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地平线上 (2)
- 格式:ppt
- 大小:3.95 MB
- 文档页数:33
课前预习积土成山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惊骇.(h ài ) 诞.(d àn ) 语垭.(y à) 口群山之巅.(di ān ) 安谧.(m ì) 攫.来(ju é) 廓.(ku ò) 雾霭.(ǎi ) 鬼域.(y ù) 酝酿..(y ùn ni àng ) 扫帚.(zh ǒu )2.识别字形⎩⎨⎧遗憾憾震撼撼:: ⎩⎨⎧孤单孤弧状弧:: ⎩⎨⎧和蔼蔼雾霭霭:: ⎩⎨⎧愀然愀瞅着瞅:: ⎩⎨⎧干燥燥焦躁躁:: ⎩⎨⎧眩晕眩炫目炫:: ⎩⎨⎧胚胎胚土坯坯:: ⎩⎨⎧簿册簿喷薄薄:: 3.分辨词义消失·消逝·消释消失表示从存在到不存在,强调过程;消逝则包含一个事物随时间的过去而不复存在的意思,强调结果。
消失在变化中历时较短;而消逝变化时间可长可短,还要注意形容时间、声音、云雾等失去,要用消逝。
消释多用于疑虑、嫌隙、痛苦等消失、解除,它还有消融的意思。
关切·关心“关心”指常挂在心上,重视注意,对象较广,对人对物都可应用;关切,关心重视。
关切比关心更进一层,含亲切意味,多用于别人对自己,有时也用于别人对事物。
庄严·庄重都有(言行)不随便、严肃的意思。
庄严侧重于严肃崇敬,既可以指人的神态,也可以指重大事物形成的气势、氛围或特定的严肃时刻,范围较广,如“这是最激动人心的庄严时刻”;庄重侧重于言谈举止严肃端正,与“轻浮”相对,一般用于人,范围较窄,如:“他听了这番话,神情十分庄重。
”另外,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时,庄严侧重于严肃而不可侵犯,语意较重,如“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庄重侧重于严肃而不随便,语意较轻,如“张老师总是一副庄重的样子,叫人难以接近”。
平庸·平常平庸强调能力一般,寻常,没有突出的作为,含有平凡的意思。
平常强调普通、不特别,既可形容人,也可形容事物。
《西地平线上》高一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体会几次落日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理解“大美”的含义。
2、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3、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描写,感悟落日之美,体会手法对写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谈起西部,你们会联想到什么?学生自由谈。
很多古诗的歌颂都送给了西部。
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对我们来说,西部是充满新奇和陌生的所在。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西地平线上的几次落日。
【板书题目】二、整体感知1、文中记录了几次落日?明确:除开头结尾外,共写了三次落日。
过渡:作者写了三次落日,三次都带给作者截然不同的感受。
他到底是如何写落日的?第二次落日最复杂,先让我们共同来赏析。
三、文本研习(6—16自然段)1、作者如何描写落日?突出了落日怎样的特征?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落日的句子。
师生明确,多媒体展示以下句子:①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冷冷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从色彩、形状、触觉的角度作静态描写,还运用了比喻。
突出了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②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
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运用错觉,幻觉描写,也突出落日毫无生气的特点。
)③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
……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从色彩的角度作静态的描写,写出了壮丽的感受)④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从色彩角度进行描写,又由动态转入静态,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落日奇幻的特点。
)学生找一个句子分析,随机让发言好的学生读分析的句子。
《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教学案(教案及练习)教案编写:教学目标:1. 了解《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两篇文学作品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2. 分析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江南的冬景》2. 《西地平线上》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和作品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小组讨论。
3. 实践法:让学生练习写作,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章:《江南的冬景》1.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1.2 作品主题思想分析1.3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1.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1.5 练习:以《江南的冬景》为灵感,写一篇描绘当地风景的短文第二章:《西地平线上》2.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2 作品主题思想分析2.3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2.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2.5 练习:分析《西地平线上》中的象征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梦想的短文第三章:对比分析3.1 《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的对比3.2 分析两篇作品在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3.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对作品的影响3.4 练习:以自己所在地区为背景,结合《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的艺术特色,创作一篇描绘当地风景的短文第四章: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4.1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4.2 分析《江南的冬景》与《西地平线上》的艺术价值4.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4.4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对两篇作品的评价和看法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总结5.1 结合所学内容,进行综合练习5.2 总结课堂所学,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5.3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和练习的积极性。
2. 练习作品: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写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西地平线上》说课稿苏教版高一语文上册《西地平线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包罗确定重点景物描写对象,突出景物特征的能力。
2、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从中感悟到:自然之美来自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3、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综合分析、提炼观点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三次落日的特点及作者抒发的情感,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和联想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你们以前阅读的散文、诗歌当中看到过描写日落的句子呢?(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么高建群先生描写西部草原日落的景象是怎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西地平线上》这一篇文章。
请同学们把课文翻到第78页。
二、文本分析(一)、剖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那么我们都能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主要是落日的景象,那么谁能告诉我,文章当中表现作者这个写作思路的句子呢?或者说哪些句子我们能够看出作者要写些什么了?迅速浏览全文,回答问题。
)`1.第一段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2.第七段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3.第十九段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4.最后一段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理解探究(师:阅读文章中描写三次落日的段落,完成黑板上的表格。
)观察地点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作者的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含背景)定西高原转过垭口血红的轮子无不真实的感觉(26)停车拍摄柔和、美丽、安谧惊呆了,恍若一场梦境跳跃颤动背景:群山罗布淖尔匆匆行旅,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不清楚)罗死亡庄严和尊严荒原偶尔回头不死不活曼落日:更庄严、神圣(7-17)不经意血红(胭脂色),鲜艳温(7-18)柔罗兰具有悲剧感蓦地看见背景:混沌一片,灰蒙蒙下车观看无人荒凉空旷弥漫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阿勒泰草原迎着落日火烧云匈奴民族卑微平庸(18-23)西行灿烂热烈夸张成吉思汗惊世骇俗(师: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三次落日。
《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优秀6篇《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篇一【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同学习目标1【学习难点】同学习目标2【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一、知识积累: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震撼()轮廓()停滞()诳语()垭()泥淖()酝酿()惊世骇俗()安谧()喷薄()弥漫()攫取()胭脂()雾霭()瘴气()浑沌()提示:a、课文下注释;b、查字典;c、要能够默写三、课前先学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景段落,加以概括。
1、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课中探索1、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填下面表格)西地平线上观察地点观察过程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作者联想作者的审美感受定西高原转过垭口停车、拍摄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背景;群山;左公柳左宗棠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罗布淖尔荒原匆匆行旅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下车观看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
血红(胭脂色)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罗曼·罗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阿勒泰草原迎着落日西行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匈奴民族成吉思汗卑微平庸惊世骇俗2. 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 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赏落日时,作者有了三次联想,你能说说它与落日有什么关系吗?归纳小结达标反馈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
龙源期刊网 西地平线上(节选)作者:高建群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2014年第29期。
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我们是从迪坎尔方向进罗布泊的,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称之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
这样,车去的方向是东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们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尔地回头关注一下身后的落日景象。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
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也是灰癠。
癠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
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整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
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
当时,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
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我早年间,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
记得每个可以偷懒的星期天,我都躺在被窝,瞅着那胭脂脸蛋出神。
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
我们下了车。
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
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
高一语文教案:《西地平线上》教案题目:《西地平线上》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西地平线上》的背景和作者胡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命运抉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介绍《西地平线上》的背景和作者胡适。
2. 阅读理解: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3. 课文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1. 整理课文《西地平线上》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胡适的相关资料,准备教师导读内容。
2. 准备课件或教学素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导读课文背景知识1. 展示课件或教学素材,介绍《西地平线上》的背景: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本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一个西部小镇的故事。
2. 简要介绍作者胡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第三步:阅读理解1. 分段阅读课文,让学生先读一遍整篇文章,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大意。
2. 分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主要人物有哪些?b) 故事中有哪些冲突和转折点?导致这些冲突和转折点的原因是什么?c)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通过哪些细节和描写来展现主题?第四步:课文分析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a) 非线性叙事:在文章中使用了回忆和插叙的方式,营造出时间上的错综复杂和跨度较大的效果。
b) 描述细腻:作者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通过细节展示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c) 对话抒发情感: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和抒发。
2. 分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塑造:a) 情感表达:课文中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和不甘。
通过村民的遭遇和对话,展现出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悲伤。
b) 人物形象塑造:文章通过对村民生活的描写,生动刻画了村民的困境和人性的善良。
第五步: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