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和政协制度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27
“两会”从哪一届开始同步?今天,我们都知道全国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基本上同时召开,前者力早于后者。
而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只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一次)召开;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召开。
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从哪一届起两会同时举行呢?原来,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国政协会议共召开了四届,而全国人大只召开了三届,而且在召开时间上两会相距也较远。
两会同时召开,则是1959年4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与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此后,全国政协与人大就基本上同时了,只是在届次上刚好错位,政协比人大要早一届。
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均遭到严重的破坏。
“文革”一开始,就停止各级人大的活动,同时,各级政协的活动也被迫停止。
直到1975年1月,才单独召开了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这是十年文革期间首次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而政协组织活动则从未恢复。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渐转向正常。
1978年2月,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
从此,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会议在届次上、时间上(稍有先后)才完全同步,并形成定制:五年一届,每年一次。
(全文约550字)作者:刘新胜全国一届政协的双重身份全国一届政协会议不只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且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后者职能为主。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尚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不可能按照法定程序逐级选举人大代表,还有不少地方尚未解放,因而全国一届政协可以说是“一身兼二职”,1949年9月下旬举行的政协会议制定了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国家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瀾、高岗),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由此可见其人大职能。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一、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统一战线组织和党派合作机构的双重身份,同时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为一种承担多种政治功能的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前提条件。
它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普遍经验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之初,与强大的阶级敌人相比其力量总是相对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问题遂成为首要问题,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就有了现实价值。
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
”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理论在革命进程中先后创立了国共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这些统一战线之中,既有阶级之间的联合,又有党派之间的合作。
党派合作含于统一战线之中的历史经验为其后的人民政协制度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是多党合作机构的双重性质做了诠释。
1927年至193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权,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之中加入了民主的内涵。
由于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蒋介石被迫同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结构化形态开始萌芽。
二、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1938年7月在武汉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另一个是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中国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
从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每年一次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成为中国最庄重的政治协商。
中国的会议制度(三个会议的区别)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两会指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的最高领导权力机关,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负责召集。
其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
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此外,中国共产党在中央一级还设有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部门。
党的会议叫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早期党代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
现在党代会不是每年都开,除了二分之三的代表同意,或者是紧急情况重大情况,可以提前,否则一律按党章五年举行一次。
几月份开也不一定,现在的惯例是九月十月左右。
人民政协简明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历史背景和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
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组成。
全国政协的主要组成单位是: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青团、工会、妇联、青联、科协、侨联、台联、友协等统一战线组织,以及特邀单位。
全国政协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委员会设立办公厅,专门委员会及其他工作机构的设置,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决定。
三、主要职能与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四、历年会议回顾全国政协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即通常说的“两会”,一般在每年3月举行。
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主席受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通过有关人事事项;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有关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年度协商计划等其他议程。
此外,全国政协还召开多种形式的协商座谈会、专题议政会、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
五、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重点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两会常识链接——人民政协概况 2009-3-19 来源:中公教育点击:648两会常识链接——人民政协概况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成立于1949年9月。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这次会议还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国旗、国歌和纪年。
1954年,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
从此,政协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从程序上讲,政协各级组织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党政有关部门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也可建议上列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政协协商。
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常委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以及根据需要召开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参加的协商座谈会等。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中国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
从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每年一次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成为中国最庄重的政治协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以别于1946年1月召开的“旧政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决定为组诸新政府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青年党和社会贤达五个方面。
同年11月,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遂使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解体。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
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
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
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三课3.2.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点】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制度;【难点】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理解:理解人民政协职能的特点及作用;运用:区别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⑵能力方面:①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②学会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⑶觉悟方面:通过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祖国统一等做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分析人民政协三项职能,它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粗读框题、小标题、然后归纳知识框架结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的职能复习提问:什么叫执政党?什么叫参政党?民主党派如何参政议政?(设计此题,是为了使学生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人民政协联系起来。
)导入新课:大家已明确并把握了上节课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即组织形式。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板书)对于政协同学们虽没有深入的了解散,但并不陌生,报纸上、电视里、广播中经常有关于它的报导,特别是在历史课的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关于它的知识和事实材料。
这里我闪研究两个问题。
人民政协的性质(板书)(学生阐述,教师归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上述三个称谓是内在一致的,理解人民政协性质时防止产生以下几个认识误区:误区一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之一。
“两会”的由来每每一到三月,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两会”,那么“两会”指的是哪两会,他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两会”:我们通常将每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3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委员会统称为“两会”。
他的由来是经过一定的历史过程,最终才形成今天的惯例。
回顾历史:1.“两会”从一前一后到同步。
最早在1949年成立一届全国政协,从而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而直至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幕。
而全国“两会”形成最早自1959年,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此后,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
“文革”中,全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因此,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届次完全同步。
2.“两会”形成3月召开的惯例。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则始于1985年。
此前,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
以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为例,一次会议是在2月,二次会议在6月,三次会议在8月,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
3.“两会”固定召开日期。
而自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至现在,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
人大议事规则的写法则是“第一季度”。
之所以选择在3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解释说,原因之一,是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而春节一般不是1月,便是2月。
会期,也是自1998年起相对固定,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14/15天)外,历年“两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
为什么政协在人大之前召开呢?政协主要职能是民主监督,政治协商。
为了履行好这个职责,政协委员要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和法检两院工作报告。
人代会在开幕式上即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协如果不提前开会,就只能政协常委会报告不听就去和人大一起听政府报告了,政协提前两天开,一是先听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报告,二是审议两个政协报告,接下来列席听取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