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新教材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3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学情分析光的反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以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作用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 J2501型光具盘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出示:士兵用潜望镜观察图师:士兵正在用潜镜的观测口,观察墙体外的情况,那么潜望镜的作用是什么?活动:请俩位学生上来演示使用潜望镜观察师:潜望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光的反射来解释它演示:用激光笔照到平面镜上反射到墙上师:墙上有什么?(红点),这个红点是怎么产生的?(镜面的反射)师:我们知道,光在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射到镜面后,被镜面反射,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二、新课内容1.光的反射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生:做实验。
师: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J2501型光具盘,找反射光线师: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生:沿1方向射出。
2.5光的反射和折射(二)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五节【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2块)、凹镜、凸镜。
2.学具: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带、小平面镜、刻度尺。
【设计说明】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通过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来模拟平面镜成像从而感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概念,并得出一些简单的平面镜成像特点。
其次再小组合作设计“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把潜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
最后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对于光污染的危害,主要利用学生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结合多媒体,进行讨论问答,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与讨论、探究活动与自主实验、练习巩固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回忆一下上节课讲到的光的反射定律有哪些内容?二、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播放“湖光山色”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这么美的景象是怎么形成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三、新课教学1.认识平面镜:出示一块平面镜。
教师: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镜子,它的表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
用它照自己的时候,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当平面镜?2.感受平面镜成像:(1)请大家拿起桌上的镜子,用它照照自己。
发现所成的像与自己有什么异同?(2)分析课本上的半圆实验。
(3)同桌两人之间进行平面镜成像的游戏:其中一位先当人,另一位做像,由人来发布号令依次完成举右手、举左手、往后仰。
1.5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分类。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理解光路可逆。
学会用光的反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漫反射实验和漫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带箭头的直线表示)(演示)点亮手电筒。
看到手电筒的光和看到屏幕有什么不同?——手电筒是光源,它发出的光直线传播,进入眼睛引起视觉。
——屏幕不是光源,光在屏幕发生反射,反射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
(小结)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反射的缘故。
(板书课题)当人们在潜水艇里观察海面上的景物时,常用潜望镜;我们平时经常照镜子等等都与光的反射有关,那光的反射有什么特点?二、光的反射现象(演示)1.激光在空气中传播。
2.激光在平面镜反射。
对比前后的光线,发现有什么不同?问题:光不是直线传播吗?第2次光线为什么弯曲?(提示)光直线传播的条件。
概念: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分界面有一部分光要返回原物质继续传播,这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板书一、光的反射现象)解释:1、返回——一定逆着原来的传播方向吗?有没有可能逆着原来的方向传播?当逆着时,在同一条直线,传播方向相同吗?(副板书光线的读法与箭头!)2、一部分——还有光呢?不透明物质:吸收一部分光;透明物质:光进入发生折射。
三、光的反射探究活动(一)提出问题假如有一条光线射到物体上,反射光线是沿任何方向都有可能呢,还是仅存在一个方向?如果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光线会不会随着改变,还是保持不变。
你认为光的反射是遵循一定的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建立假设为了研究问题更直观、形象,我们用沙子和竹筷来模拟光的反射现象。
介绍名词并画图(副板书):“三线两角”1、沙子的表面——反射面MM;2、一根竹筷——入射光线AO;3、入射点O;4、一根竹筷——法线ON(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为引入一条假想的线,实际上并不存在,它经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所以画虚线);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注意不是线与界面的夹角,而是线与法线的夹角);6、另一根竹筷——反射光线OB;7、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2学情分析: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重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学时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学时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的反射和折射(2)一、复习提问: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光的反射定律中,为什么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能否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什么?在穿衣镜里,甲能从镜中看到乙,与此同时,乙能不能从镜中看到甲?为什么?二、新课教学: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等)问:哪些物体和平面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平静的水面、光亮的地板等)师:在这些平面镜中,生活中的镜子用的最多,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习惯。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1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2学情分析: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重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4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象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3、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4、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5、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6、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折射现象;学时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学时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对学生观察、实验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虚象的概念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光的反射和折射(2)一、复习提问: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光的反射定律中,为什么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能否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为什么?在穿衣镜里,甲能从镜中看到乙,与此同时,乙能不能从镜中看到甲?为什么?二、新课教学: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平面镜?(生活中的镜子、玻璃等)问:哪些物体和平面镜的作用是一样的?(平静的水面、光亮的地板等)师:在这些平面镜中,生活中的镜子用的最多,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照镜子,这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习惯。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探究、总结归纳、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观察汽车的观后镜的成像情况。
教学器材:手电筒、铝薄、平面镜、光的反射演示器、废玻璃渣、凸面镜、凹面镜、烧杯水、铅笔、玻璃砖、盛水玻璃槽。
教学课件教学流程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课引入设疑激趣:汽车上的观后镜为什么是突起来的?透过装有水的玻璃杯子,看手指为什么会变粗?潜水艇潜入水中后,如何能知道水面上的情况?潜望镜是如何让景物转弯到你的视野中的呢?课教学光的反射光线:光通过的路线,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得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物质中。
观察:手电筒光的反射(P25),手电光射到平面镜M后会怎样?能够照到其他别的物体上吗?在暗室里,当光照到不发光的物体上时,你能看到物体吗?讨论得出:光的反射现象。
“三线”、“两角”:入射光线——OA;反射光线——OB;法线——ON;入射角——∠AON,入射光线语法线所成的角α;反射角——∠BON,反射光线与法线所成的角β;设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由有什么关系呢?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1:在平面镜M上方放一个块有量角器的白色光屏,它是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 两块板组成。
使E、F两板处于同一平面内,让入射光线OA沿光屏左侧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线在左侧还是右侧?入射角、反射角各是多大?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测几组入射角、反射角,并记录在表格中。
将F绕ON前、后转动,在F板上还能看到光线吗?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
强调:因果关系。
实验探究2:如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此时反射光线会怎样?观察:反射光线恰恰是逆着原来入射光线射出。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点分析】一.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路图及概念:(1)反射面:两种介质的交界面(2)入射光线:照向反射面的光线。
(3)反射光线:从反射面反射出的光线(4)法线: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6)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反射定律的探究实验:(1)实验器材:激光笔、平面镜、可折转的白色硬纸板、不同颜色的笔、量角器、刻度尺等。
(2)实验步骤:①把一可绕ON折转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使一束光紧贴纸板射向镜面的0点,经过平面镜的反射,沿着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重做两次。
分别换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③以法线ON为转轴,将纸板B绕法线ON缓慢旋转,观察在纸板B上还有没有反射光线。
④取下硬纸板,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3)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就是光的反射定律。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二者皆遵循反射定律(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反射面上,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
(2)漫反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
二.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器材:玻璃板、刻度尺、蜡烛、火柴、白纸。
简要步骤:(1)在桌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3)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
《光的反射和折射3》教案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归纳出折射光与入射光的位置关系及它们的可逆关系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2、理解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3、理解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知道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光的反射和折射》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第五节,主要内容为介绍光的反射和折射相关内容。
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光的性质之后,对光的传播的进一步探究。
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透镜和视觉》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光线”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初步规律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教学准备】教法:本节课运用设置情境以及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学习目标。
问题导学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学法:本节课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交流讨论法教学准备:1、幻灯片;2、烧杯、水、直尺、激光、玻璃槽【教学过程】【作业】完成作业本及《课时集训》2.5.3相关练习【板书设计】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折射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不论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凡是在空气中的角为大。
3、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5 光的反射和折射(一)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五节[教学目标]1.了解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绘制简单的光路图;知道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能力;增强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及应用;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教学准备]教具:激光小手电,镜子,激光演示仪,课件学具:镜子白纸[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光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体现。
也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光学知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理解后面将要接触到的关于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定律等等相关知识,有着重要的分析、铺垫和引导意义。
学生对光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还要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从而建立光反射的科学概念。
为了能较为清楚地阐述光的反射这一基本概念,又要使这一理论既不枯燥,又比较直观,在教学设计中特意选择了学生们都知道的小故事《爱迪生救妈妈》,为本节课提供研究线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改变了书上将光反射的应用至于教学内容最后的做法。
将其前移,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及前沿科学中最新的应用例子。
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认识学习光的反射是有趣的、有用的、是应该掌握的知识。
最后,在有关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一问题的设计上,采用了学生小实验的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有意地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实验探究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先科学合理的猜想、再设计探究方案、利用选择的仪器,实际操作实验、最后根据数据和现象来总结),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