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9
篇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附表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2. 性别: 1男,2女□3. 年龄:_____岁□□□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7.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县(市区)___乡(镇/居委会)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8. 入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10. 出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1. 起病急:1是,0否□2. 乏力:1有,0无□3. 发热: 1有, 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4. 头痛: 1有, 0无□5. 颜面潮红: 1有, 0无□6. 眶后痛:1有, 0无□7. 肌痛: 1有, 0无□8. 关节痛: 1有, 2无□9. 胸红: 1有, 0无□10. 结膜出血:1有, 2无□12. 牙龈出血: 1有, 2无□13. 呕血: 1有, 2无□14. 便血: 1有, 2无□15. 血尿: 1有, 2无□16. 呕吐: 1有, 2无□17. 结膜充血: 1有, 2无□18. 眼睑浮肿:1有, 2无□19. 黄疸: 1有, 2无□20. 皮肤出血点:1有, 2无□如有,则出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_________ □21. 皮疹:1有, 2无□如有,则皮疹为:1斑丘疹、,2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红斑疹,5其它_________ □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躯干,4面部□22. 烦躁: 1有, 2无□23. 昏迷:1有, 2无□24. 休克: 1有, 2无□25. 肝大: 1有, 2无□26. 脾大: 1有, 2无□27. 淋巴结大:1有, 2无□28. 束臂试验: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29. 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30. 中性粒细胞(%):□31. 淋巴细胞(%):□32. 血小板减少: 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33. 红细胞压积:□34. 出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36. 脑脊液: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7. 尿常规: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8. 肝功能: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五、病例分类 35. 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2. 病例类别:1输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3. 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诊断病例□六、既往史1. 过去身体是否健康: 1是,2否□2. 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1是,2否□3. 乙脑疫苗接种:1是,2否□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1. 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 1 是,2 否□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天□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2. 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3. 病家及院内人口:3.1 0~4岁________人□3.2 5~9岁________人□3.3 10~19岁______人□3.4 20~29岁______人□3.5 30~39岁______人□3.6 40~49岁______人□3.7 50~59岁______人□3.8 60岁及以上____人□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0无,9 不详□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5. 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5.3 积水容器类型: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6树洞,7竹桩,8假山,9盆景,10其它________ □6. 防蚊设备: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它:____________ □(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调查地点:调查者:篇二: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溧阳市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王国强1,孔卫荣1,张建陶2,张惠力2,孙刚1,甄茜2 (1溧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3300;2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3022)摘要:目的规范处置一起登革热疫情,查明原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1例输入性3型登革热病例疫情调查分析报告摘要】目的:对我区医疗机构报告的1例登革热病例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以后的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病毒NS1抗原、抗体及相关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患者在发病前有印度旅行及蚊虫叮咬史,回国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总数下降等表现。
血清检测登革病毒(DENV)NS1抗原、IgG抗体和IgM抗体均为阴性,DENV通用核酸阳性、DENV-3核酸阳性。
寨卡、新型布尼亚和基孔肯亚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患者隔离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
对患者所在医疗机构进行蚊媒监测和灭蚊措施。
患者出院25日后无二代病例发生,疫情终止。
结论:此起疫情为一起境外输入性3型登革热病例疫情。
对于有伊蚊传播的多种传染病流行区旅行史的发热病例,采用多种病原体同时检测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诊断效率。
登革病毒感染早期,与抗原和抗体检测相比,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核酸的灵敏度最高,分型核酸的灵敏度高于通用核酸的灵敏度。
【关键词】3型登革热;输入性;荧光定量PCR【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4-0208-032017年10月31日14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辖区医疗机构报告,称该院收治一名疑似登革热病人,接报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调查。
1.资料与方法实验室采用登革病毒NS1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采用登革病毒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通用登革热病毒(DENV)核酸、登革热病毒1型(DENV-1)、2型(DENV-2)、3型(DENV-3)、4型(DENV-4)核酸,基孔肯雅热病毒、寨卡病毒核酸和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
2.结果2.1患者发病就诊经过患者,女,33岁,于10月25日上午从上海前往山东出差,下午出现发冷、肌肉痛等症状,当天返回上海。
登革热调查报告篇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附表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患者姓名:_________(如患者年龄2.性别:1男,2女□3.年龄:_____岁□□□4.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7.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县(市区)___乡(镇/居委会)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3.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6.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7.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8.入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10.出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4其他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12.转归:1痊愈,2好转,3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1.起病急:1是,0否□2.乏力:1有,0无□3.发热:1有,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4.头痛:1有,0无□5.颜面潮红:1有,0无□6.眶后痛:1有,0无□7.肌痛:1有,0无□8.关节痛:1有,2无□9.胸红:1有,0无□10.结膜出血:1有,2无□12.牙龈出血:1有,2无□13.呕血:1有,2无□14.便血:1有,2无□15.血尿:1有,2无□16.呕吐:1有,2无□17.结膜充血:1有,2无□18.眼睑浮肿:1有,2无□19.黄疸:1有,2无□20.皮肤出血点:1有,2无□如有,则出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_________□21.皮疹:1有,2无□如有,则皮疹为:1斑丘疹、,2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红斑疹,5其它_________□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躯干,4面部□22.烦躁:1有,2无□23.昏迷:1有,2无□24.休克:1有,2无□25.肝大:1有,2无□26.脾大:1有,2无□27.淋巴结大:1有,2无□28.束臂试验: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29.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30.中性粒细胞(%):□31.淋巴细胞(%):□32.血小板减少: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33.红细胞压积:□34.出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36.脑脊液: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7.尿常规: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8.肝功能: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五、病例分类35.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2.病例类别:1输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3.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诊断病例□六、既往史1.过去身体是否健康:1是,2否□2.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1是,2否□3.乙脑疫苗接种:1是,2否□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1.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1是,2否□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天□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2.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3.病家及院内人口:3.10~4岁________人□3.25~9岁________人□3.310~19岁______人□3.420~29岁______人□3.530~39岁______人□3.640~49岁______人□3.750~59岁______人□3.860岁及以上____人□4.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0无,9不详□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5.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5.1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5.2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
关于我市近期登革热疫情的风险评估报告**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市自8月22日报告我市首例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以来,截止至8月31日,我市共累计报告登革热本地感染病例13例。
为识别登革热在我市扩散的风险,找出薄弱环节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根据《广东省登革热防控专业技术指南(2015年版)》的要求,我中心组织业务人员对我市近期登革热疫情进行评估,现将评估结果汇报如下:一、近期本地登革热疫情概况**市于 8月22日报告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截止至8月31日,**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例,其中**街道8例、**街道4例、**街道1例,去年同期无登革热病例报告。
我市8月中旬以来疫情突然上升,且均为本地病例,疫情比2014年提早1个月(2014年首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报告时间为9月25日);13例本地病例发病时间较为集中,并分布于3个街道,疫情较严重的区域为西新街道;病例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病程短,且病情稳定。
虽然目前疫情相对局限于3个街道,但发病地点为人口密集、蚊虫孳生较多的新旧城区结合部,防控难度大。
二、蚊媒密度监测情况我市从3月份开始持续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监测工作,监测点逐步覆盖全市所有镇(街道)。
8月份评估为“中度传播危险”的监测点有4个(**区铁铺镇、桥东街道和官塘镇、枫溪区),“高度传播风险”的有3个(潮安区彩塘镇和金石镇、饶平县海山镇)。
登革热本地病例发生后,各疫点均在病例报告后连续开展3天蚊媒密度监测,具体监测结果见下表:XXX年**区各疫点疫情发生后3天布雷图指数情况疫点地区布雷图指数(BI)疫情发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街道4010.5 5.6**街道22113**街道58284注:高度风险(布雷图指数BI >20),中度风险(BI介于10~20),低度风险(BI 介于5~10),符合防控要求(BI<5)但疫点周围环境的布雷图指数未能按时(疫情发生后3天)下降到5以下的安全目标。
关于梁山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目的探讨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发病处置过程,为制定疾病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病人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PCR核酸检测。
结果2例患者在马来西亚回国后,出现登革热症状,血样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2例、IgM抗体阳性1例、IgG抗体均阴性。
结论该起疫情为全国纬度最高的输入性登革热疫情。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标签:登革熱;输入性病例;疫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60多个国家广泛流行,其中以与我国接壤的东南亚国家更为严重[1-2]。
山东省地处我国北方,纬度较高,登革热疫情主要是输入性病例或由之所引起。
2017年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报告2例登革热输入病例,是目前我国迄今为止报告登革热病例纬度最高的地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为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经积极规范处置,得到有效控制,无二代病例发生,现报道如下。
1 疫情概况2017年11月2日,梁山县疾控中心接到梁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报告1例发热待查病例,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等工作,并及时将该情况上报县卫计局及市疾控中心。
采集样品及时送济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检测,经检测结果为登革热病毒阳性,符合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
11月3日与患者一同外出务工返回人员出现发热症状,到梁山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并收治入院,采集样品经检测结果为登革热病毒阳性,符合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
该次疫情起病急,主要症状以发热、肌肉酸痛为主,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下发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初步判定该次疫情是梁山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
2 患者情况患者王某某,男,汉族,44岁,梁山县寿张集镇四合兴村人。
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理报告
王乔笙;凌展锋;赵醴丽;李振烁;李柳荣
【期刊名称】《口岸卫生控制》
【年(卷),期】2011(016)002
【摘要】目的查明发生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原因.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19名船员中8名发病,罹患率为42.11%.所有病例近期均有蚊虫叮咬史,均出现头痛、腓肠肌痛、红斑、结膜充血和出血点.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M、IgG双阳性1例,占12.50%;IgM阳性3例,占37.50%;IgG阳性1例占12.50%.结论本次为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由于建立了口岸长效联防联控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王乔笙;凌展锋;赵醴丽;李振烁;李柳荣
【作者单位】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广州,511457;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广州,511457;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广州,511457;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广州,511457;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广州,5114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
【相关文献】
1.浙江省象山县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报告 [J], 杨存军;高丽;裴广军;陈子萌;陈爱女
2.关于济宁市嘉祥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报告 [J], 张伟涛;郝学安
3.关于济宁市嘉祥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报告 [J], 张伟涛; 郝学安
4.沈阳市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报告 [J], 李鹏;陈叶;戴孟阳;黄牧;何秀菊;李清;王萍
5.关于梁山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 [J], 李秀春;张书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防控登革热工作情况汇报我镇高度重视登革热防治工作,把灭蚊预防登革热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组织开展了多次灭蚊预防登革热行动,按要求开展定期灭蚊统一行动,作为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的重点,大搞室内外环境卫生,清理环境卫生死角,清除积水和杂物。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2022年10月5日至6日,某某镇针对前两次以灭蚊防控登革热为主的爱国卫生活动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继续深入开展以灭蚊防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此次灭蚊防蚊整治活动范围遍布某某镇的1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对此前的灭蚊防蚊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深入的环境整治,清除蚊媒孳生地;翻盆倒罐、疏通沟渠、填平坑洼、排除积水;杀灭成蚊等。
二、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加强组织。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人大主席董某某为组长;以镇委委员、副镇长徐某某,镇委委员、人大副主席罗某某,镇委组织委员潘某某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各村灭蚊防蚊活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组织各挂点领导、驻村干部召开了农村集中灭蚊防蚊活动动员会,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每村成立有由挂点领导为组长的村级灭蚊防蚊工作组,分片包干抓落实。
由各挂点县领导亲自指挥、指导和参与开展好集中灭蚊防蚊大行动。
二、(二)宣传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增强村民对这项灭蚊防蚊活动的认识,镇挂点领导进村入户带动宣传,并充分利用乡村广播、镇村宣传栏、拉挂横幅、宣传标语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广大群众主动配合好这项活动,不断提升广大群众自觉清理垃圾、饮水缸、储水池或缸、花瓶、花盆等有用的功能性积水容器,闲置的瓶、罐、缸等无用积水容器、竹筒等的防控意识。
在户外发动清理树洞、金鱼池、汽车轮胎、楼房反墚及雨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绿化带的垃圾薄膜、废弃易拉罐、饭盒、塑料杯积水容器等卫生死角,疏通镇政管网的管井沟渠等行动。
(三)分片包干,落实责任。
农村集中灭蚊防蚊整治活动开展之际,镇府充分发挥镇干部职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挑选出100多名党员组成12个灭蚊防蚊小分队分别清扫我镇的1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的垃圾,每个小分队指定一名挂点领导为义务清扫队负责人,分片包干做好各个村的灭蚊防蚊卫生工作。
登革热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波尔加热,古典登革热,五天热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传染科病症体征: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高热,头痛疾病介绍:登革热是怎么回事?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为媒介进行传播,其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状体征:登革热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登革热的症状介绍:登革热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型。
临床上将登革热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
登革出血热分为无休克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
潜伏期通常为5~8天。
1、典型(普通型)登革热(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
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
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
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
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
(2)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
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
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
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
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登革热调查报告篇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附表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2. 性别: 1男,2女□3. 年龄:_____岁□□□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7.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县(市区)___乡(镇/居委会)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8. 入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10. 出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1. 起病急:1是,0否□2. 乏力:1有,0无□3. 发热: 1有, 0无□ 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4. 头痛: 1有, 0无□5. 颜面潮红: 1有, 0无□6. 眶后痛:1有, 0无□7. 肌痛: 1有, 0无□8. 关节痛: 1有, 2无□9. 胸红: 1有, 0无□10. 结膜出血:1有, 2无□12. 牙龈出血: 1有, 2无□13. 呕血: 1有, 2无□14. 便血: 1有, 2无□15. 血尿: 1有, 2无□16. 呕吐: 1有, 2无□17. 结膜充血: 1有, 2无□18. 眼睑浮肿:1有, 2无□19. 黄疸: 1有, 2无□20. 皮肤出血点:1有, 2无□ 如有,则出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_________ □21. 皮疹:1有, 2无□ 如有,则皮疹为:1斑丘疹、,2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红斑疹,5其它_________ □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躯干,4面部□22. 烦躁: 1有, 2无□23. 昏迷:1有, 2无□24. 休克: 1有, 2无□25. 肝大: 1有, 2无□26. 脾大: 1有, 2无□27. 淋巴结大:1有, 2无□28. 束臂试验: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29. 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30. 中性粒细胞(%):□31. 淋巴细胞(%):□。
1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药疗效观察的开题报告
题目:160例登革热患者的中药疗效观察
摘要: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轻者类似
感冒症状,重者则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传统中药在登革热治
疗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但其疗效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观
察160例登革热患者接受中药治疗的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治疗机制。
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确诊为登革热的患者,其中80例为中药治疗组,80例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中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粉剂,治疗周期为14天。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数据变化来评估中药治疗的疗效,同时记
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预期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率、较好好转率、总有效率将会优于对
照组,同时中药组患者的发热时间、血小板数、ALT、AST等指标可能会有显著的改善。
此外,中药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也将作为
一个重要指标加以观察。
意义:本研究有望证明中药在登革热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为中
医药在现代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登革热的治疗
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中药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一:登革热个案调查表附表1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县(市名称:国标码:□□□□□□病例编号:□□□□□一、基本情况1. 患者姓名:_________ (如患者年龄<14岁,则家长姓名:_____________2. 性别: 1男,2女□3. 年龄:_____岁□□□4. 民族:1汉族,2壮族,3维吾尔族,4其他少数民族□5. 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饮食从业人员(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待业(17其他6.所在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7.家庭住址:___省(自治区/直辖市___县(市区___乡(镇/居委会___村(街道二、发病情况1. 发病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2. 就诊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住院医院:____________________5. 住院号:_____________________□□□□□□6. 住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7. 出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8. 入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9、临床诊断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10. 出院诊断:□1登革热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确诊病例, 4其他11.临床分型:1典型,2轻型,3重型,4其他□12. 转归:1 痊愈, 2 好转, 3 死亡(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三、症状和体征及一般实验室检查1. 起病急:1是,0否□2. 乏力:1有,0无□3. 发热: 1有, 0无□如有,则热型为:1双峰热,2稽留热,3驰张热,4其他□4. 头痛: 1有, 0无□5. 颜面潮红: 1有, 0无□6. 眶后痛:1有, 0无□7. 肌痛: 1有, 0无□8. 关节痛: 1有, 2无□9. 胸红: 1有, 0无□10. 结膜出血:1有, 2无□12. 牙龈出血: 1有, 2无□13. 呕血: 1有, 2无□14. 便血: 1有, 2无□15. 血尿: 1有, 2无□16. 呕吐: 1有, 2无□17. 结膜充血: 1有, 2无□18. 眼睑浮肿:1有, 2无□19. 黄疸: 1有, 2无□20. 皮肤出血点:1有, 2无□如有,则出血点为:1散在,2条/线状,3簇状,4其它_________ □21. 皮疹:1有, 2无□如有,则皮疹为:1斑丘疹、,2麻疹样皮疹条/线状,3猩红热样皮疹簇状,4红斑疹,5其它_________ □皮疹部位:1全身,2四肢,3躯干,4面部□22. 烦躁: 1有, 2无□23. 昏迷:1有, 2无□24. 休克: 1有, 2无□25. 肝大: 1有, 2无□26. 脾大: 1有, 2无□27. 淋巴结大:1有, 2无□28. 束臂试验:1阳性,2阴性,3未做此项检查,4不详□29. 白细胞计数:1正常,2增多,3减少,4未做此项检查□30. 中性粒细胞(%:□31. 淋巴细胞(%:□32. 血小板减少: 1有,2无,3未做此项检查□33. 红细胞压积:□34. 出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36. 脑脊液: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7. 尿常规: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38. 肝功能: 1正常,2异常,3未做此项检查□五、病例分类 35. 凝血时间:1正常,2延长,3缩短,4未做此项检查,5不详2. 病例类别:1输入性病例,2本地病例,3不明感染原因病例□3. 病例分类:1疑似病例,2,临床诊断病例,3实验室诊断病例□六、既往史1. 过去身体是否健康: 1是,2否□2. 既往是否患过登革热或“乙脑”:1是,2否□3. 乙脑疫苗接种:1是,2否□七、接触史及有关因素调查1. 发病前2周内是否有外出(或旅游史: 1 是,2 否□如是,到何地:___________;外出时间:天□返回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2. 发病后到过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停留时间:________天□□3. 病家及院内人口:3.1 0~4岁________人□3.2 5~9岁________人□3.3 10~19岁______人□3.4 20~29岁______人□3.5 30~39岁______人□3.6 40~49岁______人□3.7 50~59岁______人□3.8 60岁及以上____人□4. 有无家庭其他成员出现过类似症状:1有,0无,9 不详□如有,最近一例发病时间(患者除外:____年____月____日□□□□/□□/□5. 发病处院内或周围环境:5.1 积水容器数:__________个□5.2 阳性容器数:__________个5.3 积水容器类型:1花瓶,2瓦盆,3铁罐,4碗碟缸5池塘,6树洞,7竹桩,8假山, 9盆景,10其它________ □6. 防蚊设备:1蚊帐,2蚊香,3纱门,4灭蚊剂,5其它:____________ □(病例编号填写说明:年号(两位数、流水号(后边三位调查日期:______年___月___日调查地点:调查者:篇二:溧阳市一例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论文溧阳市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调查报告王国强1,孔卫荣1,张建陶2,张惠力2,孙刚1,甄茜2 (1溧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13300;2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3022摘要:目的规范处置一起登革热疫情,查明原因,为登革热疫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临床及实验室信息。
结果该病例于40天前赴印度尼西亚,回国后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和醉酒样体征,对其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样用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均为igm阳性,igg阴性。
结论该病例是一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密切关注外来务工、出国旅游等重点人群,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及时调查和加强宣传干预等是控制病例是防制登革热疫情的关键。
关键词登革热;输入性;流行病学调查2012年11月6日,常州溧阳市人民医院电话报告1例疑似登革热病人住院就诊,由于无相关检测试剂,病人的血清标本直接送至江苏省疾控中心检测,常州市疾控中心和溧阳市疾控中心随即展开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
经省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确认为1例输入性登革热确诊病例,现将本次疫情调查情况汇报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根据登革热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及家属进行询问调查。
1.2 收集病例的病案信息、门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1.3 省疾控中心采用胶体金法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 2 调查结果2.1 患者就诊情况患者周时忠,男,汉族,47岁,出国务工人员。
患者于40天前赴印度尼西亚,在印尼期间未发病。
患者于10月30日乘飞机从印尼坐飞机至上海回国。
患者于2012年11月2日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次日在竹箦镇前马卫生院经对症治疗未有好转,症状未减轻,发热持续,最高体温达39℃左右。
伴随临床症状加重,患者于11月6日到溧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经初步诊断为疑似登革热病例,同时采集患者血液标本,于7号送往省疾控中心做抗体检测。
2.2 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于40天前去印尼从事工程管理工作,居住于公司宿舍(别墅。
当地天气炎热,居住地周围环境一般,患者户外活动较多,承认有蚊子叮咬。
印尼近年登革热流行十分严重,患者自述周边工地出现多名登革热病例。
2.3 临床资料2.3.1 临床表现患者在印尼期间,未出现不适症状,体温正常。
患者赴溧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乏力、弛张热、体温39.0℃,有典型的醉酒样体征(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无出血和结膜充血症状。
2.3.2 临床检查结果溧阳人民医院血检结果为白细胞(wbc过低(2.2×109/l,血小板(plt偏低(7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meut偏低(43.0%,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偏高(43.1%。
省疾控中心检查结果:依据《登革热诊断标准》(gbws216-2008,将患者急性期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igm弱阳性,igg阴性。
发病一周后,恢复期血清检测结果仍为igm阳性,igg阴性。
2.3.3 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相对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明确的流行病学史、血小板明显偏低且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igm抗体阳性,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
3 控制措施3.1 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患者进行住院隔离治疗,隔离病房采取防蚊措施,如采用纱窗、纱门,并在隔离室周围100米内做好消毒防蚊工作。
对密切接触者加强防蚊保护措施,并跟踪观察,确保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3.2 卫生宣传工作对患者家属及其周边居民开展登革热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
加强全市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对登革热诊疗水平。
3.3 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家庭周围水沟、化粪池、水池等积水场所开展消毒灭蚊工作。
4 讨论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
此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30年来已成为重要的国际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在临床上主要分两型:古典型和登革热出血型,其中登革热出血型的症状更凶险,病死率更高[1]。
溧阳市地处江苏省和安徽省两省交界处,属温带平原地区,非登革热流行地区。
伴随经济发展,我市与国外贸易交往的机会增多,出国经商、旅游、务工的人数不断上升,因此存在极大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风险,本次疫情即为一起典型的输入性案例。
另外,本地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若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易引起疫情在本地扩散[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对登革热的识别、诊断方面经验不足,对来自登革热流行地区的病人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从而导致诊断延误。
因我市现处于秋末冬初,蚊虫处于低活跃期,所以未出现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因此,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培训工作将是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对重点人群(外来务工人员、旅行爱好者等人员登革热相关防护知识的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