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4珍珠泉_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6.06 KB
- 文档页数:5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珍珠泉人教版(2019)一、导入新课师:激趣导入: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比如说我们资料袋中提到的西藏的羊八井热泉,附近雪山连绵起伏,银光闪闪,泉中却沸水翻滚,热气升腾。
河北的喷鱼泉,每年农历谷雨前后,泉口会随水喷出活蹦乱跳的鲜鱼。
台湾的水火泉更是让人惊叹不已,灰色的泉水从岩石缝里涌出后,流进一个小池里,立即翻滚如沸水,腾起三四尺高的浓烟,这时,只要点燃一根火柴抛向水中,就能冒起火焰来。
师:那大家知道我国的“三大名泉”指的是哪三大名泉吗?现在由老师告诉大家(出示图片)①济南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区,有天下第一泉之称,在略呈方形的泉池中,三股清泉自地下涌出,涌水量每秒达1.6立方米,水温常年在18摄氏度左右。
②无锡惠山泉:位于江苏无锡惠山寺附近,共两池,上池圆,下池方,故又称而泉,泉水质轻而味甘。
③杭州虎跑泉: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虎跑山虎跑寺中,清澈见底,甘冽醇厚,纯净无菌,以后对身体有保健作用。
这是我国闻名天下的三大泉,那我们今天随作者去他的家乡云南的珍珠泉欣赏一下珍珠泉的倩影。
板书:珍珠泉生:读课题二、品味词句、深入学习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师:请同学们打开书11页,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作者都写了珍珠泉的哪些内容?(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习课文。
)问:谁来说一说围绕珍珠泉都写了那些内容呢?生汇报:珍珠泉的位置;泉水、水泡,以及作者的喜爱。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师: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介绍珍珠泉的位置时是怎么叙述清楚的呢?我找2个同学读,其他的同学用你的铅笔画一画表示位置的词语。
生:村子前面;山包上;穿过山包;石板路尽头(师板书)师:正因为作者写了这些表示位置的词语,即便我们第一次去珍珠泉,听他这么一介绍,我们也能找到。
那好,我们都来读读一读第1自然段。
(齐读)(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师:同学们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了珍珠泉,快看,这就是珍珠泉(出示图片)(出示自学提示)默读2、3自然段,想一想我们来到珍珠泉,都看到了什么,用“—”划下来,并简单的标注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4珍珠泉人教版珍珠泉泉群,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有泉池21处(含失迷泉池2处),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观。
该泉群中属金代《名泉碑》着录的泉池10个:珍珠泉(北珍珠泉)、溪亭泉、散水泉、朱砂泉、芙蓉泉、濯缨泉(王府池)、知鱼泉、云楼泉(白云泉)、灰泉、刘氏泉。
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的1个:鱼池泉。
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着录的2个:泉、腾蛟泉。
其它为:小王府池、南芙蓉泉、太乙泉、平泉、沃泉、玉枕泉、神庭泉、起凤泉。
诸泉汇流成溪,然后分别注入濯缨湖、百花洲、大明湖,经小清河入渤海。
该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涌水量最小的一个。
据1973~1977年测量,泉水准均流量每日为1.26万立方米,最大为1.98万立方米,最小0.55万立方米。
北魏时,此地溪流纵横,依照古代风俗,每逢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消灾去忧,人们常在环曲的水渠旁流觞取饮,故隋唐以前,称流杯池。
《水经注》记载说:“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
”宋朝曾巩之别墅也曾在此,内建“名士轩”,以杜甫“济南名士多”诗句取名。
(一说曾巩“名士轩”建于今西公界雪泉处)元代,为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张荣的府第。
明代,英宗的次子朱见被封为德王,在这里建德王府。
清代,设驻为山东巡抚衙门。
民国后,又为省督军、督办公署和省政府驻所。
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地,俗称“珍珠泉大院”。
珍珠泉坐落在院前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大院内西侧,略成长方形,面积1240余平方米,深广清澈。
因旧城东南隅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该泉又称北珍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
泉池溢水标高26.28米。
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
正如清代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述:“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珍珠泉》教案(精选5篇)小学四年级语文《珍珠泉》教案1教学目标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
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构想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学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再通过练习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片。
收集有关泉水的资料。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泉水是从地下冒出的水,它是那么清澈,那么明净。
它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生命的泉水。
作者家乡有义演清泉,泉水不但又绿又深,而且谭底还会不断冒出一串串彩色的、像珍珠一样的水泡,乡亲们称它为“珍珠泉”。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听到的景象,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学习生字。
1、先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再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珍珠泉的神奇景象,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
2、对第一次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读读画出的有关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学生选择的句子进行组合,把选择同样语句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气浪读,讨论自己的体会。
有特殊见解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教师与他们交流。
(2)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反复诵读,教师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品位,随机教学生字“嵌”和“筛”。
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并通过读让其他同学听出你们的理解,听出你们的情感。
在指导朗读描写珍珠泉周围景物的语句时,启发强调“绿”字,和三个“那样”,读出珍珠泉的绿、深、清,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描写潭底冒水泡的句子,引导学生读的轻松一些,好像在夸奖活泼可爱的小孩,读好两个“照在”、一个“照在”和三个“!”,读出变化,突出作者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4珍珠泉人教版珍珠泉泉群,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有泉池21处(含失迷泉池2处),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观。
该泉群中属金代《名泉碑》着录的泉池10个:珍珠泉(北珍珠泉)、溪亭泉、散水泉、朱砂泉、芙蓉泉、濯缨泉(王府池)、知鱼泉、云楼泉(白云泉)、灰泉、刘氏泉。
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的1个:鱼池泉。
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着录的2泉、太乙泉、平泉、沃泉、玉枕泉、神庭泉、起凤泉。
诸泉汇流成溪,然后分别注入濯缨湖、百花洲、大明湖,经小清河入渤海。
该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涌水量最小的一个。
据1973~1977年测量,泉水准均流量每日为1.26万立方米,最大为1.98万立方米,最小0.55万立方米。
北魏时,此地溪流纵横,依照古代风俗,每逢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消灾去忧,人们常在环曲的水渠旁流觞取饮,故隋唐以前,称流杯池。
《水经注》记载说:“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
”宋朝曾巩之别墅也曾在此,内建“名士轩”,以杜甫“济南名士多”诗句取名。
(一说曾巩“名士轩”建于今西公界雪泉处)元代,为山东行尚书府。
清代,设驻为山东巡抚衙门。
民国后,又为省督军、督办公署和省政府驻所。
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地,俗称“珍珠泉大院”。
珍珠泉坐落在院前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大院内西侧,略成长方形,面积1240余平方米,深广清澈。
因旧城东南隅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该泉又称北珍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
泉池溢水标高26.28米。
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
正如清代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述:“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
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中描述说:“潆泓冲融,清澜百步,旁流带垣,通舟二里,鱼鸟荇藻,怡怡悦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珍珠泉》课文原文及赏析《珍珠泉》课文原文:我们的村子前面有一眼清泉,我们叫它“珍珠泉”。
泉水从地下石缝里涌出来,晶莹剔透,像一串串珍珠。
泉水顺着山势流下来,汇成了一条小溪。
溪水清澈见底,一条条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珍珠泉就被朝霞染成了粉红色。
中午,阳光照射在水面上,珍珠泉又变成了银白色。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泉水上,珍珠泉又变成了金黄色。
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最有趣的还是那晶莹的水泡了。
它们从泉底冒出来,一串一串的,像一串串珍珠。
那些水泡轻轻地浮在水面上,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又散开,好像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这就是我们村前的珍珠泉,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珍珠泉》课文赏析: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乡村中的一眼清泉——珍珠泉的美丽景象。
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富有想象力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然环境中。
首先,作者通过对泉水的直接描写,展现了其清澈、晶莹的特点。
用“一串串珍珠”比喻涌出的泉水,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作者巧妙地运用时间的变化,描绘了珍珠泉在不同时间段所呈现的不同色彩,如粉红色、银白色、金黄色等,使读者感受到珍珠泉的丰富多变和美丽动人。
再者,作者通过对水泡的描绘,赋予了珍珠泉生命力和趣味性。
水泡的冒出、聚集、散开,如同孩子们在玩耍,使得珍珠泉更加活泼可爱。
最后,课文以珍珠泉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作为结尾,强调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总的来说,《珍珠泉》这篇课文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形象的描绘,成功地展现了乡村自然景观的魅力,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
部编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珍珠泉
吴然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
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
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
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
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
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
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
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
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珍珠泉》课文
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
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
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
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
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
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
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
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
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
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
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
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
《珍珠泉》同步作文训练素材《珍珠泉》同步作文训练素材写景作文借鉴素材海海还是安安静静的,好像睡着了一样,没有风,也没有浪,海水已经凝固了,好像一块厚厚的玻璃,平躺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浩瀚无边的湛蓝的海洋,一道道波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
那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猗。
从高处看,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而有时,海水就在你的脚边,轻轻絮语。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树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海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
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
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
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人在山顶,你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时的山正默默无闻地向你展示,不远处它的伙伴比它更壮观。
人在山谷,常会感叹山高不可攀,而此时的山却悄然无声向你披露,很多人正从它的峰头悠然而下。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
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
我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读了千万年而永远读之不完。
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
《珍珠泉》课文内容珍珠泉课文内容和原文我们村子前面的小山包,远远看去真像一个绿色的大绒团。
山包上,树很密,草很深,花很多。
一条石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穿过小山包的密林。
石板小路的尽头,有一眼清泉,叫“珍珠泉”。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
周围镶嵌着不大整齐的石头,石头上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
你要是踩上去,准会滑倒。
那绿得没有一点儿杂色的蕨草,那悄悄地开放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的。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可惜没有鱼,是水太清太凉的缘故吧?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头上。
水面和潭底,金色的光斑和银色的光斑交错着;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多像一串一串彩色的珍珠啊!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不用说我是多么喜欢珍珠泉了。
我很想知道,它哪来这么多冒不完的水泡?在小河断流的时候,在村里的井水干涸的时候,它还是不停地冒着水泡。
难道是有许乡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儿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挑着阿爸给我做的小桶,来到珍珠泉边,我都这么想。
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珍珠泉课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朗读课文,思考;为汗么叫“珍珠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全班交流关于泉水的资料2、板书课题: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泉水,各有特点,令人惊叹,那么珍珠泉有什么恃点呢?二、自读讨论,朗读体会。
《珍珠泉》同步作文训练素材写景作文借鉴素材海海还是安安静静的,好像睡着了一样,没有风,也没有浪,海水已经凝固了,好像一块厚厚的玻璃,平躺在那儿,一动也不动。
浩瀚无边的湛蓝的海洋,一道道波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
那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猗。
从高处看,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而有时,海水就在你的脚边,轻轻絮语。
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树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海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
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
正所谓: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跃看着大海,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
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海水涨潮了,海水中的波浪一个连着一个向岸边涌来。
有的升上来,像一座座滚滚动的小山;有的撞了海边的礁石上,溅起好几米高的浪花,发出“哗。
哗。
”的美妙声音!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山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
朦胧的远山,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
就像是几笔淡墨,抹在蓝色的天边。
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
山豪迈,山也俊秀。
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珍珠泉_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4珍珠泉人教版(2019)一、导入新课师:激趣导入:同学们,我国有许多神奇的泉水,比如说我们资料袋中提到的西藏的羊八井热泉,附近雪山连绵起伏,银光闪闪,泉中却沸水翻滚,热气升腾。
河北的喷鱼泉,每年农历谷雨前后,泉口会随水喷出活蹦乱跳的鲜鱼。
台湾的水火泉更是让人惊叹不已,灰色的泉水从岩石缝里涌出后,流进一个小池里,立即翻滚如沸水,腾起三四尺高的浓烟,这时,只要点燃一根火柴抛向水中,就能冒起火焰来。
师:那大家知道我国的“三大名泉”指的是哪三大名泉吗?现在由老师告诉大家(出示图片)①济南趵突泉:位于济南市区,有天下第一泉之称,在略呈方形的泉池中,三股清泉自地下涌出,涌水量每秒达1.6立方米,水温常年在18摄氏度左右。
②无锡惠山泉:位于江苏无锡惠山寺附近,共两池,上池圆,下池方,故又称而泉,泉水质轻而味甘。
③杭州虎跑泉:在浙江省杭州市西南虎跑山虎跑寺中,清澈见底,甘冽醇厚,纯净无菌,以后对身体有保健作用。
这是我国闻名天下的三大泉,那我们今天随作者去他的家乡云南的珍珠泉欣赏一下珍珠泉的倩影。
板书:珍珠泉么,用“—”划下来,并简单的标注一下自己的感受。
师:谁来说一说来到珍珠泉我们都看到了什么?生:石头、青苔、蕨草、花朵、水绿、水清、水深、水泡。
师:同学们找得很好,作者按着顺序先写了泉水的(板书周围)你喜欢泉水周围的什么呢?生:我喜欢深绿的泉水和石头青苔。
(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
周围镶嵌着高低错落的石头,上面长着一层黑里透绿的青苔。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这些词语中重读了,(出示课件)同学们都来读一读。
你喜欢什么样的石头什么样的青苔?作者说泉水的周围“镶嵌”着高低错落的石头,如果我给它换成“砌着”好不好?你们都来读一读。
生:理解“镶嵌”的含义。
(再读原句)师:除了高低错落的石头、黑里透绿的青苔,你还喜欢什么?生:厥草、花朵。
师:正因为珍珠泉周围有石头、青苔、蕨草、花朵作者才说是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四年级上语文补充素材-14珍珠泉人教版珍珠泉泉群,位于旧城中心的曲水亭街、芙蓉街、东更道街、院前街之间,有泉池21处(含失迷泉池2处),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景观。
该泉群中属金代《名泉碑》着录的泉池10个:珍珠泉(北珍珠泉)、溪亭泉、散水泉、朱砂泉、芙蓉泉、濯缨泉(王府池)、知鱼泉、云楼泉(白云泉)、灰泉、刘氏泉。
明代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的1个:鱼池泉。
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着录的2个:泉、腾蛟泉。
其它为:小王府池、南芙蓉泉、太乙泉、平泉、沃泉、玉枕泉、神庭泉、起凤泉。
诸泉汇流成溪,然后分别注入濯缨湖、百花洲、大明湖,经小清河入渤海。
该泉群是城区四大泉群中涌水量最小的一个。
据1973~1977年测量,泉水准均流量每日为1.26万立方米,最大为1.98万立方米,最小0.55万立方米。
北魏时,此地溪流纵横,依照古代风俗,每逢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消灾去忧,人们常在环曲的水渠旁流觞取饮,故隋唐以前,称流杯池。
《水经注》记载说:“历祠下,泉源竞发,其水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
”宋朝曾巩之别墅也曾在此,内建“名士轩”,以杜甫“济南名士多”诗句取名。
(一说曾巩“名士轩”建于今西公界雪泉处)元代,为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张荣的府第。
明代,英宗的次子朱见被封为德王,在这里建德王府。
清代,设驻为山东巡抚衙门。
民国后,又为省督军、督办公署和省政府驻所。
现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地,俗称“珍珠泉大院”。
珍珠泉坐落在院前街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大院内西侧,略成长方形,面积1240余平方米,深广清澈。
因旧城东南隅护城河中有南珍珠泉,所以该泉又称北珍珠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
泉池溢水标高26.28米。
池中泉眼甚多,串串银色水泡自水底翻涌而上,日光相映,如泻万斛珠玑。
正如清代人王昶在《游珍珠泉记》中所述:“依栏瞩之,泉从沙际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
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玑,皆自底以达于面。
瑟瑟然,累累然。
”珍珠泉气势颇大,清人王运在《珍珠泉铭序》中描述说:“潆泓冲融,清澜百步,旁流带垣,通舟二里,鱼鸟荇藻,怡怡悦性。
”珍珠泉泉水由玉带河北流进濯缨湖,经百花洲注入大明湖。
根据钻探得知,珍珠泉一带的地质情况是:最上面为11米厚的第四系粘土砾石层,其下为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这泉水即从白云质石灰岩中涌出。
珍珠泉自古以来颇负盛名,历代多有文人题咏。
金朝的雷渊,明朝的晏璧、边贡、李攀龙,清朝的蒲松龄等文人,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阴历正月十六日,清圣祖玄烨南巡经过济南,御览珍珠泉后,也赋《观珍珠泉》诗一首,并题“作霖”二字(已失传)。
干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四日,清高宗弘历题《珍珠泉》诗一首,刻碑立于泉北岸,至今尚存。
1980年,对泉池进行整修。
池岸以青石砌垒,四周铁护栏改饰以汉白玉雕刻石栏。
池内水中偏东立石碑一方,上刻泉名“珍珠泉”,字涂朱红色,为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1980年书。
南岸,1983年建一水榭,造型优美,如展翅大鹏。
榭内悬匾额“浮玑”,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予昂1983年题书。
池内荇藻浮动,锦鳞戏游;泉周植以花木,妖娆多姿。
泉在珍珠泉东约30米处,呈方形,长宽各1.45米,深2.5米,由块石砌垒。
清道光《济南府志》有载,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记》。
该泉出现于清朝。
康熙七年(1668年),于巡抚大堂西北侧掘土,深至二尺时,有泉水涌出,复凿二尺,其水增大数倍。
之后砌岸,蓄濯缨泉(1983年)养锦鱼百尾之多。
山东巡抚刘芳躅(字增美)见状,欢喜异常,便请著名诗人朱彝尊命名。
朱以《尔雅·释水》中“水自河出为,济为”之意,起名为泉”。
过去认为济南泉水为济水的潜流,故其名含有济水溢出之泉的意思。
1951年秋,该泉重新修葺,并建以石栏。
泉壁篆体“泉”二字,为山东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书法家王讷(字墨仙)书写。
濯缨泉(王府池) 在王府池子街中段路西。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
取《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之意命名。
清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山水二》载:“濯缨泉称湖,前在德王宫内,今在院署西墙外百余步,俗称王府池,围圆四十余丈,由地沟北流,穿民居,出起凤桥下,至院后会珍珠泉水,经百花、鹊华两桥入大明湖。
”昔日,池中有一沙渚,当地人多于此捞鱼虾,故名“捞虾渚”。
清初山东巡抚李树德于沙渚中央建亭,人称“王府池新亭”。
其亭造型玲珑,彩绘秀美,栏杆精雕,多饰“亚”字图样。
亭周绕以回廊,廊接虹桥,景象万千。
由于这里景色秀丽,世人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喻称之。
解放前亭废,水面亦缩小。
现泉池长30米,宽19米,池岸石砌。
盛水期水势甚佳,色洁如璧,水涌似珠,纷纷扬扬,撒满泉池。
东西池岸民居错落,南北岸边杨柳婆娑。
树丛之间,藤架遮荫,下设石桌石凳,暑天,附近居民常于此乘凉、品茗。
芙蓉泉在芙蓉街69号院内。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
泉池长方形,青石叠砌。
水的流向分为两支:一支流入原府文庙泮池,再折东汇入百花洲;另一支于文庙西流,经原贡院内华笔池、凤翥池注入大明湖。
金、元时,附近建有“姜家亭”。
明中期后,右史许邦才建瞻太楼。
清前期,芙蓉泉在韩观察宅内,韩家于此建“芙蓉馆”。
清诗人董芸曾寄迹于此,并赋《芙蓉泉寓舍》诗:“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
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明末清初,从芙蓉泉到泮池一段溪流,经疏浚称“梯云溪”。
溪上架桥,颜额“青云”。
又建牌坊,额题“腾蛟起凤”。
“梯云”、“青云”、“腾蛟起凤”,都是为府学秀才们命名的,以寓其前程腾达。
清康熙初年,景色渐衰,梯云溪改为暗沟,上铺青石,桥坊皆毁,仅存泉池。
现水势尚佳。
散水泉在珍珠泉东,清巡抚院署大堂东南侧。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
呈方形,长宽各1.6米,深2米,水清。
1981年重新修建,上建石栏,南石壁外刻有“散水泉”三字,为李予昂题。
溪亭泉又名王氏溪亭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着录。
在珍珠泉东8米处的假山下,呈长方形,以自然石砌岸。
因附近溪水潺、亭阁翼然的园林景物而得名。
1980年重建,山石上刻书法家王讷所题“溪亭泉”三字。
灰泉位于濯缨泉(王府池)西北隅。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
为方形水池,水盛时尚涌流。
因盛水季节湮于王府池中,故有人亦称之为王府池或濯缨湖。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濯缨湖,在城内倚北,合珍珠泉、散水泉、濯缨泉、朱砂泉汇为湖,周广数亩。
本曰灰泉,元人改今名(濯缨湖)。
”知鱼泉名列金《名泉碑》。
明《七十二泉诗》亦着录,称“知鱼池泉”。
位于王府池子街6号院内。
原为官宦府邸中的泉子。
《续修历城县志》中李图《知鱼泉》诗称:“旧闻开府邸,中有知鱼泉。
不见众生处,赤过百年。
”朱砂泉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记》着录。
位于芙蓉街94号院内。
泉池长方形,由块石砌垒,盛水季节水清,注入王府池中。
1994年被覆于水泥地下。
刘氏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着录。
位于曲水亭街南头,西更道街北端路西。
已覆于河东岸石壁下,雨季尚有细流自石壁隙中渗出。
云楼泉(白云泉) 名列金《名泉碑》,称“云楼泉”。
明刘敕《历乘》称“白云泉”。
清郝植恭以“白云”之名列入《七十二泉记》。
位于刘氏泉南,西更道街4号院内。
泉池井形,水清。
腾蛟泉在王府池子街北端路东。
清《七十二泉记》着录。
泉池呈长方形,盛水期有水。
东墙嵌清道光八年(1828年)举人、历城人李齑于丁卯年(1867年?)题写的“腾蛟泉”刻石。
小王府池又称老王府池子,位于王府池子街37号门前。
池呈长方形,以碎石砌岸。
南芙蓉泉位于芙蓉街132号院内。
呈方井形,池壁砖砌,原有砖刻泉名。
常年不涸,水位不受季节影响,人称“神泉”。
太乙泉位于小王府池东侧。
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有载。
泉池以砖砌成圆形,直径0.8米,深1米,水旺盛,原为群众饮用水。
后将泉池覆盖,于上建小房。
平泉位于平泉胡同(金菊巷1号旁门内),水清,常年不干。
神庭泉在王府池子街41号院内,方井形。
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组织泉水调查时拟名。
玉枕泉在王府池子街39号院内,长方池形。
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
起凤泉在起凤桥街9号院内,长方池形。
原无名,1994年市建委调查时拟名。
沃泉在珍珠泉北。
民国《济南名胜古迹辑略》有载。
已失迷。
鱼池泉明晏璧《七十二泉诗》着录,称其在“姜家亭畔”,因池中蓄养大量锦鱼而得名。
据元于钦《齐乘》载,姜家亭在城内芙蓉泉附近。
另,清道光《济南府志》载:“鱼池泉,在汪家亭内。
”岁月迁延,物名多变,如今,鱼池泉址在何处,或即为今何泉,已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