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小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胆囊炎胆石症的针刺疗法针刺治疗胆道疾病具有解痉止痛、利胆排石、降逆止呕作用,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其他疗法使用。
(1)体针①针刺a.穴位:胆俞、中脘、足三里、治胆穴、阳陵泉。
绞痛加合谷;高热加曲池;呕吐加内关。
b.针法:选以上穴位2~4个,深刺、重刺,持续捻针3~5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②电针a.穴位:右胆俞(阴极),治胆穴,日月,太冲(阳极)。
b.方法:进针,有针感后接电针仪,使用可调波,强度由弱逐渐加强,以可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
③水针a.穴位:胆俞,足三里、中脘、治胆穴。
b.方法:选1~2个穴位,每穴注射当归液或红花液2ml;或10%葡萄糖液5ml,进针有针感后快速推注,每日1~2次。
烟台地区文登中心医院采用体针治疗219例胆石症,排石者185例,占84.5%。
该组185例排石者共排1cm×1cm×1cm以上大小结石151块,其中最大为4.5cm×3.5cm,最大横径3.5cm。
有的患者在排出同时还排出蛔虫残体及炊帚苗为核心的结石。
取穴右侧日月、期门。
上腹疼痛较剧和胆囊胀大者用巨阙透腹哀、治胆穴。
进针后接电针仪,通电60分钟,每日1次,疼痛重者也可一日2次。
同时口服33%硫酸镁40ml。
(2)耳针①穴位:肝、胆、脾、胃、十二指肠、神门、交感。
②针法:选上述反应明显的2~3穴,重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
近年,全国各地多处有人采用王不留行籽、白芥子或菜籽贴压取穴,配合猪蹄等高脂饮食治疗胆石症,有较好的排石效果。
如何运用按摩疗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1)点、按法:在背部寻找痛点,大多在第九胸椎旁及两侧胆囊穴。
用点或按法先刺激背部压痛点3~5分钟,然后刺激胆囊穴3~5分钟。
日1次,7日为1疗程。
(2)一指禅推或揉右胆囊穴,阳陵泉,右肝、胆俞以及双侧太冲穴以舒肝利胆。
相关整本阅读:/ebook/ff9cc5330740be1e650e9aca.html(3)施掌擦法于两侧胁肋部。
胆囊的生理功能胆囊是人体内的一个小器官,位于肝脏的下方。
它的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浓缩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胆汁是一种由肝脏产生的液体,主要由胆酸和胆固醇组成。
胆囊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储存胆汁。
肝脏会产生大量的胆汁,并通过胆管系统输送到胆囊中。
在胆汁的储存过程中,胆囊会通过收缩和扩张来调节胆汁的流动。
当人体没有食物摄入时,胆囊会主动收缩并将胆汁储存起来,当需要消化油脂时,胆囊会扩张,将储存的胆汁释放到十二指肠中。
胆囊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浓缩胆汁。
胆汁在肝脏中产生时是很稀释的,含有较高的水分,但过量的水分会稀释胆汁中胆酸的含量,从而影响消化功能。
胆囊通过吸收胆汁中的水分来浓缩胆汁,使其变得更加浓缩。
这样可以在消化过程中更好地帮助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胆囊在胆汁的浓缩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食物摄入小肠时,小肠会产生一种激素叫做胆囊收缩肽,它会促使胆囊收缩,从而将浓缩的胆汁释放到小肠中,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胆囊的生理功能还包括调节体内胆盐的平衡。
胆盐是胆汁中一个重要的成分,它可以帮助肠道消化和吸收脂肪。
胆囊通过调节胆汁中胆酸和胆固醇的含量来维持胆盐的平衡。
当胆酸的浓度过高时,胆囊会吸收部分胆酸,降低其含量;当胆酸的浓度过低时,胆囊会增加胆汁的分泌来提高胆酸的含量。
此外,胆囊还可以帮助排泄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胆囊中的胆汁在消化过程中也会带走一些废物、毒素和代谢产物,通过排泄来帮助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总的来说,胆囊在人体消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生理功能包括储存和浓缩胆汁、调节胆盐平衡和帮助排泄废物。
胆囊的正常功能对于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持胆囊的健康非常重要。
关于胆囊的知识点总结胆囊的结构和功能:胆囊是一个梨形囊状器官,位于肝脏的下表面,与胆管相连。
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在饮食摄入脂肪时,胆囊会收缩排空,释放浓缩的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胆汁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胆固醇、胆盐、脂肪酸等物质,它们在脂肪消化和吸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胆囊的疾病: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胆囊内胆汁中某些物质的沉积而形成的固体结晶物,它会堵塞胆囊的出口,引起剧烈的腹痛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胆囊炎是指胆囊发生炎症,引起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囊息肉则是胆囊黏膜上的肿块,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也有可能是恶性的。
诊断和治疗:胆囊疾病的诊断通常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胆汁等)来确认。
治疗胆囊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对于胆囊结石较小且无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溶石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或者结石较大的患者,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手术。
胆囊切除术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手术,具体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
预防措施:预防胆囊疾病的关键在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首先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分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适量摄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其次要保持适量的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促进脂肪的代谢和消化。
此外,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因为情绪不稳定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总之,胆囊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的健康与我们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胆囊健康的关注,定期体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胆囊疾病的发生,从而保障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二)腹痛:位于右上腹,突然发作,为剧烈绞痛,或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放射至右肩背部。
同时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
(三)右上腹部胆囊区有程度不同的压痛,叩击痛和肌紧张。
有时可扪到肿大的胆囊。
可伴有轻度黄疸。
(四)白细胞计数常增高,中性白细胞也增高。
如总数超过每立方毫米20000时,应考虑总胆管内感染严重或有积脓,甚至胆囊有坏死或穿孔的可能。
(五)若同时出现寒战、高热、黄疸,应考虑胆管炎。
急性梗阻性化脓胆管炎,必须早期认识,争取及早手术治疗,因为它可能引起危重的中毒性休克。
总胆管完全梗阻时,大便可呈白陶土色。
胆囊炎与其他腹部疾病的鉴别(1)急性胰腺炎:该病可继发于急性胆囊炎和胆管炎,腹痛较急性胆囊炎剧烈,呈持续性,范围较广并偏向腹部左侧,压痛范围也较为广泛,血与尿淀粉酶一般均升高。
(2)急性阑尾炎:高位急性阑尾炎与急性胆囊炎的不同点主要在于详细分析病史和体征。
(3)胆道蛔虫病:发病突然,腹痛在剑突下呈阵发性绞痛,呕吐频繁,常有吐蛔虫史,腹痛可自行缓解。
早期上腹部压痛不明显,无腹肌紧张。
(4)溃疡病穿孔:病人多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史,腹痛发作突然,呈持续性,较急性胆囊炎剧烈,并很快波及整个腹部,腹肌强直,但很少有呕吐现象。
因较小的十二指肠穿孔,或穿孔后很快形成一个局限的炎性病灶时,容易与急性胆囊炎混淆。
(5)肝脓肿:位于肝右叶前下方的脓肿,触诊时易把肿大的肝脏误认为胆囊炎性包块。
病理改变根据胆囊感染、梗阻程度和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分为两种。
1.急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依炎症程度分为:相关整本阅读:/ebook/ff9cc5330740be1e650e9aca.html(1)单纯性胆囊炎可见胆囊壁充血,粘膜水肿,上皮脱落,白细胞浸润,胆囊与周围并无粘连,解剖关系清楚,易于手术操作。
属炎症早期,可吸收痊愈。
(2)化脓性胆囊炎胆囊明显肿大、充血水肿、肥厚,表面可附有纤维素性脓性分泌物,炎症已波及胆囊各层,多量中性多核细胞浸润,有片状出血灶,粘膜发生溃疡,胆囊腔内充满脓液,并可随胆汁流入胆总管,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
胆囊的冷知识胆囊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它位于肝脏下方,呈梨形。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通过胆囊储存后再释放到小肠中进行消化。
胆囊的冷知识有很多,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冷知识。
1. 胆囊可以自行移动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胆囊可以在腹腔内自行移动。
正常情况下,胆囊位于肝脏下缘的右上腹部。
但是,有些人的胆囊却可以在腹腔内自由移动,甚至可以移动到肝脏上方、脐部甚至盆腔。
这种情况被称为“胆囊游走”,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症状,但如果游走的胆囊卡住了胆管,就会导致胆绞痛等症状。
2. 胆囊有“五官”胆囊表面有类似五官的突起,这是因为胆囊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与肝脏相连的部分会演变成胆囊,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这些突起。
这些突起看起来像是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所以有人形象地称之为“胆囊的五官”。
3. 胆囊可以被切除而不影响生活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被用来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胆囊切除后,胆汁将直接从肝脏流入小肠,不再经过胆囊储存和浓缩。
虽然胆囊有一定的功能,但人体可以适应这种变化,一般不会对正常的消化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所以胆囊切除后的患者可以正常生活。
4. 胆囊可以形成结石胆囊结石是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由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结晶、胆色素结晶等形成。
胆囊结石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胆汁成分异常、胆囊排空功能减弱等。
胆囊结石通常无症状,但如果结石移动或阻塞了胆管,就会引起胆绞痛、黄疸等症状。
5. 胆囊疾病与饮食习惯有关饮食习惯与胆囊疾病密切相关。
过多的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会增加胆囊结石的风险。
此外,长期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缺乏膳食纤维等也会增加胆囊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胆囊疾病非常重要。
6. 胆囊疾病多见于女性和肥胖者胆囊疾病在女性和肥胖者中更为常见。
这与女性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肥胖者胆囊排空功能的减弱有关。
女性在怀孕、服用避孕药或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时,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增加胆囊疾病的风险。
诊断(一)早期症状极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
胆囊癌多数病人临床表现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
以右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向右肩胛部放射,伴有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低热,恶心及黄疸等。
对40岁以上女性病人,有长期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史,若疼痛性质从阵发性发作转变为右上腹持续钝痛,且进行性加重,局部触及胆囊肿块,进行性黄疸,消瘦明显等情况出现,应考虑胆囊癌。
胆囊癌晚期则可有肝脏肿大,腹水、恶病质等表现。
并发症1.多数病例表现逐渐消瘦,体重减轻,乏力、呈现恶病体质。
2.部分病例锁骨上可触及转移之淋巴结,亦可有乳房等处的转移性肿块出现。
3.晚期病例,可因门脉受压而有消化道出血、腹水以及肝功能衰竭表现。
4.脓肿胆总管梗阻可引起多发性肝脓肿,在发生肿瘤的胆囊腔内或其周围形成脓肿是常见的治疗肿瘤血管阻断疗法什么是肿瘤血管阻断疗法?这要从肿瘤组织谈起,事实上,瘤体不仅仅是癌细胞独立存在,还有肿瘤血管的存在,肿瘤血管是瘤体长到一定阶段(1mm3左右)生长出来的螺旋形血管,这些血管很特别,连接在人体血管上,但与人体的正常血管却完全不同。
第一,肿瘤血管导致肿瘤迅速疯长;人体的正常血管是直线型,而肿瘤血管是螺旋形,因为是呈螺旋形伸展,比直线距离就大大加长,血管内的血液流量也变多,血液的压力也变大,是正常血管的3倍,这就造成肿瘤血管里的血液流速快,肿瘤吸收营养的速度自然也就加快,瘤体因此迅速疯长,而病人因为营养的流失,会迅速消瘦、乏力。
很多肿瘤患者的诊断书上,会有“血运丰富”的字样,其实就是表明肿瘤周围的肿瘤血管丰富。
第二,肿瘤血管破坏组织,造成剧烈疼痛;人体的正常血管生长周期是一年,而肿瘤血管的生长周期只有4天,也就是说,只需要4天的时间,肿瘤血管就能生长出来,破坏人体的正常组织,直接造成病人病灶部位的疼痛。
由于肿瘤血管生长快,数量庞大,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几十条、上百条,这么多的血管对人体组织器官的损害,是十分恐怖的,也是很多患者难以忍受疼痛的根本原因。
胆囊息肉的症状及预防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
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
胆囊息肉B超胆囊息肉是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简称。
常常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
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治疗机理一、矫正形成息肉胆汁,阻止息肉的生长与再生成。
二、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死“瘤亡蒂落”,通过体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三、活性成份附着瘤体表面,浸入息肉组织体内直接杀灭细胞,使其失活,不得复生。
化腐生肌,修复基底组织,恢复胃、肠功能。
四、全面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纠正机体失衡状态,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其增加体液免疫对致息因子的监控,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吞噬和巨噬细胞对息肉组织的吞噬作用,纠正胆囊致息内环境调节,调整致息与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状态,从而治愈胆囊息肉。
该疗法以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平衡阴阳入手,可从根本上使胆囊息肉逐渐缩小、吸收,最终完全消失,从而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
临床经数万例观察,疗效显著,一般1—3个月可痊愈。
临床表现胆囊息肉相关整本阅读:/ebook/ff9cc5330740be1e650e9aca.html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针灸理疗芒针(1)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2)治法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
每次仅取一穴。
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
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
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
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
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
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
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
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
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
边退针,边提拉。
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
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
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
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
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
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
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
每周1次,共治3次。
一般不超过10次。
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
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
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
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
胆囊炎的症状及预防胆囊炎是细菌性感染或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引起的胆囊炎性病变,为胆囊的常见病。
在腹部外科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阑尾炎,本病多见于35~55岁的中年人,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尤多见于肥胖且多次妊娠的妇女。
1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引起胆囊发炎。
2.情绪失调:可导致胆汁的排泄受阻引发胆囊炎。
3.饮食:日常饮食要有节制,切忌暴饮暴食。
少吃高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并注意饮食卫生。
4.肠道寄生虫病:比如蛔虫钻入胆道可引起胆道发炎。
其残体和卵可成为结石的“核心”。
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恶心、呕吐和发热等。
急性胆囊炎会引起右上腹疼痛,一开始疼痛与胆绞痛非常相似,但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作呼吸和改胆囊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因此病人多喜欢向右侧静卧,以减轻腹疼。
有些病人会有恶心和呕吐,但呕吐一般并不剧烈。
大多数病人还伴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38.5℃之间,高热和寒战并不多见。
少数病人还有眼白和皮肤轻度发黄。
当医生检查病人的腹部时,可以发现右上腹部有压痛,并有腹肌紧张,大约在1/3的病人中还能摸到肿大的胆囊。
化验病人的血液,会发现多数人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白细胞增多。
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肿大、囊壁增厚,并可见结石堵在胆囊的颈部。
根据以上的症状、体格检查和各种辅助检查,医生一般能及时作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时有胆结石,但无结石的慢性胆囊炎病人在我国也不少见。
慢性胆囊炎有时可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大多数病人过去并没有患过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长期发炎,胆囊壁会发生纤维增厚,疤痕收缩,造成胆囊萎缩,囊腔可完全闭合,导致胆囊功能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功能。
患了慢性胆囊炎后,病人主要会有以下两组症状:相关整本阅读:/ebook/da91361c2af90242a895e5d4.html①、结石一时性阻塞胆囊管,引起胆绞痛的发作,疼痛多位于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疼痛可牵涉到背部或右肩胛骨处,可伴恶心和呕吐。
胆囊炎健康教育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了解胆囊炎的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于胆囊炎的健康教育知识。
一、病因1.1 胆囊炎的主要病因是胆囊内胆汁淤积导致胆囊发炎。
1.2 胆囊结石是导致胆囊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结石阻塞了胆囊的出口,导致胆汁淤积。
1.3 其他病因包括胆囊感染、胆囊黏膜损伤等。
二、症状2.1 胆囊炎的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
2.2 疼痛常常发生在右上腹部,持续时间较长,严重时可放射至背部或右肩部。
2.3 其他症状还包括食欲不振、黄疸、腹胀等。
三、预防3.1 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胆囊炎至关重要,应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3.2 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有助于预防结石形成。
3.3 定期锻炼,保持适当体重,避免肥胖也是预防胆囊炎的重要措施。
四、治疗4.1 轻度胆囊炎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4.2 严重胆囊炎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4.3 术后应遵医嘱,避免高脂肪食物,定期复查以确保康复。
五、注意事项5.1 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这些都会增加患胆囊炎的风险。
5.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
5.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坐姿,多活动,有助于促进胆囊健康。
总结: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了解其病因、症状和预防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锻炼和注意事项,可以有效预防胆囊炎的发生。
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保持健康!。
胆囊炎注意事项有哪些
文章导读
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要遵守很多的注意事项问题,这也是为了更好的
降低胆囊炎对健康产生的威胁,所以要注意避免高脂肪的饮食,同时要养成规律健康的生
活习惯,注重个人卫生。
1、胆汁是帮助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物质,胆囊炎病人的胆汁分泌不良,故脂肪吸收
困难。
病人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偏素食为主,尽力避免高脂肪饮食。
2. 生活要有规律,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食物,消除
发病诱因。
多进行经常性的活动,调理经络气血,以利于胆道疏通,减少急性发作。
3、注意饮食卫生,酌情饮用矿泉水或磁化水。
平时应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毫升以上。
饮食要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严格控制脂肪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内脏、鱼卵、蛋黄等。
饮食宜多用高碳水化合物、低脂、多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萝卜、青菜、豆类等副食,多食新鲜水果,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应戒酒,不吃生
冷不洁食物。
4.对久坐的人应强调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做操、跑步、散步、太极拳、气功等锻炼。
人体“九大”系统之二·消化系统(胆)【【胆的结构与位置】】胆位于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囊在右上腹,肝脏的下缘,附着在肝脏的胆囊窝里,其容积为30~50毫升,借助胆囊管与胆总管相通,其内有螺旋式粘膜皱襞,有调节胆汁出入作用。
肝和胆又有经脉相互络属,互为表里。
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胆汁(一种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并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胆囊的作用】】1、储存浓缩胆汁在食物消化期间,通过神经调节,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胆囊扩张,胆道内产生压力梯度。
肝胆汁因压力差进入胆囊。
胆汁储存主要发生在夜间空腹时,因括约肌关闭不完全,仍有部分胆汁进入小肠。
空腹时仅有50%的胆汁进入胆囊。
胆囊容积约50毫升,它借助其浓缩功能,增加了胆汁的储存。
通过吸收胆汁中的90%的水分,约可储存500%毫升胆汁,将大部分胆汁酸池储存其中。
胆囊粘膜可吸收游离胆红素、游离胆汁酸和卵磷脂,但对胆固醇的吸收很有限。
2、排空胆汁胆囊排空需要胆囊和胆总管括约肌的互相作用。
胆汁排空时胆囊平滑肌收缩,括约肌松弛胆囊最大排出量约27毫升,最小8毫升,很少完全排空。
胆囊每天分泌约20毫升粘液,主要成分为粘蛋白,为乳白色的碱性液体,起保护和润滑胆囊粘膜作用。
3、调节胆道压力胆囊有调节胆道内压的作用,胆总管阻塞4小时胆道内压并不增高。
但当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括约肌作用减弱,胆管壁增厚,粘液腺体增多,以适应将更多胆汁排入肠道。
【【中医论胆】】中医认为,胆的生理功能,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二是主决断。
胆贮藏、排泄胆汁,其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参与六腑的“传化物”,故胆为六腑之一。
但胆不容纳水谷、传化浊物,与其他腑又不同;胆有经脉与肝的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1、胆贮藏排泄胆汁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肝生成胆汁是不间断的,而胆汁排泄到小肠是间断性的,生成与排泄这两个过程显然不是同步的,于是胆就担负着贮存胆汁的功能。
贮存的目的是为了调节胆汁生成和排泄之间的关系。
微创保胆取息肉胆囊息肉手术的标准,目前无特定标准,有的人恐惧息肉癌变,认为只要发现息肉就要手术,这是不对的,一般胆囊息肉大部是胆固醇息肉,很少癌变,不必紧张。
一般认为,以1cm为大致界限,不过更重视增大的趋势。
1cm以下则严密观察。
决定是否胆囊切除,主要是术中即刻送病理,如是恶性则胆囊切除,反之,则保留胆囊。
目前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是高科技新技术新概念,是目前最科学的方法。
一、胆囊息肉保胆取石手术的手术适应症1、经b超或其他影像检查,确诊为胆囊息肉直径大于8mm者或胆囊多发息肉者。
2、经te99ect或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胆囊功能正常者。
3、虽te99ect或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但术中证实胆囊管通畅者。
4、合并有胆囊结石者参照胆囊结石处理。
二、胆囊息肉保胆手术的手术禁忌症1、术中病理证实息肉为恶性者。
2、息肉广基,无法切除者。
3、息肉切除后创面出血,止血无效者。
相关整本阅读:/ebook/ff9cc5330740be1e650e9aca.html“保胆取息肉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外科技术结合的产物。
它避免了因传统开刀手术切口带来的种种损伤和不适。
保胆取息肉手术,在为胆息肉患者保留健康胆囊的前提下,一次性取出息肉,保护人体贮存胆汁场所。
无须开刀手术,通过1个0.5-2厘米的皮肤切口即可轻松取息肉。
手术过程可视、安全、快捷,且术后不易复发。
术后恢复快创伤极小,术后1天即可下地活动、进食,住院3-5天就能出院,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同时也能降低治疗费用。
由于是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患者自己可以看到整个手术治疗过程和结果。
各地治疗胆囊息肉公立医院推荐榜:北京:北京朝阳医院、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武警总队第三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上海:上海胆结石医学研究院(附属上海海江医院)、上海中山医院、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海军上海保障基地医院江苏: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浙江:浙二医院、浙一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山东: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中医院、齐鲁医院、陕西:陕西省红十字医院、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二医院、西京医院、重庆:重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坪医院、广东: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医二院、广医一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甘肃:甘肃省红十字会黄河医院四川: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简阳市人民医院预防注意饮食调养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治疗方法对症治疗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
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作好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以及应用抗生素等。
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约80~85)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
此法包括解痉镇痛,抗生素的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
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更应注意。
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
对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由于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不采用非手术疗法,宜在作好术前准备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由于胆囊管已阻塞,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胆囊炎症的屉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
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
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
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并常联合应用。
针灸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针灸治疗,始见于上世纪50年代末。
上世纪60年代初,已有人就针刺治疗胆囊炎的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但有关资料还不太多。
近三十年来,在方法上有较大发展,电针、穴位注射、耳针、光针、腕踝针等法竞相应用,使治疗效果有所提高。
从目前情况看,针灸及其各种变革之法对急性单纯性胆囊炎疗效确切,如属急性化脓型、急性坏疽型胆囊炎或伴中毒性休克的胆囊感染则宜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甚或手术处理。
(一)体针1.取穴主穴:胆俞、阳陵泉、中脘、足三里。
急性胆囊炎⒈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忌油腻食物,严重者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⒉解痉、镇痛药物治疗:阿托品0.5mg或654-25mg肌注;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维生素K38-16mg,肌注;度冷丁或等美散痛等镇痛,不宜用吗啡。
⒊抗菌治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甲硝唑;还可选用氨基糖甙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最好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⒋利胆:舒胆通、消炎利胆片或清肝利胆口服液口服,发作缓解后方可应用。
⒌护肝利胆治疗:胆清强磁贴贴剂,对结石性胆囊炎有特效,另外配合合理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可无复发可能。
6.外科治疗:发生坏死、化脓、穿孔、嵌顿结石者,应及时外科手术治疗,行保胆手术或胆囊切除。
急性胆囊炎的中医外治法1.解痉止痛膏1贴,敷中脘穴处,1小时后疼痛消失,治疗胆绞痛。
2、取天枢、气海、中极、关元等穴位拔罐治疗。
主治上腹部疼痛。
呕吐者,可先在鸠尾、巨阙行针刺拔罐治疗,也可配用中药贴敷穴位。
中药为:白术10g,川朴10g,木香10g,乌药10g,郁金10g,白芍10g,玄胡10g,研末调膏敷用。
3.取白蔻适量,打烂,敷于手腕上,待起泡时刺破,除去黄水,具有退黄之功效。
4.取鲜毛茛适量,捣烂,团成丸如黄豆大缚臂上,夜即起泡,用针刺破,放出黄水。
慢性胆囊炎⒈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伴有胆石者,微创保胆手术是首选,极少数患者胆囊已经萎缩和癌变,应切除胆囊。
⒉综合治疗:低脂饮食,口服利胆药,如硫酸镁、消炎利胆片、清肝利胆口服液、保胆健素等;应用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消石素等溶石;有寄生虫感染者应当驱虫治疗。
罗浮山消炎利胆片3.中医疗法:中医认为,慢性胆囊炎多为肝胆郁热、疏泄失常所致。
当以清利肝胆、疏肝行气、调理气机为治。
中医辨证食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饮食停滞型:主要表现为胁肋疼痛、胃脘胀满,或恶心欲呕、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当以理气消食、和胃导滞为治,可选用下列饮食治疗方。
胆囊作用是什么?胆囊的生理功能
文章导读
事实上,很多人对胆囊的作用并不了解,但实际上胆囊的功效是比较多的,它可以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效果,同时还能够帮户保护胆道黏膜,避免受到浓缩胆汁的侵蚀溶解。
(1)储存胆汁:一个饥饿的人(即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的时候,再由胆囊排出,所以胆囊被称为“胆汁仓库”。
同时又起到缓冲胆道压力的作用 \xa0。
(2)浓缩胆汁:金黄色碱性肝胆汁中的大部分水和电解质,由胆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胆汁中有效成分储存在胆囊内,变成棕黄色或墨绿色呈弱酸性的胆囊胆汁。
(3)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胆囊炎患者的家庭常备药物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常常发病突然,尤其在抵抗力很差的时候,或内心苦闷,精神不振,或暴食暴饮或饱餐以后,常常会出现胸闷、消化不良、恶心、食欲不振等胆囊炎发病的轻度症状,一时到医院求医又十分不方便怎么办呢?可以在家庭中准备一些常用药,一有症状,就可进行自服,缓解症状。
如:口服消炎药①氟哌酸:一日3次,每次1~2粒(即0.1~0.2g)空腹口服。
②红霉素:0.3g,一日4次,饭后服。
③氯霉素:0.5g,一日4次,饭后服。
④洁霉素:一日4次,每次1~2粒(0.25~0.5g)。
⑤灭滴灵(甲硝唑片)一日3次,每次一片(即0.2g),饭后服,孕妇禁用。
⑥先锋Ⅳ胶囊:一日4次,每次0.25~0.5g。
7.羟甲烟胺片(利胆素片)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饭前服,连服2-4天后改为一次2片,一日3-4次。
利胆药:50%硫酸镁10毫升,每日3次;或去氢胆酸0.25克,或胆酸钠0.2克,每日3次;或舒胆通,每次40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利胆素1.0克,每日3次口服。
8.由于慢性胆囊炎常伴有消化不良,可加用消化药物:多酶片,每次2片,每日3—4次,口服;乳酸菌素,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或用酵母片,每次3克,每日3次,口服。
9.若发生腹痛或恶心、腹胀时,可选用胃复安,每次10毫克,每日2次,肌注,或每次10毫克,每日3次,口服。
利胆药利胆药片有胆通、胆宁、胆益宁、胆乐、胆酸钠、利胆酸等,也须备用。
在发病时,可在以上各类药中,选择一种药服用。
服前应看说明书,避免错服。
如果症状越来越重,就应去医院就诊。
1.利胆消炎的中成药,消炎利胆片,4-6片,1日3次口服。
2.复方柠檬酸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口服。
可以帮助利胆,消食,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1.郁金粉20克,白矾粉15克,火硝粉30克,滑石粉60克,甘草粉10克,研细混合,每服10克,大麦粥汁送下,每日3次。
相关整本阅读:/ebook/da91361c2af90242a895e5d4.html2.陈皮10克,佛手或拧檬(鲜品)、山楂、金钱草各15克。
慢性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慢性炎症。
是胆囊的一种最常见的疾病。
一般多由急性胆囊炎未彻底治愈引起。
慢性胆囊炎者,平时可以无任何表现,或只有轻微的类似胃病的一些表现,但常反复急性发作。
发作时疼痛难忍,十分痛苦。
目前,临床上一般系用手术切除,以求根治。
1.感染性胆囊炎。
是最常见的一种。
胆囊病变较轻者,仅有胆囊壁增厚,重者可以显著肥厚,萎缩,囊腔缩小以至功能丧失。
2.梗阻性胆囊炎。
当胆囊管阻塞(结石等)时,胆汁潴留,胆色素被吸收,引起胆汁成份改变,刺激胆囊发生炎症。
3.代谢性胆囊炎。
由于胆固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致胆固醇沉积于胆囊的内壁上,引起慢性炎症。
右上腹持续性隐痛或胀痛,可放射到右肩肿区,高脂餐后加剧。
反复发作的胃灼热、吸气、反酸、腹胀、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部分病人有右上腹压痛和右胁叩击痛。
B型超声波检查:对本病诊断率高达90%,可发现胆囊结石、胆囊边缘毛糙并增厚至0.5厘米以上,胆囊缩小或变形。
X线胆囊造影,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变形、收缩功能不良。
一、内科治疗:
内科治疗主要是消炎利胆的方法,如消炎利胆片、利胆醇、舒胆通、胆通、去氢胆酸以及熊脱氧胆酸等,有些病人有效,但难根治。
二、外科治疗:
反复发作胆绞痛、胆囊无功能、有急性发作,尤其是伴有结石者,应手术治疗。
80%的胆囊癌并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可起到预防胆囊癌的作用。
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劳逸结合,寒温适宜。
劳累、气候突变、悲观忧虑均可诱发此病急性发作。
常服用利胆药物及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引起慢性胆囊炎的原因不一,所以不可简单处之,而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方能事半功倍。
慢性胆囊炎伴反复多次严重急性感染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症状不十分严重可内科保守治疗,而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药物可以根治慢性胆囊炎,各种杀菌消炎的抗生素,对治疗慢性胆囊炎并无效果。
.
成药
(1)去氢胆酸片0.25克,1日3次。
(2)胆酸钠片0.2克,1日3次。
(3)消炎利胆片,1日3次,每次服4片。
有一定疗效可适当选择应用。
附注:1.轻微胆囊炎无症状可不与治疗。
2.反复多次严重急性感染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创伤小
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中药制剂,属于中药领域。
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郁金5~20份、枳壳6~25份、金钱草10~40份、黄芩5~20份、茵陈蒿20~50份、木香5~20份、蒲公英20~50份、柴胡5~20份、党参10~30份;还可在上述药物的基础上加入菝葜叶;上述药物按一定重量份配比制成口服液、冲剂等剂型,本发明具有疏泄肝胆、行气消肿、理气开郁、清热理气的药用效果,从而达到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目的。
怎样防治胆囊炎和胆石症?
慢性胆囊炎的病人常合并有胆结石。
有人统计,胆石症发病年龄的高峰为45-50岁,40岁左右的妇女更多。
病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胆结石是由胆汁瘀滞,细菌感染和胆汁成分改变这三者互相影响而形成的。
胆汁是肝细胞所分泌的。
每天约有800-1000毫升之多,胆汁的主要成分除了水分以,主要含有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胆红素和无机盐等,胆固醇在胆汁中的含量增加是形成胆结石的基本原因。
胆囊里发生细菌感染时,能产生一种促进胆结石形成的酶,所以,慢性胆囊炎更有利于胆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存在又更加重了胆囊的炎症。
中老年人肥胖居多,脂肪代谢易发生率紊乱,胆汁易浓缩,活动较少的人胆囊收缩功能更差,患有肠寄生虫的病人易出现胆道蛔虫症,胆囊里的蛔虫残体往往是胆结石的核心。
据统计,我国胆结石的高发地区,70%的胆结石是以蛔虫残体和虫卵为核心的。
由于滥用药物,如长期大剂量应用安妥明雌激素、烟酸等药物,干扰了胆汁成份的代谢,更容易形成结石。
预防胆囊炎、胆虫症,首先要注意饮食调节,少进高胆固醇饮食。
有人认为,我国北方中年妇女胆石症增多的原因与妊娠期和产后大量食用鸡肉和猪肉有关,多吃含维生素A的水果与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苹果等,有利于胆固醇代谢,可减少结石的形成,讲究饮食卫生,可以免除或减少肠道蛔虫病;加强运动和锻炼,可增强胆囊舒缩功能;尽早发现胆囊炎,积极治疗胆道感染,这一切均对预防胆结石有益。
肥胖与高血脂症病人,适当应用降血脂药,也是预防胆结石症的一种方法。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的治疗方法很多,服用利胆药常是首先要考虑到的。
去氢胆酸片、胆酸钠及鹅去胆酸片均有一定的作用,应有消炎利胆片也有一定的效果。
有人建议应用金钱草、茵陈各30克,煎水作茶饮,一个月为一疗程,有排石利胆的功能。
当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要禁食、输液,有效地止痛,还要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当内科治疗无效或有一定的外科指征时,应积极争取手术治疗。
胆囊炎食疗法
饮食自疗法
(1)赤小豆50克、绿豆30克、鲜芦根100克,水煎饮服,每日2次。
(2)粳米50克、苡仁30克、茵陈15克。
茵陈水煎取汁,加入粳米、苡仁煮粥食之,每日1次。
(3)粳米100克、淮山药50克、莲子肉50克、生苡仁30克,一起煮粥,分2次食之。
(4)用冬瓜籽、绿豆各25克。
煎汤一碗,一次服下。
1日3次,连用10日,有特效。
自疗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卫生,食不过饱,平时以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主,不吃肥肉、油炸等高脂肪食物。
核桃、花生仁、腰果等含油脂多的食物也不宜多服。
(2)宜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
近代医学认为植物油有一定的利胆作用。
(3)一切酒类及刺激性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均可能导致胆囊炎的急性发作,宜慎之。
(4)保持情志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5)多吃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6)适当进行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
(7)保证每天水分的摄入量。
(8)如伴有胆石病,应积极消除结石。
(9)如有寄生虫病史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驱除寄生虫,以消除隐患。
(10)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宜卧床休息并禁食。
(11)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玉米须治胆囊炎胆石症法
①取30~60克玉米须,煎汤代茶饮。
②取30克玉米须,加10克鸡内金、10克广郁金,一同煎汁,每日2次,对胆囊炎、胆石症有一定疗效。
没有什么好的食疗方法(技巧),但是素食会比较好.
如果能加上敲胆经就更加好了,操作很简单,建义买本人体使用手册看一下,里面有篇专门讲胆结石治疗的,非常简便有效.
胆结石的饮食疗法
1. 多摄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
2. 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3. 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丰富含量.
4. 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
5. 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
6.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
7. 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
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及美乃滋.
9. 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
10. 避免食用加工食品与高糖分的食物.
问题二:胆石症和胆囊炎的饮食疗法有那些?
胆石症和胆囊炎的饮食疗法有那些
(一)胆囊炎:急性发作期应禁食,需输液,所以必须住院治疗.慢性胆囊炎的饮食应按以下原则处理:①大量饮水,以便稀释胆汁,减少浓胆汁对胆囊壁的刺激;②低脂肪、低胆固
醇的食物,避免食用动物的内脏及蛋黄、鱼籽等,也不宜吃油炸的食物及肥肉;③忌食刺激性食物.
(二)胆石症:①根据自身对油腻食物的反应情况,适当限制脂肪的摄入;
②平时的食谱应以清淡食物为主;③限制含胆固醇多的食品;④忌饮酒及刺激性食品、调味品;⑤缩短空腹时间,如晚餐不要过早,睡前应少量吃些食物,早餐不能少,以促进胆囊的收缩和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