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传统文化4君子慎独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注音文言文翻译如下:君子慎独,语出《論語·逹而》。
原文曰:“君子之道,費而難成。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其中,“慎獨”二字,即指君子在獨處之時,亦能謹守道德,不失其正。
君子慎独,謂君子在獨處之時,能慎於其行,不為人所見而為人所聞。
此乃君子之所以為君子也。
蓋君子之行,不為人知,則為己知;不為人聞,則為己聞。
是以君子慎獨,蓋恐其心之不正,而行之不端也。
《中庸》曰:“君子之道,闔闔然如雷霆。
雷,動則天地皆應;霆,動則山川皆震。
君子之道,闔闔然如雷霆,慎獨而後能至於天地之變,山川之動。
”此言君子之德,若雷霆之威,非獨處時所能見,必慎獨方能達至天地山川之變化。
慎獨之義,非獨指君子之修身,亦涵蓋君子之治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君子修身,必慎獨以正其心;治國,必慎獨以正其政;齊家,必慎獨以正其家;治國,必慎獨以正其國;平天下,必慎獨以正其天下。
夫君子慎獨,蓋由於其心之正,行之端,故能自克於内,而不為外物所惑。
故《大學》曰:“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必內省。
”君子在獨處之時,能自省其心,修正其行,故能保持其道德之高潔,不為世俗所汙染。
夫慎獨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
蓋君子之慎獨,乃心之所向,德之所守,非強制而能為,亦非放任而能至。
故君子慎獨,必先正其心,養其德,修其行,方能達至慎獨之境。
《禮記·中庸》云:“慎獨者,心之主也。
心之主正,則德全;德全,則形全;形全,則神全。
”此言慎獨之重要性,乃心之主,德之基,形之神。
君子慎獨,方能心德形神皆全,達至君子之至善。
故君子慎独,乃修身之要,治世之本。
君子能慎獨,則能內外兼修,德行合一,成就君子之大道。
是以君子慎独,實為君子之根本,修身之極致。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故需慎独,故需自强。
而,慎独者始能自强。
以前并不太明白,古人修身为何必须要强调“慎独慎微”。
慎微是容易理解的,林黛玉进贾府般的“事事留心时时在意”是慎微,“伴君如伴虎”亦是慎微。
那么慎独呢?独,为独自一人处于一处。
此时是否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呢?是否真的是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了呢?近日组织学习贪官警示录,郑少东之流无一不是人前为圣人,称“少帅”,人后呢?很容易就忘乎所以了。
孔老夫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后人也有言“静坐常思己过”,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又有几人做到了还会犯人生的大错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读罢此句,方知儒家学说体系中的慎独,在于做一名诚意的君子。
熊十力先生叹“为学不易,为人殊难”,也即指慎独诚意之难也。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需要修炼的。
而修炼之难不在人前,而在人后,人前人后皆为一人,是为真君子也。
在儒家的理念之中,人的修养与国家的治理是渐进而为一体的,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诚意上承格物致知,下启正心,修身。
当世之人都叹世风日下,又有几人把自己也当成世人的一份子,把自己的修身、正心、诚意也当成世风的一组成呢?又有几人能够时时能有一种道德之自律宛若明镜高悬?又有几人能慎独自省,敢于直面自己内心之阴晦?卢梭的《忏悔录》之所以震撼人心,便在于他的坦诚与省醒。
慎独者,可以诚意。
可以有一颗安静的心灵,来格物,而致知;可以有一颗纯洁的心灵,来修习生命的每一份高贵,来感化教育家人,和衷共济相濡以沫;可以有一颗宽广的心灵,有一颗富于责任感的心灵来担当,来引导周围的人,用他的道德来感召和团结他的人民,为他的组织、集体、社会、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一颗博爱的心灵来对待世间的一切生命和事物,为着世界的美好和太平而竭心尽力。
慎独之道,首在自省。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几于善。
”夫善,非一日之功,必积善成德,而后能修其身。
故君子每日省己,以观其过,而修其身。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皆自省之明训也。
次在克己。
荀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夫克己者,所以制欲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欲如火,不扑则燎原。
故君子必克己,以制其欲,使心不乱,行不悖。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此克己之明训也。
又在敬人。
敬人者,所以立人者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敬人,不责人之过,而求己之过。
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此敬人之明训也。
又在谦德。
谦德者,所以成德也。
君子之道,贵在谦德。
谦德者,虚己以受人,不以己之长而傲物。
孔子曰:“满招损,谦受益。
”此谦德之明训也。
又在笃行。
笃行者,所以践德也。
君子非徒言也,必笃行以践其德。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此笃行之明训也。
慎独之道,备于《大学》之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
夫修身者,慎独之始也;齐家者,慎独之进也;治国者,慎独之用也;平天下者,慎独之极也。
译文:慎独,是古代圣贤所重视的。
孔子说:“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不在暗室中欺骗。
”又说:“不担忧没有地位,担忧的是为什么能立得住;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而追求成为值得被人知道的人。
”这些话都在讲述慎独的重要性。
慎独,不仅仅是指个人自律,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因此,君子必须慎独,然后才能端正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家庭,端正自己的国家,端正整个天下。
慎独的方法,首先是自省。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区别只有一点,那就是人可能做到善。
”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积累善行,形成美德,然后才能修养自己的身心。
所以君子每天都要反省自己,观察自己的过失,以此来修养自己的身心。
孔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而不忠诚吗?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吗?传授的知识没有复习吗?”这些都是自省的明确教导。
君⼦慎独不欺暗室
“君⼦慎独”语最早出⾃《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道也。
是故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慎其独也。
“慎独”代表的是⼀种道德修养的途径,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种境界,君⼦慎独的⼤意为⼀个⼈在独⾃活动,⽆⼈监管的情况下做坏事有可能不会被发现,但他仍然选择坚守⾃⼰的道德理念,不去做任何违背道德准则的⾏为,此为君⼦慎独。
“不欺暗室”语最早出⾃《列⼥传·卫灵夫⼈》: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敬也。
夫忠⾂与孝⼦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
蘧伯⽟,卫之贤⼤夫也,仁⽽有智,敬以事上,此其⼈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
公使视之,果伯⽟也。
⼤意是说蘧伯⽟⾮常注意⾃⼰的⽣活细节,不会在⼤庭⼴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暗中没有⼈看到⽽改变⾃⼰的操守底线,是卫国最品⾏端正的⼠⼤夫。
后世以不欺暗室形容在没有⼈看见的地⽅,也不会去做昧着良⼼的事情。
“君⼦慎独,不欺暗室”的⼤意可理解为:君⼦在独⾃⼀⼈的时候,也能够坚守⾃我,不做违反道德准则的⾏为,亦不做亏⼼事。
慎独是⼀种品德,⼀种精神,⼀种坦荡,⼀种伟岸。
慎独,不仅是先哲们追求的⽬标,就是今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的⼈们,慎独也是⼈⼈努⼒追求的思想境界。
(素材来⾃⽹络)。
君子慎独,夫独者,无与为偶,独自行其道也。
夫道者,天理之所在,人心之所向也。
君子行道,以仁为本,以义为用,以礼为节,以智为明。
故能守道而不逾矩,立身处世,无愧于心。
独处之时,人易懈怠,心易放逸。
然君子独处,则心如止水,不染尘埃。
其所以然者,盖有四端:一曰静,二曰诚,三曰敬,四曰慎。
静者,心之本体也。
独处之际,无人相扰,无人为患,心自宁静。
静能生慧,慧能生明。
故君子独处,能以静制动,以明烛幽。
诚者,心之真实也。
独处之时,无人可见,无人可欺,心自真诚。
诚能感人,感能化人。
故君子独处,能以诚感人,以化他人。
敬者,心之庄严也。
独处之际,无人相待,无人相求,心自庄严。
敬能养德,德能养身。
故君子独处,能以敬养德,以德养身。
慎者,心之审慎也。
独处之时,无人相问,无人相察,心自审慎。
慎能防患,患能除非。
故君子独处,能以慎防患,以患除非。
夫君子慎独,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念。
须臾之间,虽无人见,心犹存敬畏;终日之间,虽无人察,行犹守规矩。
如此,方能达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境界。
慎独之道,虽隐于独处,实则贯穿于日常。
与人相处,言必信,行必果;与事相接,敬必恭,慎必谨。
如此,方能彰显君子之风,成就君子之德。
总之,君子慎独,乃修身养性之要。
独处之时,心不染尘,言行一致;处世之际,心存敬畏,守道不逾。
此乃君子之所以为君子,亦为人之所共仰也。
君子慎独三层意思
"君子慎独"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其含义。
首先,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君子慎独”强调的是一个人
在独处时应当慎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品
德高尚的人,而“慎独”则是指在独处时要审视自己的言行,不做
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
这也是在提醒人们无论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
独处时都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和操守,不可因为没有人监督而放松对
自己的要求。
其次,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君子慎独”也可以理解为一
个人在独处时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言行。
独处时往
往是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而“慎独”则是要求一个人要认真对待
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品德。
最后,从管理自己的角度来看,“君子慎独”也可以理解为一
个人在独处时要自律。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在公共场合下受到各
种规范和约束,但在独处时往往容易放松自己,而“君子慎独”则
是要求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自我约束,管理好自己,不被外界的诱
惑和干扰所左右。
总的来说,“君子慎独”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既包含了道德伦理的规范,也包含了个人修养和自我管理的要求。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审视自我,自律自德。
语出《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道这个东西,一刻也不能背离的;可以背离,就不是道了嘛。
君子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心谨慎,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见到的,担心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会有没有听到的。
隐藏的会没有见到,细微的会没有察觉,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会谨慎行事。
”编辑本段注释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心谨慎。
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其要求人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在《大学》中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
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
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
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
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
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
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老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就如同喜欢美丽的女子那样喜欢仁慈。
只有这样,才能说自己的意念老实,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必须慎重地对待独处的时候,使自己规行矩歩。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独也。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
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
其实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透这些坏人坏事,就像是见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这种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是说,人心里有什么样的实际德性,外表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言行表现。
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对待独处的时候,即使独处之时,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歩。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一个人假设是被许多双眼睛注视着,被许多只手指点着,曾参说:
这难道不是严肃可怕的嘛!〞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美;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
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闲舒
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老实。
君子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见于《大学》:“此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东汉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
”由此可见,“慎独”影响之深远。
的确,欲修身,必慎独。
慎独在《辞海》中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即在独处时,我们也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君子慎独,即是不自欺。
所谓慎独,就是在你一个人的时候,不违背自己的原则,不违背自己的立场。
每个人心中都会端着一个天平,孰是孰非,自会辨明,无须多说。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这样的小人行径无疑是一种自欺,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真正的君子。
君子慎独,即不自轻。
君子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历史上道德彰显的人莫不慎独,那么慎独到底要怎样做呢?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
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应当将内心的浮躁慢慢沉淀下来,正视自己,千万不要妄自菲薄。
在独处的静谧中,总会有一盏灯光属于你。
只有谨言慎行,才能让你稳操胜券,对自己有着清楚的认识。
君子慎独,即不自弃。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不要说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坐不了,圣人难免有疏漏,百密一疏,而愚人在经过自己独处时深思之后,也会有所收获。
慎独在这一点上,就是要看我们的功力和定力够不够,在学习中也是一样。
做题做到纠结处,不妨远离喧闹,独处静坐一会,自会有一番心境,另一种思维涌现。
在这个喧嚣的社会,我们只有学会谨言慎行,学会在独处中保持一颗清寂的内心,才能修身,乃至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成大器。
不为利,只为情利益这个东西,好坏说不准。
它推动人们不停交际沟通,可是,很多人却把它作为行动的能量动力。
但情不一样,它没有过多的杂质,纯粹自然,简单温暖。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如果一味追求利益,你失去的不仅仅是你原拥有的情谊,还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同学之间请求帮助,总要问一句:有啥好处?虽然只是玩笑话,但是难免会隔阂了原有的亲密。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慎是谨慎自律,独是独处,没有别人在旁。
君子慎独:君子的境界,在没有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做到约束自己的行为,谨慎行事。
此话出自《礼记.中庸》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惧害怕,不敢怠惰。
在幽暗的地方,大家不曾见到隐藏着的事端,我的心里已显著第体察到了。
当细微的事情,大家不曾察觉的时候,我的心中已显现出来了。
所以君子独处的时候更加要谨慎小心,不使不正当的欲望潜滋增长。
《中庸》的作者点醒体道的君子,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而不可以有一时的疏忽大意。
即便在众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一样。
这样,无论是在人前,还是在人后,存向善之心而努力自修的君子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性的修养,而不可以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否则,是不会在德性的修养上有真正的进步的。
“莫见乎隐”,“见”应作”现”讲,即显现。
见是显现在外的外在,隐是指内心的实质。
外在的事物易于把握,而内在的人心却难以观测,所以修心更为重要。
“慎独”即谨慎独处之时,这是承上两句而提出来的。
道贵在个人的刻意培养,也贵在个人的自觉省察,在那幽暗的地方,虽然别人看不到,但体道者自己却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天下最容易发现的。
同样,那些细微的事情也是最易于被人发现的:因为人的思想与行为无论怎样遮掩,终会被人发现,体道的君子为了这个原因,对于独知的境地,尤其谨慎小心,甚至于要超过在人前的谨慎。
这便是自修的真正境界。
“慎其独”,重要的不是要学人不要“独处”,而是要学人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我把持得住。
“独处”最容易出事,以为别人不睹不闻,神不知鬼不觉,就可为所欲为,这可不是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是要从根本上不做亏心事。
越是别人不睹不闻,越是要把持分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事事项项,戒慎恐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正《太上感应篇》所谓的“不欺暗室”。
标题:君子慎独——道德自觉的灯塔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在今日这个阳光洒满大地的美好时刻,我们齐聚一堂,让五星红旗的灿烂与我们的激情同在。
今天,我有幸在这庄严的国旗下,与大家分享一个我深有感触的主题——“君子慎独”的道德启示。
“君子慎独”,源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的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引导个人道德修为的灯塔。
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无人知晓的隐秘处,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君子亦应坚守道德准则,不改初心。
在这个信息爆炸、选择多样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比古人更复杂的试炼和选择。
商场上的小诱惑、职场中的灰色地带、社交媒体的虚幻光环,无不挑战着我们内心的忠诚。
然而,真正的君子,绝不因外界的纷扰而迷失方向,而是应秉持“慎独”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皆能自律自省。
曾子作为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他提出“慎独”的概念,并非空穴来风。
回溯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被后世景仰的君子,无不是“慎独”精神的践行者。
他们深知,一个人的品质,非由外在的赞誉决定,而是内心德行的积累。
正如清代高其佩在《高岗独立图》中所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正是君子内心独立的写照。
在当前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得光鲜亮丽,却在私下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两面派的行为模式,不仅损害了个人的形象,更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
反观那些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无论是科技界的创新者,还是商界的领军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赢得广泛的尊重,正是因为他们在无人注视时依旧保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
“慎独”不单是一种自我修养,它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当每位公民都能做到这一点时,整个社会就会显得更加和谐与透明。
环顾我们的现实生活,从拾金不昧的环卫工人到坚守诚信的小商贩,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正是“慎独”精神的生动体现。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君子慎独”作出了最有力的诠释。
尊敬的朋友们,当我们立于国旗下,享受着自由与尊严的同时,让我们不忘那份对道德的坚守。
君子慎独君子慎独精选阅读:浅谈君子慎独人生就就应活得风生水起,就就应有一种精神与信念让自己燃烧与沸腾。
慎独是一种最好的体现方式。
君子慎独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中庸】,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状况下,按照必须的道德规范行为。
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这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是一种品德,一种精神,一种坦荡,一种伟岸。
说起慎独,不仅仅是先哲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这天处在喧嚣复杂、物欲横流社会里的人们,慎独也是人人发奋追求的思想境界。
慎独是一种智慧,一种谦虚,一种淡定。
一种对于完美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慎独就是在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中,体会着生命的乐趣。
而不是在张扬下吹嘘着自己,贬低着他人。
慎独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只有这样的生命才是美丽与永恒的。
雷锋叔叔用平凡的善举诠释了慎独精神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深山信使王顺友,心系山民,20年如一日,上高山,下深谷,冒严寒,顶酷暑。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应对获奖他是这样说的:自己的头脑要清醒,绝不能轻飘飘的。
作家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写作。
家乡为其修造故居。
遭到了他的拒绝。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钟期荣和胡鸿烈夫妇,为创办树仁大学奉上毕生积蓄4至5亿元。
真正的优秀者都是慎独和谦虚的。
他们慎始敬终。
不遗余力,默默无闻却又用心有为。
让我们坚信慎独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慎独做出楷模。
我们敬畏的不仅仅仅是他们做人所坚守的诚实与善良。
更有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与豪迈。
他们已经站在了灵魂与智慧的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雄奇与伟岸。
他们生命的质量对于世人总是充满着魅力与诱惑。
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鼓舞着人们正心诚意、身体力行的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慎独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操。
感受慎独这份情怀,人生的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
我们都会在自我陶醉中得之坦然,失之泰然。
弟子规之君子慎独,谨慎自律弟子规之君子慎独,谨慎自律【原典】: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释义】:即使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即使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随便。
自律是一个好员工的基本素质手里拿着空的容器时,一定要小心,就好像这个容器里装满了东西一样;进入没有人的房间时,同样也要小心,就好像这个房间里有人一样,不要乱走乱动,更不能做违背道德甚至法律的事情。
我国古代的经典《中庸》,在第一章就提出“慎独”的概念,是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自己的言行,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对自己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高素质养成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个人在没有别人看到或知道的情况下,最容易放松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可能在人前表现彬彬有礼,人后却本性毕露粗俗不堪;人前恨不得成为道德楷模,人后却满脑子坏主意。
这样的人,首先做不了君子,再者,可能会短时获利,但是时间一长,隐藏得再深,也会被别人认清真面目,从而影响他将来各方面的发展,让他离真正的成功越来越远。
因此,不管有没有人监督,都能做到最好的自己,都能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是一个想要成功的人应该追求的。
有人的时候谨慎,没有人的时候也要谨慎。
用现在常用的一个词来解释,那就是自律。
自律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日后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在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自律并不是让一大堆规章制度来层层束缚自己,而是用自律的行动创造一种井然的秩序,来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
自律不是约束,而是真正的解放。
如果选择了自律,让自律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原来自律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自由的人。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就是在强调一个人要自觉、自律、自我约束。
古语有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
历览古今,纵观中外,大凡有所成就之人,无一不是克己自律的。
《君子慎独》1300字君子慎独议论文作文一:《君子慎独》1300字君子慎独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的最高境界。
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法规,一旦路口无人值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一旦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就不再遵守公德,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没有外在监督而独处的情况下,严于律己,遵道守德,恪守“慎独”是十分必要的。
慎独是一种精神,它不同于外在的伪装,既然是独处,便没有外界的制约,这时候一个人是何去何从往往取决于它的内心,或者说是其品质高低。
《大学》原文中,有这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意思是小人平时喜欢做不好的事情,当他见到慎独的人后,却试图伪装自己,“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然而,人们的内心与外表往往是一致的,平时不好的意念、想法总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勉强在形迹上伪装是伪装不了的,只有像慎独的人一样“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
失去慎独,都是伪君子。
慎独,是一种操守,一种淡定。
慎独的人每做一件事,每一起心,每一动念,都认为天知,地知,神知,我知。
举头三尺有神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很多事,我们偷偷做了,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一夜之间天下净知。
刘向《说苑·敬慎》云: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慎独,在自觉的状态下,体会着生命本真的乐趣。
心灵有序,天人合一。
慎独可谓境界清明,大概也唯有情操高尚、坚守慎独才能有如此。
生活坦然,心灵和谐,从容豁达,宽容大度。
慎始敬终,默默无闻,无为而无不为。
慎独的人纯洁而善良,真诚而守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任世界物欲泛滥,永远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他们人性的最高处,向世人昭示了生命的本真与智慧。
第四课君子慎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朗读并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3、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交流
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
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资料背景
1、《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2、《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
和可常行的意思。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教师举例阐述:
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四、研读《君子慎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
...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
....,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
...也。
(一)朗读,解决读音、断句问题并结合课后注释和文意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男生、女生各齐读一遍
3、齐读
(二)阅读感知,探究疑难
1、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
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文中提出了慎独自修的原则。
思考并交流:(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
【明确】(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
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五、深化拓展
1、讨论: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这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
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2、我们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
相传,我国东汉时有一位清官杨震。
他在赴荆州任刺史途中,道经昌邑。
当时,昌邑令王密得知,欲以厚礼报答杨震知遇之恩(王密任昌邑令,乃由杨震举荐),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以“四知”自警自诫,拒受厚礼,是“慎独”的典范。
他的事迹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
其人被奉为清官,写入正史。
可见,若能“慎独”,就可以抵御贪欲滋生,堂堂正正地作人做官。
慎独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
一旦少了慎独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当个人私欲成为至高无上的追求时,就会腐蚀一大批的心灵,就会危害到社会的健康发展。
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
六、作业
1、摘抄文中名句并写点读书笔记。
2、背诵《君子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