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园林景观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什么叫后现代园林? ”宇宙沉思花园“带你看不⼀样的风景
说到后现代主义园林,不得不提玛莎.舒⽡茨(martha Schwartz),她在波⼠顿设计的
⾯包圈花园),被认为是美国景观建筑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后现代主义尝试的第⼀例,
在美国景观设计领域引起了对后现代主义的⼴泛讨论。
⽽第⼀位将后现代主义引⼊设计领域是美国著名的建筑评论家、作家和园林设计师,查
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他最先提出和阐释了后现代建筑的概念,并且将这⼀理论
扩展到了整个艺术界,形成了⼴泛⽽深远的影响。
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最为著名的作品之⼀就是位于苏格兰西南部邓弗⾥斯
的“宇宙沉思花园”。
花园占地12英亩,设计灵感源⾃于科学和数学,并以此为主题设计了许多的雕塑和景
观,例如“⿊洞”、“分形”。
花园植物不多,地形变化丰富,设计将地形特征与数学公式、科
学现象巧妙地结合在了⼀起。
景观设计风格综述景观设计中风格有很多。
按国家地域来分:有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讲究的是意境、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景观、意大利罗马的雕塑喷泉园林景观、法国的豪华皇家园林景观、英国的自然田园园林景观、美国的新材料新技术强调构成要素的现代园林景观。
以艺术流派来分:有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设计、极简主义园林景观设计、解构主义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主义园林景观设计、高科技园林景观设计、大地艺术园林景观设计。
一、国外风格1、泛东南亚: A泰式风格特征:充分运用当地材料,植物、桌椅、石材等都取材地,强调简朴、舒适的度假风情。
清凉的藤椅、泰丝抱枕、精致的木雕、造型逼真的佛手、妩媚的纱幔等。
营造东南亚重要手法就是要让人无负担地随性坐卧,舒缓紧张情绪,抛开纷扰的俗世,遗忘身边的繁杂。
泰式三角靠垫,放置在低矮的藤椅中,不经意地让人放下身段,随性坐卧。
东南亚庭院是最自然的风情,注重对遮阳、通风、采光等问题的解决,且注重对日光和雨水的再利用,从而到达节省能源的效果。
所以,外观一般比拟通透和清爽,例如百叶式的白色外墙,绿色的墙面。
此外,遮阳的处理也是东南亚庭院的特色。
特点:由于泰国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接轨碰撞的地区,因此泰式风格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浑、简朴。
既有北方民居喜欢私密的格局,又有江南宅第活泼的艺术风格,豪华的皇家园林风格,瑞象金壁与水榭曲廊相谐成趣,古木奇石同亭台楼阁常入皆景。
色彩:偏爱自然的原木色,大多为褐色等深色系,有泥土的质朴,加上布艺的点缀搭配,使气氛相当活泼,布艺多为深色系,且在光线下会变色,沉稳中透着贵气。
适用藤、麻等原始纹理材料,用色为暖黄色和深咖啡色。
植被选取:在东南亚庭院中,绿色植物也是突显热带风情关键的一笔,尤其以热带大型的棕榈树及攀藤植物效果最正确,最常见的热带乔木还有椰子树、绿萝、铁树、橡皮树、鱼尾葵、菠萝蜜等,其形态极富热带风情,是营造东南亚庭院的必备品,而在亭台旁最好有上下错落的植物陪衬,才能味道更足。
后现代主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后现代主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城市化问题日益凸显。
西方世界开始反思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是否合理,因此兴起了一股批判与反思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聚集了多元文化,是人们反省现代性、修正现代主义过分强调理性和机能主义的结果,是人们对于自然情感、历史情感的喜好和依赖切断的一种直觉反应,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手法重新认知思考。
1980年1月份的《风景园林》杂志展示了玛莎舒瓦茨设计的面包圈花园照片,通过在迷你型庭院展示的具有历史风格的树篱、紫色卵石及像兵营式排列的具有邻里文化特征的面包圈,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缩影。
设计师将园林景观与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探索将城市中的小空地变成由生产产品或消费产品组成的艺术庭院的可能性。
在这以后便激发了景观设计师们就如何运用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的激烈辩论。
通过辩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园林景观行业中得到了重视,在新的高度上重新赋予了艺术表现形式的涵义,促进园林景观设计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现代主义倾向于设计的科学性,弱化了景观设计的艺术性。
鉴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设计的科学性难以得到很好地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园林景观设计者们重新意识到设计艺术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借助当时已成体系的园林景观相关理论,开始研究传统的艺术设计手法。
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现代主义园林景观的延伸,它批判与继承了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非理性对理性的叛逆,是基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思想。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指受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园林景观设计;狭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以功能性、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中主义、大众化的装饰风格和戏谑性的符号为主要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潮,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更倾向于大众艺术[1]。
后现代主义时期景观设计风格分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在理论上难以下精准定论的概念,在建筑景观方面用的比较多,其主要的思想是反对那些约定成俗的形式,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解构主义也算是其中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本文主要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时期景观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及分析,对其做个浅层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景观解构正文一.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概念是,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它的出现自然有其特定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经过现代主义而形成的。
现代主义崇尚形式服从功能。
是理性,有秩序的设计方式。
现代主义反对装饰,对于机械的依赖压制了人类的思想创造,忽略了个人的感情,单纯的简洁。
而后现代主义则重新省视设计观念,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变化是对历史主义的新态度,这是现代主义运动的禁区。
重新接纳装饰,材料,复古。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它还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意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出现,实现了设计与生活化的对话。
特别是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它使“严肃的”建筑和景观一直来优越于一种更为大众化的与粗俗的地方性建筑的等级制的崩溃。
解构是“后现代设计风格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脱敏剂,它把不共戴天的矛盾表达为左右为难的悖论,总的技艺可以说是‘解构’,具体手法可以有各种花样,比如多义化、歧义化、变态化、情景化、误读、诡辩、错乱、反讽、搞笑等等。
” 例如:1988 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George hargreaves)为加利福尼亚San Jose市设计的市场公园(San Jose Plaza Park),则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特征,它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
市场公园既是一个巨大的交通岛,又是该市最古老的公共开敞中心,因为它的四周环绕了该市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
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和形态,还重新定义了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将从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和意义以及建筑师角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在建筑外观方面,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和限制,赋予了建筑更大的自由和创造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追求整体和谐、对称和平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突破了这些传统观念,采用了多样的形态和结构,注重对比和冲突。
后现代主义建筑具有鲜明的碎片化特征,常常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突出的线条和颜色,营造出一种动态和富有张力的效果。
例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平行线设计理念,以及法兰克·盖里的异形建筑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次,在建筑功能和意义方面,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建筑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扩展。
传统的建筑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的表现力和符号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建筑师通过材料、形态、结构等手段,将建筑打造成艺术品,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一种表达和传递社会、文化和政治信息的方式。
例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卷曲的形态和耐候钢材质,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象征着现代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最后,在建筑师角色方面,后现代主义改变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
传统的建筑师以规划、设计和施工为主要任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或策展人,注重创意和概念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社会和人的关系,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景观、城市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互融合。
例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以其对于环境和人的关注而闻名,他注重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景观案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它主张拒绝过度理性化和标准化,强调个性化和多样性。
在景观设计中,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景观以其丰富、独特、具有想象力的设计理念和形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首先,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意义多元性”,这就要求设计师从不同层面、角度、视角来考虑景观的设计。
例如,一个公园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展示自然美景的场所,还要具有更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心灵等各种层面的意义,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中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思考和创新。
其次,后现代主义景观要求设计师赋予景观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传统景观设计中,往往追求大众审美和相对静态的形式,而后现代主义景观则更注重体现个性化与差异化,例如,公园中的动态景观和艺术品等,也可以让游客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获得更具历史与时代感的体验。
另外,后现代主义景观在使用材料方面更加多样化和抗衡传统设计的规范。
采用不同的材料来表达不同的观感,景观设计师不妨用自己的审美见解,把它们融为一体。
例如,在公园中引入原木、石材和玻璃等材料来丰富景观,甚至可以采用特殊的材质,增加其视觉和触觉上的体验,进而增加景观的多义和多样性。
最后,后现代主义景观强调“参与性”设计,这是与传统景观设计最为不同的地方。
景观师需要考虑如何让游客参与到景观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色来参与整个景观,景观意义自然得到更好的体现。
例如,在公园中可以设置互动表现方式,如小型游乐场、花园等,因此能够让用户更好地参与到景观中来,增加了游客与景观间的感性互动和体验。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景观具有自由多样、想象丰富、意义多元、个性化、抗衡传统规范、增加参与性等特点。
景观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元素进行设计,有机地融合在景观中,创造出更加独特的景观艺术。
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1)“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20世纪6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进入全盛时期,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动荡和转机。
一方面,50年代出现的代表着流行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波普艺术到60年代漫延到设计领域。
另一方面,进入60、70年代以来,人们对于现代化的景仰也逐渐被严峻的现实所打破,环境污染、人口爆炸、高犯罪率,人们对现代文明感到失望、失去信心。
现代主义的建筑形象在流行了三、四十年后,以渐渐失去对公众的吸引力。
人们对现代主义感到厌倦,希望有新的变化出现,同时,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历史的价值,基本伦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重新得到强调。
其特征:历史主义、直接复古主义、新地方风格、因地制宜、建筑与城市背景相和谐、隐喻与玄学及后现代空间。
(2)“结构主义”与景观设计结构主义大胆向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提出置疑,认为应当将一切既定的设计规律加以颠倒。
如反对建筑设计中的统一与和谐,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
认为建筑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环境或文脉等,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 结构主义的裂解、悬浮、消失、分裂、拆散、位移、斜轴、拼接等手法,确实产生一种特殊的不安感。
(3)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极简主义通过把造型艺术剥离到只剩下最基本元素而达到“纯粹抽象”。
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形式的简单纯净和简单重复,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
极简主义的特征:①、非人格化、客观化,表现的只是一个存在的物体,而非精神,摒弃任何具体的内容、反映、联想;②、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③、采用现代机器生产中的技术和加工过程来制造作品,崇尚工业化的结构;④、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具有纪念碑式的风格;⑤、颜色尽量简化,作品中一般只用黑白灰色,色彩均匀平整;⑥、在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只强调整体,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或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递进;⑦、雕塑不使用基座和框架,将物体放在地上或靠在墙上,直接与环境发生关系。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笔记王向荣一,西方的园林传统二,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1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2 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2.1 新艺术运动的产生与设计风格2.2 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师与园林作品2.3 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的影响三,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19世纪下半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艺术的发展及对景观设计的影响2 现代建筑运动先驱与景观设计2.1 门德尔松2.2 荷兰风格派2.3 包豪斯2.4 勒·柯布西耶2.5 赖特2.6 纽特拉2.7 阿尔托3 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和法国现代景观设计四, 英国的景观设计1 唐纳德2 杰里科五,美国的景观设计1 斯蒂里2 “哈佛革命3 第一代现代景观设计师3.1 托马斯·丘奇和“加州花园”3.2 盖瑞特·埃克博3.3 丹·克雷3.4 詹姆斯·罗斯4 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4.1 二战后的景观设计的行业形势4.2 劳伦斯·哈普林4.3 佐佐木英夫4.4 泽恩5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变化六, 拉丁美洲的景观设计1 布雷·马克斯与巴西的景观设计2 墨西哥的景观设计2.1 巴拉甘2.2 里卡多·莱戈雷塔·比利切斯七,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景观设计1 瑞典的景观设计2 丹麦的景观设计2.1 布兰德特2.2 索伦森2.3 安德松八, 德国的景观设计1 联邦园林展与德国现代城市公园2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2.1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2.2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2.3 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2.4 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2.5 科特布斯露天矿区生态恢复3 景观设计师3.1 格茨梅克3.2 马汀松3.3 卢茨3.4 拉茨3.5 鲍尔九, 现代雕塑对景观设计的影响1 雕塑结合景观的设计1.1 野口勇1.2 穆拉色1.3 其他2 大地艺术2.1 大地艺术的产生2.2 为艺术的大地艺术作品2.3 景观中的大地艺术2.4 大地艺术与废弃地的更新十, 生态主义与景观设计1《设计结合自然》与麦克哈格的景观规划思想2 生态主义原则指导下的景观设计十一,70年代以来景观设计的新思潮1 “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设计2 “解构主义”与景观设计3 极简主义与景观设计3.1 极简主义3.2 彼得·沃克4 艺术的综合——玛莎·施瓦茨的景观设计5 艺与科学的结合·哈格里夫斯的景观设计6 人类与自然共生的舞台——高伊策的景观设计结语一,西方的园林传统“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
后现代主义与园林景观设计
摘要:本文尝试结合案例探讨后现代主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着重分析其在艺术追求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批判其在实用性上的不足与缺陷。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a case of modernism in landscape design, and analyzed the great success in the pursuit of art, but also criticism of its deficiencies and defects in the application.Keywords: post-modernism;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术文化界的热门话题,特别是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原先流行的思潮突然在知识界失去了影响力,后现代主义便于上世纪60年代与法国后结构主义和美国新实用主义结合,成为当今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哲学与文化思潮,并向全世界蔓延。
1977年,英国著名的建筑评论人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在他的著作《现代建筑语言》中,倡导一种与现代建筑风格断裂、基于折衷主义风格和通俗价值取向的、新的、后现代建筑风格,并且给后现代建筑归纳了6点特征:①历史主义;②直接的复古主义;③新地方风格;④文脉主义;
⑤隐喻和玄想;⑥后现代式空间。
正是通过文丘里等先锋派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狂飙表现,以及建筑评论家们理论层面的归纳总结,使得晦涩、难懂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争论形象化了,进而为普通人所体验、所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和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向受社会各种哲学思潮、流派影响的建筑设计领域,此次成了培育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一片土壤。
Harlequin广场概况
1982年,Harlequin广场建于丹佛,随即就被誉为“美国景观作品的分水岭”,以及世界上最追求艺术美的设计。
广场最初受人关注,是因为它在一块很不理想的地块上却取得了美学上
的巨大成功,场地位于两栋曲面办公大楼之间一个的停车场屋顶,狭长封闭的空间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制约因素,但美国著名风景园林大师乔治·哈格里夫斯及其SWA设计团队打破欧洲传统园林“如画般”、封闭式构图的常规做法,应用强烈的后现代艺术手法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宁静的秩序、也不同于静态的如画般构图的、而是一种全方位的、动态的景观构图。
虽然广场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大众对公共场所的使用性功能,比如缺乏遮荫的树木,也没有其他的构筑物能够吸收科罗拉多州的强烈阳光,以及从两边建筑物的曲面墙壁上反射过来的光线,而且广场上的铺装方式也让人无法忍受等,但仍凭借其艺术的原创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业内人士及公众普遍的好评。
后现代主义与园林景观设计
Harlequin广场是乔治·哈格里夫斯探索后现代主义下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哈格里夫斯的设计哲学,即强调艺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精髓和灵魂。
该广场主要体现了查尔斯·詹克斯归纳的其中两条:历史主义、隐喻加幻想。
(1)历史主义
首先,Harlequin广场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传统广场的风格特征,虽然它并没有完全遵循传统的硬化处理手法,但仍然采用了大面积的地面铺装这种做法,作为一组行政办公大楼之间的一个政府广场,大面积的铺装是有必要的。
其次,SWA事务所用两道突于场地水平面的亮红色墙体将广场对截成两半,这两道墙体造成了一种轴线关系,这在传统的广场设计中也是常见的,在的中心线是一条流淌的小水道,这也是一种传统的水处理手法。
(2)隐喻加幻想
广场处于两个办公大楼之间,狭长的空间和大楼的高度结合在一起,使得空间较为压抑。
首先,为了消解压抑,广场两侧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利用玻璃幕墙的镜面效果得以扩大空间;其次,设计者通过这个幕墙的镜面作用,产生了一种介于真实和幻想之间的感觉,给人眼花缭乱,不可思议的错觉;此外,在地面铺装材料的选择上,设计者选用了黑白两色的菱形磨石子,黑白两色对比鲜明,质感光滑,
也有镜面的效果,而且铺装方式也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倾斜的,给人一种走在上面“振动,摇晃,不平衡”的感觉,所有的这些特征都使得铺装和周围的环境无法融合,显得突兀;为了更好地体现后现代主义,设计者还应用了色和光的效果,广场中间亮红色的墙体与黑白相间的铺地显得非常醒目,
更强化了一种无序、分解
和变化的理念。
总而言之,广场比较注重创造一种既充满幻想、又有迷惑的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空间,让人既从视觉上感受着不一般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去体验这种超越现实的空间。
这种作为关注人们精神层面的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
虽然广场创造了艺术与景观结合的成功一面,但也有其被人接受的地方,设计过于强调艺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第一位,却忽略了广场作为公众场所的实用性,缺乏人性化的设计,比如缺少绿荫、座椅及无视材料的地域性等,虽然黑白两色的菱形磨石子耀眼,但设计师没有考虑到这种材料在丹佛地区并不适用,铺地在建成后第一个冬季就已开裂,此外,铺地的防水隔膜不够严实,导致水泄漏到地下车库。
为了提高实用性,设计者对广场进行了改进,主要包括:开裂的铺装换成了当地常用的材料,但朴实的风格也削弱了广场丰富的视觉效果;增加休息设施及小树林,为游人提供遮阴处;对广场中间的红色墙体和小水道也进行了改造等。
改造后的总体效果使得空间更有亲和力,更接近现实,也更人性化。
但需要说明的是:原来的方案并非强调后现代而彻底地抛弃树木、花草、水体、山石等传统设计元素,实际上,在最初的设计中也考虑了这些元素的设计,比如广场中间的小水道,广场边缘的花盆等。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