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故事-百善孝为先
- 格式:docx
- 大小:14.70 KB
- 文档页数:2
家风家训的小故事家风家训小故事篇一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悠悠五千年中华文化沉淀下来最闪亮的瑰宝。
“孝”是很神奇的一个字,它会传染会蔓延,它渗透在家人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传给下一代,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
在代际相传中,孝心像一颗种子,慢慢植入我们心灵的土壤,生根发芽。
最美的“军功章”爷爷是一名军人,是一个胸怀大志铁骨铮铮的汉子。
抗日时期,铁血男儿的爷爷加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经历了无数场战斗,立了大大小小的战功,获得的军功章也可以挂满胸怀。
幼时的我经常缠着爷爷问你觉得哪个军功章最好看,爷爷总是笑笑不说话,后来我才知道,最美的军功章在爷爷心里。
战争结束后,表现优秀的爷爷被分到南京空军任职,那时的爷爷踌躇满志,想大干一番事业。
可是,刚任职不久的他却接到家里来信说母亲病的严重,无人照料。
得知消息后爷爷很纠结,权衡再三,带着对军营的恋恋不舍转业返乡,亲力亲为的照顾母亲起居。
我问爷爷,你不觉得可惜吗?爷爷说,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可是能照顾你太奶奶的却只有我一个,能把卧病在床的母亲照顾好也是一件光荣的事。
那一刻,我知道了爷爷心里最美的军功章是什么,是太奶奶幸福的微笑。
我钦佩爷爷在名利与孝道前的选择,他把年迈的母亲放到第一位,虽然牺牲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却收获了浓浓的母子情,是爷爷用孝道给太奶奶筑造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老吕家的传统从小生活在爷爷言传身教下的爸爸也是个十分重视孝道的人,他的口头禅就是“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岁月给了奶奶太多磨难,到了老年,健康状况就像坐上过山车一样迅猛地下降,大病小病不断冒出来。
一日三餐吃药是奶奶的日常,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药丸倒在手心里能堆成一座小山,到了后来只能卧床养病了。
爸爸是奶奶最小的儿子,奶奶病倒时,爸爸正值事业上升期,工作上的事情常常让父亲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即便这样,爸爸仍然尽到了赡养父母的责任,街坊邻居都对爸爸竖起大拇指,称赞爸爸是个孝子。
爸爸工作忙,为了能全方位照顾奶奶,爸爸为奶奶请了保姆,并和妈妈分时间段全天候24小时护理。
百善孝为先作文家风
【篇一:百善孝为先】
国有国法、家有家风,我家的家风就是——“孝”,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想必小黄香温席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吧!小黄香九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父亲身上。
天冷了,他就给父亲暖被窝,等父亲的被窝暖热了再回到自己冰冷的被窝里;天热了,他给父亲铺凉席、扇蚊子,让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睡个安稳觉,自己却满头大汗。
读完小黄香的故事,我突然脑海中闪现出爸爸的身影,平时爸爸工作很忙,但是一有时间就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
有一年爷爷生重病住院,爸爸为了照顾爷爷,几天几夜没有离开爷爷的病床,人消瘦了许多。
每年到冬天烧暖气的时候,爸爸总会亲自把爷爷奶奶接到我们家来,嘘寒问暖,还会和他们聊聊老家的人和事,每当这时,爷爷奶奶都会很兴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而且只要爸爸晚上有时间,就坚持给爷爷洗脚。
并且总是先调好水温,亲自把洗脚盆端到爷爷跟前,细心的问水温合不合适,然后一边和爷爷聊天一边搓洗着,每当这时爷爷都会露出幸福、满足的微笑,这个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爸爸对我说:有爱的孝才是百善之首,一个有教养的人定会爱他的父母!由爱发出的孝是无条件的,是发自内心的。
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李白的孝子。
他的父母年迈体弱,需要人照料。
李白孝顺父母,日夜操劳,不辞辛苦。
每天清晨,他都会起来给父母端茶送水,照顾他们的起居生活。
他还会亲自下厨,为父母做饭,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有一天,李白的父亲生病了。
李白立即请来医生,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亲自为父亲熬药。
在这段时间里,李白没有放下一刻,他用尽全力去照顾父亲,希望他能早日康复。
父亲的病情终于渐渐好转,李白的母亲也因为儿子的孝顺而倍感欣慰。
在李白的精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逐渐好转。
李白的母亲感慨地对他说,“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你做到了,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李白听了母亲的话,心里倍感温暖和自豪。
他知道,自己的孝心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肯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却不能丢失。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孝顺父母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陪伴和关怀。
我们应该多陪陪父母,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在他们年老体弱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因为工作繁忙,忽略了对父母的孝顺。
他们往往把忙碌的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把父母的健康和生活置之不理。
这种行为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时刻记得,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多花时间陪伴父母,多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百善孝为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每个人都能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馨和爱。
百善孝为先优秀6篇篇一:百善孝为先篇一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
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
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我家的家风以“孝”为标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
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首先要有孝的义务意识:孝顺要发自于心,从内心深处真正体现对父母的爱与敬。
其次要有孝的自觉意识:老年人操劳了一生,对家庭奉献了一生,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子女应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情感上自觉地对父母进行照顾。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广告片:说好了星期天儿女们都回家团聚,妈妈一大早就起来高兴地忙碌着,为孩子们做了一大桌丰盛的饭菜,可是,到了吃饭时,却接到了女儿、儿子及孙子分别打来的电话:女儿朋友聚餐不回去了,儿子公司加班不回去了,孙子要和老师去游乐园也不去了,他们都嘱咐老人自己吃,每次电话铃声响起,老人总是乐呵呵地去接,而等放下电话,老人的脸上充满了失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屋子里静悄悄的,只听得见墙上钟表的滴答声,这位老妈妈呆呆地看着没有画面的电视毫无胃口,她的身影看起来分外孤单。
由此我想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这则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汉文帝刘恒,他是一国之君,但并没有因此而忘记关心自己的母亲,他对母亲极为孝顺。
一次母亲生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
三年里刘恒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他亲自为母亲煎药,煎好后他必然亲自尝尝药汤苦不苦,烫不烫,尝好后才一口一口地亲自喂给母亲喝。
百善孝为先故事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句古训,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被誉为“百善之源,孝为先”。
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孝道的感人故事,让人感慨万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感人至深的百善孝为先的故事。
在南宋时期,有一个孝顺的少年叫孝子。
孝子的父亲年迈多病,家中贫困。
孝子为了能够治病救父,不辞辛劳地到处打工。
他每天清晨出门,晚上才回家,一年四季,不分昼夜。
为了节省开支,孝子只吃最简单的食物,有时候甚至只吃一顿饭。
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家中的温饱,也治好了父亲的病。
孝子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乡亲们,他成为了乡里的孝子楷模。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叫阿宝的孝子。
阿宝的父亲年迈多病,生活十分困难。
阿宝为了能够治病救父,不惜外出打工,辛苦赚钱。
他每天清晨出门,晚上才回家,一年四季,不分昼夜。
为了节省开支,阿宝只吃最简单的食物,有时候甚至只吃一顿饭。
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家中的温饱,也治好了父亲的病。
阿宝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也感动了乡亲们,他成为了乡里的孝子楷模。
这些故事或许在情节上有些相似,但却展现出了孝子们不计辛劳、不计得失的孝心。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也感动了身边的人。
在当今社会,孝道之心仍然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应该牢记孝道之心,尊敬父母,关爱家人,传递美好的家风。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努力去践行的道德准则。
愿我们都能以孝子的精神为榜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孝道之心,让百善孝为先的美德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得到体现,也让这份美德代代相传,永远流传下去。
百善孝为先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张三的孝子,他和父母相依为命,一直以
来都孝顺父母,尽心尽力地照顾他们。
然而,张三的父亲生病了,
需要大量的金钱治疗,家中并没有足够的财力。
于是,张三决定外
出打工,挣取医治父亲的费用。
他离开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辛苦的打工生活。
他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只为能多挣一点钱,尽快回家帮助父亲治病。
日复一日,张三的身体因为过度劳累而变得瘦弱,但他依然坚
持着,没有放弃过。
在城市里打工的日子里,张三结识了一位名叫李四的朋友,李
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也很关心张三的处境。
他看到张三辛苦的
样子,便主动伸出援手,帮助张三一起工作,还经常给他一些吃的,让他能够保持体力。
张三感激不尽,他知道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
限的,有了李四的帮助,他的生活变得轻松了许多。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张三终于挣够了足够的钱,他高兴地回到
了家乡。
他将挣来的钱交给了父亲,父亲得以治愈,康复出院。
张
三的母亲感动地抱着他,泪流满面,她知道儿子为了自己付出了多
少辛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美德。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这个美德。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无论我们的生活如何,只要我们心存孝心,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孝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子女。
因为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尽到的责任。
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孝顺的少年叫做小明。
小明的父母年纪渐长,身体也开始变得虚弱,但小明却一直孝顺地照顾着他们。
他每天早早起床,为父母做好早餐,然后送他们去医院做身体检查,再陪他们一起做锻炼。
小明的父母对他的孝顺倍感欣慰,他们常常说,“百善孝为先,你是我们的好孩子。
”。
有一天,小明的父母同时生病住院了,小明每天都会去医院看望他们,为他们准备好各种水果和营养品。
他还会给他们讲笑话,逗他们开心。
虽然小明的父母病情一直没有好转,但他们的心情却因为儿子的孝顺而变得愉悦起来。
医生说,父母的心情对病情的康复也有很大的帮助。
小明知道父母的病情需要花费很多钱,他决定去找工作挣钱。
他每天早早起床,去镇上的超市帮忙搬运货物,赚取一些零花钱。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只要能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小明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镇上的超市工作的日子里,小明结识了一个叫做小红的女孩。
小红也是一个孝顺的女孩,她常常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
小红和小明一拍即合,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总是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有一天,小明的父母病情突然恶化,医生说需要进行昂贵的手术。
小明和小红商量后,他们决定一起去找亲戚朋友借钱。
他们四处奔波,最终凑齐了手术所需的费用。
手术很成功,小明的父母终于病愈了。
小明和小红的孝顺行为感动了很多人,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镇上的佳话。
人们常常说,“百善孝为先,小明和小红就是最好的榜样。
”小明和小红也因为他们的孝顺而结为了夫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百善孝为先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孝顺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明和小红一样,孝顺父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愿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和温暖,愿我们的家庭充满幸福和快乐。
百善孝为先小故事【篇一:百善孝为先小故事】孝顺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顺故事:包拯辞官回乡赡养双亲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以前我们熟知的包拯是铁面无私的代表,从此则小故事可以看出,包拯包大人还是一位不择不扣的孝子。
孝顺故事:黄香为父夏驱蚊冬暖被东汉时的黄香,...孝顺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孝顺故事:包拯辞官回乡赡养双亲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尊重父母、关爱家人的重要品质。
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家风,正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关于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梁启超的孝心。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孝子。
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深知父母的辛苦。
每当他看到父母辛苦劳作时,他总是默默地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减轻父母的负担。
梁启超的父亲曾生病卧床,梁启超白天读书,晚上则照顾父亲,一直到父亲病愈。
梁启超的孝心感动了父母,也感动了身边的人。
他的孝心和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二,乡村敬老的家风。
在中国的一些乡村,有着非常浓厚的孝道文化。
有一位农民,每天都会去看望自己年迈的父母,帮助他们做家务,照顾他们的生活。
即使工作再忙,也从不忘记孝敬父母。
他的孝心感动了村民,也影响了整个村子的家风。
在这个乡村中,孝道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习惯和风气。
故事三,现代都市的孝心故事。
在现代社会,孝道也在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有一位年轻人,工作繁忙,但每个周末都会回家看望父母。
他会陪父母散步、聊天,帮他们处理一些琐事。
他说,父母养育自己不易,自己要用心去孝敬他们。
他的孝心和行动,也在慢慢地感染着身边的人,成为了周围人学习的榜样。
这些家风故事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是多么的重要。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乡村还是都市,孝道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应该从这些家风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在我们的家庭中代代相传。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位孝子或孝女,让家庭充满温馨和幸福。
家风家训小故事-百善孝为先篇一:家风家训小故事-百善孝为先踏实做事、诚信待人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我就是在传统、朴实的家风熏陶下长大的…… 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父母对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我的成长的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
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
在村里,她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虽然奶奶看不起她,但让奶奶颐养天年的还是她;出工干活,她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都要有人干,做好就行;她很乐于助人,有好东西除了留一部分给我和哥哥,大部分都会分给邻里乡亲——我们家现在是老年活动室。
在我眼里,父亲是全能的,所有的农活都会做,农闲之际他会外出打工赚钱,在70年代较贫困时期父亲的勤奋保障了我们一家老小基本的生活。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我们的耳濡目染使我们及下代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
百善孝为先——这是我在生活中的亲身体验。
在父母的年代,兄弟姐妹多、人际关系复杂、私欲都较重。
作为老二的母亲,没有学习的机会,带大8个弟妹、做繁重的劳力是她青春的全部,一身嫁衣是她全部的家当,也是遭奶奶一辈子白眼的理由,但母亲用她善良、有爱心的处事作风,不计前嫌的做好女儿、儿媳的赡养义务。
有好吃的,首先想到老人、平时一有空就会去陪伴,90多岁的外公外婆由8个子女轮流照看,但70岁的母亲还是每天都会骑车去看一下,她说:人老了,看一次少一次,而且他们喜欢我,看见我就很开心,一天不去就会站在路口等待……奶奶一辈子没看好母亲,但一直侍奉左右的却是母亲(因为父亲是最小的,又和父母同住)母亲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奶奶的无理,95岁的奶奶临终时终于对她翘起了大拇指。
让爱驻我家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小学一年五班刘犇
有家,才有欢笑;有家,才有幸福。
爸爸说:“要做个善良的人,家才会充满爱。
”妈妈说:“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就是我家的家风!这家风如同春雨,滋养着我的心田。
我生长在一个四口之家,家中最重要的是姥姥。
姥姥70多岁了,满头银发,满脸皱纹,体弱多病。
我的父母常常教育我:“要孝顺姥姥,要用心去照顾她,尽量满足姥姥的心愿。
”
姥姥爱吸烟,而且吸得十分凶。
妈妈劝她少吸些,她狠狠地责骂妈妈,弄得大家不愉快。
但妈妈一提到我,姥姥就会把烟熄灭,因此我一懂事,妈妈就让我来负责给姥姥发烟,每天早晨我就发一盒烟。
即使姥姥吸完这一盒想再要,我坚决不会给她,还要讲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
我太小,又是姥姥的大外孙,就算姥姥生气,自然不会朝我发火。
时间一长,姥姥吸烟明显减少了。
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
妈妈十分孝顺姥姥,也常常告诫我,和姥姥说话:态度要恭敬,语气要和善。
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哪有敬,哪来孝“?妈妈也常说:“孝顺孝顺,就是对父母的顺从。
”我爱我的父母,也孝顺他们。
可父母是大人,我这个小孩子怎样才能帮他们分忧呢?我从没有想过!直到最近,妈妈要去外地学习,需要很多天才能回来,妈妈郑重地将照顾姥姥的重任交给了我。
她说:儿子,你长大了,能帮助妈妈做事了!姥姥是妈妈最牵挂的人,妈妈不在时,你一定要像妈妈一样孝顺姥姥!”我欢喜地答应了。
妈妈不在家,我就像妈妈那样照顾姥姥,和她聊天,给她讲故事。
放学后,照顾姥姥
吃饭,睡觉。
有时为了让姥姥开心,我还和姥姥打扑克,让她赢点钱。
那些天,姥姥很开心,虽然也常念叨妈妈,但有我在,姥姥就不会害怕了。
我每晚和妈妈视频聊天,告诉她,我想她;还告诉她,姥姥很好,不用担心。
让妈妈安心出差,就是我最大的孝心。
做为儿子,我十分敬重我的父母。
妈妈孝顺她的妈妈,我就应传承这一家风,孝敬我的父母。
《弟子规》中讲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认真听从父母的教诲,我做错了事,父母责罚我,我也虚心接受。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最爱我的只有爸爸妈妈!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
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去公园锻炼,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我都在坚持着。
在晨练的人群中,小小的我倍受关注。
我在公园里跑步、跳绳、练武术——爸爸的脸上总是绽放着自豪的笑容!在特长班的训练中,我从不怕吃苦,也从不叫累。
爸爸说:“做大事者,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的每一分努力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一户一家风,这家风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它伴随了一代代人,也启迪了一代代人。
这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愿我们每个家庭都和谐美满,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