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中的颜色代词
- 格式:docx
- 大小:21.77 KB
- 文档页数:3
古人对各种色彩的雅称知识300字
古人对各种色彩有着丰富的雅称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不仅是视觉上的表现,还与情感、象征和文学创作紧密相连。
以下是一些古人对各种色彩的雅称和相关知识:
红色(赤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象征,因此常被赞美为“娇红”、“朱颜”、“艳丽”,表示繁荣和幸福。
黄色:黄色在古代被视为帝王的颜色,被称为“金黄”、“黄裙”,具有尊贵和权威的象征。
青色(蓝色):青色常被形容为“碧蓝”、“湛蓝”,代表清新、宁静、清澈的意象。
绿色:绿色被形容为“翠绿”、“碧绿”,通常与大自然、生机和健康联系在一起。
紫色:紫色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紫气”,具有神秘和高贵的含义,常被用来表示尊贵的地位和道德高尚。
白色:白色被形容为“皎洁”、“雪白”,通常与纯洁、清白和无瑕疵相关。
黑色:黑色有时被赞美为“墨黑”、“幽黑”,代表神秘和深沉,但也可以与哀悼和悲伤相关。
粉色:粉色通常被形容为“嫩粉”、“桃红”,常被用来表示少女的美丽和纯情。
这些雅称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文化中色彩的丰富意义。
颜
色不仅仅是物质的外观,还承载着情感、价值观和象征意义,影响着文学、绘画、服饰和装饰艺术等方面的表达。
古人对各种色彩的雅称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古诗中的颜色词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不仅通过文字表达情感,还能够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其中使用的颜色词汇更是丰富多样,充满了浓郁的意象和情感。
在古诗中,颜色词既是一种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也是一种表达情感与内心世界的方式。
本文将通过一些例子,详细解析古诗中使用的几种常见颜色词。
红色:红色是古诗中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它寄托着喜悦、热情和繁华的意境。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红色暗示着夜晚的灯光和繁星闪烁,给人一种幻境般的美好感受。
红色也常用于描绘花朵,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红色指的是床前的花朵,给人以温馨和浪漫的感觉。
黑色:黑色是古诗中常用来描绘夜晚的颜色,也代表着神秘和沉寂。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黑色象征着夜幕降临,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黑色也与哀伤和离别相联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千里黄河之水,玉门关外,黄昏独归,何处是归程?”描绘了黑色的沉闷与惆怅之情。
绿色:绿色是古诗中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的颜色,代表着生机和希望。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绿色无形中展示了江山的繁茂和壮美。
另外,绿色也常用于描绘花草,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
”这里的绿色呈现出清新和恬静的景象。
白色:白色在古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代表了纯洁无暇,又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情感。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里的白色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琴音,给人以清澈纯洁的感觉。
另外,白色还常用于写雪景,如白居易的《北风行》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如穷千里目,板船只一楼。
古诗中的中国传统色
1. 红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喜庆和繁荣。
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 黄色: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尊贵、权威和富丽。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3. 白色: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纯洁、高雅和清新。
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4. 黑色: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神秘、庄重和严肃。
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
5. 绿色: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生命、自然和宁静。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6. 蓝色:蓝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深沉、忧郁和高远。
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这些颜色在古诗中经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意境和主题,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颜色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观念。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2011-02-12 22:11:03)分类:网文标签:杂谈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
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
”《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
”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
从二赤。
《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
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
”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
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
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
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
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
《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
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
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
”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
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
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古代表示颜色的词语古代表示颜色的词语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对光的视觉感受,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波长范围很窄的电磁波产生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表现为不同的颜色,对色彩的辨认是肉眼受到电磁波辐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视觉神经感觉。
以下小编为你收集的古代表示颜色的词语,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1、红,即浅红色。
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2、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
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3、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4、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5、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6、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7、樱桃色:鲜红色8、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
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9、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10、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11、绯红:艳丽的深红12、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2、国画暗红色颜料13、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丹:丹砂的鲜艳红色14、彤:赤色15、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16、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17、赫赤:深红,火红。
泛指赤色、火红色。
18、嫣红:鲜艳的红色20、炎:引申为红色。
21、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22、绾:绛色;浅绛色。
23、枣红:即深红(色相不变,是深浅变化)24、檀:浅红色,浅绛色。
25、殷红:发黑的红色。
26、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27、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
亦泛指脸红色28、鹅黄:淡黄色(鹅嘴的颜色,高明度微偏红黄色)29、鸭黄:小鸭毛的黄色30、樱草色:淡黄色31、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32、杏红:成熟杏子偏红色的一种颜色33、橘黄:柑橘的黄色。
34、橙黄:同上。
35、橘红:柑橘皮所呈现的红色。
36、姜黄:中药名。
别名黄姜。
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
古代色彩的雅称古代人们对色彩的认知和描述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他们常常使用雅称来形容各种颜色。
这些雅称既富有诗意,又能准确地表达出色彩的特征,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们喜爱的表达方式。
首先是中国古代,他们对色彩的雅称颇具特色。
比如,他们用“绿沉沉”来形容深绿色,用“黯然无光”来形容暗淡无光的颜色。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对颜色的形容,更融入了情感和意境,使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古代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雅称,如“黛色”和“朱砂”。
黛色是指一种深蓝色,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眉眼之间的颜色,寓意着深邃和神秘。
而朱砂则是指鲜红色,常用来形容艳丽的颜色,如丹霞、夕阳等。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对颜色的描述,更蕴含了文化和情感的内涵。
在古代的西方文化中,色彩的雅称也是非常常见的。
比如,他们用“蔚蓝”来形容湛蓝的天空和海洋,用“玫瑰红”来形容鲜艳的红色,用“金黄”来形容金色的光芒。
这些雅称不仅仅是对颜色的描述,更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古代雅称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雅称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直接和简练的表达方式。
然而,古代雅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能够将色彩与情感、文化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给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古代色彩的雅称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不仅仅是对颜色的形容,更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联想。
通过使用雅称,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色彩的美妙,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雅称来形容色彩,给我们的语言增添一些诗意和韵味。
这样既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又能够增添一些美感和情趣。
古代色彩的雅称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们不仅仅是对颜色的形容,更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和联想。
通过使用雅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色彩的美妙,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使用一些雅称,给我们的语言增添一些诗意和韵味。
古代形容颜色多
古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歌赋中对于颜色的描绘极为丰富,他们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比喻来表达各种颜色,使得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生动的色彩。
以下是一些古代形容颜色的词语,涵盖了多种颜色。
红色:绛红、茜色、胭脂、妃色、绯红、朱红、丹色、银红、大红、樱桃红、海棠红、石榴红、桃红、火红、赤、绛、嫣红、洋红、朱膘、曙光色、茶色、樱草色、缃色、黄栌。
黄色:鹅黄、樱草黄、杏黄、橙黄、姜黄、琥珀、缃色、秋香色、黄澄澄、黄灿灿、金黄、橘黄、橙黄、柠檬黄、玉米黄、橄榄黄、稻草黄。
绿色:绿沈、绿沉、竹青、青绿、翡翠色、松花色、碧蓝、藏青、靛青、蓝绿、草绿、柳绿、艾绿、翠绿。
蓝色:蓝色、碧蓝、藏青、靛青、蓝绿、草绿、柳绿、艾绿、翠绿。
黑色:墨、玄、黑、乌、皂、黯、漆黑、炭黑、铁黑、煤黑。
白色:白、素、霜、雪、银、玉、珠、米、乳、鹅、鸽紫色:紫色、绛紫、紫罗兰、紫薇、紫檀、紫云、紫貂、紫玉、紫金。
橙色:橙、橘、柑、柚、柿、杏、桃、梅、李、樱、桂。
棕色:棕、栗、橡、楸、槐、檀、楠、樟、杉、桂。
这些词语展示了古代文人对颜色的细腻观察和丰富想象力,他们通过对颜色的描绘,使得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表现力。
中国古代颜色叫法大全
中国古代对颜色的称呼有着独特的体系,主要包括五行颜色和其他特定颜色的称谓。
这里列举一些常见的古代颜色叫法:
五行颜色:
青:代表木,是中国古代五行颜色之一,常指浅绿色。
赤:代表火,是中国古代五行颜色之一,常指红色。
黄:代表土,是中国古代五行颜色之一,指黄色。
白:代表金,是中国古代五行颜色之一,指白色。
黑:代表水,是中国古代五行颜色之一,指黑色。
其他特定颜色的称谓:
碧:浅蓝色或浅绿色。
翠:翠绿色。
紫:紫色。
青色:古代用来指代蓝色的颜色。
丹:丹砂的颜色,红色。
绛:浅红色。
纁:深红色。
玄:深黑色。
这些古代颜色叫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颜色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古代文学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中国古代现代各种颜色别称黑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玄青:深黑色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乌黑:深黑;漆黑漆黑:非常黑的墨色:即黑色墨灰:即黑灰缁色:帛黑色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黧:黑中带黄的颜色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黯:深黑色、泛指黑色赤金:足金的颜色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银白:带银光的白色红妃色:浅红色。
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皆同义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
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绛色:正红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绯红:艳丽的深红胭脂: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
彤:赤色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
嫣红:鲜艳的红色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
亦泛指脸红色。
黄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
缃色:浅黄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
即紫黑色。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古代汉语中表示颜色词语的差别
1,“绛、朱、赤、丹、红”的区别
“绛、朱、赤、丹、红”五个词都表示红色,按其由深到浅的不同程度排列,“绛”的程度最深,《说文》:“绛,大赤也。
”本义是:“深红色”。
“朱”的程度其次,《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丹”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赤色”。
“红”的程度最浅,《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到后来,“红”和“赤”没有区别。
2,“青、苍、碧、绿、蓝”的区别
“青、苍、碧、绿、蓝”五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形容词,表示颜色。
但在古代汉语中是有区别的。
“青”古代和现代都表示“蓝色”,“苍”的本义是“草色”,表示“深蓝色”或“深绿色”,程度最深,“碧”的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表示“浅蓝色”或“浅绿色”,这三个词本来是有区别的,有时也可以混用。
如青天又叫苍天,青草也叫做碧草,青苔也叫做苍苔。
“绿色”和“青色”意义相差较远,混用的较少。
“蓝”在上古汉语中只作为“蓼蓝”的意思,是名词,后来才具有“蓝色”的意思。
一、实词义1. 形容词:表示物体的色泽、色彩。
例如:《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鸣声嘹亮,栖息在河中的小洲上。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配偶。
)其中,“窈窕”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丽。
2. 名词:表示色彩、色泽。
例如:《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列子驾驭风行走,轻盈自如。
十五天后返回,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其中,“颜色”指列子的脸色。
3. 动词:表示物体发生颜色变化。
例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其中,“颜色”表示生命的变化。
二、虚词义1. 介词:表示程度、范围。
例如:《庄子·逍遥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
)其中,“颜色”表示生命的程度。
2. 动词:表示事物的变化。
例如:《诗经·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花盛开,如火如荼。
这位女子出嫁,适宜她的家庭。
)其中,“颜色”表示桃花的变化。
三、颜色在文言文中的翻译1. 直接翻译:将颜色直接翻译为“颜色”。
例如:《红楼梦》中“黛玉脸色苍白”可翻译为“黛玉颜色苍白”。
2. 意译:根据上下文,将颜色翻译为与色泽、色彩相关的词语。
例如:《红楼梦》中“宝玉脸色铁青”可翻译为“宝玉脸色阴沉”。
3. 拟声词:用拟声词代替颜色,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如:《红楼梦》中“宝钗脸色蜡黄”可翻译为“宝钗脸色黄如蜡”。
总之,颜色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方法多样,既可以直接翻译,也可以意译或拟声词。
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原文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古代色彩的雅称在古代,色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与艺术的表达方式。
古代人们对于颜色的命名非常有趣,其中有许多雅称,以表达出色彩的美感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来谈谈古代的红色。
古人将红色称之为"丹",这是一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颜色。
丹色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礼仪、宫廷以及艺术创作中。
红丹是古代皇帝的专用颜色,代表着权力与威严。
在绘画作品中,红丹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花朵,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接着,我们来谈谈古代的黄色。
古人将黄色称之为"黄金",这是一种富有贵气与光辉的颜色。
黄金色在古代被视为吉祥和财富的象征。
帝王将相常常喜欢将自己的衣袍染成黄金色,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与尊贵。
在艺术作品中,黄金色常常被用来描绘金色的花朵或是神仙仙境,给人一种神秘而华丽的感觉。
紧接着,我们来谈谈古代的绿色。
古人将绿色称之为"绿玉",这是一种清新与宁静的颜色。
绿玉色在古代常常被用来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如青山绿水、茂密的森林等等。
绿色也代表着生命的力量与希望,给人一种安抚与舒适的感觉。
在古代的宫廷中,绿色常常被使用在装饰品上,给人一种宁静与温馨的感受。
再来,我们来谈谈古代的白色。
古人将白色称之为"素",这是一种纯洁与无暇的颜色。
素白色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婚礼、葬礼以及宗教仪式中。
白色在古代代表着纯洁与祥和,给人一种清新而高雅的感觉。
在艺术创作中,白色常常被用来描绘天使或是神灵,给人一种神圣与高贵的感受。
我们来谈谈古代的黑色。
古人将黑色称之为"墨",这是一种深沉与神秘的颜色。
墨色在古代常常被用来描绘夜晚的景色,给人一种神秘而寂静的感觉。
在书法绘画中,墨色是不可或缺的,它代表着艺术的力量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古代色彩的雅称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感。
红色的丹、黄色的黄金、绿色的绿玉、白色的素、黑色的墨,每一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意义与象征。
古时候的色彩称呼在古代,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表达方式充满了诗意和象征意义。
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寓意,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表达,更是心灵上的触动。
红色在古代中国是繁荣、幸福和吉祥的象征。
人们常说的“朱红”就是指这种鲜艳、亮丽的红色,它常常用于宫墙、服饰等场合,以显示权力和富贵。
此外,“嫣红”则是形容更深、更浓烈的红色,有时也用于形容艳丽的女子。
绿色在古代常常代表生机和活力,是春天的象征。
比如“碧绿”就是形容翠绿色,常用于形容草木茂盛、春意盎然的景色。
“柳绿”则是指嫩绿色,常用于形容柳叶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黄色在古代是皇家和权力的象征。
比如“明黄”就是指明亮的黄色,常用于皇家的服饰和建筑,以彰显皇家的尊贵和威严。
“赭黄”则是一种更深、更浓的黄色,有时也用于形容土色或肤色。
蓝色在古代常常与天空、海洋相联系,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
“天蓝”就是形容天空的颜色,给人一种宽广、无限的感觉。
“蔚蓝”则是一种更深、更浓郁的蓝色,常用于形容大海或夜空的颜色。
白色在古代有纯洁、高雅的寓意。
“月白”就是形容像月光一样清亮的白色,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霜白”则是指像霜一样的白色,有时也用于形容须发或眉毛的颜色。
黑色在古代常常与夜晚、神秘相联系。
“玄黑”就是形容像夜晚一样深邃的黑色,有时也用于形容衣物的颜色。
“黛黑”则是指像黛墨一样的黑色,常用于形容眉毛或眼瞳的颜色。
除了以上这些常见的色彩名称外,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色彩称呼,如“藕色”、“杏色”、“桃红”、“樱粉”、“靛青”、“橄榄绿”等。
这些色彩名称不仅富有诗意,而且每个名称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古时候的色彩称呼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它们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这些色彩名称虽然在现代的语言中已经不常用或者消失了,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的。
古代的颜色雅称在古代,颜色在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人对于各种颜色的雅称,不仅仅是对其外貌的描述,更是对其象征意义的体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的颜色雅称吧。
1. 碧蓝碧蓝是一种清澈明亮的颜色,常常用来形容湖水、天空等。
在古代,碧蓝常被赋予纯洁、高贵的象征意义。
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眼睛被形容为碧蓝色,象征着她纯真而独特的个性。
2. 丹红丹红是一种鲜艳而明亮的红色,常常被用来形容火焰、花朵等。
在古代,丹红常被赋予喜庆、热烈的象征意义。
比如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常常穿着丹红色的嫁衣,象征着新婚生活的幸福和美满。
3. 黛绿黛绿是一种深沉而饱满的绿色,常常用来形容山林、植物等。
在古代,黛绿常被赋予神秘、宁静的象征意义。
比如《史记》中,描写到秋天的竹林时,用了黛绿一词来形容竹子的颜色,表达出了竹林的幽静和清雅之美。
4. 雪白雪白是一种纯净而洁白的颜色,常常用来形容雪、云等。
在古代,雪白常被赋予纯洁、高雅的象征意义。
比如《红楼梦》中,黛玉的肌肤被形容为雪白色,表达了她纯洁无暇的内心世界。
5. 金黄金黄是一种明亮而温暖的黄色,常常用来形容阳光、黄金等。
在古代,金黄常被赋予富贵、庄重的象征意义。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金黄色被视为吉祥和财富的象征,常被用于装饰各种庆典活动。
6. 玛瑙紫玛瑙紫是一种深沉而华丽的紫色,常常用来形容宝石、花朵等。
在古代,玛瑙紫常被赋予神秘、高贵的象征意义。
比如中国古代宫廷中,紫色是帝王的专属颜色,象征着皇权和尊贵。
7. 翠绿翠绿是一种清新而明亮的绿色,常常用来形容树木、花草等。
在古代,翠绿常被赋予生机、活力的象征意义。
比如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翠绿”来形容春天的景色,表达出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
8. 银灰银灰是一种明亮而柔和的灰色,常常用来形容银器、云雾等。
在古代,银灰常被赋予高贵、典雅的象征意义。
比如中国古代宫廷中,银灰色常被用于制作婚庆用品,象征着婚姻的纯洁和美好。
9. 桃红桃红是一种娇艳而柔美的红色,常常用来形容桃花、女性等。
中国古代对颜色的文雅称呼中国古代对颜色的文雅称呼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色彩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联想。
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颜色的物理属性,更注重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国古代对颜色的文雅称呼。
一、丹青色丹青色是中国古代对红色的文雅称呼。
丹青二字即是古代绘画中所用的颜料,而这种颜料可以制成各种鲜艳的红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象征着热情、喜庆和权力,因此丹青色常被用于描述皇室、王侯和尊贵之物。
二、苍翠色苍翠色是中国古代对绿色的文雅称呼。
苍翠二字意味着绿色的葱茏和生机盎然。
在中国文化中,绿色象征着青春、自然和生命力。
苍翠色常被用于描述山林、花草和湖泊等大自然的景色。
三、赤金色赤金色是中国古代对黄色的文雅称呼。
赤金指的是纯正的黄金色,可以形容金子的色泽,黄色的贵重和灿烂。
在中国文化中,黄色象征着富贵、繁荣和权力。
因此,赤金色常被用于形容君主、贵族和珍贵之物。
四、碧玉色碧玉色是中国古代对蓝色的文雅称呼。
碧玉指的是色彩鲜活而且细腻的玉石,其色泽常常呈现出清澈的湖水蓝。
在中国文化中,蓝色象征着宁静、纯洁和高雅。
碧玉色常被用于描述蓝天、湖泊和柔和的宝石。
五、苍白色苍白色是中国古代对白色的文雅称呼。
苍白二字表示白色的柔和和宁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色象征着纯洁、简朴和庄重。
苍白色常被用于形容月亮、云彩和素雅的装饰。
六、胭脂色胭脂色是中国古代对粉红色的文雅称呼。
胭脂指的是女性化妆时所使用的红色颜料。
在中国文化中,粉红色象征着柔美、浪漫和幸福。
胭脂色常被用于描述花朵、妆容和柔和的阳光。
七、乌黑色乌黑色是中国古代对黑色的文雅称呼。
乌黑二字形容黑色的深沉和充实。
在中国文化中,黑色象征着神秘、庄重和权威。
乌黑色常被用于描述夜空、黑玉和庄重的衣着。
总结:中国古代对颜色的文雅称呼展示了色彩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这些雅称,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想象力和审美观。
同时,颜色的象征意义也贯穿其中,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体验。
古代十二种颜色的雅称一、对红色的称呼粉红,即浅红色。
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
杨妃色、湘妃色与粉红皆同义。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二、对黄色的称呼姜黄色:姜黄是中药名。
为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
又指人脸色不正,呈黄白色。
缃色:浅黄色。
橙色:界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的混合色。
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三、对褐深色的称呼棕黑:深棕色;棕红:红褐色。
;棕黄:浅褐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赭色:红色、赤红色。
四、对青色的称呼碧绿:鲜艳的青绿色;青碧:鲜艳的青蓝色;翡翠色: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或者翡翠宝石的颜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蟹壳青:深灰绿色;鸦青:鸦羽的颜色。
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古代十二种颜色雅称对颜色的别称有:梅染、茶白、洛栗、蒲柿、配颜、踯躅、曙色、缁色、雅青色、胭脂色、若草、缟色、缃色、竹青色、苏芳、天水碧、月白色、远山如黛、青梅煮酒、桥下春波...下面简单说几种颜色,如:茶白、是指茶一般的白色。
薄柿、是用柿漆染得的淡柿色。
踯躅、杜鹃花别名山踯躅,它的颜色明了了。
酡颜、美人微醺,一抹红霞飞上脸梢。
古代颜色名称古代颜色名称对照表大图古代颜色名称有:1、荼白:指如荼一样的白色。
雪花或乳汁一样的白色。
2、青莲色:指像青莲一样的颜色,浅紫色。
3、月白色:指既接近于白色又接近于蓝色,浅蓝色。
4、霁色:指雨过天晴后天空的颜色,天蓝色,等等。
中国古人对色彩的称谓可谓花样繁多,从胭脂到天青,从粉红到黛绿,每一个颜色名称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生活,吟诗,作画,品茶,饮酒,下棋,总喜弄风雅。
就连颜色的称谓都很有意境。
我们常常可以在书中看到什么黛色,什么天际已是鱼肚白,什么妃色,丹色,什么开到荼靡,荼白。
胭脂、牙白、朱青、水绿、艾青、黛蓝等,古人的这些各式各样的颜色词语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古代对颜色的称呼古代的颜色称谓中国古人对色彩的称谓可谓花样繁多,从胭脂到天青,从粉红到黛绿,每一个颜色名称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以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常听人提及“茶白”、“鹅黄”、“朱唇”、“天青色”、“远山如黛”、“青梅煮酒”,简简单单几个字,便诗意弥漫,仿佛有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姹紫嫣红,青砖黛瓦……朝阳借出胭脂色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生活,吟诗,作画,品茶,饮酒,下棋,总喜弄风雅。
就连颜色的称谓都很有意境。
我们常常可以在书中看到什么黛色,什么天际已是鱼肚白,什么妃色,丹色,什么开到荼靡,荼白。
但是你知道它们具体的颜色吗?“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加上一些传统色彩的名称,歌词也会显得更加诗情画意。
胭脂、牙白、朱青、水绿、艾青、黛蓝,古人的这些各式各样的颜色词语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不像如今,开口便是“屎黄色。
好想等以后有了孩子,给他取一个带有中国传统颜色的名字,李竹青、王月白、吴黛蓝、张水绿,听起来就很有意境。
说不上字美还是颜色更美,古人的智慧,真是博大精深,我知道女生们肯定会有这样一个想法:这种颜色的口红,能不能来一打?分享一波关于颜色的古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人的诗词里,去亲近这些美丽的色彩吧。
【春绿】沈园二首/宋·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天青】州将和丁内翰寄题延州龙图新开柳湖五阕/宋·宋祁弱柳毵毵湖上天,天青湖碧此留连。
东方千骑浮云骏,折得春枝便作鞭。
【碧玉石】阆水歌/唐·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黛蓝】渼陂/宋代·李廌晴山如黛水如蓝,波净天澄翠满潭。
身在玉壶图画里,心随飞鸟过终南。
古语中的颜色代词
(2011-02-12 22:11:03)
分类:网文
标签:
杂谈
1,黯形声字。
从黑,音声。
本义是:“深黑色”。
《说文》:“黯,深黑色也。
”《广雅》:“黯,黑也。
”《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
”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
常泛指黑色。
2,赫会意字。
从二赤。
《说文》:“赫,火赤貌。
”火赤。
本义是“火烧的颜色”,泛指“赤色和火红色” 。
如《诗经·邶风·简兮》:“赫如渥赭。
”现在仍有“赫日(红日),赫赤(深红,火红)”等词语。
3,黛形声字。
从黑,代声。
《说文》:“黱,画眉也。
从黑,朕声。
”“黱”也写作“黛”。
锴本作画眉墨。
本义是“青黑色的颜料。
”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后来泛指“青黑色”,如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现在仍有“黛黑”等词语。
4,黑会意字。
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
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
《说文》:“黑,火所熏之色也。
”本义是:“黑色”。
《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后经常表示“黑色”。
如“黑洞洞”“黑暗”等。
5,红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
《说文》:“红,帛赤白色也。
”本义是:“粉红色。
”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
”后来也表示各种红的颜色。
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
”现在红色使用极为普遍,结合其他表示红色的词语使用,如“绯红”“绛红”等。
6,绯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非声。
本义是“(帛)红色”。
《说文新附》:“绯,帛赤色也。
”后常表示“红色,深红色”,如韩愈《送区弘南归》:“佩服上色紫与绯。
”现在有“绯红”等词语。
7,赤会意字。
甲骨文,从大(人)从火。
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
一说“大火”为赤。
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
《说文》:“赤,南方色也。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
”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
8,朱指事字。
小篆字形,从木,一在其中指出这种木是红心的。
《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
”本义是:“赤心木”。
后用来指“朱色,大红色” 。
如《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
”《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
9,丹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外面框框象矿井形,里边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表示那里有丹砂。
《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
”本义是“辰砂,朱砂”。
后表示“红色,赤色”。
《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
10,蓝形声字。
从艸,监声。
本义是:“蓼蓝”。
《说文》:“蓝,染青草也。
”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
“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
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
”现在仍有“蓝天” “蔚蓝”等词语。
11,绿形声字。
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录声。
《说文》:“绿,帛青黄色也。
”本义是:“青中带黄的颜色”。
如《楚辞·橘颂》:“绿叶素荣。
”后也用来表示“乌黑色”,如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
”(绿云: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
现在仍有“碧绿”“翠绿”“绿树”等词语。
12,白象形字。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
《说文》:“白,西方色也。
殷用事物色白。
” 古人还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本义是:“白颜色”。
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13,黄象形字。
金文象蝗虫形。
当是“蝗”的本字。
本义是:“蝗虫。
”后常指:“黄色”。
《说文》:“黄,地之色也。
”《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
”《易·坤》:“天玄而地黄,解得黄矢。
”《诗·邶风·绿衣》:“绿衣黄里。
”
14,褐形声字。
从衣,曷声。
《说文》:“褐,编枲袜。
”(枲:粗麻。
)本义是:“用粗麻织成的袜子”。
后表示“黄黑色” ,如白居易《三适赠道友》:“褐绫袍厚暖。
”现在仍有“褐煤,褐铁矿”等词语。
15,灰会意字。
从手,从火。
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本义是:“火灰”。
后指“灰色”,白色和黑色的混合色。
16,绛(绛)形声字。
从糸,夅声。
《说文》:“绛,大赤也。
”本义是:“大红色”,《广雅》:“纁谓之绛。
凡九旗之帛皆用绛。
”(纁:红色)后表示“深红色”。
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
”(行縢:绑腿。
)
17,紫形声字。
从糸,此声。
《说文》:“紫,帛黑赤色也。
”本义是“紫色”,也就是“蓝和红组成的颜色”。
后常指“紫色”,如《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
”现在仍有“紫棠色”(黑里带红的颜色)等词语。
18,彤会意字。
从丹,从彡。
丹就是丹砂。
彡表示装饰。
本义是:“彩色装饰”。
《说文》:“彤,丹饰也。
”《荀子·大略》:“诸侯彤弓。
”(按:“丹漆也。
)本来是动词,后用作形容词指“朱红色”,如《书·顾命》:“麻冕彤裳。
”《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现在仍有“彤日”“彤云”“红彤彤”等词语。
19,青会意字。
从生,从丹。
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
“青”是汉字部首之一。
《说文》:“青,东方色也。
”本义是:“蓝色”。
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也用来指“深绿色”,如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
”现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词语。
形容“黑色”的较少,如“青牛”等。
20,碧形声字。
从玉,从石,白声。
《说文》:“碧,石之青美者。
”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
后表示“青绿色”,如《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
”也表示“青白色,浅绿色”,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接天莲叶无穷碧。
”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
21,苍(苍)形声字。
从艸,仓声。
《说文》:“苍,草色也。
”本义是“草色”。
《广雅》:“苍,青也。
”后引申为“深绿色”或“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
”也表示“灰白色”,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