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的定义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91
1人因工程的研究人物是把人机环境综合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为这一综合体建立合理且可行的实行方案,使人获得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力图提高人本身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功效的目的。
一句话定义: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善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因工程常用的研究方法:1测量法2个体或小组测试法3抽样测试法4询问法5实验法6观察分析法7系统分析评价法或1调查法2观测法3实验法4心理测量法5心理测验法6模拟或模型试验法3人因工程的定义人与机器关系的合理方案,亦即对人的知觉显示,操纵控制,人机系统的设计及其部署和作业系统的组合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效率和作业是感到安全和舒适4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负荷相对恒定,肌张力保持不变5等长收缩;躯体或机体维持不变,运用肌张力将负荷支撑在某一位置,肌纤维长度不变6动力定型:长期在统一环境中从事同一项作业活动,通过复合条件反射逐步形成该项操作的自觉习惯的逻辑平衡潜意识。
其形成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2分化阶段3巩固阶段7作业能力:指作业者完成某种作业所具备的心理.生理特征。
综合体现的个体所蕴含的内部潜力动态变化规律:1入门期2稳定期3疲劳期4终末激发期8 影响作业能力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工作条件与性质、锻炼与熟练效应9疲劳的测试方法:1生化法,(测量血尿汗唾液的变化)2生理心理测试法(1膝腱反射机能检查法2两点刺激敏感阀限检查法3频闪融合阀限检查法4连续色名呼叫检查法5反应时间测定法6脑电肌电测定法7心率脉率血压测定法)10作业疲劳的概念及分类在劳动过程中,当作业的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时称为作业疲劳,它是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起预防机体过劳的警告作用。
可分为四种:1个别器官疲劳2全身型疲劳3智力疲劳4技术型疲劳11疲劳的特征:1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2进行特殊作业时的作业能力下降3疲倦的自我体验12提高作业能力和降低疲劳的措施1控制劳动强度和时间2改善工作内容、克服单调感3提高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4合理调节作业速率5正确选择作业姿势和体位6合理设计作业中用力方法7科学制定轮班工作制度8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选拔高素质的熟练工人9合理休息10 和合理膳食11加强科学管理,改进工作日制度12加强耐力锻炼13改善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措施1技术措施(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2隔热3通风降温4降低湿度)2保健措施(1提供合理饮料和补充营养2个人防护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3生产组织措施(1合理安排作业负荷2合理安排休息场所3职业适应)14噪声的定义及控制噪声泛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凡使人烦恼、不愉快的声音。
了解机械设计基础中的人因工程学概念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机械设备、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与维护。
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人因工程学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人因工程学(Ergonomics)是研究人与其他组成系统(例如机器、工作环境和工具等)的适应性关系的学科。
它致力于改善人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工作中的错误和事故发生。
本文将介绍机械设计中人因工程学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一、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和基本原则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他工作系统之间关系的交叉学科。
它涉及人在工作环境中的感知、认知和行为等方面,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的劳动疲劳,并防止工作中的事故发生。
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是指人与机械设备之间的接触界面,包括操作控制面板、按钮、显示屏等。
人因工程学要求设计合理的人机界面,能够方便操作者获取信息,控制设备,并保证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劳动重复性:人因工程学要求减少重复劳动对人体的伤害,避免出现劳动疲劳和健康问题。
这可以通过自动化技术、工作流程优化等措施来实现。
3. 人的工作条件:人因工程学要求提供适宜的工作条件,包括工作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
优良的工作条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者的疲劳感。
4. 人的体力和认知能力:人因工程学要求考虑人的体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确保工作任务与工作者的能力匹配。
这可以通过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培训操作人员等方式来实现。
二、人因工程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人因工程学在机械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可用性和操作性,使得设备更易于操作和维护,降低使用过程中的错误和事故发生率。
下面将介绍几个人因工程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 设备操作界面设计:人因工程学要求设计人机界面符合人类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知特点。
比如,在设备的操作面板上设置清晰易懂的指示灯和按钮,操作者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和控制设备。
一1. 人因工程的定义:1)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2)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2. 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机—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机—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作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机系统。
人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决策者,也是操纵者或使用者;机是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一切物的总称,它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设施、工具或用具等;环境是人、机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人、机、环境在其构成的综合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完成特定的工作过程。
3. 发展过程:1)20世纪初:泰勒最早提出,特点:以机器为中心,让人去适应机器。
2)一战初至二战前: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霍桑试验3)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从人适应机器转入到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4)20世纪60年代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高技术领域发挥特殊作用。
4. 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
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客观性和系统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在工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去揭示事物的内在的规律性,不能以个人主观臆断解释客观事实。
5. 主要研究方法:1)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包括:(1)访谈法。
通过询问交谈来收集资料。
(2)考察法。
实地考察,发现系统的问题,为开展分析、实验和模拟提供资料。
(3)问卷法。
根据研究目的,以问卷或量表的形式收集答案。
2)观测法: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观测者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中3)实验法: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变一定变量的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学定义人因工程学定义: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和理解和,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合适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坦的目的。
研究的内容:(1)研究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2)研究人机系统的总体设计;(3)研究人机界面设计;(4)研究工作场所设计和改善;(5)研究工作环境及其改善;(6)研究作业方法及其改善;(7)研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研究组织与管理的效率。
主要研究方法:一调查法二观测法三实验法四心理测量法五心理测验法六图示模型法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真实的反应所评价的内容。
1)内部效度研究中个变量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2)外部效度某一研究的结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和普及到其他的人和其他背景中去。
研究步骤(一)机具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及功能2)人与机具的功能分配3)模型描述4)分析5)模型的实验6)机具的设计与改进(二)作业的研究步骤1)确定作业的目的和实现该目的的功能2)确定作业中人员和机具的功能分配3)用作业模型表示作业对象的顺序、数量、时间、使用的机具和材料等4)对作业人员的特性进行计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作业特性进行实验研究5)提出各种方案,并对这些方案进行作业研究和评价,已确定最佳作业的方案6)对作业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并继续不断加以改善(三)环境的研究步骤1)确定目的,明确研究环境的重点因素2)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分析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可用图示模型和数学模型来描述3)提出多种方案,选出最佳方案,有时进行小实验4)对环境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并不断进行完善情绪的定义: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典型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1)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2)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3)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4)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损伤人听力低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气流速度。
人因工程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人因工程》①基本定义:人因工程就是一门研究人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简单来说,就是怎样让人和机器或者环境配合得更好。
比如说,设计一个椅子,就要考虑人的身高、体重、坐姿习惯等,让坐椅子的人感觉舒适,这就涉及到人因工程了。
②重要程度:在很多领域都超级重要呢。
在工业设计方面,如果产品的人因工程没做好,可能用户就不想用这个产品。
比如有的手机设计得按键太小,按起来费劲,这就是没考虑人因工程。
在工作环境设计方面也很关键,舒适的办公室环境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③前置知识:需要一些基础的解剖学知识,因为要了解人的肢体动作范围等;还需要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毕竟要考虑人的心理感受嘛。
比如说人对颜色的喜好就和心理学有关。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太多啦。
像汽车内部的设计,怎么调整座椅、仪表盘的布局,让驾驶员开车既方便又安全;还有办公室桌椅的高度设置,合适的高度能防止员工长期工作得腰酸背痛等。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人因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和工程学、心理学、解剖学等都能挂上钩。
在整个学科体系里,像是一条线把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点串起来。
②关联知识:和人体工程学关联紧密,很多时候这两个概念都有点分不清。
与环境学也有关联,因为人是在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像室内灯光亮度、温度等环境因素就会影响人的感受。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这门学科难就难在要综合好多不同学科的知识。
得先了解不同人的差异,人的身高、手的大小等都不一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 关键点:要学会从使用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光从技术角度出发。
比如说设计一款鼠标,光想着怎么把技术功能加进去,不考虑手握着舒不舒服可不行。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如果是设计类专业的考试,这是必考内容。
像工业设计专业,会考查如何根据人的因素进行产品创新设计。
- 考查方式:可能是出那种分析产品缺陷的题,让你找出哪些方面违背了人因工程原理;或者是给出场景,让你根据人因工程知识进行改善设计。
人因工程学知识点总结一、人因工程学的基本概念1. 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人因工程学起源于二战期间的工业生产需求,旨在通过调整机械设备,以适应人类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因工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人因工程学的定义人因工程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优化人类和各种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旨在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产品,以使其符合人类的特征和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伤和疾病风险,提高工作生产力。
3. 人因工程学的意义人因工程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合理设计和改善工作环境和产品,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降低工伤和疾病风险,提高工作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二、人因工程学的基本原理1. 人体工程学人体工程学是人因工程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旨在研究人类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以发现人类在工作中的特点和需求,并据此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产品。
2. 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人因工程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了解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 人机界面设计人机界面设计是人因工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人机界面,使其更符合人类的视觉、听觉和操作习惯,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
4. 工作环境设计工作环境设计是人因工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工作场所的空间、光线、噪音、温度和湿度等因素,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降低工伤和疾病风险。
5. 人机协调人机协调是人因工程学的核心原则之一,旨在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工作环境和产品,使其更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用户体验。
6. 人因工程学的原则A. 适应性原则B. 一致性原则C. 简化原则D. 易学性原则E. 误用保护原则F. 可变性原则三、人因工程学的应用领域1. 工业生产人因工程学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和改进生产工艺、工作设备和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工人的工作负担,降低工伤和疾病风险。
1.人因工程学的定义:国际人类功效学将该学科定义为: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任何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同意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2.体力工作负荷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承受的体力工作量的大小.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越大人体的工作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劳动强度是指作业者在生产过程中体力消耗及紧张程度4.体力疲劳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机能衰退,作业能力下降,有时伴有疲倦感等自觉症状的现象5.脑力疲劳的含义:脑力疲劳一般是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第二信号系统活动能力衰退,大脑神经活动处于抑制状态的现象6.Cooper-Harper与NASA-TLX的差异性及主观评价的优缺点主观评价的优点:(1)主观评价是脑力符合评价中唯一的直接评价方法.(2)主观评价一般在事后进行,不会对主操作产生干扰(3)主观评价一般使用统一的评价维度,不同情境的负荷评价结果可相互比较,(4)使用简单,省时主观评价法的缺陷(1)评价结果有偏差(2)评价结果容易混淆(3)方法应用存在局限性(4)方法敏感性存在特异性差异性:C方法是一维的主观评价法,而脑力负荷时一个多维的概念。
用一维的方法测量脑力负荷就可能只知道结果而不能知道其真正的原因。
7.什么是效度?什么是信度?人因工程学研究方法为什么要保证效度和信度要求?效度: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真实的反映所评价的内容.可从不同角度研究效度,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1)内部效度.是指研究中各变量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2)外部效度.是指某一研究的结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推广和普及到其他的人和背景中去信度:信度指的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量的结果保持一致性在人-机-环境系统中,认得行为因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不容易测试.儿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大多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其研究质量对实践产生显著地影响,因此要准确的揭示人-机-环境系统的规律性,必须使所有的研究方法有信度和效度8.人体测量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通过测量人体各个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一眼就认得形态特征,从而为各种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提供人体测量数据9.人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人和机器两个子系统构成的,且能完成特定目标的一个整体系统10.作业空间设计:作业空间设计,从大的范围来讲,是指按照作业者的操作范围,视觉范围以及作业姿势等一系列生理,心里因素对作业对象,机器,设备,工具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给人,物等确定最佳的流通路线和找有区域,提高系统总体可靠性和经济性,从小的范围来讲,就是合理设计工作岗位,以保证作业者安全舒适高效工作11.微气候:是指工作(或生活)场所所处的局部气候条件,主要包括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以及热辐射条件等4个参数。
第一章人因工程学导论1、人因工程学定义:人因工程学就是依据人的特征设计和改进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的科学。
2、人因工程学讨论方法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3、人的生理阈限:听阈声压:2*10-5Pa,痛阈声压:20Pa;4、中枢神经系统如何实现对内外的协调:对外界的协调是指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心的人与外界的协调关系。
对内部的协调是指人体各内脏器官的协调。
(不准)5、人体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感觉器官1视觉、2听觉、3味觉、4嗅觉、5肤觉;运动器官1上肢、2下肢。
其次篇人的工作环境1、光的物理性质:关于光的波动性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磁辐射波。
2、亮度与照度含义:亮度指发光面在指定方向的发光强度与发光面在垂直于所取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之比;照度是被照面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
3、明适应与暗适应:人从光明环境进入黑暗环境时,视觉逐步适应于黑暗环境的过程叫暗适应。
明适应发生在由黑暗环境进入光明环境的时候。
4、环境照明设计原则:环境照明设计,在任何时候都应当遵循工效学原则。
5、色觉的特性:1恒常性、2适应性、3显色性、4明视度、5向光性、6反射性、7负后性。
6、颜色的表示方法:孟塞尔颜色立体模型7、响度与响度级: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度所产生的主观感觉量,它与正常听力者对该声音的主观响度感觉成正比。
响度以N表示,单位为宋,并定义1宋为40方。
8、影响听力的噪音指标:9、噪声掌握方法;声源掌握,掌握噪音的传播,个体爱护,音乐调整。
10、微气候的要素: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热辐射。
11、人体舒适温度与湿度:21加减3摄氏度,湿度40到60%。
12、肯定湿度与相对湿度:肯定湿度是指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克数。
定义某温度、压力条件下空气的水汽压强与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饱和水汽压强的百分比为该温度、压力条件下的相对湿度。
13、正辐射与负辐射:当环境的物体表面温度高于人体表面温度时,则向人体放射热量,称为正辐射。
反之,称为负辐射。
人因工程知识点总结一、人因工程的定义人因工程是一门综合了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人类学知识的学科,旨在设计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产品和系统。
它涉及到人的生理过程、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人因工程旨在保证产品和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和效率,并使其符合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人因工程的历史人因工程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关注人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人们对于工作系统中人类参与的角色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因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人因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崭露头角。
从此以后,人因工程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了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因工程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为不同领域的设计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人因工程的原则人因工程的设计原则是体现了人们对于人类能力、需求和行为的理解,是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人因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机适配性:设计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产品和系统;2. 人的认知特征:充分考虑人的感知、认知和决策过程;3. 人机界面:设计出直观、易用的人机交互界面;4. 人的适应性:考虑人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5. 人的工作负荷:避免人的工作负荷过重;6. 任务分析:充分理解人的工作任务和需求。
以上原则是人因工程设计的基本准则,也是人因工程在实际设计中的重要指导。
四、人因工程的方法人因工程包括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术,旨在理解人的需求、能力和行为,并将这些理解应用于产品和系统的设计,以提高其可用性、安全性和效率。
人因工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用户需求分析:通过对用户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他们在使用产品和系统时的需求和偏好;2. 人机界面设计:设计出合理、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以提高用户的操作效率和准确性;3. 人体测量与建模:对人体进行测量和建模,以确定合适的人体工程尺寸和参数;4. 人因分析:分析人的工作任务和需求,以确定合适的产品和系统设计;5. 实验研究:进行实验和测试,以评估产品和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一 人因工程的定义:) 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
) 研究人和机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合理结合,使设计的机器和环境系统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等特征,达到在生产中提高效率、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的。
人因工程学就是按照人的特性设计和改进人 机 环境系统的科学。
人 机 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操作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简称人 机系统。
人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决策者,也是操纵者或使用者;机是指人所操纵或使用的一切物的总称,它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设施、工具或用具等;环境是人、机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人、机、环境在其构成的综合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完成特定的工作过程。
发展过程:) 世纪初:泰勒最早提出,特点:以机器为中心,让人去适应机器。
) 一战初至二战前:主要研究如何减轻疲劳及人对机器的适应问题。
霍桑试验) 二战到 世纪 年代:从人适应机器转入到机器适应人的新阶段。
) 世纪 年代后: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高技术领域发挥特殊作用。
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 机 环境系统。
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客观性和系统性。
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在工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据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去揭示事物的内在的规律性,不能以个人主观臆断解释客观事实。
主要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获取有关研究对象资料的一种基本研究方法。
包括:( ) 访谈法。
通过询问交谈来收集资料。
( ) 考察法。
实地考察,发现系统的问题,为开展分析、实验和模拟提供资料。
( ) 问卷法。
根据研究目的,以问卷或量表的形式收集答案。
) 观测法: 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观测者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中) 实验法: 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变一定变量的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人因工程复习题人因工程是一门研究人与系统交互的学科,旨在优化设计,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以下是一些复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1. 人因工程的定义:- 人因工程是研究人、机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安全性的学科。
2. 人因工程的基本原则:- 包括用户中心设计、适应性设计、错误容忍设计等。
3. 人因工程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中应考虑人体尺寸、力量、感知能力等因素,以确保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
4. 人因工程在工作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工作环境设计应考虑照明、噪音、温度等因素,以减少员工的疲劳和提高工作效率。
5. 人因工程在工作流程设计中的应用:- 工作流程设计应简化操作步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动作,提高工作效率。
6. 人因工程在安全设计中的应用:- 安全设计应考虑预防错误、减少事故风险、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7. 人因工程在信息显示和控制设计中的应用:- 信息显示应清晰易懂,控制设计应直观易操作。
8. 人因工程在人机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交互设计应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认知能力,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
9. 人因工程在工作负荷管理中的应用:- 工作负荷管理应合理分配任务,避免过载,确保员工的身心健康。
10. 人因工程在培训和教育中的应用:- 培训和教育应根据人的认知特点设计课程,提高学习效率。
11. 人因工程在特殊群体中的应用:- 特殊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特别考虑他们的特殊需求和能力。
12. 案例分析:- 分析一个实际案例,如飞机驾驶舱设计,讨论人因工程如何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13. 人因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如何影响人因工程的未来发展。
14. 人因工程的跨学科特性:- 讨论人因工程如何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相互交叉融合。
15. 人因工程的伦理问题:- 讨论在人因工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
一、人因工程的定义:基于对人、机器、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通过对工具、机器、设备、系统、任务、环境的合理设计,达到生产及日常生活的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二、应激是指当系统偏离最佳状况而操作者又无法或不能轻易地校正系统偏离时,操作者呈现的状态。
三、阈值:能被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称为感觉阈值或识别阈值感觉器官不仅能感受刺激,还能感觉刺激的变化或差异。
刚刚引起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值。
四、人体测量:借助人体测量仪器,按照人体测量方法,使用人体测量术语,测量人体各部分尺寸或比例研究人体的方法。
五、疲劳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或劳动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换,厌倦而不愿继续工作的一种状态。
一、学科特点1、目标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作业的安全性、高效性。
2、必须意识到个体在能力和限制上的差异,并且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对各种设计可能产生影响。
3、强调设计过程中经验数据和评价的重要性,依靠科学的方法,使用客观数据去检验假设,推出人类行为方式的基础数据。
4、用系统观点考虑问题,意识的事物、过程、环境和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二、研究内容1、人体因素的研究2、工作场所和信息传递3、劳动生理与作业分析的研究4、人机系统的设计研究5、环境控制与安全保护三、感觉的基本特征:1、适宜刺激2、感觉具有阈限3、适应性4、相互作用5、对比6、余觉知觉的基本特征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四、动机与工作效率1、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2、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
3、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也会发生变化。
五、信息加工的影响因素1、大脑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a、大脑皮质对连续接受的各种信息不可能全部确切地加以处理,其能力是具有一定限度的。
b、大脑信息处理能力还跟处理信息的时间限制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