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建筑物抗震措施对我国防震减灾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28.00 KB
- 文档页数:18
61李宁,西华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南充、宜宾等市应急管理专家。
主要从事地质灾害致灾机理、遥感与GIS、风险评价与管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与处置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长期从事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致灾机制与长期演化效应、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西华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项,教育部协同育人产学研项目1项;参与和主持横向项目10余项,成都市揭榜挂帅应急类项目1项。
软件著作权3项,发明专利公开实审3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6篇,CSCD 收录7篇。
引言纵观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发展历程,逐渐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关口不断前移;从灾后救助到灾前预防转变;从单一灾种到综合减灾转变,宏观上应急体系的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人身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对比日本在应急方面的建设,我国应急在微观方面建设还存在缺陷。
例如应急行政主体横纵向之间的联系仍不够紧密,对社会基层应急不够重视,灾情监测和信息共享网络建设技术不够成熟,忽略了培养应急文化的作用,应急能力培训方面理论化和形式主义严重,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仍存在漏洞,等等。
本文通过总结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概况,结合我国实际归纳总结了我国还需改进的地方,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日本应急管理体系发展概况(一)应急管理体制日本采取地方自治制度,创建了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应急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都有对应的灾害对策部门。
在中央政府层面,中央防灾会议是最高议事决策机构,日本首相是内阁(日本最高行政机关)的总理大臣,同时任职中央防灾会议会长。
灾害发生时,由内阁官方统筹协调,由中央防灾会议成立灾害对策本部来应对决策。
灾害对策本部又分为非常灾害对策本部(一般由防灾担当大臣、国务大臣或相关厅厅长担任部长)日本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燕怡文 李宁* 周玉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和紧急灾害对策本部(由首相担任部长,防灾担当大臣担任副部长)。
浅析建筑物防震减灾---以汶川地震为实例分析摘要:阐述了地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介绍了地震的发生机理。
以汶川地震为例,将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分为非结构构件破坏和结构构件破坏,并且提出了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的措施要从政策保障和建筑物本身两方面考虑,最后对文章进
8
1
1.1
1.1.1地震的概念
地震是地球内部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球在运动和发展中产生的能量(如转速变化、地幔对流)使地壳和地幔上层岩层产生了很大的应力集中,日积月累,当应力集中超过某处岩石强度极限时,岩石遭到破坏,产生错动,将积累的应变能转化为波动能,形成构造地震。
1.1.1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其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五类:1)构造地震。
也称“断层地震”。
根据板块理论全球分为6大板块,大板块内部包含若干小板块,板块内部稳定,边界在内部岩浆的作用下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其成因是由于地壳或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岩石圈上地幔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
1.1.2
要是岷江旁边。
1933年就发生了一次大的地震,还有1976年松潘7.4级地震,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就是多震区。
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李海龙;初起宝;徐宇;杨红义;文静【摘要】隔震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是减震抗灾的有效手段之一.中国核电站的厂址加速度比国外某些核电站的厂址加速度大,对于引进的核电站需要降低其地震响应.日本的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在隔震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比较多.日本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两种快堆核电站的三维隔震装置,制作缩比例模型完成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隔震装置均适用于快堆核电站.【期刊名称】《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年(卷),期】2013(026)003【总页数】3页(P13-14,20)【关键词】核电站;隔震【作者】李海龙;初起宝;徐宇;杨红义;文静【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北京10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620 引言隔震在民用建筑中应用的案例越来越多,设计和施工技术日趋成熟。
地震多发国家(比如日本和中国等)民用建筑的灾害分析表明隔震技术是减震抗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隔震技术已经纳入美国和中国的民用建筑抗震规范。
日本电气协会出版了《核电厂隔震结构设计技术指南》[1]JEAG 4614-2000。
隔震技术在日本民用建筑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在日本核电站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活跃。
日本还重点研究了隔震技术在快堆项目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已经选定的下一个快堆厂址比俄罗斯的厂址基岩加速度大,相应的参考核电站(BN800)的抗震能力需要重新评估,甚至需要想办法解决参考核电站抵御较大地震加速度的问题。
隔震能有效的降低堆本体的地震加速度。
本文简单的介绍隔震在日本核电站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1 日本的隔震项目在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的赞助下启动了示范核电站隔震的试验和研究项目[2](1987~1997年),目的是遴选适合核电站的隔震方案,继而验证隔震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日本地震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且处于四大板块接触带的日本,是闻名世界的地震多发国。
虽然陆地面积不及世界的0.3%,但约有10%的世界地震是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日本年均有感地震达1000 次以上。
一次次的地震使日本积累并不断完善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和应对补偿机制,在应对地震灾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日本地震保险的产生背景及特点(一)产生背景。
1944—1945 年,根据《战时特殊损失保险法》,日本实施过国家地震保险。
1966年5 月,日本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震保险法》问世,标志着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经营的地震保险制度产生。
1964年新泻地区7.5 级地震促成了这一法律的出台。
该法明确了立法目的:“为了保护受灾地区民众的生活稳定,对遭受地震灾害的民用住宅和家庭财产予以特别保护”,并规定了地震保险对象、费率、承保和再保险等方式,明确了对遭受全部损失的承保对象进行赔偿,是规范日本地震保险运营的基本法。
1980 年,日本对地震保险制度作出修改,增加了对半损也进行赔偿的内容。
1991年,日本再次修改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地震损失赔偿范围。
1995 年,日本阪神发生里氏7.2 级地震,许多受害者都得到了地震保险赔偿,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保险赔偿。
但这次保险赔付也暴露出日本原有地震保险制度的不足,如建筑物和家庭财产保险限额过低,保险金支付比例不合理等。
因此,1996年日本出台了新的地震保险制度。
新制度将家庭财产与企业财产分开,并采取不同的保险政策。
(二)特点。
一是地震保险法律制度比较健全。
在日本,《地震保险法》、《阪神、淡路大地震处置特别财政援助与资助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散见于各种普通法律中的针对地震灾害的专门性规定,共同构成了日趋完善、细致且可操作的地震保险相关法律体系。
这些地震保险制度有利于日本高效应对地震灾害,并在地震发生后,获得国家救济和商业经济补偿。
二是产品因承保对象不同而不同。
全球视野下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分析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是一个全球议题,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日益严重的灾害风险。
本文将以全球视野为基础,分析几个不同国家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实践案例,以及它们的成效和经验教训。
一、日本—东京地震防灾减灾规划日本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东京地区。
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必须制定全面有效的防灾减灾规划。
东京地震防灾减灾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减轻破坏、保护生命”,其重点包括建筑物韧性改造、地下铁道的震后功能恢复、公共救灾设施建设等。
东京市政府还制定了详细的疏散计划,包括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的选择和管理等。
实践中,东京市政府通过加强建筑物的防震能力,提高了市民的生命安全保障。
此外,东京还投入大量资金来改善地下铁道系统的抗震能力,以便在地震后尽快恢复运营。
这些举措为东京市的减灾工作带来了显著成效。
二、美国—纽约城市洪水防灾减灾规划纽约是美国的第一大城市,也面临着来自海洋的洪水风险。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纽约遭受了多次严重的飓风和超强风暴的袭击,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洪水防灾减灾措施。
纽约城市洪水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特点是“建筑物保护、沿海建设”,重点包括抗风险建筑物的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善、海岸线的维护和加固等。
此外,纽约城市政府还促进了市民的自我救援能力,开展了广泛的公众教育和培训。
通过这些努力,纽约市成功减少了来自洪水的损失。
例如,在2012年飓风“桑迪”袭击期间,纽约市的抗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相较于1980年代的类似情况,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大大减少。
三、中国—广州台风防灾减灾规划作为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之一,广州经常受到台风的威胁。
因此,广州市政府致力于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规划,以应对台风带来的灾害风险。
广州台风防灾减灾规划的关键点是“防御、疏散、救援”,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抗台风能力的提升、疏散路径的规划和修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等。
第3期(总第127期)2006年7月山 西 地 震EAR T HQ U A KE R ESEA R CH IN SHA N XINo.3Jul . ・防震减灾・文章编号:1000-6265(2006)03-0041-03印尼和日本等地地震灾害对我省防震减灾的启示¹阎正萃,郄晓芸,张跃平(山西省地震局,山西 太原 030021)摘要:简述了印度洋地震海啸与日本新、福冈地震灾害,分析了山西省防震减灾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搞好山西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措施和建议,认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严格履行防震减灾的法定职责,作好“三大体系”的各项工作,才能实现无震有备,有震少灾。
关键词:地震灾害;震灾预防;防震减灾中图分类号:P 315.9 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05-08-09;修回日期:2005-08-15作者简介:阎正萃(1952- ),男,山西省文水人。
1976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地质系,高级工程师;郄晓芸(1973- ),女,山西省襄垣人。
1998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工程师;张跃平(1959- ),女,山西省洪洞人。
1993年毕业于山西省委党校哲学专业,工程师。
¹ 该文获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 我省必须面对的防震减灾形势我省是全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省份之一,77%的土地面积、70%的产值、60%的人口处于强震活动区。
地震频度高、震源浅,地震灾害严重。
这是由于我省位于世界著名的强震带——山西地震带上,该带纵贯我省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运城、临汾、太原、忻州、大同5大盆地。
在这5大盆地中从公元1000年以来共发生8级地震2次,7.0~7.9级地震4次,6.0~6.9级地震16次,还有数百次4级以上地震。
这些地震使我省损失惨重,付出了50万人的生命。
地震多、灾情重、监测、设防和救援力量底子薄、能力弱是我省的客观现实。
因此,防震减灾工作绝不是暂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它是关系我省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必须重视和加强。
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日本是世界上地震、台风、海啸、暴雨等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素有“地震国”之称。
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抗争中,日本形成了一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善的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综合性灾害对策体制,主要表现在灾害对策立法、灾害应对机制及防灾教育机制三个方面。
一、日本的灾害对策立法作为世界上较早制定灾害对策法律的国家,日本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灾害对策法律体系,每一次重大灾害发生后往往就会出台一部重要法律。
日本灾害对策法律共53部,按照内容和性质可以分为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灾害紧急对应相关法、灾后重建和复兴法以及灾害管理组织法五大类。
①其中,《灾害对策基本法》是日本灾害预防、灾害紧急应对和灾后重建的根本大法,可以说是日本防灾减灾抗灾的“总宪章”、“防灾宪法”,其他灾害对策法律法规均在这部“抗灾宪法”的基础上展开。
②日本关于地震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方面,与地震灾害有关的基本法有三部,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及财政金融措施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有《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1995年)、《地震对策财政特别措施法》(1980年)、《地震保险法》(1965年)、《受灾者生活再建支援法》(1998年)等24部。
③1978年12月,日本政府国土厅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
1995年1月日本发生举世震惊的阪神大地震后,制定了《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④,并对1950年就制定的《建筑基准法》进行了1996年、2000年、2006年连续三次修订,大大提高了各类建筑的抗震基准。
1995年日本还制定了《建筑物抗震改修促进法》,要求学校、体育馆、医院、剧院、商场等公用建筑增加超过普通楼房的抗震强度。
⑤日本的其他灾害立法包括《气候变暖对策法》、《防洪法》、《森林法》、《气象业务法》、《灾害资助法》、《海岸法》等。
⑥二、日本的灾害应对机制依据上述法律,日本建立起了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和灾害应对处理机制:第一,建立全国性防灾组织体制。
抗震建筑有哪些成功案例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然而,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先进的建筑技术,我们可以建造出能够抵御地震冲击的建筑,从而在灾难来临时保障人们的安全。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抗震建筑的成功案例。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在抗震建筑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成果。
东京的晴空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高达 634 米的电波塔,采用了先进的抗震技术。
它的结构设计独特,通过在塔基部分设置巨大的减震器,能够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塔身的晃动。
在多次地震中,晴空塔都保持了稳定,没有受到严重的损坏。
还有位于日本的东京国际会议中心,其建筑外形独特,内部结构复杂。
为了应对地震,设计师采用了隔震技术,在建筑物的底部安装了大量的橡胶隔震支座。
这些支座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弹簧,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缓冲地震的冲击力,使建筑物与地面的振动相互隔离。
即使在强烈地震的情况下,这座会议中心也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为里面的人员提供安全的庇护所。
我国也有许多出色的抗震建筑案例。
比如,四川的成都博物馆新馆。
该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震风险。
其结构采用了框架剪力墙体系,增加了建筑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在建筑的关键部位还设置了耗能构件,能够在地震中吸收能量,减轻主体结构的损伤。
在 2013 年芦山地震中,成都博物馆新馆经受住了考验,没有出现明显的结构损坏。
另外,北京的中国尊也是一座具有卓越抗震性能的建筑。
它高达528 米,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为了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工程师采用了多重抗震防线。
建筑的核心筒和外框架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同时,在结构中还设置了阻尼器,进一步消耗地震能量,控制结构的振动。
新西兰的基督城在经历了多次强烈地震后,也有一些建筑展现出了出色的抗震能力。
例如,基督城艺术中心。
这座建筑采用了独特的木结构和钢结构相结合的设计,木材的柔韧性和钢材的强度相互补充,有效地抵抗了地震的破坏。
防震减灾个人心得体会500字范文防震减灾个人心得体会500字【篇1】每一次,当我们目睹灾难降临,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是如此的脆弱,生命变得那么的短暂而宝贵,在灾难来临时,也许前一秒你还沉浸在欢声笑语中,但后一秒你便会觉得心如刀绞,因为灾难,悲泣代替笑语;因为灾难,废墟取代高楼;因为灾难,有无数的人失去生命,灾难,在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下就摧毁人类美好的家园,粉碎了人们心中美妙的梦。
有些生命就如含苞待放的花朵,在它还没来得及展现自己体态的多姿和人生的精彩就已经被无情的“魔鬼”所扼杀了。
我们无法阻止灾难的来临,可我们能够用我们的努力智慧降低灾难带来的损失,5月12日为防震减灾日,在当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一次防震减灾的演练活动,当同学们沉浸在快乐的学习中,忽然哨子响起来了,同学们立即起身,一个接着一个跑出教学楼,就如一条长龙奔向操场,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感受到了全体师生都是以一种真心的态度去对待这次演练活动,一个个神情在重,我们仿佛将自己置身于真正的灾难中,将自己的生命在生与死这这间作出抉择,经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同学们的认真态度,这次演练取得成功。
这虽然仅是一次演练,却是我们成长中的一束阳光,因为我们在这次练习中取得经验,每一次的演练都是为安全打“预防针”,在为我们的生命增强“免疫力”。
在地震灾难面前我们难免会想到四川地震,一座座高楼大厦,一个个美好家园,无数珍贵的生命在一夜间化为虚有,当我们看着这惨败的现象,倾听着那撕心裂肺的呼喊声我们难道不为之震撼而又心痛吗?与之相比的是日本地震,它同样给予每一位人们震惊,因为在这样人口密集的小岛国家人员的伤亡人数却只有几千人,同样的原因造成不同的后果,这难道不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吗?在地震之际,四川人民表现的.是惊慌失措,而日本人民则是沉着冷静,有着这样的心态,就是因为日本注重对人们防震减灾的意识,他们懂得如何在灾难面前表现得临危不乱,如何让自己有机会生存。
日本重视每一次的演练活动,因为看一次防震减灾的演练都了自身的经验,一点一滴的累积让他们能够在灾难中多一份安全的保障,也许我们会认为日本位于频繁的地震地带才需注重,我们生活在安全地带没必要顾及太多,可是,灾难的形式多样,水灾、火灾、泥石流等灾害都对我们的生命构成重大威胁,灾难不会向我们敲响警钟,只有自己才是保护自已永远的天使。
防灾减灾政策的国际经验与借鉴研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防灾减灾政策,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研究国际上的防灾减灾政策,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借鉴。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在长期与地震灾害的斗争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政策体系。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灾害预防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警报,为民众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此外,日本还注重建筑抗震设计,制定了严格的建筑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
在教育方面,日本从小就对学生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培养他们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定期组织地震演练,让民众熟悉应急逃生路线和方法。
美国在应对飓风等自然灾害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
其建立了完善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灾害的预防、响应和恢复工作。
在灾害来临前,通过气象预报和预警系统,及时向民众发布灾害信息,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准备。
同时,美国还注重社区层面的防灾减灾工作,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制定和执行防灾计划,提高社区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在灾后恢复方面,美国政府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澳大利亚在应对森林火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防火法规,限制在特定季节和区域的用火行为。
同时,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建设消防基础设施,如消防通道、蓄水池等。
在火灾监测方面,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森林火灾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此外,澳大利亚还注重国际合作,与周边国家分享森林火灾防控的经验和技术。
这些国家的防灾减灾政策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借鉴:首先,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至关重要。
先进的监测技术和准确的预警信息能够让民众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日本防地震措施引言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害,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经验丰富。
本文将介绍日本在防地震措施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效果。
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政府在防地震措施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建筑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其中一些重要的法规和要求包括:•建筑物法:建筑物法规定了建筑物的强度、耐震性和逃生通道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该法规,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满足一定的抗震等级,而老旧建筑物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结构检查和维修。
•耐震设计技术指南:日本建筑学会制定了一系列耐震设计技术指南,包括建筑物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抗震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指南具有权威性,建筑师和工程师必须按照这些指南进行设计和施工。
•地震对策基本法:该法律规定了政府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减灾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和策略。
根据该法律,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地震对策计划,包括提高地震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加强公众教育、培训和演习等。
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除了政府法规和建筑要求,日本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筑结构和抗震技术:•基础设计:地震时,建筑物的地基是最先受到振动冲击的部分。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力量,日本的建筑师通常会在建筑物的地基上采用混凝土桩基或悬挂式地基等抗震设计。
•结构设计:日本的建筑师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来设计建筑物。
这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时提供足够的抵抗力。
•防震减震技术:日本广泛采用了多种防震减震技术,例如隔震结构、补偿系统和防震设备等。
这些技术可以降低建筑物受到的地震冲击,减少结构的破坏程度。
地震预警系统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和最准确的之一。
该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提前发出警报,使公众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避险和逃生。
xx房屋建筑防震措施初探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19日21时,地震已造成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截至5月22日10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51151人遇难,288431人受伤,累计失踪29328人。
有种说法:造成人员伤亡的不是地震,而建筑物的不抗震是更大级别的地震。
不错,事实证明,提高建筑的防震抗震水平,是避免造成伤亡的最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我们东邻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
其中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至少发生1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范围内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大约有20%发生在日本。
然而,地震并没有给日本带来巨大人员伤亡等损失。
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区发生里氏8级地震,只造成1人死亡、2人失踪和500余人受伤,绝大部分建筑保持完好。
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日本房屋建筑防震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以给国人有所启示。
一、以法律作为保障一次次惨痛的地震悲剧在日本发生,1923年的关东里氏8.1级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失踪;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兵库县南部地区的阪神里氏7.2级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约4万余人受伤。
然而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日本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生存就必须采取果断有效措施。
早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就制定法律,要求建造房屋时必须计算防震程度,1995年颁布了建筑防震标准——《建筑基准法》。
《基准法》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一个建筑工程为获得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
抗震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地震的不同强度,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
龙源期刊网 日本地震的警示作者:简岩来源:《百科知识》2011年第07期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东北部宫城县以东海域发生9级特大地震,强震本身和强震引起的海啸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数以千计,未来可能会更多。
毫无疑问,世界各国都可以从日本地震中学到很多经验,但是,从地理位置看,中日一衣带水,中国需要引以为戒的地方更多。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有效地增强自身的抗震能力和救援能力。
日本建筑能够抵御里氏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而小学之类的建筑,可达到抗震10级,因而被称为最好的避难所。
在学校里,室内课桌的桌脚都是固定的。
反思我们的学校和一些公共建筑,由于有很多建筑的设计和施工并不符合抗震要求,中国各地尤其需要对中小学校舍进行排查和加固。
在这方面,北京已走在前面。
2011年,北京财政预算支出用20亿元来加固中小学校舍。
然而,其他省市,尤其是地震好发区,如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也应当从日本地震获得借鉴,要投入相当的经费进行中小学校舍的加固。
否则,云南盈江房屋倒塌事故可能再次发生。
盈江仅发生5.8级地震,却造成25人死亡、250余人受伤,明显反映出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
另一方面,日本核电站泄漏对中国10多座核电站也是一个教训和提醒。
中国的一些核电站采用的是像福岛核电厂那样的电力安全冷却系统,如此,极有可能像福岛核电站那样因为地震或其他原因,使备用的电力系统受破坏而无法让冷却系统运转,也就无法对核反应堆降温。
最终可能导致核反应堆的堆芯融化,发生核泄漏,甚至可能产生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严重灾难事故。
所以,中国应当全面检查自己的核电站,要有备用的柴油发电机和大功率电池,以备灾难断电后启用,以维持冷却系统。
或者,在核反应堆上修建巨型水池,当核反应堆温度异常升高时,可启动简单机械装置来释放储存冷水,以冷却核反应堆。
此外,面对日本的核电站事故,中国应当严密监控,从大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的监测,到风向风力等的监控,都要更为严格,并且需要让防化专业队伍预警待命,随时接受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