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1观评记录公开优质课教学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
会写“别、到”等6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3、学习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课文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板书课题,读题。
(1)知道“司马”是复姓。
(2)识记“司”,组词。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同桌互相交流,互相读着,听对方读得对不对?不对请给以纠正。
4.汇报。
指名读字音,如有不对的及时纠正。
5.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学生自己学习。
(2)同桌交流学习情况。
(3)指名汇报自学和同桌交流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边读边问:他指谁?什么样的缸?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小朋友慌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找出司马光表现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来。
(2)交流:从小朋友们慌了的句子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读一读,(3)司马光怎么做么做的呢?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两生上台表演,余下学生读文。
部编教材《司马光》优秀课件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司马光》。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司马光的人物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语言表达,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司马光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光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勇敢、机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4. 例题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解重点难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光的短文。
答案示例: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勇敢、机智的品质。
课文《司马光》讲述了他砸缸救友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临危不惧。
2.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勇敢、机智的认识。
答案示例:勇敢、机智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勇敢地去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要善于动脑,发挥自己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司马光》这篇课文,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司马光的勇敢、机智品质。
三年级上册20、《司马光》听课纪录
对于毛老师讲授的《司马光》一课,我的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
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
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描述《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拓展文彦博的故事,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中的司马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