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与饮用水消毒技术20140914
- 格式:ppt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41
如何做好饮用水的消毒处理饮用水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了严重的卫生和健康问题。
为了保障饮用水的卫生和安全,消毒处理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本文将探讨如何做好饮用水的消毒处理。
一、认识饮用水的消毒处理饮用水的消毒处理是指通过使用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水中的病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进行杀灭或去除,从而使饮用水达到安全卫生的水平。
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预防水源传染病的发生。
目前饮用水的消毒方法主要包括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超滤等。
二、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不同的消毒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水源和水质。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目前,常用的消毒方法是氯消毒和臭氧消毒。
1、氯消毒氯消毒是目前最普遍、最广泛应用的消毒方法之一。
它可以杀灭水中的大部分细菌和病毒,消除臭味和异味。
氯消毒具有消毒效果好、周期短、投资少等优点,但是也存在断氯后复杂物质增多、可能会产生致癌物质等缺点。
因此,在选择氯消毒时需要注意利弊得失,并对消毒时氯的浓度、氯的接触时间和异味等等进行考虑。
2、臭氧消毒臭氧消毒是一种新型消毒方式,其效果和安全性都优于氯消毒。
它可以杀灭难以消灭的细菌和病毒等,并消除异味和颜色。
植物和动物的毒性也极小,不会污染环境。
但是,臭氧消毒的缺点是设备投资大、处理能力小、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因此,在选择臭氧消毒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并衡量利弊得失。
三、掌握正确的消毒流程消毒处理不仅仅是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消毒流程。
一般,消毒处理需要经过预处理、消毒、后处理等环节。
预处理是为了降低水含杂质、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等,确保消毒效果;消毒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病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后处理是为了去除消毒前残留的氯和形成的余氯等。
掌握正确的消毒流程可以有效提高消毒效果,保障水源的卫生和安全。
四、注意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暴露时间在进行消毒时,控制消毒剂的浓度和暴露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饮用水消毒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之一是煮沸消毒。
将自来水或采集的水置于锅中,加热至沸腾并保持沸腾5分钟以上,这样可以有效地杀死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确保水质安全。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家庭日常饮水消毒。
其次,氯消毒也是一种常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氯消毒是通过向水中添加氯化
物或次氯酸钠等含氯消毒剂,来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这种方法对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都有较好的杀灭效果,且消毒后水质稳定,适用于中小型饮用水处理系统。
此外,紫外线消毒也是一种有效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
的辐射杀灭水中的微生物,其操作简单、无化学品残留,对水质无影响,适用于小型家庭饮用水消毒设备。
最后,臭氧消毒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臭氧消毒是利用臭氧氧
化水中的有机物和杀灭微生物,其消毒效果好,对水质无影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饮用水消毒方式。
在选择饮用水消毒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例如使用场所、水质
情况、设备条件等因素。
同时,无论采用何种消毒方法,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消毒效果。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水源受到污染或水质不清洁,可以考虑联合使用多种消毒方法,以提高消毒效果。
总之,饮用水消毒是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对于人们
的健康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介绍的几种饮用水消毒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保障饮水安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舒适。
饮用水消毒安全操作规程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无疑是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的首要任务。
而消毒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一环。
正确的操作规程可以确保消毒的有效性,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饮用水消毒的安全操作规程。
首先,正确选择消毒剂是保证饮用水消毒有效性的关键。
常见的消毒剂有氯和二氧化氯。
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
当使用氯作为消毒剂时,应确保其浓度的准确控制,在水中的安全浓度范围内使用。
而使用二氧化氯时,应按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消毒剂的正确使用。
其次,正确的消毒操作流程也是保证饮用水消毒安全的关键。
在进行消毒之前,应首先对水质进行检测,了解水中的污染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和浓度。
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式。
在消毒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使用量和消毒时间的准确控制。
消毒完成后,还应对水质进行再次检测,确保消毒的有效性。
此外,正确的储存和使用消毒剂也是保证饮用水消毒安全的重要环节。
应将消毒剂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误食或其它事故发生。
储存消毒剂时,应确保容器密封良好,避免消毒剂的挥发或泄漏。
在使用消毒剂时,应戴上手套和眼镜,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同时注意避免吸入消毒剂的气味。
使用完毕后,应彻底清洗工具和容器,避免残留物污染水源。
另外,正确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也是保证饮用水消毒安全的一环。
目前常见的消毒方式有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等。
在选择消毒方式时,应根据水源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选择。
例如,氯消毒适用于较大规模的饮用水处理,而紫外线消毒适用于小范围的个别消毒。
同时,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还需要考虑消毒剂的易操作性和成本等因素。
最后,饮用水消毒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也需要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培训。
在进行饮用水消毒操作之前,应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使其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消毒操作规程。
此外,消毒操作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档案,记录消毒剂的使用量、消毒时间、水质检测结果等信息,以备日后查询和追溯。
饮⽤⽔常⽤的消毒⽅式⽬前,从⽔体消毒的种类来说,有氯⽓、漂⽩粉、次氯酸钠、氯胺、⼆氧化氯、臭氧等药剂和紫外线消毒模式,每种消毒模式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
我国⼤多数集中式供⽔采⽤氯消毒。
氯消毒效果好,且费⽤较其他消毒⽅法低。
但由于近年来地下⽔质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运⽤氯消毒会产⽣三卤甲烷等致突变与致癌变的有机化合物,因此专家建议不宜单独使⽤氯消毒。
也有采⽤漂⽩粉、次氯酸钠消毒的,因漂⽩粉、次氯酸钠容易受阳光、温度的作⽤⽽分解,所含有效氯易挥发,所以对存放条件和有效氯测试的要求⽐较⾼。
使⽤氯胺消毒需要较长的接触时间,操作⽐较复杂,并且氯胺的杀菌效果差,不宜单独作为饮⽤⽔的消毒剂使⽤。
⽽紫外线的灭菌作⽤只在其辐照期间有效,所以被处理的⽔⼀旦离开消毒器就不具有残余的消毒能⼒,如果⼀个细菌未被灭活⽽进⼊后续系统,就会沾附在下游管道表⾯并繁衍后代,容易造成⼆次污染。
较为理想的消毒⽅式是⼆氧化氯和臭氧消毒。
⼆氧化氯应⽤现状⼆氧化氯应⽤现状 近年来,国外在避免氯消毒所引起的有害作⽤⽽寻找新的消毒剂时,对CIO2的研究和应⽤⽇益增多。
由于CIO2不会与有机物反映⽽⽣成三氯甲烷,所以在饮⽤⽔处理中应⽤越来越⼴泛。
⼆氧化氯消毒的安全性被世界卫⽣组织(WHO)列为A1级,被认定为氯系消毒剂最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
⽬前,美国和欧洲已有上千家⽔⼚采⽤⼆氧化氯消毒,我国近年采⽤⼆氧化氯消毒的⽔⼚也逐渐增多。
⼆氧化氯的制备⽅法⼆氧化氯的制备⽅法 由于⼆氧化氯⽔溶液易挥发,对压⼒、温度和光线敏感,所以不能压缩进⾏液化储存和运输,只能在使⽤时现场制备,⽴即使⽤。
⼆氧化氯的制备⽅法有电解⾷盐法、化学反应法、离⼦交换法等。
其中电解法和化学法在⽣产上应⽤较多。
臭氧应⽤现状 臭氧应⽤现状 ⽬前,在欧洲主要城市已把臭氧作为深度净化饮⽤⽔的⼀种主要⼿段。
在我国,臭氧消毒总的来说是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净⽔处理⼯艺,但在区域供⽔⼯程中,臭氧消毒得到了⼀定的应⽤,积累了⼀些经验。
饮用水消毒技术一、饮用水消毒的重要性“凡味之本,水为最始”。
科学研究证明,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从水开始的,水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物质,可以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存在。
在城镇建设发展中,给水系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对城镇给水系统来说,生活饮用水的供应量、供水水质是衡量一个水厂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活饮用水的消毒是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它是保证用户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机构指出,人类约有80%的疾病与细菌感染有关,其中60%以上的疾病是通过饮用水传播的,80%的人类疾病与50%的儿童死亡率与饮用水的水质有关,平均每年约有2.5亿人因饮用不洁净的水而发生疾病。
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无法根除水媒传染病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不能得到洁净的饮用水,人类要把平均高达1/10可用于生产的时间消耗在与水有关的疾病上。
历史上因水质问题对人类造成过许多危害。
1854年间英国伦敦遭受霍乱菌的袭击,John Snow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确认了水媒疾病的严重性和饮用水消毒的必要性。
但是直到1880~1885年间,Louis Pasteur确立了疾病的细菌理论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水是消化道致病的重要媒介。
2004年阿根廷罗哈斯市由于自来水系统维护不力,3/4的投药设备发生故障,没有消毒,城市管网系统缺乏维护,蓄水池及二次水池没有清洗消毒,造成痢疾杆菌通过自来水管道传播蔓延,导致该市2.3万人中有近3000人感染了志贺细菌性痢疾。
今年4月,贵州的“竹园”桶装水也由于消毒出现问题,导致了多家单位人员感染甲肝。
二、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及其控制指标1、水中的病原体及其传播1)水中的病原体能感染人类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寄生虫、病毒、真菌等五类,其中一些需要水生的宿主来完成其生命周期,另一些是以水为媒介来感染人类。
细菌的尺寸一般为0.2~80微米的范围,通常病原细菌要小些,一般不超过5微米。
饮用水消毒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饮用水消毒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保障人们饮用水的安全卫生。
常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包括,煮沸消毒、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过滤消毒等。
首先,煮沸消毒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饮用水消毒方法之一。
将水煮沸5分钟以上,可以杀灭水中的绝大部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囊胞,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这是一种适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经济实惠的消毒方法。
其次,氯消毒是一种常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将适量的氯溶液加入水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反应,可以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囊胞。
氯消毒简便易行,适用于大规模的饮用水处理。
紫外线消毒是一种物理性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通过紫外线的照射,可以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达到杀灭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囊胞的目的。
紫外线消毒无需添加化学药剂,不会改变水的味道和气味,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消毒方法。
臭氧消毒是一种氧化性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以迅速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和有机物,同时去除水中的异味和色度。
臭氧消毒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显著,是一种适用于高级饮用水处理的消毒方法。
另外,过滤消毒是一种结合了物理性和化学性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通过过滤器的过滤作用,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同时可以添加消毒剂对水进行消毒处理。
过滤消毒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质,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卫生。
总的来说,饮用水消毒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安全。
同时,饮用水消毒方法的选择也应该考虑到消毒效果、操作便利性、成本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做出最佳的选择。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饮用水消毒有更深入的了解,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饮水。
饮用水消毒方法饮用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饮用水中存在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消毒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一项基本措施。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常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
一、烧开消毒法烧开消毒是最常见也是最易行的饮用水消毒方法,只需将水加热至沸腾即可杀死水中的大部分细菌。
这种方法不加任何消毒剂,因此不会让水中残留化学物质,也不会对水中微量元素造成影响。
但是,此方法不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如水中的病毒和孢子,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二、紫外线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照射水体的方式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它不像化学消毒那样需要投入额外的消毒剂,同时也减少了消毒副产物的产生。
某些区域和家庭都会使用紫外线消毒装置。
但是,紫外线消毒有其局限性,例如不断更换紫外线灯管或维护设备操作需要专业技能等。
三、氯化物消毒法氯化物消毒是最常用的一种化学消毒方法。
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氯消毒剂,可以有效地杀死水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
氯消毒剂适用范围广,消毒效果好,投入成本低,因此其应用广泛。
但是,氯化物在长时间作用下会产生致癌物质三卤甲烷,同时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臭氧消毒法臭氧消毒是利用臭氧氧化物的强氧化性能将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膜破坏,从而达到消毒的效果。
它消毒效果好,不像氯消毒剂对水中微量元素有影响。
臭氧在水中很快就会分解,因此消毒副产物含量较低。
然而,臭氧消毒设备的运维比较复杂,需要专业技能。
五、二氧化氯消毒法二氧化氯消毒是中间态氧化物消毒法之一,利用二氧化氯氧化细菌的细胞壁而进行消毒。
它不像氯消毒那样会产生致癌物三卤甲烷,而且其消毒效果优于氯消毒。
但是,其投入成本及设备质量要求均较高。
综上所述,饮用水消毒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
我们在选择饮用水消毒方法时,需要考虑其消毒效果、成本、使用方便度等因素,以确保饮用水能够安全无虞。
饮用水消毒技术一、饮用水消毒的重要性“凡味之本,水为最始”。
科学研究证明,一切事物的起源都是从水开始的,水是自然界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物质,可以说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存在。
在城镇建设发展中,给水系统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对城镇给水系统来说,生活饮用水的供应量、供水水质是衡量一个水厂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活饮用水的消毒是最基本的水处理工艺,它是保证用户安全用水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联合国环境和发展机构指出,人类约有80%的疾病与细菌感染有关,其中60%以上的疾病是通过饮用水传播的,80%的人类疾病与50%的儿童死亡率与饮用水的水质有关,平均每年约有2.5亿人因饮用不洁净的水而发生疾病。
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无法根除水媒传染病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不能得到洁净的饮用水,人类要把平均高达1/10可用于生产的时间消耗在与水有关的疾病上。
历史上因水质问题对人类造成过许多危害。
1854年间英国伦敦遭受霍乱菌的袭击,John Snow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确认了水媒疾病的严重性和饮用水消毒的必要性。
但是直到1880~1885年间,Louis Pasteur确立了疾病的细菌理论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水是消化道致病的重要媒介。
2004年阿根廷罗哈斯市由于自来水系统维护不力,3/4的投药设备发生故障,没有消毒,城市管网系统缺乏维护,蓄水池及二次水池没有清洗消毒,造成痢疾杆菌通过自来水管道传播蔓延,导致该市 2.3万人中有近3000人感染了志贺细菌性痢疾。
今年4月,贵州的“竹园”桶装水也由于消毒出现问题,导致了多家单位人员感染甲肝。
二、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及其控制指标1、水中的病原体及其传播1)水中的病原体能感染人类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寄生虫、病毒、真菌等五类,其中一些需要水生的宿主来完成其生命周期,另一些是以水为媒介来感染人类。
细菌的尺寸一般为0.2~80微米的范围,通常病原细菌要小些,一般不超过5微米。
液氯1.消毒原理和方法氯气的分子式为cl2,在常温常压状态下为黄绿色气体,经压缩成液体后存储于钢瓶中,称为液氯。
液氯是最常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液氯通过氯气溶于水后生成的次氯酸来消毒。
次氯酸能够扩散到带负电的微生物表面并穿透其细胞壁到内部,通过氧化作用使细菌死亡。
次氯酸或次氯酸根离子形态的氯称为游离性余氯,ph值越低,次氯酸对细菌的杀灭能力越强。
2.消毒副产物液氯及其水解物次氯酸会与水中天然的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和无机物(如溴化物)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生成超过300种副产物。
其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是对人和动物有危害的卤代酰胺。
有研究发现,在消毒副产物的总致癌风险中,卤乙酸的致癌风险占91.9%以上,而三卤甲烷的则小于8.1%。
3.应用和局限液氯消毒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消毒能力强且作用持久,已成为目前给水系统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其消毒后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存在健康隐患。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关注液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性,因此,液氯消毒有被其他消毒方式逐步代替的趋势。
次氯酸钠1.消毒原理和方法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有较强的漂白作用,性质不稳定,受潮湿和光、热的影响易丧失有效成分,一般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和使用。
次氯酸钠的灭菌大致有3种方式。
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新生态氧的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上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原微生物。
第二种,次氯酸不仅可作用于细胞壁、病毒外壳,而且因次氯酸不带电荷且分子小,可渗透入菌(病毒)体内,与菌(病毒)体蛋白、核酸以及酶等有机高分子发生氧化反应,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第三种,次氯酸生成的氯离子能显著改变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其细胞失活而死亡。
2.消毒副产物次氯酸钠为含氯消毒剂,主要也是由氯代消毒副产物对人畜产生影响,同时,次氯酸钠消毒可能增加氯酸盐、次氯酸盐和溴酸盐等无机物副产物。
公共场所饮用水及设备的清洗消毒制度
1. 概述
本文档旨在制定公共场所饮用水及设备的清洗消毒制度,以确保提供给公众的饮用水安全卫生。
2. 目标
确保公共场所饮用水及设备的清洗消毒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障公众饮用水的卫生健康。
3. 负责部门
本制度的执行由以下部门负责:
- 公共卫生部门
- 建筑管理部门
4. 清洗消毒周期
公共场所饮用水及设备清洗消毒的周期为每季度一次,具体执行时间由公共卫生部门确定并通知相关单位。
5. 清洗消毒程序
对于公共场所的饮用水设备,执行以下清洗消毒程序:
1. 首先,对饮用水设备进行外部清洗,可以使用适当的清洗剂和消毒剂;
2. 然后,对饮用水设备进行内部清洗,包括水箱、水管、龙头等部分;
3. 清洗完成后,对饮用水设备进行彻底冲洗,确保无清洗剂和消毒剂残留;
4. 最后,对饮用水设备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经认可的消毒剂,并按照要求进行消毒剂浓度的控制。
6. 监督检查
公共卫生部门将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公共场所饮用水设备的清洗消毒工作符合要求,并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进行整改。
7. 法律责任
对于未按照本制度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的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罚款等处罚措施。
8. 附件
- 清洗消毒记录表:记录每次清洗消毒的时间、地点、人员等信息。
以上制度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并不断进行监督和改进,以确保公众饮用水的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