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301.24 KB
- 文档页数:5
西安事变的影响介绍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下面是由店铺提供的西安事变的影响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西安事变的影响介绍西安事变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历史变革,在张学良的策划下,终于让蒋介石的目光从国内的矛盾转移到当前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上来,这一次他大胆的行为也让许多人重新认识了这位年轻的少帅。
由此可见西安事变的影响绝对是巨大的,那么西安事变的影响是什么呢?其实西安事变的影响力大小并不是在这件事是否发动上,而是在最后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上,张学良作为事变的主要谋划者,能够大胆的扣押蒋介石,虽然说他的想法够大胆也够意义重大,但是其实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西安事变的影响也让中共对于他的评价也是如此,作为重要的角色做出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值得表扬,但是前提是所有问题都是在和平这个条件下顺利解决的,于是中央才派出了周恩来,在他的领导之下终于将这次事变完美的解决了,虽然后来蒋介石反悔带走了张学良,可是还在最后也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出现。
而西安事变的影响也同时蒋介石意识到了最大主要矛盾的存在,这一事件虽然没让他完全熄灭了内战的心思,可是蒋介石好在明白了先解决日军才是头等大事,这样一来国内的战线就可以完全统一了,而在如今看来西安事变的影响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西安事变影响了国内矛盾的暂时安宁,同时也让抗日战争变成了唯一的战斗,从这一方面来说西安事变的影响绝对死史无前例的。
西安事变的时间介绍西安事变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事件,通过这次事变两党之间的矛盾暂时化解,同时还站到了统一的战线上,这对于今后开展对日抗战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西安事变是哪一年发生的呢?西安事变是哪一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大家都知道其实这一次的事变也就是发生在1936年,既然是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这样问呢?其实西安事变发生在哪一年还是十分重要的。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责任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是一场军事政治危机,由蒋介石执政的国民党军队和由张学良和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发生的冲突导致。
这场事件不仅引起了中国国内的巨大反响,而且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西安事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责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事变发生之前,是中国国共两党内部矛盾不断的时期。
国共党在南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不断壮大,国民党在对日抗战中也取得了胜利,但国共两党对于对待日本和对待国内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
国共党和苏联方面坚持以游击战争和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而国民党方面强调战争和军队的统一,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东北军高层决定联合蒋介石反对国共合作政策。
他们希望国民党能够停止与中共的谈判,恢复对苏联的关系,并采取更加强硬的抗日政策。
为此,在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人派遣高岗、李宗仁等人前往河南省的西安代表国民党中央要求改变政策。
西安事变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责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让人们认识到,国共两党合作的路线是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关键。
西安事变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并最终导致了国共两党达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议,并开始共同推进抗日战争。
其次,西安事变让人们意识到,民族团结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国民党方面从未真正考虑过少数民族和人民的意见。
相反,他们一直采取的是统一的军事行动。
西安事变后,国民党逐渐认识到对民族团结和民主制度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了与少数民族和人民的联系。
此外,西安事变还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西安事变发生时,中国宣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并宣称愿意与其他国家保持合作关系。
这为后来中国参与世界事务打下了基础。
最后,西安事变让人们认识到,国内安定的重要性。
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西安事变的发生意义深远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西安事变无疑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
这次事变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社会和国家结构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外国列强的入侵、颠覆、割地赔款、国土失半;清王朝发生了内部革命,并逐渐被推翻;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经历了多次内战和民族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变,中国人民也在长期苦难之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二、西安事变的发生西安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
当时,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正在南京策划一个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但这个行动在蒋介石的部下中引起了一些反对,并发动了对蒋的软禁。
在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代表的协商后,蒋被释放并同意与中共合作对日抗战。
三、西安事变的深远意义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国内,也体现在国际舞台上。
1. 改变民国政府的环境西安事变的发生改变了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政治地位和环境。
国民政府在这之前一直在寻求外援,以应对日本的侵略。
但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不得不面对与共产党合作对抗日本的现实。
这次事件改变了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为共同对日作战积累了政治基础。
2. 加强了共产党与国民政府的合作西安事变也加强了共产党和国民政府之间的合作。
在西安事变后,共产党同意为国共联合抗日而暂时停止反对国民政府的活动。
这种合作让两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并为二者合作抗日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3. 改变了国际环境西安事变的发生,也改变了国际环境。
事变被日本、苏联等国家和国际社会关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驻华使节也积极介入,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化解危机。
西安事变的发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心,也让日本发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
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和意义简述起因:在全国抗日浪潮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
蒋介石到西安督促张、杨进攻陕北红军,张、杨苦劝蒋介石联共抗日未果。
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即为“西安事变”。
历史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西安事变暴发的时间、原因及历史意义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
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礼训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西安事变暴发的背景1、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2、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3、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4、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西安事变主要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民族复兴和中国梦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发生在西安的一起政治事件,其影响深远,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西安事变揭开了中国梦的序幕。
中国梦是自19世纪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它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民主进步和自由平等。
西安事变让国人看到了希望和挑战,也加速了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西安事变的发生,让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从而在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前行,不断追求自身发展和繁荣,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崛起。
第二,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等各个阶段。
西安事变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关键而艰难的时刻,它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团结,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苦难历程。
作为一次关键的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成为我们不断前行和追求更好的动力。
第三,西安事变揭示了革命和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难度十分大,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西安事变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反复,让我们认识到困难和挑战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并且创新。
而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完成,更加需要我们推动改革、深化发展,提高自身技术、经济、信念等各个方面。
第四,西安事变促进了中国民族团结。
在西安事变之后,人们见到了中华民族重振的希望,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鼓励,也让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外交合作步伐加快,从而大大促进了全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和合作。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启示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前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发展,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念和自信心,以实现我们更高的目标。
同时,西安事变也提醒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需要时刻保持谦虚和正直,加大协作合作力度,努力为实现我们的民族、国家重大复兴梦想和目标而奋斗。
论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_800 字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
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
”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
”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
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
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
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 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
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
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
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
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
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 年9 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
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你可能也喜欢: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纪念日论西安事变78 周年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有什么影响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可替代的作⽤。
它的发⽣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次合作。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内和平的基本实现,是党的抗⽇民族统⼀战线政策实施的重⼤胜利。
2.它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起了重⼤的历史作⽤,成为由国内⾰命战争⾛向抗⽇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表明在新的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战争发动了。
西安事变的影响
西安事变是中国社会⽭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民族⽭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盾,中国提前与⽇本进⼊战争状态。
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
由这⼀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战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合法⽣存与喘息休整、壮⼤的机会,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的⾰命⼒量开辟了发展壮⼤的前景,确⽴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地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详细阐述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重启合作的开端。
当时国共党与蒋介石政府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张学良联合冯玉祥和李宗仁擒获了蒋介石,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党都认为需要行动,避免内战的爆发。
事变后,蒋介石也开始重视国共合作,放弃了以军阀眼光看待政治活动的方式,与共产党加强合作,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两党共同抗日的团结。
2. 改革思想:西安事变的发生,促进了中国思想的改革。
在这个事件中,发生摆脱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执政中的军阀和官僚主义。
从此,“革命”这一概念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斗争意识,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
3. “国民政府和谈”战略:西安事变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国民政府的战争策略,即与日本列强谈判,以寻求和平解决。
事变后的皖南事变,南京大屠杀也加强了国民政府谈判的决定,这样在更好的情况下,抗战可以更好地继续。
此后,蒋介石发表了让“千万人民向敌人开枪”的著名声明,国共两党奔锋相对,共同面对日本的进攻。
二、军事影响1. 军队的调整: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军队的面貌。
首先,南京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和谈”,使张学良能够在其控制的范围内重新组建和部署他的军队。
而这个过程中,张学良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军火等物资支持,这使得他的军队重新取得了自信,变得更为强大。
西安事变还导致了李宗仁率领的“西府”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队合并。
这导致了军队的合并与调整,并促使军队对于“国共合作”心态的变化。
2. 共产党对军队及政治的调整:西安事变之后,中共对武装力量的政治化更为突出,推进了“政治工作队制度”(即将独立的政治工作团队组织起来并建立与主力部队或工作机构紧密配合的制度),强化了军队和政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影响了军队的政治思想。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西安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也是当时中共党内决策的一次重要转折点。
该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经过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当时,国共两党已经停战了3年,但没有停止各自的内战。
当时,蒋介石担心国共军队战斗力下降,所以他想到了舒展事变:分裂红军,深挖共产党。
结果,他的这些有关策略无法实施,因为发动这些事变的当局都已不在行动,舒展事变也就进入了僵局。
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的蒋介石也不顾国内国际形势,开展一系列非常保守的措施。
这些措施引起了国内重要部分有识之士和国外先进人士的批评,加剧了国共两党历史上的矛盾。
蒋介石不断地加紧对中共领导人进行打压和迫害,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国民党内部的异议和反对,使得一些有识之士和政治家怀疑蒋介石的国共党内矛盾,希望寻找某些办法来缓解这种矛盾,推动国民党和共产党走上了合作之路。
于是,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倡议,例如国共合作、团结和谈判。
他希望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反日统一战线,并推动全国人民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同心同德,共同奋斗”。
这些想法引起了一部分国民党内部的反对,因为他们不相信中共人民和士兵的爱国情感。
另一方面,另一些国民党人士也认为毛泽东的想法过于激进和革命。
但是,毛泽东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合作是能够成功的。
1936年,毛泽东到达西安,蒋介石派出一个由张学良和虞沪被迫接见毛泽东的行动小组,并在其过程中把他扣了起来。
由于这一行动采取的做法非常不妥,不但引起了共产党内部非议,而且引起了广大民众和军队的不满。
这个时候,张学良的采取决心,决定把囚禁毛泽东的事情公之于众。
当时的士兵们想出了一种家运易,用管弦乐曲替代114.5所样本资料,毛泽东自弹《东方红》作为报答。
这样的行动迅速地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
二. 西安事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西安事变不仅仅是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是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安事变论文1. 引言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西安举行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
该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本论文旨在对西安事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历史意义。
2. 西安事变的背景2.1 国共内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发生之前,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的关键时期。
国共两党在逐渐失去对日军的抵抗战中,意识到必须达成共同合作的需要,于是于1937年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然而,由于双方的矛盾与差异,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2 张学良的困境张学良是东北被占领时期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逐渐激化,张学良面临着来自国民党内部的压力,无法独立行动。
这使得张学良不得不依赖其他势力,例如共产党。
3. 西安事变的经过3.1 符合亲共要求的书信共产党利用张学良的困境,通过与其进行书信往来来表达共产党的诉求,并向其施加压力。
这些书信中,共产党明确要求张学良脱离国民党,与红军进行合作。
3.2 张学良被软禁由于张学良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支持态度,引发了国民党内部的强烈反对。
国民党将张学良软禁在西安,并试图通过施压和威胁来迫使他放弃与共产党的合作。
3.3 刘少奇的到访与国共合作刘少奇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前往西安与张学良会面,并进一步沟通了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的合作意向。
在刘少奇的劝说下,张学良坚定地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3.4 蒋介石对西安事变的应对面对西安事变的发展,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抗议声。
在国内外的舆论压力下,蒋介石最终同意释放张学良,并与共产党达成了停战协议,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4. 西安事变的影响和历史意义4.1 停止内战,抗日合作加强西安事变的发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国共两党的合作加强,内战得以停止,共同抵抗日军的力量得到增强。
4.2 社会各界的反应和支持西安事变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真正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喜欢读历史的同学,可能会很轻松地说出很多历史事件和相关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其实,掌握越多历史常识,对于我们的历史学习越有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历史书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是什幺? 》,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部分历史知识。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1西安事变的结果25日,张学良在没有告知周恩来的情况下,陪同蒋介石回南京。
蒋介石一到南京,立即扣留张学良,并调集部队,重新进逼西安。
消息传出,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情势。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中主张联共抗日、和平解决事变的王以哲被一部分主张用武力营救张学良的青年军官杀害,内战危险重又出现。
事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抵南京后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蒋中正认为自己未能对己身安全预作防卫,引以自咎,随后特赦,张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期软禁,由于抗战期间国军不断失去领地,张学良被软禁地点也经常变迁,其被软禁的设施环境也随之变化。
杨虎城被送到国外后,秘密潜回香港打算参与抗日,但被国民党逮捕,并于1949年,杨虎城及其子女、卫士、秘书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军统局人员杀害。
中共在西安事变后乐观认为:“目前只要三方面团结,真正的硬一下,使中央。
西安事变: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节点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抗战的开始,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西安事变的起因、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讲述,探究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一、事件起因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政府领袖蒋介石自南京前往重庆视察,他采用铁路运输方式,途中途经西安,召开了一个参谋会议。
在会议期间,西北军的领袖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将蒋介石软禁在了西安。
张学良是东北老军阀,他希望通过“召开国民政府委员会”,加入新政府的决策并扭转国民党的政治方向。
二、事变过程1、蒋介石被软禁张学良和杨虎城控制了西安,并将蒋介石软禁在西安。
在此期间,张学良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释放共产党员和建立联合政府。
蒋介石当时拒绝了这些要求,并试图逃脱。
但是,他的部下刘峙坚决阻止了他的行动。
2、蒋介石同意建立联合政府12月24日,天津市长李宗仁和谈良驹赶到西安,开始了为蒋介石与张学良谈判会面的准备工作。
在谈判中,蒋介石同意了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
3、南京政府宣布内战结束,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1月1日,南京政府宣布国共内战结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各省政府公开表示对中央的支持,国共两党达成了抗日的合作共识,开始了抗日战争。
三、影响1、打开了抗日战争的大门西安事变的发生,迫使中央政府更加清晰地意识到日本侵略的危险。
在中国推翻封建统治,实现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西安事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节点。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政治环境的变化西安事变打破了国民党政治上的僵局,使得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得以实现。
在许多人看来,西安事变是中国各派政治势力的和解和国共抗日联盟的开始。
3、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出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侮的决心得到了提升。
这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安事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力量和人民情感西安事变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政治局势,更关涉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力量和人民情感。
西安事变发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意义非常重要。
1936年12月12日,因故意刻意破坏“统一战线”而受到党内批评的蒋介石,在其北伐军政治家杨虎城、杨秀清等的暗示下,前往陕西延安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会晤。
然而,他在会面期间遭遇了以张学良、杨虎城、杨秀清等人为首的西北军武装的“扣留”。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在得知事件后,立即赶赴西安展开斡旋。
最终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联合斡旋下,蒋介石获得释放,事态才得以化解。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西安事变是一个外因和内因相互交织的政治事件。
它所反映的不仅是国共两党对立的局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人民力量和人民情感的特点。
首先,西安事变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情况。
在革命胜利后的短暂繁华时期过后,中国国内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矛盾。
国共两党虽然都希望能够实现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激烈的争斗,各派势力也在暗中展开了他们个人或集团的斗争。
而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像西安事变这样的政治危机。
其次,西安事变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
尽管国共两党在政治观念、思想体系等方面存在着分歧,但他们都力求向外展示中国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而在遭受外部势力挑战时,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联合对抗外敌来达到这个目的。
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民族主义情感的重要性,这种情感是建立在人民力量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西安事变反映了当时革命建设时期人民力量的条件。
在当时的中国,尽管人民力量存在,但它却远远不够强大和结合。
西安事变事实上就是源于多种力量之间的博弈和斗争,而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力量往往难以成为协同作战的领导力量,这也是西安事变最主要的弱点所在。
最后,西安事变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人民情感的多样性。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文档On document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Xi'an In cident编订:JinTai College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文档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
本文档根据讲话稿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思想宣传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西安事变到底意义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是这样的。
它实际上的意义真的有这么大吗?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浅见:1.没有西安事变,中国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战了呢?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战事几乎每年都在进行,而且在长城、古北口抗战还打出了威名,打出了一个"大刀队"。
日军南侵的气焰受到打击,虱伏了好几年。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按理说抗战力量更强大。
但是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之后才半年多,77事变就爆发,日军就开始全面侵华了呢? 这说明,至少在日军眼里,抗日统一战线并没有那么强大。
2.西安事变的真正受益人是谁?无疑是共产党。
不少朋友都认为,陕北的红军当时处境并没有那么困难。
这是"成王败寇"以后的想当然。
陕北是一块很贫穷的地方,自唐宋开始,它就是完全依赖内地经济保障的边防地带。
这块地方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军队,其困窘可想而知。
看看后来蒋介石一停止发饷,边区政府立刻陷入经济危机,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南泥湾,"359旅好榜样",都是那时候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立刻就开始东征西征。
因为不打出去实在没法活。
结果,东征没有任何效果,死了刘志丹,撤了回来。
西安事变带来的历史启示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次政治事件,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华民族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安事变之后,中国政治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转折点,也为我们今天的中国带来了一些历史启示。
一、抗战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基本任务西安事变的发生表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已经到了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程度。
当时,国民政府的解放区成立,全国人民唤起了自卫的愿望,但是由于国共两党的内部斗争,大局并未形成对外统一的决心。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的行动,让我们领会到了抗日战争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当时,蒋介石、汪精卫两派分裂,他们的建议不乏激进,但是最终却徒劳无功,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想要实现和平和发展,必须要先保障国家安全,也就是要打败外敌的入侵和侵略,这才是生存的根本必需。
二、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的关键西安事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战争的缘故,导致了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分化,使得中国的军队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略,战术的协调和合作也不够紧密。
从中国的历史经验来看,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的关键,而不是国内斗争和对立。
中国的各民族和各地区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但是大家都应当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的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背后有许多的艰辛和付出,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三、政治稳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西安事变也揭示出了政治稳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是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保持社会平衡的重要保障。
当时的中国,由于国内的战争和军事政变,政治动荡频频。
经历了北洋政府、国共两党的内战,虽然最终实现了民主政治,但这个过程付出的代价是如此之大。
今天的中国,通过政治和经济的体制改革,建立了现代化制度,实现了社会稳定。
这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四、社会改革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西安事变之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进国防、内政、政治、军事建设,通过落实计划经济和加强工业化建设,使得中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
浅谈西安事变对中国近代史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了时局转换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我国历史的一件大事。
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着对我国近代史深入了解研究的心态,2019年5月15日,我们的小组参观了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的爆发震惊世界,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在如何对待事变的问题上,南京当权势力中出现了两种对立的主张。
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策动“讨伐”,轰炸西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
事变后,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向南京国民党政府及中共中央发出电报,希望派代表来西安共商国是。
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南京代表宋美龄、宋子文在西安举行了和平谈判,蒋介石同意接受停止“剿共”、联合抗日等六项协议、12月25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离开西安返回南京。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一.西安事变的原因和过程1.西安事变的原因西安事变的导火线是1931年“九一八”事件,这也是民族觉醒的开始。
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日军在几个月内便将东北全境占领。
民族危机日益紧迫,不少抗日救亡的群众性组织渐渐成立,中国共产党多次号召各阶级,各党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团结抗战,由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抗日高潮空前高涨,西安事变的发生自然是顺应民意的。
而直接导致西安事变发生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说:“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逆粤,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并从1930年至1933年蒋介石先后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五次围剿”,这为日军提供了侵华的有利之机。
作为西安事变的执行者和组织者,张学良最早主张拥护蒋联共抗日,这也是西安事变最基础的思想依据。
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最初由张学良执行,使我国失去东北,而张学良也因此威信不存,且被世人辱骂,而蒋介石依旧坚持“剿共”。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文档
On document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Xi'an In cid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浅谈西安事变重大历史意义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
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思想宣传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西安事变到底意义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内战,促成
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是这样的。
它实际上的意义真的有
这么大吗?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浅见:
1.没有西安事变,中国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战
了呢?
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战事几乎每年
都在进行,而且在长城、古北口抗战还打出了威名,打出了一个"大刀队"。
日军南侵的气焰受到打击,虱伏了好几年。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按理说抗战力量更强大。
但是为什么在西安事变之后才半年多,77事变就爆发,日军就开始全面侵华了呢? 这说明,至少在日军眼里,抗日统一战线并没有那么强大。
2.西安事变的真正受益人是谁?无疑是共产党。
不少朋友都认为,陕北的红军当时处境并没有那么困难。
这是"成王败寇"以后的想当然。
陕北是一块很贫穷的地方,自唐宋开始,它就是完全依赖内地经济保障的边防地带。
这块地方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军队,其困窘可想而知。
看看后来蒋介石一停止发饷,边区政府立刻陷入经济危机,甚至有饿死人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南泥湾,"359旅好榜样",都是那时候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立刻就开始东征西征。
因为不打出去实在没法活。
结果,东征没有任何效果,死了刘志丹,撤了回来。
西路军则干脆全军覆没,回民马家军的剽悍,是不能轻易视之的,十几年后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都还对他们心有余悸。
就在西安事变之前,蒋调来中央军三十万,准备以河南为基地,最后解决陕北红军。
如果没有命运之神的眷顾,中国现在的历史已经改写了。
要知道,红军是很厉害,可他们毕竟不是神仙。
江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一直都说是因为王明左侵路
线的结果。
但在斯诺的里,其实已经说的很客观明白。
最后一次围剿,是蒋的"步步为营","堡垒封锁"的战略取得了胜利。
中央苏区最后黔驴技穷,不得以给挤了出来。
那么可以想象一下,在经营了十年的江西,鄂豫皖,都无法立足的红军,在人生地不熟,吃饭都成问题的陕北,如何坚持下去,是很成问题的。
更加严重的是,陕北在地理上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封锁的
地方。
西路军的下场,实际上就是整个中共可能要面对的结局,他们跑都没地方跑。
当时,只有联蒋抗日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机会了。
3.东北军剿共连战连败。
损失了三个师,其中有一个还
是精锐。
但是,这并没有让东北军元气大伤,而且也从另一方面
证明了东北军在小张指挥下战斗力之差,打回东北老家只是妄想。
看看东北军早期抗战表现就知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一枪不放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关内,榆关抗战爆
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日军再进热河。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蒋对张还是很讲义气的,调他去陕西剿共,是因为觉得那时候红军已经不堪一击,给他个容易的果子吃而已,并不是想利用共产党搞垮东北军,而且一看他失利,立刻调集中央军来帮助战。
4.至于说到小张想入党,被共产国际拒绝。
这种话当八卦听听就好了。
且不说张那样的生活作风怎么能真心入党,他真的入了党,他这么大个东北军的摊子叫中共怎么消化得了?
而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唯一的意义,就是救了共产党。
这就是为什么快八十年了共产党都对张学良感恩戴德,那真是在千均一发的关头救了我党我军,有再造之功。
难怪当时主席一收到西安事变的电报,高兴的一拍桌子跳了起来。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