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呼唤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山林的呼唤教案
教案标题:山林的呼唤
教学目标:
1. 了解山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掌握山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山林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 山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山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重建。
教学难点:
1. 理解山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2. 意识到个体对山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山林生态系统。
2. 准备相关的课件或教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山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
2. 讲解:介绍山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现代社会对山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保护措施。
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个人行为可以影响山林生态系统,并提出保护山林的具体建议。
6. 总结:总结山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山林。
教学作业:
1. 撰写一篇关于山林生态系统保护的文章,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2. 收集相关新闻报道或资料,了解当前山林生态系统的状况,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理解了山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2. 学生是否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山林的建议和措施?
3.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山的呼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的形成和特点。
2.掌握山的分类和分布。
3.认识山地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保护山地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山的分类和分布。
2.山地的重要性和保护。
三、教学准备:教师:PPT、板书、教材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展示各种不同的山地景观,引导学生讨论和猜测这些是什么地貌。
然后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山的呼唤”。
步骤二: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向学生提问:1. 世界上著名的山脉有哪些?2. 你们是否见过山?它们是什么样子的?3. 你们认为山是如何形成的?步骤三:讲解山的形成和特点(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板书,讲解山是地球上的一种地貌,是由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形成的高耸的地表凸起,它们通常由岩石和土壤组成,高度巨大,具有陡峭的山峰和陡峭的山坡。
教师还介绍了山脉、山地、山谷、山岭等山地地貌的特点。
步骤四:分类和分布(15分钟)教师讲解不同的山的分类和分布。
通过PPT和地理教材,教师向学生介绍主要的山系、山脉和山地,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洛基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学生要能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区分各个山脉、山地的特点和分布。
步骤五:山地的重要性和保护(15分钟)教师讲解山地的重要性,如:水源保护、气候调节、资源储存等。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山地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山地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保护山地,如:禁止滥伐滥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步骤六:总结和复习(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山的形成和分类,重点强调山地的重要性和保护。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山的作文,内容包括山的形成,分类和分布,以及保护山地的意义。
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山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PPT、板书、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对山的形成和分类的理解和记忆。
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上次我们专门讨论了作文的种种困惑,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有一条就是多读好书,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以读带写,用阅读来促进写作。
因为我们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升阅读能力,也可以从阅读中得到别人写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我们今晚以《山的呼唤》为例文,来继续探讨交流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阅读理解说到底就是两点:一是能读懂,二是会答题。
一、读懂文章。
文章不外乎由内容、结构线索、主题和语言四块构成。
因此,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对阅读而言,只要弄明白了这四个方面,就基本读懂一篇文章了。
而语文阅读理解题,也只能在这四个方面命制。
这四个方面的不同搭配体现为不同的文体。
目前我们面临的阅读文章一般是小说和散文(文学作品中的两种样式)。
其内容不外乎四类:景、物、事、人。
与之对应的主题和主要的表达方式(语言)不外乎这样几种情况:内容主题文体语言(表达方式)景——情——借景抒情——描写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物——志——托物言志——描写为主,兼有记叙和议论事——理——即事明理——记叙为主,兼有描写和议论人——质——写人美质——记叙、描写为主,兼有抒情思路、线索和结构形式与文体的对应关系不大。
因此读懂就是要求弄清楚文章的文体、篇章结构和内容主题,感知品味文章的语言。
不同的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的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文体。
我们这里要掌握的就是即事明理、写人美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这四种文体。
我们要能够辨析文体间的区别,还要明白一篇文章可以是一种文体,也可以使几种文体的综合(当然是以其中一种为主),这时候我们就要分别从这几种文体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主题进行解读和分析,然后综合起来,结果就是对这篇文章的全面而深刻的解读。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文体: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对一组或者几组景物构成的画面进行描绘,营造一种氛围,并借助景物来书抒发作者的情感。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也就是状物言志,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或者直接以物喻人,写物实质就是写人。
语文教案《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追求梦想的精神。
(3)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深入分析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创新思维。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景观的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探讨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内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自然景观中。
(2)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景观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书写生字词。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最喜欢的自然景观,以及他们对这个景观的感悟。
语文教案《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的美景。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表达自己对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会坚持与勇敢,不怕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表达自己对山的感受。
2. 理解并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山的那边》的PPT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的印象和经历。
(2)引导学生思考山在他们心中的意义。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山的美景。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表达自己对山的感受。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坚持与勇敢的重要性。
(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心中山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分析课文描写方法和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4. 学生对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合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提高。
《山的呼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理解景物描写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1)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揣摩文章的精彩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展示琼瑶照片和她的作品,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2、导语“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这里的山,既有自然之山的含义又有想象中山的神奇,面对“山的呼唤”,作者听从了吗?她将怎样与山“亲密接触”呢?阅读下文,找寻答案。
二、正课1、乐起,教师深情朗读部分文段。
2、教师提问:①老师读的好不好?②好在哪里?(学生思考回答)③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自由回答)④分析加点字的含义。
3、请学生试读课文(7—9段)(乐起,请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聆听)4、刚才的同学读的部分是玉山白头鹤夜晚不同景象的部分,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们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⑴作者对白天河黑夜的玉山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归纳:神秘与神奇;震慑于肃穆)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白天的玉山:夜晚的玉山:5、揣摩并写出“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这两句话的意蕴。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应该使自己达到一个人生的高度,并且她正向自己的人生高度前进。
)或答(作者认为自己应该实现人生的理想与目标)(言之有理即可)6、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本文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7、文章中提到的具体的山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湖南乡间的山和玉山)8、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前后呼应,篇末点题,戛然而止,余味无穷)9、试探究文章主旨?(讨论并归纳: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启发了对人生的追求)三、小结全文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感想(热爱自然,人生理想)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吗?附:板书设计山的呼唤一、作者作品二、问题探究三、比较词语。
2024年大班语言《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语言教材《山》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山的形成、山的种类、山的特征、山上的动植物、山的利用与保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的形成、种类、特征,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山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山的形成、种类、特征。
重点:山的形成过程、不同种类的山、山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PPT。
学具:笔记本、画笔、彩泥。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不同地区的山,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熟悉的山。
2. 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PPT展示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山的形成原因。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不同种类的山及其特征,结合图片进行直观展示。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判断图片中的山属于哪种类型,并描述其特征。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山上的动植物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 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内容包括:山的形成、种类、特征、山上的动植物、山的利用与保护。
六、板书设计1. 山的形成2. 山的种类与特征3. 山上的动植物4. 山的利用与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自己熟悉的山,包括其名称、种类、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答案:学生需在作业中准确描述山的名称、种类、特征,并简要介绍山上的动植物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山的形成、种类、特征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山的知识,如山脉、火山、名山等,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1. 山的形成: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山形成的影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述。
课文:《山的呼唤》教案
葛婕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语言流畅,多用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同时在写景的时候运用视角转化的手法,如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多种感官相结合,这些都是本文比较典型的手法。
排比手法的运用、视角转换的手法是教学的重点,本文的语言对学生的作文也大有帮助,所以同时用上朗读法教学。
二.学情分析
本教案适用于七年级学生,这些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已经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课标上对排比、视角转换等手法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在授课时应该注重理性。
表示时间的关键词主要事件感情时态又到清明→“我”给母亲扫墓↘现在六年前初夏的夜晚→母亲去世
↓
四岁的我→母亲将仅有的食物留给“我”吃。
过去1977年→母亲激励“我”高考成年后的我→母亲捎来仅有的100块钱
↓
如今→“我”站在母亲的墓前↗现在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与怀念之情三.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读,初步掌握本文描写景物时观察视角转换(俯仰结合、
远近结合等)的手法
2.通过文本研读,初步掌握本文描写景物时观察视角转换(俯仰结合、远近结合等)的手法
3.通过文本研读,深刻体会山色之秀美以及作者对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文中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及段落,以及写景的段落
(三) 教学难点
对典型排比、句中排比和段落排比的区分和体会其不同点
(四)方式方法
朗读法、研读法、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授课
四.课后反思。
《远山的呼唤》课文教案一、课文概述本课文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与远山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全文情感饱满,描写细致入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及主要内容。
b.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提升词汇积累能力。
c.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b.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的认识。
b. 激发学生对探索与发现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
b.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
b.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与学生谈论大自然的美丽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课文的兴趣。
2. 预习导入让学生观看课文配图,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文章内容的初步了解,并猜想可能出现的重点词汇。
3. 阅读理解a.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通过仔细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b. 学生可以将课文中不熟悉的词汇和短语记录下来,并通过词典或其他学习资源进行查找和理解。
4. 听说训练a. 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发音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b. 学生进行情感培养训练,通过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5. 语言拓展a. 学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通过语境理解和运用,提高词汇积累能力。
b. 学生进行相关句式的学习和运用,通过举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
6. 语法点突破通过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比如时态、句式结构等,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
7. 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大自然亲密关系的短文,并互相分享和讨论。
8. 总结与反思通过课后小结和回答问题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进行反思和展望。
《山的呼唤》教案完整教案(一)课题计划1.课题名称:《山的呼唤》2.学情分析:通过对语文基本能力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自主阅读文章的能力,以及分析文本的理解能力。
3.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了解文章中景物描写时视觉、触觉、听觉的运用;通过对文章中优美语言的品位,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重点、难点:重点: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描写景物使用的修辞手法;难点:第三段作者对山的回忆与第四段真正登上山时,景物与情感的是否一样?5.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提问讨论法6.课时安排:2个课时7.作业检测(1)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造句。
(2)根据自己出去游玩的经历,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触摸到了什么,品尝到什么等动用视觉、触觉等写篇文章。
(二)课时计划1.第一课时2.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文中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学生能品位文中描写景物逼真的语言。
3.重点、难点重点:文章第三段和第四段描写景物使用的修辞手法难点:作者儿时的山与现在的山的区别,作者心中的山又是什么?4.方式、方法:文本研读法5.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琼瑶的作品为引子,激发他们学习本文的兴趣。
6分(2)朗读课文: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前,让学生带着“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问题去朗读。
14分(3)让学生发言,哪些是他们最喜欢的语句。
从他们喜欢的语句中分段解析,抓住文章的第三至第四自然段,分别对作者描写时候采用的修辞手法进行寻找和讨论25分(4)学生讨论。
这些修辞手法分别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有哪些代表性的关键词能显示它使用了修辞手法?35分(5)品位文中跳动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课文。
42分(6)整节课回顾,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
45分6.版书设计景物描写松树枝桠——比喻巨手太阳光芒——比喻光带风的穿梭——拟人抵吟使我喘息,使我迷惑,使我喜悦——排比7.作业布置: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景物,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造句。
山的呼唤阅读题答案_山的呼唤阅读理解题(2)《读山》阅读原文张腾蛟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迤逦复迤逦,连绵复连绵,在时间的长流中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芒,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侏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大山的呼唤青青的山,凉凉的水,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切的一切都使她难以忘记。
记得小时候,顽皮的她经常在山间玩耍。
那幽深的树林,曲折的小路,经常使人迷路。
而她,在山里住了七八年的她,天天在小树林里玩耍的她,那里就像是她的家。
多少次,因顽皮被父母骂,多少次,因乱跑而迷路,但她,始终没有改变那顽皮的性格,也始终没有改变对那大山的喜爱。
那一年,她带着全村人的嘱托,带着全村人的希望离开了大山,进了城。
走在那出山的小路上,倔强的她哭了,哭得很伤心。
十几年过去了,她又回到了大山的怀抱。
现在的她,童年的稚气没有了,言谈中多了几分成熟,多了几分富贵。
她仍喜欢大山,喜欢它的树木,因为那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随着她的归来,大山上耸起了一座座工厂,人们也住上了小洋楼。
人们感谢她,信任她,是她,给人们带来了金钱,带来了幸福。
然而,她不只带来了这些。
她的到来,使农民那勤劳简朴的作风渐渐淡化,也带来了另外一件更可怕的事……从那以后,出去闯荡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都没有忘记大山的哺育,都回到了家乡,为人们致富。
村里那一根根耸立的烟囱,被人们看作骄傲;那隆隆的伐木声,被人们当作自豪。
人们越来越富,大山越来越秃。
终于有一天,狂风带来了沙土,淹没了这个村庄,淹没了人们那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聚宝盆--工厂,也该淹没了人们那贪婪的心。
内容总结(1)大山的呼唤青青的山,凉凉的水,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切的一切都使她难以忘记(2)走在那出山的小路上,倔强的她哭了,哭得很伤心(3)她仍喜欢大山,喜欢它的树木,因为那的确是一笔不小的财富(4)随着她的归来,大山上耸起了一座座工厂,人们也住上了小洋楼(5)她的到来,使农民那勤劳简朴的作风渐渐淡化,也带来了另外一件更可怕的事(6)他们都没有忘记大山的哺育,都回到了家乡,为人们致富(7)那隆隆的伐木声,被人们当作自豪。
大班语言课《山》教案【】教案:《山》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亲近自然》,章节为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具体内容为故事《山》。
故事内容讲述了孩子们对山的探索和发现,以及他们对山的认识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山的特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通过故事,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观察和描述山的特征,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难点:能够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对山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故事课件、图片、视频等。
学具:画笔、画纸、彩色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然后展示山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山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山是什么样子的?”2. 故事讲解(10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山》,并根据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3.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对山的认识和感受,并鼓励他们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4. 实践活动(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笔和画纸绘制自己心中的山,并鼓励他们用彩色纸装饰自己的作品。
教师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他们讲述自己对山的认识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山高大、雄伟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山,并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山的特征。
2. 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讨论对山的认识和感受,并鼓励他们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幼儿对山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
同时,幼儿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也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幼儿自己编写关于山的故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幼儿去户外爬山,让他们亲身体验山的魅力,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教案基本信息《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科目: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8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情感。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课文句子,并说明原因。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学生发挥想象,仿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谈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3. 写一篇关于家乡自然景观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究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掌握、短文写作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山的呼唤》阅读答案第一篇:《山的呼唤》阅读答案为了方便同学们学习,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同学们整理了《山的呼唤》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能有所帮助。
①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②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清施与神奇。
③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环绕于我的脑际。
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散布着一颗颗的松果。
而我常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竞日流连,乐而不疲。
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
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山风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酝酿着、堆积着、制造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声籁、山的倾诉和山的呼唤。
④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屹立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
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⑤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
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
那座山,那座深入云霄、高不可攀的山,那座远离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⑥那山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⑦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峰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
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天空。
幼儿园大山的声音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辨大山的不同声音;2.能够模仿并表达大山的声音;3.能够了解大山与自然风景的关系;4.能够感受大山的魅力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大山的不同声音;2.大山与自然风景的关系;3.大山的魅力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播放大山的音频文件,让孩子们听一听大山的声音。
2.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3.带领孩子们谈论大山在自然风景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学习环节1.通过游戏或其他方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山的不同声音。
例如,教师会播放不同声音的音频,在孩子们听完后,让他们模仿这些声音。
2.给孩子们介绍大山与自然风景的关系。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3.通过视频或图片向孩子们展示大山的魅力。
同时,老师需要注重讲解大山对人类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们了解大山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好处。
3. 活动环节1.让孩子们自由活动,去大自然中探索大山并寻找大山的声音,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大山的魅力。
2.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放映一些有关大山的电影或动画片,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大山。
4. 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带领孩子们回顾这次学习的内容及其意义。
同时,让孩子们总结学习中的收获,包括对大山声音的了解、对大山与自然风景的认识、对大山魅力及其对人类的重要性的感悟等等。
四、教学资源1.大山的音频文件;2.描述大山与自然风景关系的图片或视频;3.描述大山魅力及其对人类重要性的图片或视频;4.有关大山的电影或动画片。
五、教学评价1.通过移动、观察和交流,观察学生对大山声音的理解;2.通过观察,检测学生模仿大山声音的表达能力;3.通过问题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孩子们对大山与自然风景的认识;4.通过绘画、展示等方式,观察和检测学生对大山魅力及其对人类重要性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新颖,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2.孩子们对大山的认识程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差异性;3.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体验需要加强,以便更好地感受世界的美好。
《山的呼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领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理解景物描写的特色。
2、过程与方法
(1)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2)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揣摩文章精彩的段落和语言,感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想感情。
2、难点
揣摩文章的精彩段落和语言,感知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展示琼瑶照片和她的作品,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2、导语
“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这里的山,既有自然之山的含义
又有想象中山的神奇,面对“山的呼唤”,作者听从了吗?她将怎样与山“亲密接触”呢?阅读下文,找寻答案。
二、正课
1、乐起,教师深情朗读部分文段。
2、教师提问:
①老师读的好不好?
②好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
③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没有?
(学生自由回答)
④分析加点字的含义。
3、请学生试读课文(7—9段)
(乐起,请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聆听)
4、刚才的同学读的部分是玉山白头鹤夜晚不同景象的部分,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们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⑴作者对白天河黑夜的玉山分别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归纳:神秘与神奇;震慑于肃穆)
⑵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
白天的玉山:
夜晚的玉山:
5、揣摩并写出“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这两句话的意蕴。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应该使自己达到一个人生的高度,并且她正向自己的人生高度前进。
)或答(作者认为自己应该实现人生的理想与目标)(言之有理即可)
6、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本文描写景物,绘形绘声绘色,并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7、文章中提到的具体的山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湖南乡间的山和玉山)
8、最后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前后呼应,篇末点题,戛然而止,余味无穷)9、试探究文章主旨?
(讨论并归纳: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启发了对人生的追求)
三、小结全文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表达感想(热爱自然,人生理想)
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吗?
附:板书设计
山的呼唤
一、作者作品
二、问题探究
三、比较词语。
四、揣摩句意
五、写作特色
六、小结全文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感想(热爱自然,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