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第三章-1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42
第三章形式理论3.1希耳伯特(Hilbert )空间在上两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简单量子体系的一些有趣的特性。
其中有些是特定势能的“偶然”特点(例如:谐振子能级间隔的均匀分布),但是另外一些是普遍的,给它们一个彻底的一劳永逸的证明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不确定原理和定态正交性)。
本章的目的是在一个更有力的形式上重新讨论我们的理论。
从重新讨论的角度来讲,本章没有很多完全是新的内容,其基本思想是对我们已在特定情况中的发现做更清晰的了解。
波函数和算符是量子理论的两块基石。
体系的状态用波函数表示,可观察量用算符表示。
数学上讲,波函数满足抽象矢量的定义条件,算符作为线性变换作用于矢量之上。
因此,量子力学的自然语言是线性代数。
1但是我估计它并非是一个你可以很快熟悉的形式。
在N 维空间中,可以简单地用对应于N 个正交归一基矢的分量,{}n a ,的一个N 行列矩阵表示一个矢量α,即:12.N a aa α⎛⎫ ⎪ ⎪→= ⎪ ⎪⎝⎭a [3.1]两个矢量的内积(三维空间标量积的推广)αβ是一个复数,***1122.N N a b a b a b αβ=++ [3.2]线性变换T 用矩阵(相应指定的基矢)表示,通过普通的矩阵乘法规则作用于矢量上(得到新的矢量):11112121222212.N N N N NN N a t t t t t t a T t t t a βα⎛⎫⎛⎫ ⎪ ⎪ ⎪ ⎪=→== ⎪ ⎪ ⎪ ⎪⎝⎭⎝⎭b Ta [3.3] 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我们遇到的“矢量”是函数(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存在于无穷维空间中,对于它们,用N 行列矩阵/矩阵的方法有点笨拙,以及在有限维下有很好行为的矩阵乘法可能存在问题。
(其理由是,尽管3.2式的有限求和总是存在的,而对于无限求和或积分可能不收敛,在这种情况下内积将不存在,那么涉及到内积的任何论述都有疑问。
)因此,即使对大多数的术语和符号比较熟悉,仍要十分谨慎。
所有x 的函数的集合构成了一个矢量空间,但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它太大了。
第三章一维定态问题3.1)设粒子处在二维无限深势阱中,⎩⎨⎧∞<<<<=其余区域,0,0 ,0),(b y a x y x V 求粒子的能量本征值和本征波函数。
如b a = ,能级的简并度如何?解:能量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为mE yx n n 222π =)(2222b n a n yx +,2,1, ,sinsin2==y x y x n n n n byn axn abyxππψ若b a =,则 )(222222y x n n n n maE yx +=π ay n a x n a y x nn yxππψsin sin 2= 这时,若y x n n =,则能级不简并;若y x n n ≠,则能级一般是二度简并的(有偶然简并情况,如5,10==y x n n 与2,11''==y x n n )3.2)设粒子限制在矩形匣子中运动,即⎩⎨⎧∞<<<<<<=其余区域 ,0,0,0 ,0),,(c z b y a x z y x V 求粒子的能量本征值和本征波函数。
如c b a ==,讨论能级的简并度。
解:能量本征值和本征波函数为)(222222222cn b n an m n n n E z yxzy x ++=π ,,3,2,1,, ,sin sin sin 8==z y x z y x n n n c z n b y n a x n abc n n n zy x πππψ当c b a ==时,)(2222222z y x n n n man n n E z y x ++=π ay n a y n a x n a n n n z y x z y x πππψsinsin sin 223⎪⎭⎫ ⎝⎛= z y x n n n ==时,能级不简并;z y x n n n ,,三者中有二者相等,而第三者不等时,能级一般为三重简并的。
第三章 量子体系的力学量本章讨论在量子力学中如何描述力学量的问题。
它是量子力学的重点之一,对初学者而言,开始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应注意习题训练。
3.1 力学量的平均值公式 力学量用算符表示~算符进入量子力学一、坐标的平均值⎰⎰⎰∞∞-∞∞-∞∞-==>=<r d r r d r r d t r w r r 3*323),(ψψψ分量: ⎰∞∞->=<r d t r x t r x n n3*),(),(ψψ问题:能否用),(t rψ导出其他力学量的平均值?二、动量的平均值⎰⎰⎰∞∞-∞∞-∞∞-==>=<p d t p C p t p C p d t p C p p d t p w p p3*323),(),(),(),(我们希望直接用),(t r ψ写出><p(注意r d t r p p 32),(⎰>≠<ψ~2),(t r ψ不是p的几率)。
以x 分量为例:⎰∞∞->=<p d t p C p t p C p x x3*),(),(将 r d e t r t p C r p i⎰∞∞-⋅-=323),()2(1),(ψπ 代入,有⎰⎰⎰∞∞-⋅-∞∞-⋅>=<pd r de t r p r d e t r p r p i x r p i x3/3/233*23]}),()2(1[]),()2(1[{/ψπψπ ⎰⎰⎰-⋅=])2(1)[,(),(3)(3//3*3/p d ep t r r d t r r d r r p i xπψψ计算[…]有)()()2(1[...]/33)(3/r r x i p d e x i r r p i-∂∂-=∂∂-=⎰∞∞--⋅δπ 于是 ⎰⎰∞∞-∞∞--∂∂->=<)(),())(,(/3//3*3r r t r r d x i t r r d p x δψψ),())(,(*3t r xi t r r d ψψ⎰∞∞-∂∂-=。
第三章 算符和力学量算符3.1 算符概述设某种运算把函数u 变为函数v ,用算符表示为:ˆFuv =(3.1-1)ˆF 称为算符。
u 与v 中的变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例如,11du v dx=,22xu v =,3v =(,)x t ϕ∞-∞,(,)x i p x hx edx C p t -=,则ddx ,x dx ∞-∞,x ip x he-⋅都是算符。
1.算符的一般运算(1)算符的相等:对于任意函数u ,若ˆˆFuGu =,则ˆˆG F =。
(2)算符的相加:对于任意函数u ,若ˆˆˆFuGu Mu +=,则ˆˆˆM F G =+。
算符的相加满足交换律。
(3)算符的相乘:对于任意函数u ,若ˆˆˆFFu Mu =,则ˆˆˆM GF =。
算符的相乘一般不满足交换律。
如果ˆˆˆˆFGGF =,则称ˆF 与ˆG 对易。
2.几种特殊算符 (1)单位算符对于任意涵数u ,若ˆIu=u ,则称ˆI 为单位算符。
ˆI 与1是等价的。
(2)线性算符对于任意函数u 与v ,若**1212ˆˆˆ()F C u C v C Fu C Fv +=+,则称ˆF 为反线性算符。
(3)逆算符对于任意函数u ,若ˆˆˆˆFGuGFu u ==则称ˆF 与ˆG 互为逆算符。
即1ˆˆG F -=,111ˆˆˆˆˆˆ,1FG FF F F ---===。
并非所有的算符都有逆算符,例如把零作为算符时,称之为零算符,零算符就没有逆算符。
对于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ˆ()()Fux af x =,其中ˆF 为ddx与函数构成的线性算符,a 为常数。
其解u 可表示为对应齐次方程的通解u 。
与非齐次方程的特解υ之和,即0u u v =+。
因0ˆ0Fu =,所以不存在1ˆF -使100ˆˆF Fu u -=。
一般说来,在特解υ中应允许含有对应齐次方程的通解成分,但如果当a=0时,υ=0,则υ中将不含对应齐次方程的通解成分,这时存在1ˆF-使11ˆˆˆˆF Fv FF v v --==,从而由ˆFv af =得:1ˆF af υ-=。
第三章一维定态问题第三章 目 录§3.1一般性质 (3)(1)定理1:一维运动的分立能级(束缚态),一般是不简并的 (3)(2)不同的分立能级的波函数是正交的。
(4)(3)振荡定理 (5)(4)在无穷大位势处的边条件 (5)§3.2阶梯位势 (6)§3.3位垒穿透 (9)(1) E<V 0 (9)(2) 0V E > (11)(3)结果讨论 (11)§3.4方位阱穿透 (11)§3.5一维无限深方位阱 (12)(1)能量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12)(2)结果讨论 .................................. 13 §3.6宇称,一维有限深方势阱,双 δ位势 .. (14)(1)宇称 (14)(2)有限对称方位阱 (15)(3) 求粒子在双δ位阱中运动 (18)§3.7束缚能级与反射振幅极点的关系 (21)(1) 半壁δ位阱的散射 (21)(2)有限深方位阱 (23)§3.8 一维谐振子的代数解法 (23)(1)能量本征值 (24)(2) 能量本征函数 (26)(3)讨论和结论 (28)§3.9 相干态 (30)(1) 湮灭算符 aˆ 的本征态 .................... 30 (2) 相干态的性质 .. (31)第三章 一维定态问题现将所学得的原理和方程应用于最简单的问题:一维、不显含时间的位势,即一维定态问题。
当 )r (V )t ,r (V =则薛定谔方程 )t ,r ()p ˆ,r (H ˆ)t ,r (ti ψ=ψ∂∂ 有特解 /iEt E E e )r (u )t ,r (-=ϕ而 )r (u E 满足 )r (Eu )r (u )p ˆ,r (HˆE E = 事实上,当)r (V 有一定性质时,如)Z (V )y (V )x (V )r (V ++=或)r (V )r (V =时,三维问题可化为一维问题处理,所以一维问题是解决三维问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