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的再认识》的评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的评课稿

《分数的再认识》的评课稿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分数的再认识》的评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杨老师精彩的数学课,让我感到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本节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杨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复习铺垫环节,杨老师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及结合图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唤醒了学生对分数的认知,并再次强调了分数要平均分。在自主学习环节,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一个整体”的含义,杨老师让学生动手做: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并结合图和同桌说说谁是“一个整体”,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说的较少时,又让学生看书,加深对许多物体表示的一个整体认识,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大量的说谁是“一个整体”及这个分数的具体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意义。活动二中已知一个图形的是□□让学生动手画出这个图形,由部分推整体,促进学生从逆向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但在展示交流时尽管老师说了这个图形只要是由4个□□组成都是正确的,但我认为应该展示学生作品,启发学生打开思路。但由于在分数的意义环节说的占用了过多时间,导致没有完成活动三,即从相对量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中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对分数的理解,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 1 页共1 页

藏戏评课稿

藏戏评课稿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有关任立言老师执教的《藏戏》评课稿三月七日,任立言老师执教了《藏戏》一课,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被称为活化石的藏戏的由来及特点。任老师的这节课,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表现了平实,扎实,真实的独特个人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返璞归真的课堂。 本课教学,任老师充分关注学生学情特点,借助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源,丰富学生对藏戏的感情认识,在理脉络、读文本,品词句中强化感受,升华认识,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藏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作为略读课文教学,任老师奉行“用教材教”—“以学生为本”的理论观点,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引读。教学环节中以悬疑导入引发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中理清文脉,整体把握后再突破“藏戏特色的感受”和“藏戏形成的了解”两大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为目的,任老师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与合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习中,任老师通过开头结尾的对比阅读,感受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及详、略不同的表现手法,努力实现读写结合,整个课堂设计力求层进,力求自主,力求简约。 总之,我们从这节课中,看到了任老师扎实朴素的教学风格,领略到她娴熟高超的教学技巧。这是一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有关梁胜梅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评课稿

梁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梁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下面我来分析一下梁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梁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梁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梁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梁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总之,综观梁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梁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六年级组 2014 年三月

二年级认识方向评课

小学二年级认识方向评课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但教学老师却有重点的从以下三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帮小动物找家,富有童趣;帮游客设计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充满乐趣,制作方向板,非常有趣,这一系列趣味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轻松地,愉快的,充满乐趣的,是主动地参与,是积极地体验! 整节课,朱老师让学生在带着对方向的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让他们合作交流,在数学的探究氛围中引导他们去掌握方向。并且也充分利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手脑并用,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点,让他们发现数学也不是那么枯燥。 整节课的过程设计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环节之间过渡比较自然。 本节课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欠火候,尤其是学生容易错的地方或不易掌握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作用不够。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时,还是放的不够“彻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相信学生。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评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方向评课 《认识方向》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材不过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用活教材,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面向一个方向辨别其他三个方向。活动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不仅要求学生能在平面图上认方向,还要求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课的活动主题图是一幅学生很熟悉的生活主题图,当中以学校为中心,先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面、南面、西面、北面都有些什么主要的建筑物,学生一看都是我们生活当中找得到的,都很有兴趣,立刻说出了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家属楼在什么方向,然后紧紧抓住学生这份好奇心,设疑引思,用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二、体现生活亲历性 低年级的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于周遭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就紧紧抓住孩子们这份好奇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设疑求新,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环境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结合生活经验来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认一认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数学经验。 整节课,采用了分散难点、循序渐进、强化表达的方法进行教学,孩子们惊喜的发现,原来数学也是这么有趣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是很容易的。 值得探讨的问题: 1、本节课中,用四个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如“谁在谁的什么方向”),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表达时都因为中心点确定不准确而刚好说反,我觉得找准中心点至关重要,那么怎么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准这个中心点呢?可以采取让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反复练习的形式。 2、这节课只是认识方向的第一课时,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高,能以一个中心点确定其他方向就可以了,改变中心点对学生要求太高了。

评课稿

雷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雷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雷老师以故事的形式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杨氏之子”的理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雷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雷老师采用了课件范读,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雷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雷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

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雷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高效性落到实处。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学生们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这些在生活中积累的方位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这一部分知识是起点和基础。由于这一部分知识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比较感兴趣,乐于探究。 《认识方向》这节课是参加新乡市优质课评比,课上延长了5分钟才下课,听课的老师对我说:你怎么不挑一些好学生来回答问题,这又不是随堂课,有这么多领导来听课,你看那个宋全回答问题一直说不到正地方,多耽误时间,还会影响评课的效果。听了同事的话,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其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说实话,哪个教师不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顺顺利利,学生配合的恰到好处,但是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 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者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新课程中,

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即使他学的很困难,也要使他相信,老师和同学们并没有嫌弃他,并没有把他和其他同学区分开,课堂上人人平等,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学会。 有人曾经说过: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每当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认可的时候,当他们露出自豪的笑容的时候,我内心是最激动的,那是我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那是最美妙的时刻。 下面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来谈谈本节课上有关“使学生会问”的培养。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怎么提?教师的提问还在发现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在平时的每一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例如:课堂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以学校为参照物确定位置后,让学生继续在平面图上变换参照物来确定位置,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体育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接着老师提出:你能像老师这样也提出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吗?通过教师的抛砖引玉,大多数学生明确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吴亚男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3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李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李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过程自然,流畅。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和培养兴趣 课始从老师的导语中,捕捉古文开始,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继而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给自己命名,如“李氏之子”、“王氏之子”等,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如课末的延伸:请你也当一回机智、聪慧的“杨氏之子”,如是姓“柳”、姓“李”的人来拜访,该如何应答呢?学生答曰: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虽是简单的一个练习,学生容易上手,但其实其中包含了对学生听说读写的一个综合考查,既要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要掌握文言文的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以朗读为主线 在教学中,李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 ,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文中究竟该怎么读,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的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义,指导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李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李老师质疑谁为谁设

认识方向听课记录评课

认识方向听课记录评课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以下是的认识方向听课记录评课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3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不同物体为参照物来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旧知 1、请你说出徐老师站的位置? 2、引导学生用指南针找北方,说出南北、东西两对相反的方向。 二、探究新知,深化认识 1、指名指出北和南,并说说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2、小组合作:顺时针找东方 一个小组汇报后教师分析。 3、转换观察点,问:北方向在哪?找出后学生齐答其它三个方向。

4、三个点的北方向有什么相同点?指向哪? 5、师小结:这说明北方向是一致的。 6、猜C点的北方向和A点的北方向? 7、让学生贴出北方向。 三、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1、小组活动:找出你喜欢的点指出东、南、西、北。 根据观测点的不同找准方向。9、 2、全体做游戏: (1)明确要求。 (2)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找方向。 (3)分组展示,体验成功。 四、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点评。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北极和南极,拓展延伸。 分析: 1、徐平老师的这节综合实践课《认识方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得比较好。徐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巧妙地化解了教学的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找方向。 2、教师的语言精炼,教态自然,和蔼可亲,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杨氏之子》评课稿(黄晓影)

《杨氏之子》评课稿 黄晓影听了陈卫枝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受益非浅。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读课文停顿不准确。于是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比较费时,但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二、注重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三、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 老师在揭示课题的时候就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艺术。在拓展环节,设计了孩子收集体现语言艺术的生活中的语言,离孩子的生活很近。有了这开课的铺垫,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得比较深切了。 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老师又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

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子归纳不出来,于是老师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慧,说话语言婉转,而且很有礼貌。

认识方向评课

商河县实验小学周吉鹃工作室 时间2013年5月地点周吉鹃工作室主持人周吉鹃 参加签到周吉鹃马娜伟牟敏杨雪梅信慧娟吴荣荣王卫卫高丰广郭玲玲赵建红王存英姚天虹 赵萍 主要内容 听一节课评课 一、听课:《方向与位置》执教信惠娟 二、评课: 发言记录: 一、上课教师介绍教学设计: 辨认东西南北是学生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教材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认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此环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后一部分认识地图上的四个方向,通过在地图上找方向,找淘气房间物品等活动来进行,并通过绘制校园示意图来进行巩固,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二、评课 周吉鹃:《方向与位置》一课教学环节很清楚,与生活联系的密切,难点突破的层次性强,辨别方向的资料找得好,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实效性强。 牟敏:《方向与位置》一节,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教材挖得较深。认识东南西北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火车游戏比较巧妙,在游戏当中巩固了东南西北的认识,学生兴趣较高。对东南西北认识清楚。 建议:“北斗星”在学生前面回答问题时已经说过,但好像没按老师的设计走,故老师没有给予评价,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问题。 杨:《方向与位置》一节,联系生活特别密切,从学生生活中取材,学生掌握知识较快,记忆深刻,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完成较好。 杨雪梅:《方向与位置》一节,学生对从生活到平面图中方向的认识过渡的比较自然,学生对绘制地图这一方向的规定要求清楚、明白,是因为老师在这部分难点的处理上下了一番功夫,从地图到淘气房间的示意图,环环相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一要求的理解。 建议:教师在方向相对性的处理上还欠火候,例子再丰富些。 高风广:《方向与位置》一节,教师通过试讲,感觉进步较大,对教材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把握得较好。特别是在巩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时,通过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从中发现了规律,在对难点的处理上,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实效性强。 建议: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和驾驭能力。 赵萍:《方向与位置》一节,环节清楚,顺其自然。 建议:方向的相对性较难,时间可再长些。

《杨氏之子》评课稿

《杨氏之子》评课稿 评黄婷老师《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是本单元第一篇简短、风趣的语言艺术类的课文。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黄老师根据本文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黄老师在教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 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黄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黄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课堂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 环节的学习中去。黄老师的课前谈话十分精妙:“俗话说,聪明的人用心说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从中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现在,我们先来认识‘杨氏之子’,看看杨家九岁的小孩子是怎样和大人交流的,从中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导入课题后黄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这一下就拨动了学生的心

弦,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文言文语言艺术的魅力,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定下了完美的基调。 教学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我校正在实施的自主性课堂模式为三段六步,黄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十分合理,导入新课,确定学习目标用时5分钟,黄老师用简练的语言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进行完美整合,接着进入下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15分钟,这期间黄老师在各个小组巡视指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教师导学全班交流用时15分钟,在这个过程中,黄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汇报,并及时进行灵活调控,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做出恰当点评。学生发言面广,积极性高。检测交流用时5分钟,时间虽短,可是由于学生在黄老师的引领下对这篇古文的意思掌握得较扎实,所以对黄老师设计的练习能很快完成。整节课上黄老师用简洁明快,自然得体的过渡语将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如行云流水,天衣无缝。从导课到结束语,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的落实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了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些方法,又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 课中导学——万紫千红总是春 文言文大都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以及特有的气势和神韵,而且篇幅短小,占时不多,特别适合朗读。本文的学习重点也是把文章读正确。黄老师在整体感知课文环节中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停顿,使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喜欢读文言文。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于是黄老师就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练读,就这样孩子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认识方向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认识方向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习惯表示。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有两个内容: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便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具体、细致地了解物体所在的位置。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路线,作为方向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向感 教学方向知识如果不和现实情境联系起来将是无意义的,如果不和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体活动结合起来将是低效的。因此,教材十分注重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学情分析 首先通过“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然后告诉学生“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引出新教学的四个方向中的两个。接着通过“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另两个新教学的方向。最后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应用学到的八个方向描述平面图中任意两个场所间的位置关系。第一个层次确定了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说东、南、西、北是四个对独立的方向,那么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是有规律的。第二个层次是学生体会东北面介于东面和北面之间、西南面介于西面和南面之间。只有体会了“东北”“西南”的含义,才是真正接受了新的方向知识。第三个层次是认知迁移,也是学生创造知识。这里讲“迁移”,意思是让学生类推出西面和北面之间是西北面、东面和南面之间是东南面,他们进行类推的认识基础是上一层次中对东北、西南含义的体验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指南针图,写有八个方向的长方形卡片,黑板上画好一个空白方向板;每个学生准备一块空白方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杨氏之子的评课稿

《杨氏之子》观课报告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文章短小精练,全文只有55个字。但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吴老师通过短短40分钟的教学,激起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和《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从课堂导入,到捕捉古文,到揭题理解“杨氏之子”,到引导学生学习课题的命名方法,使学生立刻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先从简易的入手,拉近了遥远的古文距离。再加上课末的延伸,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遣词用句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教学理想。 二、注重文言文的朗读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准确,特别要注意朗读过程中恰当的停顿。因此在教学中,吴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师生合作读。放手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首先是读音的问题,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先让同学朗读,然后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特别是“家禽”“家/禽”,因为文言文中的“家禽”和现代意义的“家禽”含义不同,但学生对此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所以不能理解。老师范读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了句子的意思。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感受。 三、探究文义,指导学法,注重习惯培养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读懂文言文,首先要理解文中那些典型的单音节词的意思,在教学中,吴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读通,根据注释去读懂,弄清文言文的大意。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指拜见。再让孩子去研读,又如“甚”、“乃”、“示”等,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学习,带领学生疏通文句,并词词落实,句句落实。这是一种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在理解“为设果”中,吴老师质疑谁为谁设果,引导孩子联系上下文学习古文的方法。方法的渗透简单明了,自然流畅。 四、体会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之处。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方向》评课意见总结

认识方向评课意见总结 《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这一教学内容是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但要让学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辨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学会如何辨认图上的方向,以及体会方向的相对性,对于刚刚步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在一节课中掌握这么多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兰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用前后左右介绍周围的同学的活动。主要考虑“前后左右”是学生在一年级学过的方位词,利用学生熟悉的旧知引入新知,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同时也为后面继续学习新知作了铺垫。同时学生到一个新的环境上课,对这个环境不熟悉,用已有的知识“前后左右”介绍自己周围的同学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 二、教材中的红点是一张学生并不熟悉的校园的平面图,而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同时在众多的老师面前把自己的学校介绍给大家,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因此,在这节课中兰老师出示的是学生自己校园的平面图,学生向在座的同学介绍校园时,学生能清楚的进行介绍。达到了较好教学效果。 三、利用互动游戏、巩固新知。喜爱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通过多种活动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玩中学,学中玩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兰老师采用多种

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如:认识东方时,考虑到当时时间的特殊性把笑眯眯的太阳公公引入课堂,教学生记辨认方向的儿歌“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并结合教室进行了反复练习,强化了学生记忆。 本节课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有些环节的设计比较保守,没能放的更开,感觉老师引导的多一些。应该进一步利用小学生的天性、灵性,展开教学。

杨氏之子评课稿

《杨氏之子》评课稿 今天有幸聆听了吴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拿杨氏子的姓开玩笑,而杨氏子以同样的方法予以回敬,表现杨氏子的“聪惠”。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吴老师这节课努力做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吴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这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 一、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上课伊始,吴老师便和学生一起玩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是以不同的语气、轻重、停顿来接读已学过的古文名句。如: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仅复习旧知,而且营造出浓浓的古文味。第二个游戏是让学生区分古文中“我”“你”的称呼,像吾、尔、在下、阁下、小生、君、朕,并且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称呼自己。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进行归类积累。 二、课堂诵读的有效性——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1、初读课文做到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吴老师在本堂课中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由易到难,读出文言味道,为学生理解、感悟全文做准备。吴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线,然后再让学生下水一试,学生一下就掌握了读的要领,效果可见一斑。 2、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吴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吴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这个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识符自家禽。”吴老师抓住契机又问孩子:“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子的话?”“杨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约而同。“为什么?”大家无语了,在孩子看来,喜欢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刨根问底。吴老师一句巧妙的点拨:“杨氏子为什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不说大象,熊猫呢?”一石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杨氏的回答的绝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在体会“应声大曰”时,王老师更是引导的巧妙。她和学生对话,并且面带微笑,伴随着动作,惟妙惟肖地说;“此是君家果。”学生对答不及时,吴老师笑着说应答不够及时,仅这又示范了一次,孩子这次迅速应答。吴老师又通过同桌对答,指明对话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绝妙,孩子的敏捷。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吴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 然后,吴老师又把句子放在语境中让大家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吴老师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方向词意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生活中,方向代表了人生的理想,追求的目标。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知识点 一、相反的方向: 东――西 南――北 东北――西南 东南――西北 二、确定中心,找方位――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以谁为中心。 1、早上起来,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2、面对傍晚的太阳,你的前面是(西),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3、面对北面,你的前面是(北),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4,面对南面,你的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案 课题:认识方向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三】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方向》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优秀评课稿 【A】 公永红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10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下面,我就公老师的这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大家共同切磋,有不到之处,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一、课前准备充分,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上课之前,公老师从教材内容的挖掘、教学坏节的设计及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等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牺牲休息时间制作幻灯片、备教案,并虚心向组内教师请教,不断完善、充实教学设计及

教案,使得教学任务得以较好完成。 二、重视朗读训练,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 本篇课文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而指导学生把读通顺、读流利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公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听录音朗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另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公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

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孩子也再姓上做,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的重点。 四、交流拓展,紧扣本组专题,较好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本组专题是语言艺术,公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语言艺术方面的资料,这一环节既体现了专题特点,又是对我们组教研专题的一个很好的拓展和延伸。 我们组的教研专题是:遨游汉字王

《最后一只白鹭鸶》教案(附板书)

《最后一只白鹭鸶》教案(附板书)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鄂教版第九册第22课《最后一只白鹭鸶》是个童话故事,以“建设开发,也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从一只渴望和人类和谐相处的白鹭鸶的视角,叙述了坪林村的山猪潭因为兴建高级山庄,环境遭到破坏,白鹭鸶也被迫陆续搬走,环抱人士大声疾呼:还给大自然原来的面貌的故事。这篇课文内容新颖,语言生动形象,线索清晰而富于变化,通过白鹭鸶的遭遇及“一群痛心疾首的环保工作者”的“遗失启事”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名林的严肃问题。课文教育意义很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时做起,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极易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思想产生共鸣。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4、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2、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设计理念:1、抓住主线,体会变化,理清脉络,突出重难点。本篇文章有三处变化:白鹭鸶的心理变化;“广告词”到“一群痛心疾首的环保工作者”的“遗失启事”;以及环境的变化。仔细分析课文,可以从中感觉到,抓住白鹭鸶的心理变化,针对问题“最后一只白鹭鸶”为什么飞走了,将最后一只白鹭鸶的心理变化作为主线,找出有关句子,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牵引出另二处的变化。再加上白鹭鸶这种鸟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物,作为童话,通过设身处地想象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向往,体验白鹭鸶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学习会情绪高涨,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感受。2、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品味词语的妙处,在读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课文中能有效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训练点,比如: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个含义深刻句子,运用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情感……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3、补充材料、激发想象、创设意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选取恰当的补充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会和欣赏,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课堂上,为体会广告词对白鹭鸶的影响,体会到白鹭鸶内心的喜悦、期待,我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去体会的同时,补充了白鹭鸶期待,想象的句子;在体会“遗失启事”处,为深入文本,体会到环保工作者的痛心疾首,我补充了课外环保的各种资料;在课文结尾为唤起学生环保意识,我设计了:学生练写一段邀请白鹭鸶来自己家乡定居的广告词……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更引起了情感共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导八: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童话,童话中的主人翁是一只白鹭鸶(报书)你们了解白鹭鸶吗?(生交流)是啊!这是一种美丽而且珍贵的鸟儿,而本文中这一只白鹭鸶曾有一群伙伴,他们住在坪林脚下,过着平静的日子,可是,现在却只剩下最后一只了。(报书)看了课颗,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疑问吗?(生交流)是啊!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这最后一只白鹭鸶又会激荡起我们的什么情感呢?让我们走走课文,去了解感受吧二、检查预习1、师:这篇课文通过大家的预习,不仅自学了生定词,还归纳了主要内容,那么现在姚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情况2、生读生字词(注意坪是后鼻音;域堤旁办上一个或者的我“有”)(1)指名读(2)读能当老师说说这些生字,生词写或读要注意什么?(3)齐读3、课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呢?1)(生交流)2)很多同学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很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