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与禅宗
- 格式:docx
- 大小:24.02 KB
- 文档页数:7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这一蕴含着深厚禅意的艺术形式,源于古代,流传至今。
它不仅是一种品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茶道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茶道起源于中国的唐朝,当时茶文化盛行。
日本僧侣将茶道带回国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修行方式。
据传,日本茶道最初由僧侣们在寺庙中修行时使用,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社交活动。
茶道的发展历程,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
公元8世纪,日本僧侣最澄赴中国学习佛法,带回茶叶。
这是日本茶道的萌芽。
到了10世纪,茶道逐渐成为贵族间的一种娱乐方式。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两位重要的人物:千利休和茶道十三则。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他认为,茶道是一种追求和谐、尊重他人、清静无欲的生活态度。
千利休提倡的茶道风格,强调茶室、茶具、茶道动作的简洁与朴素,使得茶道成为一种雅致的生活艺术。
茶道十三则是千利休的弟子所编写的茶道规则,它详细阐述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方法。
茶道十三则包括“心静”、“谦恭”、“诚信”、“和谐”等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被茶道爱好者所遵循。
15世纪,茶道逐渐从贵族阶层走向民间。
茶道大师武野绍鸥将茶道推广至一般民众,使得茶道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
武野绍鸥提倡“茶室即道场”,认为茶室是修行的地方,人们在茶室中可以放下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平静。
16世纪,茶道大师千利休的弟子一休宗悦将茶道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休宗悦提倡“茶禅一味”,认为茶道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主张通过品茶来修炼心性,达到禅宗的境界。
一休宗悦的茶道思想,使得茶道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在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位。
茶道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信仰。
茶道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记录了日本社会的变迁。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茶道中的“一期一会”,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
在这一瞬间,人们放下世俗的纷扰,回归心灵的宁静。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佛教对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不少的得道高僧是品茶、制茶大师,他们在茗茶的芳香之中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公元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
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
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
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
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
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
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
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
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
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
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
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源于我国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日本,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茶艺文化,更是日本禅宗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
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茶道禅意逐渐发展,成为了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禅意的发展,始于禅宗传入日本。
公元9世纪,禅宗传入日本,逐渐在日本佛教界崭露头角。
此时,茶道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茶文化在日本民间已经悄然兴起。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使得茶道禅意开始萌芽。
茶道禅意的发展,离不开日本茶圣千利休的贡献。
千利休(1420-1502),是日本茶道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千利休禅风”。
他主张“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强调在茶道中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在千利休的倡导下,茶道禅意逐渐成熟。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与日本武士道精神密切相关。
在日本封建时代,武士阶层崇尚武艺、礼仪、道德。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武士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途径。
茶道禅意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受到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
日本美学追求“侘寂”,即朴素、自然、简朴之美。
茶道禅意正是这一美学观念在茶艺中的体现。
茶道讲究“侘寂”,追求茶室、茶具、茶道的朴素与自然,使人们在品茗过程中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表现在对茶道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从千利休的“侘寂”茶道,到日本茶道流派的形成,茶道禅意不断发展。
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道风格,如“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等,它们在茶道禅意的发展中各具特色。
茶道禅意的发展,还体现在茶道在日本的普及与传承。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本,茶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道禅意通过茶道师们的传承,代代相传,使得茶道文化在日本得以延续。
总之,日本茶道禅意的发展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它源于禅宗文化,受到武士道精神、日本美学观念的影响,经过千利休等茶道大师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禅意。
茶道禅意的发展,使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感受生命的真谛。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
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
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
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
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
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
茶道由此发展而来。
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
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
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密不可分关系日本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与禅宗密不可分。
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的中国唐朝,当时茶叶作为一种药草被传入日本。
然而,茶道的真正发展和繁荣是在禅宗的影响下。
禅宗的精神和茶道的理念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
禅宗是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和觉醒的佛教传统。
它强调冥想和内省的修行,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
茶道则是通过泡茶和品味茶的过程,让人们能够体验到禅宗的精神境界。
茶道注重细节和仪式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茶道的仪式中,一切都被精心准备和布置。
从准备茶具、烧开水、泡茶,到品味茶汤和欣赏茶碗的纹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注和细致的心思。
这种专注力和细致的态度正是禅宗修行的一部分。
通过茶道的仪式,人们可以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体验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茶道的核心理念是“一期一会”,意味着每一次的茶道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理念与禅宗的“此时此地”的观念相契合。
在茶道的仪式中,人们必须全神贯注地参与,完全投入到当下的一刻中。
这种专注和投入的态度正是禅宗修行的核心要素。
通过茶道的仪式,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和当下意识,学会珍惜每一个瞬间,感受生活的美好。
茶道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和敬清寂”,意味着和谐、敬意和清净。
这个概念与禅宗的“清净心”相呼应。
茶道强调礼仪和尊重,人们在茶道的仪式中要以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通过茶道的修行,人们可以培养谦虚、尊重和自律的品质,进而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除了禅宗的影响,茶道还融合了其他文化元素。
茶道的茶室通常建在自然环境中,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茶道的艺术也受到了日本传统艺术的影响,如花道和书道。
茶道的茶具和茶碗也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日本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总而言之,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密不可分关系是茶道文化独特魅力的源泉。
茶道通过仪式和泡茶的过程,让人们体验到禅宗的精神境界,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有哪些日本的茶道文化与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就让店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欢迎阅读。
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的第十五代传人、里千家流派家元千宗室先生在其所著《“茶经”于日本茶道史上的意义》一书中指出:“中国的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头,被后世尊为‘茶圣’的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日两国人所共奉之最早和最高的经典著作。
不仅日本的茶种、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而且中国的文人、僧侣于饮茶时所形成的‘他界观念的意境’,那种对幽洁、高远情趣的体味和追求.也提供了日本茶道精神的原型。
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均对日本茶道的理念和世界观有深刻影响。
”“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
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
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联系:“世代相传”的茶道精神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到千利休,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
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全国并走向海外。
可以说,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且又与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结合起来,在“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的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
今天仍继续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在日本,茶道组织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女性。
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延续数百年而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盛。
就是因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
武心波先生在《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会制度。
:从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
但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专指有某种特定技艺者的家族或家庭。
日本茶道与禅的联系日本茶道被称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是因为将禅导入了茶道的精神世界,茶与禅二者密不可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与禅的联系,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与禅的联系在日本文化中,茶文化占有极大比例,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茶道。
而禅宗的思想是茶道的主流。
禅宗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对事物的纯化。
这种纯化,在禅宗那里是靠对终极实在的把握来完成的,在茶道那里是靠以茶室内的吃茶为代表的生活艺术而实现的,茶道具有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美。
茶在镰仓时代以前就为日本人所知。
不过,促使茶更广泛传播的确是荣西禅师,他从中国带回茶种又把它种在禅寺院内。
据说这位禅师还写了一本关于自己种茶的书《吃茶养生记》,并把这书连同茶一起献给了当时多病的将军源实朝。
荣西可以说是日本种茶的鼻祖。
他当时就认为茶有药效,能治多种疾病。
他在中国禅院时肯定看到过茶的仪式,不过,在他的书中没有提及。
所谓吃茶的仪式,就是在禅院中用茶款待客人,或者请院中的僧人一起吃茶。
将这种吃茶的仪式带到日本的是比荣西大师晚半个世纪的大应国师。
大应之后,又有数名禅僧成为茶道的师匠,最有名的是一休和尚。
一休又把吃茶的仪式传给弟子村田珠光,他大大发展了吃茶的礼仪,并成功地将日本人的情趣融入其中,成为茶道的创始者,又经他把茶道教给当时艺术的庇护者足利义政将军,最后绍鸥等人完善,经千利休的改造,终于形成今日的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喝茶,品茗,而是具有一整套的严格程序和规则。
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均在茶室中进行。
正规茶室多起有“XX庵”的雅号。
茶室面积大小不等。
以“四叠半”(约合九平方米)大的茶室居多,小于四叠半的称“小间”,大于四叠半的称“广间”。
茶室的构造与陈设,基本上都是中间设有陶制炭炉和茶釜,炉前摆放着茶碗和各种用具,周围设主、宾席位以及供主人小憩用的床等。
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用竹制茶匙按一定动作将茶碗中的茶搅成泡沫状),然后依次献给宾客。
日本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世代相传”的茶道精神从村田珠光到武野绍鸥再到千利休,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
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发扬光大,普及全国并走向海外。
可以说,日本茶道世代相传,数百年长盛不衰,而且又与能乐、俳句、水墨画、庭园艺术等结合起来,在“茶禅一味”与“和敬清寂”的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一门综合的文化艺术。
今天仍继续支配着日本人的文化生活。
在日本,茶道组织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国,研习茶道的人数以万计,其中大多数为女性。
在京都,你不应问女性“您是否学习茶道”,而应问“您学习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延续数百年而不衰,并且发展势头越来越盛。
就是因为在日本茶道界采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
武心波先生在《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指出“家元制是日本特有的社会制度。
:从字面上理解,家元即‘家之根本’。
但这里的‘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而是专指有某种特定技艺者的家族或家庭。
家元是指那些在传统技艺领域里负责传承正统技艺、管理一个流派事务、发放有关该流派技艺许可证、处于本家地位的家庭或家族。
以这样的家庭或家族为首,常常可以繁衍出一个庞大的组织。
”在这种家元制度的支配下。
各茶道流派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的组织,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组织不断涌现。
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传、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
这种在技艺界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不断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传的精神追求。
“茶禅一味”的思想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禅僧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于中国寺院。
在茶道大师千利休之前创立“草庵茶汤”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参禅而受禅旨印可。
村田珠光从日本高僧一休宗纯那里得到中国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的一张墨迹,这一墨迹是与“茶禅一味”有密切关系的茶道界的宝物,后来成为茶与禅结合的最初标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迹挂在茶室的壁龛里,人们走进茶室,都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的传承茶道是东方文化中独特而精致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个深深融入生活中的艺术。
在东亚地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茶道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传承的不同特点与发展。
一、茶道的起源茶道在日本和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种植与制作技艺由中国最早发展起来。
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茶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
而随着唐朝文化的传入,日本开始接受中国的茶道文化。
二、日本茶道的传承与发展1. 由禅宗影响日本茶道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深厚的禅宗影响。
禅宗强调内心的专注与平静,茶道被视为一种修行的方式,用于培养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茶道的核心在于道具的精致与精神的追求,强调“一杯茶、一味心”。
正因为如此,日本茶道追求完美的器具,精确的动作和仪式,以达到与自然、内心的和谐。
2. 强调礼仪与和谐日本茶道注重礼仪与和谐。
从进入茶室开始,每一步都是精确的仪式,以显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照顾。
在茶道中,主持茶会的人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以确保所有的仪式和动作都是符合规范的。
通过茶道,人们学习尊重和珍视他人,培养互助与合作的精神。
三、中国茶道的传承与发展1. 追求自然与淡泊中国茶道的传承更加强调自然与淡泊。
中国的茶道注重自然的状态和品味,更注重茶的本质和茶人的智慧。
茶道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在品茗过程中,强调与茶自然亲近,借助自然环境与心灵沟通。
中国茶道追求淡泊的生活态度,倡导人们舒适自在地品味茶叶,领悟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美。
2. 清明与简约中国茶道追求简约与清明,注重茶具的朴实和茶具的含意。
在中国茶道中,茶具的选择和茶具的摆放都需要精心地考虑,以体现主人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简约的茶具和茶具的摆放,中国茶道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自然的氛围,使人们感受到茶的韵味和茶道的美感。
结语无论是日本茶道还是中国茶道,都是传承了数百年的文化遗产。
它们在传承过程中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与风格。
日本茶道的茶与禅精神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
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
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
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
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行并行的关系。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
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
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
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
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一)和敬清寂;(二)一期一会;(三)独坐观念。
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
“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
井伊说: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
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
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
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汤一会集》。
面对茶壶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实感。
日本茶道与禅的关系从日本佛教与茶道的关系而言,无疑就是禅宗所遵从的禅之一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与禅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与禅的关系在茶道中,即使是行走也有严格的规矩。
有人说,日本茶道是从规范逐步到心灵内部的就一般概念上的人来说,它是有相、有肉、有精神活动的。
但在禅来看,这种有相的人不是真实的人。
否定这有相的人,脱却了一切有形束缚的无相的人才是真实的人。
真实的人也被称作无相的人,自觉了的无相的自己是真实的自己,即脱离了一切形状的自己、否定了一切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但这个真实的自己又不是什么自己以外的别的东西,自觉了的自己仍是原型的自己,不过是成为一个自由了的自己。
这个自由了的自己甚至获得了生死的自由,毋宁说是抛弃了生死之有形的束缚。
生死对于有相的人是成立的,而对于无相的人是不成立的,从一个有相的人变成一个无相的人,即是禅修炼身心的目的。
禅提出“佛祖共杀”,这在佛教里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这里的“佛”指释迦,“祖”指达摩,禅认为佛只是一种了悟的境地,是无形的。
无形的才是真正的佛,而有形的便是虚伪的佛。
寺院里的铜制佛像、佛画上的佛的肖像都是假的。
真正的佛不在人体之外,而在人自己本身之中。
这种“杀祖杀佛,杀尽初安”的思想,可称为绝对无的世界观。
禅主张“向心求佛,自我究明”。
这在禅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佛不是别的,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了悟即所谓人体中被隐藏着的佛的觉醒。
其觉醒是无形的,又称无相的觉醒。
这种无相的觉醒向外是求不到的,只能靠内省的修炼。
禅的绝对否定的结果不在于将来,而在于现在。
寄托于未来的否定不是绝对的否定。
这样一来,关于自我否定的“了悟”从空间上来说即自己,从时间上来说即现在。
所以禅宗重视眼前的日常生活,认为食住行卧都是身心的修炼,又都是佛的体验。
由此,在禅宗里产生了以寺院生活为对象的清规。
而茶道将禅宗的清规扩大化,更进一步强调了禅的思想。
说禅宗与茶道同属禅的两种表现形式,其中重要的理由就在于此。
大 众 文 艺大721、茶道的传入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增进,以及日本遣隋使、遣唐使和留学僧人的大量来访,在我国早已流行的饮茶习俗开始不可避免地传入日本。
据日本史书记载,日本著名的学问僧永忠大师,于宝龟初年入唐求法,并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吸收了包括中国饮茶习俗在内的大量唐文化,后将之带回日本。
在《日本后记》一书中记载:弘仁六年(815)四月二十二日,嵯峨天皇驾幸梵释寺,众僧列队迎接,永忠大师亲自煎茶献给天皇。
继永忠大师之后,日本又有大批学问僧入唐。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开始种植茶树,饮茶之风已在日本上层社会传播开来。
2、禅宗有人说:日本茶道的本质就是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因此,日本茶道美学体现应该是禅学,日本茶道即是美的宗教。
由僧侣引进的日本茶道从开始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宋朝时期,日本的学问僧荣西曾先后两次来到中国,学习临济宗佛法。
在此期间,荣西对中国禅院中的罗汉供茶以及当时中国国内的点茶法作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
他在回国时,不仅带走全套茶具和各种茶籽,而且把这些饮茶方式和方法也同时带回日本,广为传播。
荣西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是日本茶道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后世影响颇大,也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种茶饮茶的普及。
荣西传播的宋代寺院里的茶礼,为后来的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础。
日本茶道当初虽是源于中国茶道,但是随后不断接受本邦的神道文化、皇道文化与武士文化的渲染与渗透,因而本身不能不发生诸多异化,直至于本质上的迥异,即不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殊异于中国茶道。
所以,就整体而言,中国茶道是非宗教性质的茶道,而日本茶道则全然是宗教性质的茶道,即属于禅门茶道、佛门茶道之宗。
这就不难理解,日本茶道之所以要宣扬茶禅一味之说,实则宣扬的是他们的禅道教义,这也正是他们的宗教本质的体现。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日本茶道何以在他们的典籍中,执着地阐释茶禅合一的宗旨是什么,真谛是什么。
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 丁以寿日本茶道的思想背景是禅门思想,其礼法来源于禅门寺院清规中的茶礼。
可以说,日本茶道出自禅宗。
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传入的,日本的茶文化也是由中日佛教徒从中国传入的。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茶道,日本茶道在草创过程中,中日两国的禅僧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日本茶道草创于镰仓时期(公元1192-1333年)和室町(1333-1573年)的前中期,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元和明前半期。
草创期起重要作用的禅僧有荣西、南浦绍明、道元、清拙正澄和村田珠光。
一、中日禅宗派系传承略说(一)禅宗六祖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
禅宗重世系传承,尊奉北魏时来华在嵩洛一带传禅的菩提达摩为初祖,奉魏齐间的慧可为二祖,隋朝的僧璨为三祖,唐朝的道信、弘忍为四祖、五祖,禅宗作为一个宗派实际创立于道信、弘忍之时。
弘忍死后,门下发生分裂。
神秀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北方传禅,称“北宗”;慧能在以韶州曹溪宝林寺为中心的南方传禅,称“南宗”。
慧能死后,其弟子神会到洛阳一带传南宗禅法,并与北宗僧人辩论,主张南宗为正统,曾一度遭到北宗的迫害。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正式确认南宗为正统,以慧能为六祖,神会为七祖。
(二)五家七宗神会的禅系史称菏泽宗,因无有力的后继者不久便衰落。
神秀的北宗也渐失影响。
倒是慧能的另两位弟子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以及他们的门徒,长期在现今的江西、湖南一带地方传法,吸引很多信徒,逐渐发展到全国。
在唐末五代,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以后的禅宗实即南宗。
青原一系,形成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南岳一系形成临济宗、沩仰宗。
临济宗到北宋中期又分成两派:黄龙慧南的黄龙派,杨岐方会的杨岐派。
临济两派加上前五宗,史书通称“五家七宗”。
南宋以后,“五家”中,只有临济、曹洞二宗流行,且临济盛于曹洞,所谓“临天下,曹一角”。
在临济两派中,黄龙的势力远不及杨岐。
(三)日本禅宗派系镰仓时代以后,中日两国禅僧从中国向日本传入禅者有48传,其中有嗣法者并成为流派的有24派。
茶道与禅道的关系茶道和禅道可以说是日本文化中两个深受推崇的传统艺术。
茶道是一种独特的礼仪,强调饮茶时的平和与专注,而禅道则是一种修行方法,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现世的无我。
尽管茶道和禅道是独立存在的概念,但两者却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茶道与禅道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它们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
茶道和禅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中世纪的时候。
当时的日本被战乱和矛盾所困扰,人们开始渴望寻找内在的平静和宁静。
茶道和禅道的兴起正好满足了人们内心需求的不同层面。
在禅宗的影响下,茶道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艺术形式,强调内心的专注和平和,通过分享茶汤,以及与他人共同体验和欣赏这一过程,传递出和谐与敬重的理念。
在实施茶道的过程中,人们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和规矩。
茶道师傅会根据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茶道堂,布置合适的茶具,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泡茶、烹茶并给客人提供茶点。
这种复杂的程序背后蕴含着禅宗的思想和修行。
茶道要求从容自信、专注和细致入微,与禅宗修行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是一脉相承的。
禅宗注重人们的内心修养,通过冥想和专注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茶道的实践与禅修有着相似的目的,通过专注于茶道的细节和仪式,使从事者时刻保持当下的意识,追求现世的现实感和无我境界。
在泡茶的过程中,茶道从业者需要全身心地专注于每一个动作,如挑选茶叶、烧水、泡茶,以及端茶递茶。
这种专注和细致入微的态度,与禅道中追求内心平静与专注的要求完全吻合。
另外,茶道中的一些仪式和礼节也源于禅宗。
例如,进入茶室前要踏上“障子石”,这是为了寓意净化身心,迎接茶道师傅的教诲。
在泡茶时,砂砚的墨汁涂在茶碗的外部,象征着无为而治的禅修精神。
茶道中有一个很有名的说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强调了师傅与学徒之间的师徒关系,正如禅宗师父和弟子之间的关系一样。
茶道和禅道在日本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茶道被认为是日本精神与美的象征,代表着一种优雅、谦逊和平和的生活态度。
它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生活中,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又称茶禅一味,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禅意。
追溯其发展历史,仿佛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我们带回到那悠悠岁月,感受着茶道与禅意的完美交融。
自古以来,茶道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传,公元9世纪,佛教传入日本,僧侣们开始饮茶以助清修。
茶道便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禅宗的传入,为茶道注入了新的活力。
禅宗讲究“顿悟”,倡导“以茶代酒”,认为茶具有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神奇功效。
在这样的背景下,茶道与禅意紧密相连,成为一种追求内心宁静、回归自然的修行方式。
茶道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
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茶道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革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抹茶道”和“煎茶道”。
抹茶道起源于平安时代,是当时贵族阶层流行的饮茶方式。
抹茶色泽碧绿,口感细腻,象征着高贵与典雅。
而煎茶道则兴起于江户时代,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
煎茶色泽红润,味道醇厚,代表着质朴与真实。
茶道中的禅意,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泡茶、品茶、赏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正如茶道宗师千利休所言:“茶道,就是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变得神圣。
”茶道之禅,不仅体现在茶艺本身,更体现在茶人内心的修行。
茶道宗师们以身作则,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他们认为,茶道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在茶道的世界里,时间仿佛静止了。
茶人将一颗颗茶叶投入沸水中,看它们翻滚、舒展、沉淀,最终呈现出最佳的茶汤。
这过程中,茶人仿佛与茶相遇,与自然对话,与内心对话。
茶道之禅,还体现在茶室的设计与布局上。
茶室简约而朴素,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茶室中的每一个物件,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寓意着生活的真谛。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茶人的努力与传承。
从千利休到小川一茶,从井户薰到村上龙之介,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茶道之禅。
正是这些茶人的坚守与传承,使得茶道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禅宗与日本茶道摘要:日本的禅宗是由中国传入的,但它并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改进。
日本的茶道也是有僧人带入日本的,但它却比中国茶道更为引人注目。
想了解日本茶道的精髓, 就必须深入了解茶道的历史, 知道禅宗的历史与教义。
日本茶文化从茶的引种到茶道的创立,都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
禅宗精神的引入,标志着日本茶道的形成。
日本茶道是以禅为宗, 是一种不被称为宗教的形式。
关键字:禅宗茶道禅茶一体一、禅宗禅宗有西天二十八祖的印度系传说和受印度思想影响的内容,但作为一个宗派,它是在中国形成的。
据传达摩于梁武帝时入嵩山少林寺,开创禅宗一派。
禅宗五祖弘忍法师之后,门下分裂为神秀的“北宗”和慧能的“南宗”二派。
神秀的“北宗”提倡“渐悟成佛”,而慧能的“南宗”却提出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成佛”说。
惠能的顿悟成佛说是印度佛教思想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融汇贯通的产物。
“南宗”简化了教义和修行方法,主张佛法真理就在平常事中,提出不必出家坐禅、苦修身心,只要在日常起居生活中做到无心不动念,保持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
慧能弟子神会以其学北上攻击“北宗”,倾动当世,“南宗”乃为禅宗之正统。
在唐末五代, 南宗一系发展成五个流派。
临济宗在北宋中期又分成黄龙派、杨岐派。
这两宗与原来五家被合称为“五家七宗”。
【1 2 3】最先将禅宗传入日本的是荣西和道元两位禅师。
公元1191年,荣西从中国回到日本,开始在日本传临济宗的禅法,兼弘天台、真言二宗。
道元早年曾学天台教义,后向荣西的弟子明全学习禅法。
1233年,他到宋朝学习禅法。
1227年回到日本,弘扬曹洞宗的禅法。
道元及其曹洞宗强调严格的打坐修禅,其修禅方式被人们称为默照禅。
【2】中国禅宗是日本禅宗的祖源,因此,在修炼方式、“顿悟”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性。
但是,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也有不同的一面。
中国临济宗因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离经叛道的程度。
但由于日本人的受容心理,“呵佛骂祖”式的偏激在日本临济宗里没有出现。
日本临济宗自荣西和尚就形成了显密兼修。
教传(禅宗自称“别传”)相容的特点。
日本禅宗到了梦窗疏石一代,与天台密教融通,具有更趋多元化的符合色彩。
【4】二、日本茶道茶原产于中国,最初是作药用的,神农尝百草用之解读。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后逐渐成为皇室贵族的特权饮料,至晋隋才在民间普及。
【5】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作物之一,历经丝绸之路于汪洋大海,如今其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
在世界各国的饮茶文化中,尤以日本茶道最具特色。
日本最早的饮茶文化是在唐朝时由留学于中国的遣唐僧人传入的。
史料记载,奈良时代的天平元年二月八日,宫中大极殿举行季度御读经会,盛装的100名僧侣首次进行了施茶仪式。
但此时的茶道仍属“唐风茶礼”,与后世的“倭风茶汤”还有极大区别。
【6】进入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最澄和空海先后从中国带回茶种,并建立了正式的茶园以专门培植茶树。
至弘仁年间,崇福寺、梵释寺之大僧都永忠为天皇煎茶奉献,形成了“弘仁茶风”。
但此时的饮茶法基本上原封不动的照搬了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并非现今的抹茶饮法。
【6】平安末期经镰仓时代至室町前期一段时间,荣西法师将宋朝新兴的抹茶冲饮法传入日本,并且完成了《吃茶养生记》。
这一著作融会了荣西从中国带回的更新、更具精确知识体系的饮茶文化的精髓,为300年后的日本茶道文化的诞生开辟了先机。
这一时期的日本茶文化相继出现了斗茶、书院茶等表现形式。
【6】进入到安徒桃山时代,以村田珠光为鼻祖、武野绍鸥为中兴的日本茶文化,至千利休时代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阶段,并且终于发展为今天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
千利休归结出茶道的精神内涵为“和、敬、清、寂”四点内容。
其子孙代代相继继承他的茶道事业,形成了现今日本茶道“三千家”流派,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
【6】日本茶道由宾主、茶室、茶具和茶四个要素组成。
正统的茶会分为三个部分:(1)“怀石料凡席”,吃简单而讲究的饭食;(2)“下火”,即插火放炭准备烧水;(3)“本席”,通常分为淡茶席和浓茶席。
主办茶会的人一般用请柬邀请客人, 应邀者要在茶会的前一天答复主人,向主人致谢并说明能否应邀,这叫做“前礼”;茶会结束时,互致谢意后告辞,这叫做“后礼”。
按照茶会的礼仪,客人要早于规定时间15到3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
出席茶会要装束整洁,手持扇子(问候和咸谢时用),怀揣点心纸(吃茶点时用)、茶巾(喝茶后用)等用具。
主人出迎后才可进入茶室。
应邀者到齐后,由最后一位客人向主人转达敬意,随后茶会开始。
客人分为主宾(坐在首席)、次宾(坐在主宾与末宾中问)、末宾(坐在末席)。
主宾一般是事前确定的,或推举来宾中的长者,末宾多是主人的密友。
主、末宾必须懂得茶道礼法,与主人配合,活跃气氛。
次宾较为轻松。
喝完主人事先谁备的素茶之后,按主、次、末宾的顺序转入“怀石料理席”。
接着是“下火(包括初炭和后炭)。
先是“本席”中的初炭淡茶席,喝法是每人一碗(茶水占全碗的三分之一),双手托碗举起,以示威谢,左手托住碗底向右转90°,喝完再朝相反的方向转90°,然后把碗放下,观尝茶碗。
稍息片刻便是“本席”的后炭,这时主人拿出茶点招待客人,茶点用完,主人也把浓茶点好,二人轮喝一碗茶,每人喝三口半,喝完后用茶巾擦干净喝过的地方再往下传。
席间,主人介绍书画的布置、茶具的选用、茶室的装饰, 热情回答客人的问题,以礼待物、以礼待人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人情味贯穿茶会的始终。
【7】三、禅宗与茶道日本茶道与禅宗有这密不可分的关系,素有“禅茶一味”的说法。
茶汤来源于禅宗,茶水是古代僧人修行的必备品。
日本的茶就是由僧人从中国传过去的。
饮茶起初先流行与僧人之间,尔后,由僧人极力推广到宫廷与贵族之间。
最后还是由禅宗僧人推广到了民间,提出了茶道四谛。
【8】因此,茶道与禅宗在起源上密不可分。
在茶道的礼仪中,除了体现出对礼的追求,其中也有禅宗的思想。
禅宗主张“栖神幽谷,远避尘嚣”,茶道中的茶室也是幽静的,茶具是古色古香、自然清新的,给人以重返大自然的美感。
禅宗主张“坐禅守心”,茶道中茶者盘膝而坐,与禅宗的“坐禅”颇为相似。
【9】竹田默雷阐释曾说:“若一杯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
”他认为一杯茶轮流和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
荣西禅师也曾说“茶味,禅味,味味一味”。
【10】日本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四谛,这就是源于禅宗的思想。
“和”表示整个茶事进行中具体形式的和谐、内心的和悦。
“和”精神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体现了禅宗淡薄无为的精神,茶室气氛的和谐。
【1 6】“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如一。
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归一”精要,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
茶室中原有为贵宾设置的“贵人入口”,后改为不论身份地位,一律自由出入的“侧门”,所有的客人都必须从侧门进出。
即便是武士,也必须将刀放在茶室外,进人茶室就是一派平等和平的世界,这一创意彻底地体现了茶道所提倡的“敬”的思想。
【11】“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的“六根清净”。
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里,茶人们要随时泼洒清水,在迎接贵客之前,茶人们要用抹布擦净庭院里的树叶和石头,甚至连烧水用的炭都被提前一天洗去了浮尘。
茶人就是这样通过除却身外的污浊,来追求内心的清净的。
“寂””是“枯淡闲寂”之意,是茶道美的最高境界。
“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
它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
这与禅语里的“无”、“空”相似。
“无”是“有”的源头和出发点。
【12】四、结论禅宗源自中国,茶道亦源自中国,虽然在中国茶道早就与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这两种舶来品到了日本之后去擦出了不一样的、更加灿烂的火花,使日本的茶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日本禅宗与茶道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式“茶禅一味”的最好体现,也是茶道的迷人之处。
参考文献1.金翰钧禅与日本茶道作家杂志 2008 No.62.姚卫群佛家入门—历史与教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重庆出版社4.王金林一部阐述日本禅宗发展及其特征的力作日本研究 1995年第三期5.邢黎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茶道艺术的形成黑龙江史志 2005.106.黄明也谈茶与禅百姓话语7.肖艳华日本的茶道8.边冬梅谈日本的茶道文化南都学坛 2001.7 Vol.21 No.49.胡攀茶禅一体—试论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10.杨永耀日本禅语茶事七则茶叶机械杂质 1998年第二期11.栗智日本茶道与禅宗“四谛”大众文艺12.刘笑非段克勤“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