它①具有淡水资源,可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淡水。
《虾蟹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虾蟹类增养殖学》课程编码: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学分:理论学时:72学时实践学时:8周适用专业:水产养殖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本门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虾、蟹类增养殖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掌握虾蟹类的育苗基本原理及技术、养成原理及技术、虾蟹类的增殖。
2、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掌握虾蟹类的生物学、虾蟹类的育苗原理及育苗技术,虾蟹养成原理与技术,池塘的综合养殖方法,了解虾蟹类的增殖,掌握对虾、河蟹、沼虾、梭子蟹的育苗及养成技术。
并初步具有从事虾蟹养殖生产、研究的能力。
二、讲授内容第一章绪论掌握虾蟹增养殖学的意义、我国发展虾蟹增养殖有那些有利条件,目前我国及世界虾蟹增养殖的概况、当前我国虾蟹增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章虾蟹类生物学第一节虾蟹类的外部形态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比较虾蟹外部形态的异同。
第二节虾蟹类的内部器官掌握虾蟹类的体壁结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繁殖、排泄系统、生殖系统、肌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各系统的结构功能。
重点掌握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繁殖、生殖系统等各系统的结构功能。
第三节虾蟹类的繁殖掌握虾蟹的性征繁殖方式、性腺的发育及配子的生成,交配产卵方式及时间,受精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的方式及形态、环境对他们的影响。
第四节虾、蟹的生长掌握虾蟹的生长方式及各种表示生长方式的指标。
第五节饵料与摄食虾蟹的食性与饵料的组成、摄食与摄食方式。
第六节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虾蟹的生活史,变态发育,栖息,回游,栖息与环境的关系第七节十足目的分类及主要养殖种类了解十足目的分类及目前主要的养殖种类及所在的分类地位。
第三章虾蟹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学习本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育苗厂的选址、设计、建设。
掌握育苗用水的处理内容及方法、亲体培育及产卵孵化、幼体的培育等技术。
第一节育苗厂设计的基本要求育苗厂选址的条件,育苗厂的设计建设,育苗厂设施的功用第二节育苗用水的处理掌握育苗用水的各种处理方法第三节亲体培育掌握不同种类、不同品种亲体的年龄规格,促熟交配的方法。
第一节苗种场设计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育苗用水的处理第三节亲体培育第四节产卵与孵化第五节育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第六节对虾幼体的食性、营养与饵料第七节幼体常见病与防治第八节日常检测工作第九节出池与计数第一节苗种场设计的基本要求既有利于幼体变态发育,又便于操作和节约能源,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育苗场场址条件水质:各物质含量应符合中国对虾养殖水质标准要求,不应建在养虾场过于集中的内湾。
海水盐度、pH(育苗用水7.8-8.4之间)。
海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选场时必须查明该海区浮游生物是组成及随季节的变化情况。
牟氏角毛藻、骨条藻、菱形藻、金藻为优势种的海区一般是育苗的高产区。
面向外海的岩岸沙滩和内湾的泥质海岸均可建场,但地基要坚固。
具有淡水资源,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淡水。
电源应充足,育苗场应设置备用发电机组。
交通方便,利于亲虾和虾苗的输送及建场和生产物资的输送。
二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用办公及生活设施,供水、供气、供热、供电系统,亲体、幼体、饵料培育室及仓库、车库等。
原则:安全生产、使用方便、节约能源、避免干扰。
第二节育苗用水的处理一正常海水的处理水质清净的海水:经数小时沉淀,再经150目筛网或菜瓜布袋或造纸毡袋过滤即可。
浑浊的海水:经过48-96小时的沉淀,再经过砂滤或网滤后才能使用。
饵料生物培养用水:必须经砂滤器过滤,再经煮沸或化学消毒后才能使用。
二盐度的调整高盐度海水:加淡水,加淡水m3/m3=(原海水盐度-要求盐度)/要求盐度低盐度海水:加卤水或食盐,海水需盐Kg数/m3=要求盐度-原海水盐度三海水酸碱度的调整降低pH:黑暗沉淀(由于浮游植物光合而使其上升);向育苗用水中充CO2;加碳酸氢钠或盐酸。
四海水中重金属盐类的调控使用螯合剂,最常用的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也可使用EDTA(,难溶于海水,使用时先用温淡水溶解后再均匀泼洒于池中)。
五海水的消毒漂白粉或漂粉精是常用的消毒剂,施药后经1-2天的暴晒或充气后再使用。
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
本课程除从有关的基础学科吸收—定的理论知识外,主要是总结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群众养殖中悠久而又广泛的生产经验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该课程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虾蟹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今后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甲壳动物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虾蟹类养殖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使学生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生长发育。
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生理生态,掌握主要的、常见的养殖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及繁殖习性。
使学生了解虾蟹类生殖细胞的类型、发生过程,了解性腺发育、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其与内、外部因子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虾蟹类的鉴别与分类。
3.使学生理解主要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繁殖习性以及个体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为进行人工增殖,人工育苗奠定基础。
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虾蟹类的人工育苗及养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重点掌握几种主要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熟练掌握适合当地养殖的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
使同学们了解虾蟹类育苗和养成及增殖过程中的病敌害,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育种技术。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机能、整体与局部四个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出面向基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