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十单元教案-课题1
- 格式:pdf
- 大小:376.49 KB
- 文档页数:18
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实验引入、认定目标:演示: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向清水中吹气。
学生展示:观察到的现象。
1.熟鸡蛋会掉下去;2.清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引入课题,认定目标。
二、实验探究、指导点拨:演示实验: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思考: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3.它能做干燥剂吗?小结:1.NaOH是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潮解(发生了物理变化); 3. 能。
演示实验: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小组展示: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演示实验10-7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小组展示:实验现象及反应方程式。
阅读:课本P55页,了解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小组展示:氢氧化钠的性质、用途1、氢氧化钠溶解放热2、消毒、建筑材料等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材料引入: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
思考:墙壁粉刷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分组实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学生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有哪些收获?交流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我市是如何治理土壤盐碱情况的?可以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小组课【例2】用水稀释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溶液pH与加水质量的关系符合下图中【例3】联系生活在一条鱼虾绝迹的小河边,有四座工厂:甲.乙.丙.丁。
他们排放。
初中化学第十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能够应用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2.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钟表、试管等;
2. 实验药品:稀盐酸、铁丝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重要性。
二、讲解: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演示和示意图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三、实验:让学生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实验,观察反应的进行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四、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来检验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相关阅读任务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以及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紫色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三、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从实践上升到思维,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指示剂变色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醋、稀盐酸、苹果汁、食盐水、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各小组准备的花和果实。
五、教学过程。
???第十单元?酸和碱(补充内容)?一,物质的导电性与电离?1,演示实验:物质的导电性?干燥的NaCl、NaOH、蔗糖;C2H5OH、蒸馏水??不导电?NaCl?溶液、稀HCl?(H2SO4)、NaOH溶液??导电??2,为什么有的物质如NaCl?在干燥时不导电,溶于水后却能够导电呢??复习物理里关于电流的定义?电流是由带电粒子(在金属中为电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
?故?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
?NaCl干燥时无能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所以不能导电。
?溶于水后,产生了能自由移动的离子—Na+、Cl-,所以能够导电。
?蔗糖、乙醇中没有离子存在,溶于水后仍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所以不能导电。
??3,电离:物质溶于水后,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电离方程式:①写?②拆?③平???NaCl?=?Na++Cl-??Na+向阴极移动,Cl-向阳极移动?即形成电流?[练习]看P56,图10,写出HCl?NaOH?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
注意事项:?①?电离发生在正负元素的原子(或原子团)之间,分别形成了阳离子、阴离子。
?②?在电离过程中,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不变,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它在化学式中所显示的化合价。
?③?原子团在电离过程中不变。
?④?在化学式中除原子团本身所含有的右下角数字外,其余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应改写成离子符号前的化学计量数。
?⑤?检查时,=?两边的原子种类、个数守恒,电荷守恒。
二,酸碱盐的定义?HCl?=H++?Cl-??H2SO4?=2H++?SO42-??HNO3?=H++?NO3-??(在酸的分子里,除去在水溶液里能电离的H+,余下的部分是酸根离子)?1,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都是H+?的化合物叫酸。
?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碳酸、柠檬酸等等都是常见的酸??NaOH?=?Na+?+?OH-??KOH?=?K+?+?OH-?Ca(OH)2?=?Ca+?+?2OH-??NH3.H2O?=?NH4+?+OH-?2,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OH-的化合物叫碱。
教学设计第一节食物中的有机物一、概述:本堂课源自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食物中的有机物。
本单元是一个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社会生活的单元,是体现化学教育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能从元素组成层面上认识物质。
在此基础上了解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知道一些物质有损人体健康,初步认识化学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和营养保健方面的重要贡献,既是对所学知识在生活领域内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化学、生物、生理学所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常见食物的成分的分析,初步了解什么是有机物;2、初步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对人体的作用;3、学会用化学方法检验淀粉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及以往知识及经验、体会来思考、探讨环境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及形成科学的饮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食品中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对人体作用的了解,初步形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意识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从化学学习、日常生活、多种媒介中也了解了食物的一些情况,对于食物对于自身的健康生活重要性也有一定认识,所以本节课的出发点之一是强化合理利用化学知识保障人体健康的意识与能力,之二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生物、生理学所学知识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本节课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四、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介于学生对于食物与自身的健康生活的关系有一定了解,但是又不够清晰和准确,所以本节主要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体会引入课题教学,并引导学生进入更广更深层面的思考、探讨,然后归纳、总结,从而学得更多知识、方法,初步形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意识。
此课程关键在于思维的发散与深入,以及将以前学习的众多化学知识运用到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中。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本堂课在学校的录播室内进行,有电脑、教学电子白板及配套软件,另外准备了一些必要的实验用品。
初中化学十单元备课教案
主题:化学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化学元素、化合物等的概念;
2. 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和鉴别。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 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3. 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4. 物质的分类和鉴别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2. 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化学基础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2. 实验法:通过化学实验来展示元素和化合物的不同性质;
3. 互动法:通过互动练习和讨论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物质,引发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2. 讲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和性质。
3. 引入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让学生进行练习。
4. 进行化学实验,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
5. 学生进行互动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化重点难点。
六、教学反馈
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七、教学延伸
可以进行更多的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教学资源准备
1. 实验材料: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实验材料;
2. 课件: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制作。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基础知识。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优秀9篇【设计理念】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复习目标】1.了解几种常见酸和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
讨论归纳等【复习流程】一、酸和碱的概念1.酸常见酸的化学式:2.碱常见能溶于水的碱的化学式:二、酸和碱的物理性质浓硫酸浓盐酸状态气味密度打开瓶口的现象naohca(oh)2俗名颜色。
状态溶解性露置在空气中的现象三、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稀盐酸稀硫酸酸的化学性质指示剂1.使石蕊溶液变色2.使酚酞溶液变色zn+hcl-fe+h2so4-金属氧化物fe2o3+hcl-cuo+h2so4-碱fe(oh)3+hcl-cu(oh)2+h2so4-盐agno3+hcl-bacl2+h2so4-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碱的化学性质指示剂1.使石蕊溶液变色2.使酚酞溶液变色氧化物co2+naohso2+naohco2+ca(oh)2—酸naoh+hclca(oh)2+hcl—盐cuso4+naohna2co3+ca(oh)2例题: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能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四、ph应用1.溶液酸碱度测定方法在_________或___________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__________或________将被测液滴到_______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____________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2.向盛有naoh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____色,此时溶液的ph____,向此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直至溶液刚好无色时,溶液呈____性,ph____继续滴加稀盐酸,溶液呈____色,ph____,在整个实验中溶液发生了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白纸和几种溶液,有人用这些材料设计了一个名为“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酸、碱与指示剂作用大坪中学罗德奇【核心素养】通过对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酸、碱的性质和鉴别方法。
【教材分析】本课题是第十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个知识点,即酸、碱能和指示剂作用的性质,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知识。
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夯实基础,也为后面实验活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提供了方法。
本课题在内容选取上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1.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活动,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2.通过自制酸碱指示剂,初步鉴别酸性、碱性溶液。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酸性和碱性溶液能和指示剂反应。
难点:通过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用品】白醋、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洁厕剂、油污清洁剂,紫甘蓝汁液、胶头滴管、试管、烧杯、试管架等。
【教学过程】境,导入新课“红酒”变“白酒”。
念。
引出课题,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就在身边,留有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走进生活,体验化学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并延伸到实验室中常见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真情感受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
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化学就在身边。
复习旧知,感悟新识引导学生温故知新:1.把二氧化碳通入到石蕊溶液的试管中会看到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什么?2.在下图的实验中,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这说明酚酞溶液有什么性质?思考,回答。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让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知道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属于常见的酸碱指示剂,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观看视频,科学体验1.播放波义耳和指示剂的发明的微视频。
2.引导学生:体验波义耳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学会提出问题。
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初中化学第十单元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3.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能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
1.教材:化学教材第十单元相关知识点。
2.实验器材:计时器、试管、烧杯等。
3.教学辅助工具:PPT、实验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2.讲解: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速率常数的意义。
3.实验:设计一个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掌握速率计算方法。
4.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
布置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题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反思:
1.教学手段:结合实验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化学反应速率。
2.教学内容:提前准备实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单元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酸和碱的常见性质;3.能够根据指示物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4.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二、教学内容1.酸和碱的基本概念;2.酸和碱的常见性质;3.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性变化。
三、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基本概念;2.酸和碱的常见性质。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实验演示;3.学生实验操作;4.学生讨论。
五、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酸、碱和中性溶液各一份,酸碱指示剂;2.教学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酸和碱的一些图片、实验现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带入新课内容。
2. 学习酸和碱的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PPT讲解酸和碱的基本概念:酸是指能够溶于水形成氢离子(H+离子)的物质,呈酸性;碱是指能够溶于水形成氢氧根离子(OH-离子)的物质,呈碱性。
3. 学习酸和碱的常见性质(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酸和碱的常见性质,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1 酸的常见性质•酸有酸味,酸味酸臭;•酸可以腐蚀金属;•酸可以变色指示剂;•酸溶液的pH值小于7。
3.2 碱的常见性质•碱有碱味,苦涩;•碱可以腐蚀皮肤;•碱可以变色指示剂;•碱溶液的pH值大于7。
4. 实验观察酸碱性变化(20分钟)教师将酸、碱和中性溶液放在不同的试管中,加入酸碱指示剂,演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5. 实验报告和讨论(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报告,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互相比较实验结果,分享观察感受。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性质,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酸和碱的理解。
八、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性质,并通过实验观察酸碱性变化。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掌握了判断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并对酸和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10-2中和反应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并能够描述中和反应的特征;2.掌握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表达式;3.了解常见的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中和反应的特征;2.学生能够正确表达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试剂;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实验报告本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酸和碱的应用场景?”请学生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回忆已学过的知识。
2.教师向学生解释中和反应的概念:“酸和碱发生反应,产生盐和水的化学反应称为中和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步骤二:说明实验(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操作的过程和实验材料,包括酸和碱的浓度、实验步骤等。
2.教师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保证学生的安全。
步骤三:实验操作(20分钟)1.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2.学生记录实验所用的试剂、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步骤四: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1.学生依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讨论酸和碱中和反应的表达式,归纳总结。
步骤五:实际应用(10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应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酸和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钱币清洁、草酸去锈等。
2.学生针对实际应用进行思考,讨论如何合理利用中和反应来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六:小结反思(5分钟)1.教师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复习时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2.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回答教师提出的反思问题。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相关习题;2.思考酸与碱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场景。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案例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兴趣,并增强了他们对酸碱化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小结反思环节,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总结,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十单元酸和碱单元备课【单元教材概览】(一)本单元在化学课程及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它单元的联系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
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本单元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对应关系。
本单元内容对应于《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 中的二级主题“(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中的部分内容。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三)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本单元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其相似性质的原因。
第二部分在酸和碱性质及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从内容安排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新老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比较:⑴新教材将老教材中第八章内容分解成第十、第十一两个单元,老教材中的第二节、第三节部分内容合并成课题一,但是新教材在课题一中只介绍了酸与酸碱指示剂、较活泼金属以及某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同时介绍了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而将酸与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单独作为一课题来进行学习。
此外,酸与盐、碱与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概念、化合物的分类等知识移至第十一章学习。
⑵新教材删去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淡化了酸、碱、盐的概念,尤其是酸、碱的概念,新教材中没有下严格的定义。
在介绍盐的概念之前,通过让学生找出酸与金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物的共同点,为盐的概念作了铺垫。
⑶新教材只重点学习盐酸和硫酸。
关于硝酸的性质在本单元没有介绍,仅介绍硝酸的化学式,磷酸的化学式没有出现。
初中化学下册第十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特征和基本类型。
2. 理解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生成关系。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程的基本原则。
4. 能够应用化学反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3. 平衡化学方程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难点:1. 平衡化学方程的方法和技巧。
2.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识别。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实验仪器、实验试剂。
2. 教学实验操作指南、教学实验步骤。
五、教学过程:1. 热身:引入化学反应的概念,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化学反应的定义、特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3. 实验操作:进行化学反应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 知识梳理:总结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方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原则。
5. 练习应用: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应用化学反应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讨论: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解题思路。
7.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记忆,梳理重难点。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题库题目练习。
2. 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3. 准备下节课所需实验材料。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反应知识。
中考初中化学一轮复习:专题10.1.1 酸碱指示剂(第1课时)知识归纳总结教案+测试题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一、初识酸和碱1.食醋有酸味,是因为食醋中含有____________;一些水果有酸味,是因为水果中含有各种____________。
2.石灰水中的_____________,炉具清洁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碱。
二、酸碱指示剂1.发现:英国科学家____________在一次实验中不慎将浓盐酸溅到紫罗兰的花瓣上,一会儿发现紫罗兰花瓣变红色,对这一偶然发现,进行了进一步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从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根据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史,自制酸碱指示剂:取_____________或月季花或紫甘蓝,在______________中捣烂,加入____________浸泡,然后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__________或挤出,即得酸碱指示剂。
2.定义:能与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_________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为_ __________。
3.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酸碱指示剂易误辨析1.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混合时,是酸或碱溶液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而不是指示剂使酸或碱溶液变色。
2.只有能溶于水的酸或碱才能使指示剂变色,如Fe(OH)3、Mg(OH)2不溶于水,因此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酸碱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只能说明溶液显酸性或碱性,而不能确定溶液一定是酸溶液或一定是碱溶液。
判断酸碱指示剂的方法以及酸碱指示剂的变化规律巧记口诀:判断酸碱指示剂,显示颜色不同计;与酸或碱液作用,显示颜色要看重;颜色相同不可用,不同颜色可选用;常用酸碱指示剂,石蕊酚酞记心中;石蕊遇酸紫变红,酚酞遇酸色不变;石蕊遇碱紫变蓝,酚酞遇碱红艳艳。
典例将一定量的水加入下列物质中,充分振荡后,再滴入酚酞试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是A.CaCO3B.CO2C.CaO D.Mg(OH)2【解析】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的是碱性溶液。
初中化学十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金属与非金属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与特点;
2. 掌握金属的性质以及金属的常见应用;
3. 了解非金属的性质以及非金属的常见应用;
4. 能够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二、教学重点:
1. 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2. 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3. 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
1. 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 通过实验展示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
- 介绍金属的化学反应特点;
- 讲解金属的常见应用领域,如建筑材料、电线电缆等;
- 练习题目:金属的性质有哪些?金属的哪些特点使其在建筑材料中应用广泛?
2. 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 通过实验展示非金属的反应特点;
- 介绍非金属的物理性质;
- 讲解非金属的常见应用领域,如玻璃、塑料等;
- 练习题目:非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哪些?非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 对比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
- 练习题目:如何区分金属与非金属?举例说明。
四、教学方法:
1. 实验演示法;
2. 讨论交流法;
3. 图片展示法;
4. 互动问答法。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金属与非金属的概念与特点;
2.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与应用;
3. 学生能够准确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第十单元酸和碱备课人:何宏涛复习目标:1、知道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
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5、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一、酸碱指示剂●定义: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含H+的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含OH-的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呈紫色。
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并非所有的盐溶液都是中性的。
水溶液呈碱性的盐:纯碱、小苏打等。
水溶液呈酸性的盐:硫酸铜、硫酸氢钠等。
s二、干燥剂1.使用干燥剂的目的是除去气体中混有的水蒸气。
2.我们学过的干燥剂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氯化钙等。
氢氧化钠易潮解;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而氧化钙可以与水反应:CaO+H2O=Ca(OH)23.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4.浓硫酸浓硫酸等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等碱性气体。
三、复分解反应●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特点:交换成分,价态不变。
●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难电离的物质(水、气体或沉淀)。
●臵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没有先后顺序,可同时发生。
第二节 酸一、酸的定义和分类酸: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由于酸、碱、盐溶于水时会电离出阴、阳离子,所以酸、碱、盐的水溶液具有导电性。
● 酸的电离:HCl=H ++Cl -,H 2SO 4=2H ++SO 42-二、常见的酸 盐酸(氢氯酸) 硫酸 化学式 HClH 2SO 4形成 H 2+Cl 2HClSO 2+H 2O=H 2SO 3,2H 2SO 3+O 2=2H 2SO 4(酸雨形成的原理)状态 无色液体、具有酸味、刺激性气味(浓硫酸)无色粘稠的油状液体(稀硫酸)无色液体特点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 ①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物理性质) ②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化学性质) ③ 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热 用途 重要化工产品,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制药人体胃液中含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重要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火药、染料以及冶炼金属、精炼石油和金属除锈等在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敞口放臵的变化质量减小,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挥发性) 质量变大,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吸水性)注意事项① 工业生产的盐酸偏黄,是因为含有Fe 3 +,可用蒸馏法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