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一文学完总论部分: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任务(4个)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1)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主观利益驱动----①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②有意造假,以假充真;③掺伪;④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⑤染色。
客观专业水平不够----⑥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⑦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中药的纯净度等。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除临床疗效、性状鉴别外,目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第五章 根及根茎类中药第六章 茎木类中药第七章 皮类中药第八章 叶类中药1、定义:叶(Folium )类中药是指以植物的叶子或带叶子的嫩枝入药的中药。
2、分类3、叶的构造4、气孔轴式5、叶类中药鉴定时的几个参数及概念气孔指数:指单位面积上气孔数与表皮细胞数的比例有一定的范围,且较为恒定。
这种比例关系称为气孔指数(Stomatal Index)。
脉岛: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vein-islet number ):指每1mm2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大青叶【来源】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 )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ert 的干燥叶。
【产地】主产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等省区,主要为栽培。
【采收】一年采叶2-3次,第一次在5月中旬,第二次在6月下旬,如果管理得当可在8月份采收一次。
【性状】多用基生叶。
①叶片极皱缩,或呈不规则团块状,有时破碎仅剩叶柄。
②外表暗灰绿色,完整的叶片呈长园形或长园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
③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圆,基部渐狭下延至叶柄成翼状,叶脉于背面较明显,叶柄长4-10cm,腹面略呈槽状,基部略膨大。
④叶质脆,易碎。
⑤气微,味微酸,苦、涩。
【显微】横切面:①上、下表皮:1列横向延长的细胞,外被角质层②叶肉:栅栏组织不显著,略呈长圆形。
③主脉:维管束3~7个,外韧型。
④主脉上下方可见厚角组织,叶肉的薄壁细胞中含芥子酶的分泌细胞,呈类圆形,较其周围薄壁细胞为小,直径10~40μm,内含棕黑色颗粒状物质。
叶表面制片:①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表面被角质层。
②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弯曲,略呈念珠状增厚。
③气孔:不等式,副卫细胞3~4个,上下表皮均有。
粉末:绿褐色。
①靛蓝结晶:蓝色,于叶肉细胞中多见,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多聚集成堆。
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一、A1、中药鉴定学的主要任务是A.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B.研究中草药的栽培C.研究中草药的采集和加工D.研究中草药的运输和贮藏E.研究中草药的采收季节和品质2、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是A.《神农本草经》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植物名实图考》E.《本草纲目》3、下列哪项不是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A.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随机抽5件取样B.100~1000件,按5%取样C.超过1000件的,按1%取样D.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E.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4、中药鉴定的依据是A.《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B.《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C.《中国药典》D.药厂、医院制定的标准E.《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中药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或使用单位,为保证中药的品种、质量和安全,以协议书形式申请药品检验机构进行A.抽查检验B.委托检验C.复核检验D.仲裁检验E.自检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中药鉴定学最终通过我们的研究是要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该题针对“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植物名实图考》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3、【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药材取样法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鉴定用样品的原则①药材总包数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②5~99件,随即5件取样;③100-1000件,按5%取样;④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最终抽取的供检验用样品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
中药鉴定学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就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指标、以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一节发掘整理祖国药学一常用中药约800余种、有些需要查考地方志。
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很多,一药多基源的情况普遍。
1贯众各地药用的主流品种计有:北方3种、华东8种、西北5种、西南6种、中南9种、共31种。
2大青叶:华东: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东北:廖科蓼蓝的叶华南和四川: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江西、湖南、贵州、甘肃:马鞭草植物大青3阿胶唐以前:牛皮宋、明:牛、驴皮并用清代至今:驴皮4白附子历代本草:毛莨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近代:天南星植物独角莲的块根第二节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一鉴定中药的真伪原因:1是无专业知识的人误种、误收、误售2是个别人有意掺伪、做假3多基源问题如防己:粉防己、木防己、广防己、川防己,其中只有粉防己含有肌肉松弛剂的成分“汉肌松”二确保中药质量中药的质量的影响因素:品种、栽培条件、产地、采收加工、储藏运输等多种环节1采收季节对质量的影响茵陈:3个利胆成分以秋季的花前期至花果期含量高。
采收期:春季:幼苗高6-10cm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前者称“绵茵陈”,后者称“茵陈蒿”,2产地的不同对质量的影响广藿香:广州石牌:广藿香酮含量高,挥发油含量少海南产的:广藿香酮含量少,挥发油含量高3中药的贮藏时间对质量的影响:荆芥的挥发油贮藏时间越长含量越少细辛的镇咳成分酸性氨基酸,贮存6个月后就无镇咳作用4历史无记载的或新近兴起的品种研究证明,有的质量远超过传统品种紫草萘醌色素含量:新疆软紫草>内蒙紫草>传统正品硬紫草抑菌种类:新疆软紫草>内蒙紫草>传统正品硬紫草第三节中成药的鉴定粉末生药的研究:1近三十年来:中成药鉴定用的380种粉末鉴定研究专著《中成药粉末显微鉴定》2采用显微鉴别的剂型也在发展,丸、散、锭、丹、片,还可分析某些冲剂、硬胶囊、浓缩丸以及含有药材细粉的颗粒剂等3可检查中成药投料品种的数量,由数种增加到几十种。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第二章中药鉴定的发展史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可能系东汉医家所著载药数:365种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1. 唐朝政府指派苏敬等增修《本草经集注》2. 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颁行,又称《唐本草》3. 载药844种,附药物图谱(图文对照)4.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早883年!古代药物巨著—《本草纲目》1. 作者: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2.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整的文献。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一般采收原则根及根茎类药-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初春发芽前。
叶类及全草类-植物生长旺盛时。
皮类-春夏之交。
花类-花开放时;花蕾入药的以花蕾期。
果实种子类-成熟时。
藻、菌、孢子类;动物类-按各自情况才收。
发汗-药材加热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变软,变色增加气味或减少刺激性利于干燥。
★干燥意义:杀酶保苷,保存药效;保证质量利于贮藏。
常用干燥的方法:(方法、优缺点、药材)阳干法(晒干法)不宜用晒干的药材有含挥发油的药材易变色变质的药材如花类、叶类、全草类。
日晒后易开裂的药材如郁金、厚朴、白芍等。
烘干法可控制温度,含脂肪及保酶的药材可用此法。
阴干法质地较轻的药材可用此法如叶、花、全草类。
低温冰冻干燥法(冻干法)贵重药材可用此法。
★中药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药材固有颜色发生变化走油-泛油:含油药材;含粘性多糖药材风化-矿物自燃-含油较多的药材药材贮藏的新技术应用:气调养护第四章中药的鉴定★中药鉴定的方法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原动(植)物鉴定定义:又称分类学鉴定、来源鉴定。
应用动(植)物分类学的指示,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
目的:确定中药材正确学名,保证应用中品种的真实性。
方法:观察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性状鉴定定义:又称宏观分析法或直观分析法,主要是利用人类的感官,通过看、摸、闻、尝以及水试、火试等方法,对中药材的性状(形态、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现象、气味等)作为依据,进行鉴定的方法。
中药鉴定学笔记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依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医疗保健的天然药物,有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
道地药材: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膝浙八味:浙贝母、白术、杭白菊、杭菊花、杭麦冬、延胡索、温郁金、玄参真伪优劣: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藏的品种即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其他中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1、简述中药鉴定学的任务(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2)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3)研究制定中药质量标准(4)扩大寻找新药源2、解决中药的品种混乱的途径(1)深入实际调查,加强考证本草(2)考察地方史志,注意域外旁支(3)严格规范名称,力求一药一名(4)研究活性成分,寻求药效实证3、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药,民族药,从民间和民族用药经验中寻找新的药物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扩大新药源(4)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扩大新药源(5)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资源(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4、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论述)(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我国幅员辽阔,物种繁多,各地区用药名称不尽相同。
如益母草,在东北称坤草,又叫楞子棵,在江苏某地区又称天芝麻,浙江叫三角胡麻(2)古代典籍,记述粗略如《本草经集注》曰:“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由于这个原因,使得从古至今就有多种根部有白毛茸的植物混作白头翁,以致清代吴其睿得出这样的结论:“凡草有白毛者,以翁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