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分析一、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一)公允价值的意义1.公允价值计量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随着股份制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发展,会计目标已经发生了改变。
如今,会计服务的主体不仅仅是股东,还包括债权人、投资者、银行、政府等一大批利益相关者,昔日的“受托责任观”已经慢慢让位于当前的“决策有用观”。
而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好的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的需求。
2.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的满足会计计量变化的要求。
历史成本属于过去的形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和后续折旧摊销,它不适用于后续计量。
在历史成本下,收入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成本费用则用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符合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这样对利润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资产计价的模式已由历史成本属性变成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属性。
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财务报表能很好的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的业绩,能更好的进行经营业绩评价。
(二)公允价值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由以上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重大意义,它绝不是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导致金融危机发生有金融体系方面的原因,也有监管方面的原因,更有市场经济的原因,具体为:盲目追逐高收益、缺乏适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缺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金融衍生品的日益复杂和不透明、未能及时应对风险等等。
金融机构资产如果不按公允价值计量,而是按账面历史成本反映,这或许可以让金融机构暂时避免破产,继续靠账面的信用经营下去,但这对潜在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交易对手是不利的。
从长远来看,财务泡沫不是假装不存在就不存在的,它会使经济更不稳定,金融危机可能延迟爆发,但到时候威力就更加巨大。
并且,如果废除公允价值计量,会使投资者无法摸清拟投资对象的真实财务状况,投资人数及投资规模将会大大缩减,经济发展会受到巨大的阻碍。
所以,在金融危机中,更应该去反思信用缺失、监管不力、金融过于自由化、资产泡沫、金融体系构建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公允价值,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公允价值身上。
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一)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指出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但作为会计界不能因此而置身于危机之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市场Abstract:Thepaperanalyzedtherelationshipbetweenfairvalueandthefinancialcrisis,pointedoutFairv alueisnotprimecriminaloffinancialcrisis,However,theaccountantshouldnotpayattentiontocrisis,sho uldclearlyrecognizethedeficienciesinthefairvaluemeasurement.Andbringforwardseveralmeasurest operfectit.Keyword:Financialcrisisfairvaluemarket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美国金融形势骤然恶化,世界各大银行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
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因此分析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寻找危机爆发的主因,以便更好地化解金融危机成为当务之急。
一、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会计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反映,事实在前、反映在后这是无法颠倒的,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等活动具有防范于未然的能力,而最多只有亡羊补牢的本领。
公允价值决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从2008年11月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发表的声明中得到证实,1]声明列举了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追逐高收益、缺乏适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缺失;脆弱的保险业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行为;日益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负债;决策者、机构监管者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并且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市场正在扩大的风险,未能及时实施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虑本国监管不力所产生的后果。
从金融危机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与改进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各国的经济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引发了对公允价值的争论。
本文透过金融危机分析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待公允价值在我国能更好地被运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184-02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后,进而发展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一些针对会计准则的应急办法,以此来减轻金融账户大幅缩水的局面。
随着雷曼兄弟的破产和华尔街金融巨头重创,金融界和会计界展开了对公允价值的激烈争论。
对此,我认为金融危机原则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会计问题,况且公允价值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反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资产或负债价值,它并不是制造危机的罪魁祸首。
对于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我们应从企业本身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出发,以此来完善公允价值,更好的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服务。
一、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影响我国目前采用的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由于历史成本计量的可靠性,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占据了会计计量的统治地位,但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于公允价值能及时反映市场的变化,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来说,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能反映特定时点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过去价值。
因此,公允价值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第二,信息的可靠性。
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报表中能够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它有具有不确定性和变动性,因此难以满足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而历史成本计量以实际交易为基础,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因此所提供的信息也十分可靠。
从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给信息带来相关性的同时却给信息的可靠性带来了质疑。
谈谈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摘要:公允价值反映资产和负债未来经济利益的信息。
本文首先对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争论进行了研究,并对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113-011998年我国在修订《企业会计准则一债务重组》中首次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然而由于当时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存在了一些通过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而且愈演愈烈。
基于此,2001年财政部对会计准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订,减少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会计信息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已是必然趋势。
财政部在2006年新会计准则出台前,相关专家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回避公允价值就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也不便于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鉴于此,我国在2006年2月重新引进了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中新增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基于谨慎性原则出发的,但是在实务操作中难免会被管理当局所利用,成为利润操作的工具,放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而这些新的手段只有在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才能暴露出来,在当初制定时候无法进行全面的预计,这个也是会计准则制定客观存在的延后性所造成的。
为此,本文对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1.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批判金融危机发生后,金融家们纷纷将金融危机的矛头直指公允价值,要求完全废除或暂时停止公允价值的使用。
金融界对公允价值的批判的理由是,由于采用了公允价值的会计核算方法,导致金融机构确认了巨额的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正是这些天文数字般的“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心理。
认为在经济繁荣时,公允价值的核算方法放大了经济效益,容易引发经济泡沫。
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指出公允价值不
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但作为会计界不能因此而置
身于危机之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市场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r value and the financial crisis, pointed out fair value is not prime criminal of financial crisis, however, the accountant should not pay attention to crisis, should clearly recognize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nd bring forward several measures to perfect it.
key word:financial crisisfair valuemarket
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之后,美国金融形势骤然恶化,
世界各大银行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
曾被称为“代表未来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因此分析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的关系,寻找危机爆发的主因,以便更好地化解金
融危机成为当务之急。
一、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
会计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反映,事实在前、反映在后这是无法颠倒的,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不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等活动具有防范于未然的能力,而最多只有亡羊补牢的本领。
公允
价值决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从2008年11月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发表的声明中得到证实,[1]声明列举了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追逐高收益、缺乏适度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缺失;脆弱的保险业标准、不健全的风险管理行为;日益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以及由此引发的过度负债;决策者、机构监管者没有充分地意识到并且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市场正在扩大的
风险,未能及时实施金融革新或者未能考虑本国监管不力所产生的后果。
可见导致金融危机的主因中并没有提及公允价值,这是对以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肯定。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有: 1. 公允价值计量更支持决策有用观
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下,有些金融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与最初确认时发生了很大改变, 如果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就不能真实地反映
企业的价值,提供的信息对决策者是没有用的。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特征是决策有用性,只有对决策人有用的信息才是决策者最关注的,而以公允价值计量,能真实的反映企业价值的提高和有效避免掩饰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2]。
例如,当某些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降时,金融机构及其交易人员仍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就会误导
投资者。
因此公允价值比历史成本能更加透明及时的让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时务状况。
2. 公允价值计量更支持“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成本、费用的配比,在历史成本法下计算利润时, 收入按公允价值计量,费用则按历史成本计量,虽然计量单
位都是货币,但计量口径却完全不同。
从而出现收益超分配、虚利实亏的现象。
而采用公允价值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收入和成本费用均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经营成果是管理当局真正的经营业绩,从而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
3. 公允价值计量面向未来
历史成本属于过去时态,只能用于初始计量并供以后各期进行摊销和分配,不存在后续计量问题,对企业的预测性比较差。
而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方式,在对一些新的交易活动或事项进行核算时,能为会计信息的全面性与可靠性提供保障。
二、公允价值虽不是金融危机的元凶但也并非无责
虽然g20并未将公允价值列为金融危机的主因,但作为会计界不能因此而置身于危机之外,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公允价值并非完美无缺,它所呈现的也并非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而是价格,而价格肯定会经常背离价值的。
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被扭曲,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其缺陷表现如下:
1. 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性加剧了资产、负债的扩张和收缩速度
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性,即在经济繁荣、资金流动性较强的环境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其价格将不断上涨,此时企业的资产、利润会被高估,由此会促使其信用的过度扩张和财务杠杆的过度使用[3]。
伴随着巨大的收益,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将会进一步放大,影响金融机构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而一旦经济不景气市场看空,公
允价值计量便会使资产大幅缩水,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亏损,从而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和减少所有者权益,为规避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管理者就会加大对资产的抛售力度,与此同时投资者的信心
将会受到打击从而引起恐慌性抛售,造成其价格新一轮下跌。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剧资产、负债的扩张或收缩速度。
2. 估值风险的存在无法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公允价值要求在公平的市场中存在着熟悉情况的双方,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完全充分的竞争市场,在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为此准则规定分三个级次来进行确认即: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具体情况如图1。
当存在活跃市场时以市场价格作为其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时参考类似项目确定其价值;当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时,则采用估价技术。
估价的方法就是借助各种模型,而不同模型及所设置的变量是不相同的,从而使估值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从而产生了估值风险。
有研究表明,对于风险特征相似的金融资产,根据不同的假设使用不同的模型,其公允
价值及对损益的影响是不可比的,这就无法保障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三、金融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启示
1. 活跃的市场只是公平市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公允价值的第一层次,是以市场价格作为判断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符合条件的市场进行明确限定,即什么样的市场是公平市场,危机前仅以交易是否活跃作为唯一判断标准,这
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活跃的市场只是公平市场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公平市场至少还应包括每一产品都应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项产品和服务都应是同质的,交易双方信息充分对称,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没有成本。
2. 重视特定主体的信息
当活跃的市场已不复存在时,即公允价值计量赖以存在的前提发生崩溃时,要改变基于市场的信息比基于特定主体的信息更可靠的认识,回归到一种更能反映资产实际价值的估价方法[5]。
例如,在金融危机下市场流动性不足时,投资者非理性的出售金融产品,造成市场资产价格与价值出现严重偏差时,此时基于市场上的数据往往不能反映出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在这一情况下,利用特定主体的信息得出的公允价值会比利用市场上数据得出的公允价值会更加公允。
另外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可能存在不同的符合公平市场条件的价格,为了避免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动机进行选择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此时应由外部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于每一会计期间发表某地区公允价值的权威文件作为计量的依据。
3. 增加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中,公允价值试图把复杂的经济业务转变为一个公允的值是十分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仅公允价值其他任何单一的计量属性都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增加公允价值计量中信息披露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处于第一层次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往往是市场中的交易价格,这
样一种价格往往掩盖了不确定的市场状况和经济环境(例如本次金融危机)。
因此,仅仅披露公允价值的数值是不够的,还要披露该项资产的潜在风险、估价的方法与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等因素,必须说明公允价值是通过活跃市场报价确定、还是采用计价技术估算得出。
4. 成立公允价值治理委会员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于衡量其经营状况、利润分配、纳税等方面来说,盈余是最为重要的财务指标。
因此,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都比较重视企业的盈余。
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在财务报告中的比例不断上升,对盈余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事情,生产门、销售门、技术门,甚至是外聘家的意见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保证公允价值的准确与可靠,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允价值治理结构。
成立公允价值治理委会员便显得尤为重要。
公允价值委员会应属于企业的治理层,其主要职责是评价内部模型的合理性以及外部估值信息的可靠性,以定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谭天明,公允价值资产价格泡沫与次贷危机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2]侯彬彬,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07. [3]高丽阳,公允价值的功与过--源于次贷危机的感想[j].经济论坛,2009.2.
[4]盖地、李昊,财务杠杆、公允价值与金融危机[j].管理论坛,2009.3.
[5]刘丹丹、于红雨,次贷危机对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9.5.
作者简介:陈益云(1974-)女,湖南隆回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财经系教师,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税务会计、财务会计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