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区域分析规划
- 格式:pptx
- 大小:4.00 MB
- 文档页数:35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优化营商环境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营商环境的优化对于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营商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新城区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营商环境现状分析(一)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 政策支持力度大,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 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二)问题1. 行政审批流程繁琐,效率低下。
2.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部分企业对政策了解不够。
3. 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企业成本较高。
4. 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高端人才储备不足。
三、优化营商环境的必要性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新城区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吸引更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优化营商环境也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提升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
四、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一)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1. 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
2. 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实现网上审批,提高审批效率。
3.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实现审批信息共享。
(二)加强政策宣传与执行力度1.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形式,加强政策宣传,让企业充分了解政策内容。
2. 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3.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及时了解企业需求,调整政策方向。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企业成本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
2. 优化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
3. 加强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1.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端人才来新城区发展。
2.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本土人才。
3. 建立人才培训机制,提高现有员工的素质与技能。
植物园设计说明呼和浩特市植物园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呼和浩特市机场高速路南侧,西邻呼和浩特东河景观带,东侧为飞机场,距呼和浩特市核心区行车距离25分钟,其原址为呼和浩特东郊果园。
该项目占地1744.3亩(约合116.17公顷,南北最长1536米,东西最长836米),其中一期占地726亩(约合48.4公顷,南北最长1076米,东西最长626米),基址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其极限高差约为5米,土壤条件,现有植被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栽植的果树及杨树。
二、总体规划定位规划定位是以植物专类园为主要内容的观赏园艺型植物园,具有观光旅游、科普科研、生态示范等功能,突出时代特色和内蒙古地域特色,将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规划中解决的问题植物园在选址上应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a.是否有丰富的水源b.是否有较为多变的地形地貌c.原址的土壤条件(酸碱度、腐殖质含量等)d.现有植物的丰富程度及是否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气候等。
依照上面几点的要求对本次所选的地块进行分析后,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该地块水资源不甚丰富,基本不存在地表水体,日常植物的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及自然降水。
2、该地块地势虽高差较大,但均属于平缓过渡,不存在有山脉、丘陵、谷地等类型丰富的地貌。
3、该地块土壤多为沙质壤土,土壤PH值7.5-8.0。
4、该地块地上现有植物多为杨树、榆树,还有一部分是人为栽植的果树林,植物群落单一,基本没有形成较利于植物生长的气候小环境。
从以上几点结论来看,本次植物园建设所选地块的基础条件并不好,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针对以上四点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建造雨水收集系统,将其收集的雨水全部用来补给人工湖,同时构建一套可以与将来城市的中水系统相对接的管网,以便于未来利用城市的中水系统,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就是尽一切可能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2、在设计过程中采用挖湖堆山的自然山水造园手法,以此来丰富全园的地形地貌,为各种不同地域和生境的植物营造良好的立地条件。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市区外况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
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
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
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
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
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一、呼和浩特市基本概况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城”,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10°46′~112°18′,北纬39°35′~41°23′,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按照国务院1999年6月3日批准的《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呼和浩特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722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市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1°52′,北纬40°48′~40°53′,土地总面积2054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市地处黄河水系哈拉沁沟、红山口沟、坝口子沟、乌素图沟及大、小黑河形成的冲击平原上,属于呼包断档盆地的一部分,总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坡度为3~5%,平均海拔1050米。
呼和浩特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为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温热,春季和秋季较长,光照充足,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为3.0℃,七月最热,一月最冷,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为-32℃。
呼市市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1.6毫米,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平均,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份,秋季雨水多于春季;市区年平均蒸发量1766.1毫米,平均空气相对湿度55%,日最大降水量为127.2毫米。
太阳辐射能源丰富,年辐射量在5055~5958焦耳/米,日照时数2800~3100小时/年。
最大冻土深度为156厘米。
年平均沙尘暴3.8天。
由于受西伯利亚和西风带气团及地面长波辐射的共同影响,市区逆温现象十分严重,使垂直对流受到抑制,这是呼和浩特市气候的一大特征。
呼和浩特市主要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哈拉沁沟、浑河、清水河、宝贝河等汇聚于黄河。
大黑河流经呼市地区114.4公里,平均径流量为9700万立方米。
除以上河流外,沿大青山还有许多山沟,沟内有地下水渗流聚集,与降雨形成季节性小河。
科学技术创新2021.03基于P O I 数据的城市功能区识别研究———以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为例张志沛1,2(1、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2、内蒙古自然资源学会,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也给带来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城市规划落后、环境污染、社区治理落后等[1]。
城市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功能区,准确识别城市街区功能及其空间结构,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研究大多采用实地调研数据、土地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等数据,这些传统数据和方法在城市功能区识别耗时耗力不能完全满足未来城市规划的需求。
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获取、整合、分析多源大数据进行城市计算,来解决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3]。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定位数据、PO I 数据、人口热力实时数据、实时交通态势数据等为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4]。
PO I 数据描述了地理实体的名称、类别、地址、经纬度坐标等信息,具有数据量大、信息丰富等特点,可有效反映城市区域的功能特征[5]。
综上,本文利用O SM 路网数据对城市街区基本单元划分,然后基于PO I 数据采用核密度和频数密度类型比例方法对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进行街区功能区识别,研究结果有助于展现城市街区功能分布,对呼和浩特市的未来发展有一定意义。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域概况2019年末,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319.7万人,城镇化率达71.63%。
市辖区总面积2065.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0.0平方公里,是呼和浩特市的人口、经济活动承载地和城镇体系的核心地区,承担着呼和浩特市行政办公、医疗卫生、金融贸易、科研创新等重要功能。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研究范围西至西二环路,北至北二环路,东至科尔沁快速路,向至滨河北路(图1)。
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分析(一)、房地产开发状况分析依托蓬勃的经济背景、源源不断的大型公司的入驻及市区扩展,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有着较强购买力的客源,呼和浩特房产市场得到了省内外开发商的“追捧”,各开发企业在呼和浩特投资信心非常强,一方面给呼和浩特带来了先进的地产开发模式和先进的产品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呼和浩特房价的攀升。
1、房地产开发投资分析1至10月呼和浩特房地产开发已完成投资31.9亿元,同比增长35.7%,己超去年全年水平的5.6%。
其中:完成商品房投资21.4亿元,同比增长20.5%。
商品房中,完成住宅投资20.3亿元,同比增长81.8%,住宅施工面积3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4.4%。
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2.9亿元,同比增长37.4%。
(资料来源:呼和浩特统计局)由此看出:◊呼和浩特已经成为各开发企业竞逐的焦点地区,开发企业对呼和浩特良好的市场信心带来的是房产开发投资的高企;◊呼和浩特房产市场的吸引力强劲,这和呼和浩特蓬勃的经济背景有着必然的联系,蓬勃的经济后面是充足的有购房需求和购房能力的客源。
(2)、呼和浩特历年房地产投资纵向分析从上图可以看出:◊呼和浩特这轮房产起步是在1999年末2000初2004年房地产投资额是2001年的5倍,可以看出开发企业对呼和浩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是非常高的;◊从增长率走势来看,,2001-2004年房地产投资都以50%以上的速度攀升,这个速度是惊人的。
2、供应层面(1)、历年商品房竣工面积纵向比较从上图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历年竣工面积走势呈现近似直线攀升,因有强劲的经济背景,蓬勃的经济后面是大量的住房有效需求,去化快、资金回笼快,带来的是开发企业的信心大,资金利用率高,从而使得竣工面积呈现近似直线攀升;3、需求层面(1)、呼和浩特历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率走势分析从上图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场由于在2001-2003年间然竣工面积一再攀升,市场需求同样呈现上升态势4、价格层面(1)、商品房销售价格增长率横向、纵向对比从上图可以看出:◊从绝对值横向比较来看,呼和浩特03-04年涨幅惊人,03年的涨幅是01的9倍,04年后涨幅趋缓,基数影响较大;(二)、房地产现状分析1、市区住宅发展情况分析(1)、市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呼和浩特的房产历程可以简单概括如下:第一阶段:1999年前,此阶段的市场特征是房产开发的产品主要是单位集体项目,且主要集中在旧市区,市场供应少,需求也比较冷淡。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戴晶晶(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大陆内部,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横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接邻八个省市自治区;南北跨度达1700公里,土地国境线长4200公里,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
全区设9个地级市和3个盟,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通辽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
一、内蒙古经济区域划分由于内蒙古地理跨度较大,资源分布和产业布局也各不相同,因此全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差异。
在对内蒙古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时,按照空间地理位置,进行合理分区,能有效分析其经济发展状况。
目前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区域划分,大多学者按照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划分,本文参考前人对内蒙古经济区域的分法,将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划为东部经济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和鄂尔多斯市划为中部经济区,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划为西部经济区。
二、各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现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内蒙古的经济状况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
2002年至2009年间,内蒙古的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平均年增长18.5%。
全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至2015年间,从4944.25亿元增加到了17831.51亿元。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GDP 总量达到了16103.2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4.0%,人均GDP 达到63786元,同比增长3.6%。
鄂尔多斯市GDP 总量达3579.81亿元,居内蒙古最高。
虽然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地理、资源、历史等原因,区内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表现明显。
下面就以全区12个盟市的一些经济数据进行说明分析。
2017年内蒙古统计公报显示,全区GDP 总量达到16103亿元,全区GDP 总量的排名依次为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乌海市、阿拉善盟。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呼和浩特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周瑞平;吴全;于艳华;张卿;常伟超【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年(卷),期】2013(042)005【摘要】为判别呼和浩特市国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调查了呼和浩特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基础信息,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呼和浩特市土地综合承载能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土地资源支持子系统中,高级为市区,中级为土默特左旗,较低级为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和清水河县,最低一级为武川县;水资源支持子系统中,和林格尔县属于高级,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和清水河县属于较高级,市区属于中级,武川县属于较低级;地质环境支持子系统中,市区、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和托克托县均属于高级,清水河县属于中级,武川县属于较低级;生态环境支持子系统,土默特左旗属于较高级,其他行政单元属于中级.经评价,综合承载力市区、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最高,托克托县和清水河县次之,武川县最低.【总页数】8页(P590-597)【作者】周瑞平;吴全;于艳华;张卿;常伟超【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土地调查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土地调查规划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1【相关文献】1.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 [J], 杨如军;邢玉玲;詹长根2.广西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 [J], 詹长根;邢玉玲;杨如军3.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效益区域差异分析 [J], 孙兴辉;张小明;张裕凤4.江苏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 [J], 李兰图;陈文宽;孙丽娜5.生态脆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以榆林市为例 [J], 董思;任志远;魏倩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