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详细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17
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浅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句话的关键词“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是天地万物遵循的自然法则。
“几”是“非常接近、达到、符合”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达到、符合自然法则”“几于道”与“上善”(美好品德)前后呼应,因此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应像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造福万物却与世无争;水总是处于人们所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故达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则。
为什么老子说水是“上善”,由此而将水作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导人们效仿呢?为此,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将水被崇尚为“上善”的原由,从功德、特征、性格、行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层次的诠释。
孔子说:水有多种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养万物,视为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长,遵循自然规律,视为有义;浩大无尽,视为有道;流向几百丈山涧毫无畏惧,视为有勇;发源必自西向东,视为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视为仁爱。
水有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会感悟、效仿。
“厚德载物”一语出自《易经》,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前后呼应,阐述了才能与德行之间的对应关系,“苍天高高在上,以强有力不可抗拒的运行法则影响世界,有才能的人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强者应该通过不断的努力具备超凡的济世才能。
当我们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得不叹服华厦周文王被关在牢笼七年里,居然能在所著的《易经》中喊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古回荡的豪言壮语。
秉承父辈宏志,气势豪迈的大英雄周武王率领几万锐不可挡的军队,在“牧野之战”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举起你的戈、排好你的盾、竖起你的矛),将纣王的几十万商军打得落花流水。
明白了这些,现在我们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更容易理解了,易辞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意思是说:大地以宽广深厚承载万物,故能以好的品行造福万物无所不包容。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上善若水0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02,故几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渊05,与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动善时10。
夫惟不争,故无尤矣11。
今译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施而不求报,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练,应期行动而不失天时。
只有不争名利,所以才无怨尤。
评议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
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与水一样:身居卑下,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而不浮躁;施物与人,而不求回报;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办事干练;行动适时。
“上善”之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怨尤。
老子赞扬“上善”之人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学习“上善”之人,淳化社会风尚。
严灵峯先生对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当。
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严先生说:“仁”字,傅奕本、景龙本、河上公本、邓锜本、李嘉谋本俱作“人”。
马叙伦曰:“人、仁,古通。
”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诸句,因文字脱佚,仅存“与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
并妄置于“心善渊”句下也。
按此“善”字七句,考与全书文例不合;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
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原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原十九章:“绝仁弃义。
”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
”故“与善仁”句,疑为错简复出,当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不难看出,严先生所说,想当然成分居多,难能成立。
所谓《老子》“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而疑“与善仁”句,“为错简复出。
”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实就是如此。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这句话出自《老子》,本义为“善若水,柔弱克刚”。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被称为“柔胜刚”之说,旨在教导人们用软柔的方式来面对一切困难,从而实现更大的智慧和成功。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它不仅表达了老子对柔弱克刚的理论,也是他看待人生的态度。
老子认为,当我们遇到困境或挑战时,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智慧、智者所追求的,而暴力、强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老子用“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警醒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一切都是渐变的,生活不是一个绝对的考验,而是一个无限的机会。
当你对事物采取柔软的态度,愿意去充分了解和理解它时,才能真正面对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僵化,使得一切变得艰难而痛苦。
此外,这句话还蕴含着一种理念,即水的流动比硬物更加容易,这也体现了拥有忍耐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耐心是一个人能够解决问题并保持积极态度的基础,只有在挫折和挑战面前拥有耐心才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么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你必须采取柔顺的态度,像水一样,用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不仅仅是柔弱克刚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人生观:要学会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采取柔顺、慈悲的态度,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地流淌,以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上善若水这句话源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其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大自然中的至理之道之一。
这句话简短而深刻,概括了许多道德和人性的原则,它所传达的思想多维且富有启发性,耐人寻味。
首先,上善若水传达了一种柔软和谦卑的品质。
水是极为温柔和柔软的,它没有坚硬的力量,却能穿越万物并无所畏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柔软,不以强力压人,而是以包容和友善与他人相处。
只有具备柔软和谦卑的品质,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其次,上善若水也寓意着无私和奉献的精神。
水源源不断地给予生命力和滋养,即使在被污染或者被剥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其无私的奉献精神。
上善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为他人带来帮助和福祉。
只有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和共同进步的社会。
此外,上善若水也传递了守信诚信的价值观。
水是透明无色且不掩藏的,它始终如一地保持其本质和品质。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守信诚信,永远保持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
只有具备守信诚信的品质,才能建立起信任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另外,上善若水也传达了自由和创造的思想。
水具有自由流动的特性,它不受限制地走向任何低处。
善良的人也应当具备自由和创造的精神,不受陋规俗套的羁绊,追求真理和理想,并为之努力付出。
只有具备自由和创造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上善若水还传达了一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水无欲无求,自然而然地遵循自己的本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欲无求,不为功名利禄所迷乱,从容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只有具备无欲无求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来说,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善良和道德人生的推崇和赞美。
它鼓励人们保持柔软和谦卑的品质,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坚守守信诚信的价值观,追求自由和创造,而又无欲无求。
这句话旨在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追求道德的真谛,培养善良的品质,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在这个道德引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繁荣和美好的社会。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上善若水,是出自《易经》中的一句著名箴言。
这句话传达了一种至善的道德观念,拥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解读这句箴言,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首先,从形象意义上解读,上善若水即是指人们应当像水一样纯净、温和、博爱、无私无欲。
水具有无所不容、滋润万物的特性,它滋养大地、流淌不息,自然而然地散发出自己的力量。
同样,一个具有善良品德的人也应该像水一样,不计较得失,无私奉献,宽容包容,与人为善。
这种善良的品性可以温润人心,润物无声地影响和感召他人。
进一步解读这句箴言,可以从社会层面探讨其含义。
上善若水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该追求公平、正义、仁爱的价值观,并在人际关系、政治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贯彻这种观念。
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一个人若能以水一般的柔和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倡导仁爱之道,将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上善若水也可以从个人层面解读。
水是无欲无求的,它与世无争,不为名利所动,自然而然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与此类似,一个具有上善若水品质的个人也能追求无私、无私欲的生活态度,不贪婪、不争斗,坚持价值观、追求真理。
这种人性中最纯粹的品质,将使个人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宁静,拥有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此外,上善若水也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的态度和行为。
水能够滋润万物,说明它具备无条件地帮助他人的品质。
上善若水指引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应以善良、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无论是家庭、友情还是职场等各个领域,只有展现善良的品质,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与感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上善若水的解读也可涉及个人的修身养性。
水具备自净能力,能将杂质沉淀,保持自己的纯净。
同样地,一个具有上善若水品质的个人,在面对外在诱惑和考验时能够坚守善良、自律的原则,坚守人生道义。
这种修身养性的过程,能够提高我们的品格,使我们更加全面、优秀、有内涵。
上善若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箴言。
通过解读这句箴言,我们可以发现其深层次的道德观念,以及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意义。
上善若水文言知识点归纳总结
"上善若水"是出自《老子》中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蕴含着丰富
的哲学内涵。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句话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从文言文的角度来看,"上善若水"这句话采用了文言文
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上善"表示最高尚的善良,"若"
表示比拟,"水"则是指水的品质和特性。
这句话通过对"水"的比拟,表达了最高尚的善良应该像水一样。
这种表达方式富有哲理,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从哲学角度来看,"上善若水"表达了一种道德观念和处
世哲学。
水是柔软而又坚韧的,能适应万物而不争,善于包容和流动。
因此,"上善若水"提倡像水一样具有柔韧性和包容性的品质,
不与他人争斗,而是以柔克刚,以德化人。
这种哲学观念对于人们
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此外,"上善若水"也可以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理解。
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柔情似水、德高望
重等美好品质。
因此,"上善若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道德
品质和处世态度的追求和理想。
综上所述,"上善若水"这句话不仅在文言文中表达精练,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传统。
它对于人们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要求,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上善若水课文讲解
《上善若水》是一篇关于道德和人格修养的课文,通过阐述水所具有的柔弱、滋养万物而不争的特性,来比喻最完善的人格所应具备的心态和行为。
首先,课文指出水具有柔弱的特点,但这种柔弱并不代表软弱可欺,而是代表了一种包容和谦逊的精神。
水可以滋养万物,但它并不因此而自大,而是默默无闻地、不求回报地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和资源。
这种精神是值得人类学习的,我们应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坚韧,同时也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其次,课文强调了水所具有的处下、不争的品质。
水总是处于最低处,愿意居于卑下的地方,这代表了一种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我们应该学习水的这种品质,不要总是想着攀高争强,而是要保持谦逊和虚心的心态。
同时,水也不与万物相争,而是默默地滋润着万物。
这种精神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不要与人争斗,而是要和谐共处,用我们的善行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
最后,课文还指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水的心态和行为。
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这种心态和行为将使我们成为真正优秀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上善若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习水所具有的柔弱、处下、不争的品质和精神,以及最完善的人格所应具备的心态和行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格的人,为人类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的文章解读:
上善若水,这是一句古代的格言,它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
这个格言告诉我们,最高的善行是像水一样温柔,柔软却又坚韧,兼具包容和无私。
上善若水的含义是,善良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温和流畅。
水虽然没有形状,
却能适应不同的容器,自然而然地面对一切阻碍,最终达到目标。
善良的人也应该像水一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宽容待人,以柔克刚,为他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这个格言提醒我们,要像水一样,充满善意地对待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
不应该以攀比和竞争为导向,而是应该以关心和支持为准则。
水可以滋润万物,让大地变得丰饶,同样,当我们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时,我们也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不仅让自己成长,也能使周围的人受益。
此外,上善若水的道德观也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应该是无私的。
水流淌时无
私无欲,不问回报,只是默默地为大自然的循环作出贡献。
同样,我们的善行也应该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非自私自利。
只有在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上善若水的境界。
总而言之,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待他人和自己的处事哲学。
善良、包容和无私是
这种哲学的核心原则。
只有通过善行和无私奉献,我们才能积极塑造自己,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水的温和流畅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上善若水的精神在我们的行为中得以体现。
上善若水原文赏析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老子《道德经》。
一、成语原文
老子《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成语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而,近于大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成语寓意
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
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上善若水”解析“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臵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上善若水》及书法赏析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四尺横幅,主题字高约14厘米,田英章书风欧楷,用朱砂深红墨书写,上正下正。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成语释义上善若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
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上善若水教育解读《上善若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了温和、深远与包容。
这一理念源于《老子》中的“上善若水”这句话,它在教育领域中体现了一种灵活、柔性与包容的教育方式。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善若水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
下面将通过深入解读《上善若水》这一教育理念,来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上善若水强调温和。
水是柔软的,而温和的教育方式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不以强制、施压、惩罚等手段来教导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启发、示范、鼓励等方式来促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不用在竞争中感到自卑和焦虑,也能摆脱成绩至上的困扰,更加自在地接受教育,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力,健康成长。
上善若水强调深远。
水广布万物,润泽万物,这种深远的涵养与滋养也表现在教育中。
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情感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以一种包容与理解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求索和对世界的担当,使其培养出超越个人利益的胸怀和使命感。
上善若水强调包容。
水接纳一切,不分贵贱,这种包容也应该表现在教育中。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摒弃对学生的刻板印象,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支持,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华,获得成功和自信。
《上善若水》这一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将其融入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构建一个温和、深远与包容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才德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完整版)上善若水赏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赏析“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这是老子对“水德”进一步展开了,而且把它与“人德”相比较了。
“居善地”。
水的特性是向下。
因此,水一般都是一刻不停地、毫不犹豫的奔向那些低洼之处——世俗的人们最厌恶的地方,这是“水往低处流”,但人是要“人往高处走”的。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要往“高处”走,那就势必要“争”,轻则拳脚相加,头破血流,重则你死我活。
道德经赏析第八章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è),故几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惟不争,故无尤。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
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最高的智慧就如同水这种能生万物,同时也能毁灭万物的自然力量,通过疏导、引导、合理使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它所有有利的能量,那么自然界和人类就可以达到平衡的目的了如果一个人或一个集体能将自己放在一个智慧或说是明智的位置,将心放在一个明智而对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洞察力和为他人着想的位置,对人能以合适与体贴的态度,说话能有实际的信用,管理事物能中道而行,做事能多动脑子考虑周全、量力而行,有什么计划能够审时度世,那只有平衡的世界了,哪还有什么因为不平衡而起的争端呢?如果真能这样就没有什么值得痛苦和相互伤害的了。
一、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二、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这句话的解析如下:
1. “上善若水”表达了老子对于道德的看法。
他认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就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和渗透性,能够润物无声,不与万物相争,而是自然地流淌,适应万物所需。
2.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明了水的特性和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使它们得以生长和繁荣。
同时,水也不与万物相争,不占有任何东西,只是默默地付出。
这种特性和作用与道德的内涵相契合,即无私奉献、不计回报。
3. “处众人之所恶”意味着水能够处于低处、难处、险处等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
这体现了水的谦逊和包容性,也象征着圣人或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他们应该能够放下身段,不畏艰难险阻,为大众谋福利。
4. “故几于道”表示水与“道”相近。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也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水具备了“道”的一些特性,如包容、谦逊、奉献等,因此被视为“几于道”。
综上所述,“上善若水”表达了老子对于道德的看法和追求。
他认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应该像水一样具有包容性、谦逊性和奉献精神。
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种道德观,人们可以更加接近“道”,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