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初中化学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二、教学重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三、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四、教学内容
1.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原则。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备课内容。
2. 教学教具:黑板、彩色粉笔。
3. 学生学习资料。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习: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化学方程式的一些衍生问题,加深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识。
七、课后作业
1. 完成练习题。
2. 复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和平衡原则。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需要通过更多的引入实践实验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1)第1课时碳的单质 (1)第2课时碳的化学性质 (4)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7)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0)第1课时二氧化碳 (10)第2课时一氧化碳 (15)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18)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第1课时碳的单质【教学目标】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C60中碳原子排列方式的分析,使学生懂得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2.通过木炭、活性炭对红墨水的吸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发现及研究的介绍,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帮学生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木炭和活性炭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碳氏三兄弟”一天碳氏家族的三个兄弟在表功,老大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硬的,我能破石开山”;老二说:“我是天然矿物质中最软的,我很滑,能导电,但我过后留有痕迹”;老三说:“我在当前社会上广泛应用于高科技材料”。
你能总结出它们性质的特点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碳的单质提出问题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讨论交流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
2.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性质比较及用途:课堂讨论1.金刚石和石墨是同一种物质吗?由石墨制造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一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单质吗?这些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不同?知识拓展1.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说明反应生成了红色金属Cu,也产生了CO2。
知识点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一、反应原理1.实验药品某某石(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知识拓展】:实验目的是制得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从原料角度来分析:浓盐酸、浓硝酸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制气过程中会挥发出氯化氢或硝酸蒸汽,从而导致产物不纯;碳酸钠、碳酸氢钠是粉末状的固体且易溶于水,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速度过快,不利于收集气体;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物为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碳酸钙表面,阻止外界的酸与内部的碳酸钙继续反应,使反应速度大大减慢;综上所述:实验室制取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宜采用块状的某某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作原料。
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研究实验原理研究制取气体的实验原理,即在实验条件下(如加热、常温、催化剂等)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研究支取气体所采用的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气体的性质。
(1)发生装置的选择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装置举例固体(固体+固加热体)固体+液体(液体+液体)不加热(2)收集装置的选择气体的选择收集方法装置举例优缺点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O2、H2、CO等收集气体较纯,但含水蒸气密度比空气大,不与空气中各组分反应向上排空气法O2、CO2等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密度比空气小,不与空气中各组分反应向下排空气法H2、NH3等纯度不高,需要验满,但较干燥3、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O2、H2、CO2的检验方法气体检验方法现象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木条复燃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H2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纯净气体能安全燃烧,有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知识拓展(1)当气体的密度和空气密度相近且难溶于水时,一般用排水法收集。
汇报课教案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熟练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会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利用对比、归纳,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温室效应,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书写本单元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二氧化碳无色气体无味比空气大能溶于水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操作现象与结论现象:下面的蜡烛 先灭 ,上面的蜡烛 后灭 、 结论:二氧化碳不 燃烧 ,也不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现象: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 2+H 2OH 2CO 3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 2CaCO 3↓+H 2O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实验原理 CaCO 3+2HCl CaCl 2+CO 2↑+H 2O 。
(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检验方法通入 澄清石灰水 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是二氧化碳。
反应的方程式是: CO 2+Ca(OH)2CaCO 3↓+H 2O 。
(4)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接近 集气瓶口 ,如果 木条熄灭 ,证明已满。
4.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1)用途 ①用于灭火。
②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
③参与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④作化工原料。
(2)对环境的影响:易引起 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次单元复习着重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来一次整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联系,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要求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答一些其它题型。
二、教学目标1、在认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2、能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3、从实际例题出发,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内容。
三、重点难点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2、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四、教学过程晰起来深认识,请各位同学在学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点,给大家练练手。
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六、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一下子之间感觉较难适应,觉得知识点零散而凌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本次复习课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即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上面,通过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从而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起来,让学生会加深理解从而加深记忆,这应该说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后半部分的练习设计也是经过精心的挑选,较好的将未提到的知识点概括到一起,给学生一个综合练习的机会,再次将重难点消化掉。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全面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①掌握碳、CO、CO2性质和用途,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分析。
②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用的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检验和验满的方法,并初步说明所用的试剂、装置、收集方法的原因。
③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并通过示例讲解,练习反馈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碳和碳的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本单元一些规律性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规可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 ⑴建立以CO2为中心的化学反应网。
⑵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知识。
2、难点: ⑴如何让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课的讨论、练习等活动。
⑵探究实验室制取CO2.装置的选择与连接。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碳单质(金刚石,石墨,C60)复习方式:猜词语游戏事先准备好词语卡片:金刚石、石墨、C60两人一组:一人背对卡片,一人面对卡片,利用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进行词语解释,猜测。
另选一名学生将性质和对应的用途整理成板书小结:为什么它们物理性质不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二)复习碳的化学性质教师和一名学生进行猜词语游戏来复习碳的三个化学性质,一名学生板书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2、可燃性(学生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3、还原性(学生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三)复习碳的氧化物(CO2和CO)选两名学生进行猜词语游戏,教师板书并进行补充(四)复习二氧化碳的制取课件展示: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1)发生装置: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__________ 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记住常见的碳单质、性质、用途2、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3、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污染知识要点:一、碳的几种单质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
可用于制铅笔芯、干电池的电极、电车的滑块等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2、可燃性: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3、还原性:C+2CuO 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三、二氧化碳的制法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碳和碳的氧化物
《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第六单元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多数反映易学难记,针对此特点,本次单元复习着重在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在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各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同时,将各物质之间的转化来一次整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复习过程中得到较好的提升;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初步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用途之间的联系,设置了对应的练习让学生加深认识;最后要求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解答一些其它题型。
二、教学目标
1、在认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2、能够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3、从实际例题出发,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关内容。
三、重点难点
1、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2、碳及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
4、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四、教学过程
晰起来
深认识,请各位同学在学
学生思考并完成对应练习。
)长颈漏斗下端没有伸入液面下点,给大家练练手。
管压出,无法收集气体。
六、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从化学角度认识了身边的物质,初步了解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化学技能之后,本单元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碳和碳的氧化物。
在《课程标准》中,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分散提出的,而本单元根据全书体系结构的设计,采取了集中编排、集中处理的方式,因此很多学生一下子之间感觉较难适应,觉得知识点零散而凌乱,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因此本次复习课将重点放在第一部分,即碳和碳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上面,通过回忆碳及碳的氧化物的化学知识,从而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明确起来,让学生会加深理解从而加深记忆,这应该说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后半部分的练习设计也是经过精心的挑选,较好的将未提到的知识点概括到一起,给学生一个综合练习的机会,再次将重难点消化掉。
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部分,通过提问的方式将重点内容再次清晰理解,最后用几道中考真题加强巩固一下,使学生真实认识到该单元知道的重要性,达到提炼复习的效果。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本单元还是有部分知识未能一一提到,这是略显不足的地方,而且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因为时间关系也未能较好的小结本节课内容,略显仓促,这是以后在类似复习课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