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校教育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16 KB
- 文档页数:2
一、总则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体制1.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 学校设立教务处、教研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学校的教学、教研、学生工作。
3. 各部门负责人在校长领导下,按照本制度及相关规定,负责本部门的具体工作。
三、教学管理1. 教学计划管理(1)教务处负责制定学校年度、学期教学计划,经校长批准后实施。
(2)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制定本组教学计划,经教务处审核后报校长批准。
2. 教学实施管理(1)教师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
(2)教师应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学校定期组织教学检查,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
3. 教学评价管理(1)学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学生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包括教学质量、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方面。
(3)学生评价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
四、教研管理1. 学校设立教研组,负责组织开展教研活动。
2. 教研组应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
3. 教研组应注重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学生管理1. 学生处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2. 学生处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明习惯。
3. 学生处应加强对学生纪律、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教育管理。
六、教师管理1. 教务处负责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教师考核等工作。
2.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
3. 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依据。
七、奖惩制度1. 学校设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
2. 学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解释。
3. 学校各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本制度,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教育制度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古代教育制度在原始氏族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的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学制。
在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之初,由于社会的分化,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出来,古代学校就应运而生了,后来还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古代学制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古代学制只有等级性和阶级性,没有生产性和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古代学制的不系统和不完善。
古代学制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教学年限的规定,学校类型很少,层次简单。
古代学制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都没有。
(二)现代教育制度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
它是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是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
现代学校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人才。
因此,现代学校不但有阶级性,而且还有生产性和科学性。
这就决定了现代学校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决定了学校结构上的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和完善的性质。
(三)当代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在当代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它已由过去的现代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发展成为当代的以现代学校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为主体,包括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和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的一个庞大的体系。
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章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导论版: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以网络化的形式将学校组织起来,是国民教育制度和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影响学制制定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学制的基本类型:双轨制(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德、法、英)、单轨制(美国)、分支制或中间型学制(又称Y 型学制,前苏联、日本、中国)。
四、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的过程。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期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其类型日益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五、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留美派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标志着我国由学习日本学制转向学习欧美学制。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主体,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过程。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教育都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则成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
它的形成或多或少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初步定型。
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
(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第⼀部分教育学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指⼀个国家根据⼀定原则建⽴的相互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和相关制度的总体。
其核⼼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终⾝教育:是⼀种⼀体化的、开放性的、多样性的全⾯组织的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在时间上应包括从婴幼⼉、青少年、中年到⽼年的正规和⾮正规教育和训练的连续过程,在空间上应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切可利⽤的教育场所和⽅式。
4、全民教育: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即全体国民都应享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基本⽬标就是满⾜全体国民的基本学习需要,是普及教育实践的继续和发展。
⼆、填空题:1、⼴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2、国民教育制度是⼀个国家为实现国民教育⽬的,从组织系统上建⽴起来的⼀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4、学制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我国颁布并在全国实⾏的第⼀个学制是癸学制。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的决定》中指出,我国教育体制改⾰的根本⽬的是提⾼民族素质,多出⼈才,出好⼈才。
7、1912年,以孙中⼭为⾸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学制是壬⼦癸学制。
8、我国颁布的第⼀个学制是壬寅学制。
9、义务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规定,适龄⼉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0、我国学制改⾰的原则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1、我国现⾏的学制系统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四个部分。
12、《中华⼈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
13、中共中央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
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①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③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
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①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4、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层次增多。
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③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
因为我国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的普及教育也不平衡。
有的地区已实现普及有的地方还在积极普及。
我们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小学教育做起,一定要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增加教育经费,这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有可靠的保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展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