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281.78 KB
- 文档页数:4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表现在当今的视觉文化领域,后现代主义如同一场缤纷多彩而又充满争议的风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看待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突破,反映了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巨大变革。
后现代主义在视觉文化中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颠覆。
传统美学强调和谐、统一、比例和对称,而后现代主义则摒弃了这些原则,追求破碎、扭曲、不协调和非对称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遵循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而是采用了奇特的形状、不规则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组合。
这种建筑风格打破了人们对建筑的固有认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还体现在对历史和文化的拼贴与戏仿。
它不再尊重历史的线性发展和文化的纯粹性,而是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元素随意拼贴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的、充满讽刺和幽默的视觉景观。
电影《大话西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将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了重新演绎,加入了现代的爱情观念和搞笑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后现代风格。
这种拼贴和戏仿不仅让观众感到新奇和有趣,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重新思考。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作品中,图像的过度消费也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图像的制作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容易,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图像所包围。
这些图像不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而是成为了一种商品,被用来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
广告、时尚杂志、电影海报等都是图像过度消费的典型代表,它们通过精美的画面和诱人的形象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却往往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
另外,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中的主体消解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传统的视觉文化中,主体通常是清晰明确的,观众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主体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消失不见。
作品不再有明确的中心和主旨,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碎片化的状态。
观众需要自己去解读和建构作品的意义,这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空间,但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近百年来,现代建筑风格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演进。
从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到现代主义的兴起,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思潮。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建筑崭露头角,成为一种具有激进观念的建筑风格。
以功能性、简约性和形式的纯粹性为核心理念,现代主义建筑追求实用主义和技术先进。
世界各地纷纷兴建起摩天大楼、公共设施和住宅,标志着现代建筑风格的兴起与流行。
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如勒·柯布西耶、米斯·凡·德罗等推动了这一风格的发展。
现代主义建筑以直线、平面和空间的组合为特点,将建筑从传统的装饰性束缚中解放出来。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20世纪后半叶,后现代主义建筑悄然兴起。
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和简洁的理念不同,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独特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在设计中注入更多的表达和情感,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融合。
建筑形式变得更加复杂、各异,结构与外观上更加重视非几何形状。
同时,建筑质地和色彩的运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和美国的弗兰克·盖里建筑作品。
三、现代建筑风格的多元化近年来,现代建筑风格进一步多元化,吸收了不同风格的元素和创新思想。
新的建筑材料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
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提倡绿色建筑和能源节约。
同时,各国文化的融合也为现代建筑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发展方向。
四、现代建筑风格的原因与影响现代建筑风格的发展与演变离不开社会、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推动。
首先,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为现代建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建筑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新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建筑的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另外,现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也受到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关于中国当代景观现代性的探讨一门迟到的学科和它所处的两种语境在中国,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景观设计学足足迟到了近一个世纪,它以全新的姿势阐释着物资意义上的景观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就像现代主义给传统建筑注入活气,使其走入平民生活,但这一学科却身处两种语境: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环境,互联网加剧了这一现象;另一方面是前现代的景观现状,旧有的思想和观念持续加固着这一堡垒。
就这样,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学处在这种前现代和后现代交错的特别语境中,这是百年孤单带来的为难。
语境决议态度,面对前现代的景观现状首先要批评,像现代主义先驱那样,应用辛辣的语言去批评。
这一阶段的理论和观点不可避免的带有启蒙颜色和巨大叙事的特色,而启蒙主义和巨大叙事是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环境相对峙的,所以当代景观设计师比现代主义启蒙时代的建筑师们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批评的背后多多少少带有一点自我嘲讽的调侃心理,带有鲁迅文学的颜色,正是这种颜色,使得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师关注并反思自我,使中国景观现代化避免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
透过思潮的变迁看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尽管思潮的发展更多的作用于建筑设计,但对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西方设计思潮大体阅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正在讨论的新现代主义的进程,其中还包含作风派、构造主义、解构主义等各种流派,浮现出一种纷纷庞杂的现象。
现代主义理论的基本是情势跟随功效,强调理性、纯洁、秩序,少即是多。
后现代主义理论强调建筑的庞杂性与抵触性,但最终演变为历史符号和图案的简略拼贴,多反而变成了少。
目前全球化的环境与能源危机使得设计回归功效与理性本体,并关注生态与可连续发展问题。
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主义活动,是由工业革命及其成果决议的。
现代主义建筑在工业化和都市化强烈冲击下,在批评传统与道德观念的重建中发生,有必定的社会主义幻想和符合大机器生产的功效主义幻想。
它最深入的代表是柯布西耶的基础建筑和理论,它反惯例、反传统,具有推翻性和发明性,其人道主义立场,功效主义和机器美学的理论深远地影响了现代主义建筑过程。
后现代主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后现代主义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论文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及能源危机等城市化问题日益凸显。
西方世界开始反思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是否合理,因此兴起了一股批判与反思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聚集了多元文化,是人们反省现代性、修正现代主义过分强调理性和机能主义的结果,是人们对于自然情感、历史情感的喜好和依赖切断的一种直觉反应,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手法重新认知思考。
1980年1月份的《风景园林》杂志展示了玛莎舒瓦茨设计的面包圈花园照片,通过在迷你型庭院展示的具有历史风格的树篱、紫色卵石及像兵营式排列的具有邻里文化特征的面包圈,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缩影。
设计师将园林景观与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探索将城市中的小空地变成由生产产品或消费产品组成的艺术庭院的可能性。
在这以后便激发了景观设计师们就如何运用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的激烈辩论。
通过辩论,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园林景观行业中得到了重视,在新的高度上重新赋予了艺术表现形式的涵义,促进园林景观设计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产生现代主义倾向于设计的科学性,弱化了景观设计的艺术性。
鉴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设计的科学性难以得到很好地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园林景观设计者们重新意识到设计艺术化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借助当时已成体系的园林景观相关理论,开始研究传统的艺术设计手法。
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现代主义园林景观的延伸,它批判与继承了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非理性对理性的叛逆,是基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设计思想。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指受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园林景观设计;狭义上的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是以功能性、无装饰性为目的,以历史的折中主义、大众化的装饰风格和戏谑性的符号为主要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思潮,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纯粹性,更倾向于大众艺术[1]。
后现代主义时期景观设计风格分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在理论上难以下精准定论的概念,在建筑景观方面用的比较多,其主要的思想是反对那些约定成俗的形式,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解构主义也算是其中的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
本文主要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时期景观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及分析,对其做个浅层分析。
关键词后现代景观解构正文一.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成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概念是,理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文化思潮,在哲学、宗教、建筑、文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
它与现代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它的出现自然有其特定历史的、文化的背景。
后现代主义是经过现代主义而形成的。
现代主义崇尚形式服从功能。
是理性,有秩序的设计方式。
现代主义反对装饰,对于机械的依赖压制了人类的思想创造,忽略了个人的感情,单纯的简洁。
而后现代主义则重新省视设计观念,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变化是对历史主义的新态度,这是现代主义运动的禁区。
重新接纳装饰,材料,复古。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它还具有广泛的文化影响。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意识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出现,实现了设计与生活化的对话。
特别是在景观建筑设计中,它使“严肃的”建筑和景观一直来优越于一种更为大众化的与粗俗的地方性建筑的等级制的崩溃。
解构是“后现代设计风格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脱敏剂,它把不共戴天的矛盾表达为左右为难的悖论,总的技艺可以说是‘解构’,具体手法可以有各种花样,比如多义化、歧义化、变态化、情景化、误读、诡辩、错乱、反讽、搞笑等等。
” 例如:1988 年由哈格里夫事务所的乔治·哈格里夫(George hargreaves)为加利福尼亚San Jose市设计的市场公园(San Jose Plaza Park),则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学特征,它强调场所的历史性、可理解性、可交流性、可对话性和意义的可生成性。
市场公园既是一个巨大的交通岛,又是该市最古老的公共开敞中心,因为它的四周环绕了该市数座重要的公共建筑—艺术博物馆、大型旅馆、会议中心。
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郭楚
【期刊名称】《鞋类工艺与设计》
【年(卷),期】2022(2)10
【摘要】起源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对于前者来说是充满反叛的。
与现代主义的理性、简洁、功能化和对过度装饰的反对有所不同,它强调个性,注重传统
民族风格要素和地方文化色彩,且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感受。
20世纪,这一思潮曾席卷欧洲各领域,在艺术方面也同样影响深远,至今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艺术
与设计本身关系紧密,因此在设计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后现代主义的萌芽背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并结合实际情况来探
讨后现代主义艺术对当代设计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郭楚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1
【相关文献】
1.后现代主义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当代艺术因素
2.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初探——以建筑、景观设计为例
3.“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艺术设计
(续一)4.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影响下的当代设计5.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影响下的当代设计阐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观和形态,还重新定义了建筑的功能和意义。
下面,我将从建筑外观、建筑功能和意义以及建筑师角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后现代主义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首先,在建筑外观方面,后现代主义打破了以往的规则和限制,赋予了建筑更大的自由和创造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追求整体和谐、对称和平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则突破了这些传统观念,采用了多样的形态和结构,注重对比和冲突。
后现代主义建筑具有鲜明的碎片化特征,常常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突出的线条和颜色,营造出一种动态和富有张力的效果。
例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的平行线设计理念,以及法兰克·盖里的异形建筑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代表。
其次,在建筑功能和意义方面,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建筑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重新解读和扩展。
传统的建筑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的表现力和符号性。
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载体。
建筑师通过材料、形态、结构等手段,将建筑打造成艺术品,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一种表达和传递社会、文化和政治信息的方式。
例如,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馆,采用卷曲的形态和耐候钢材质,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象征着现代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最后,在建筑师角色方面,后现代主义改变了建筑师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式。
传统的建筑师以规划、设计和施工为主要任务,而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则更像是一位艺术家或策展人,注重创意和概念的表达。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建筑与环境、社会和人的关系,以及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景观、城市和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得建筑能够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相互融合。
例如,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以其对于环境和人的关注而闻名,他注重创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班级:2011级规划2班
作者:王美介
学号:3011206112
指导教师:曾鹏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景观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景观设计师纷纷做了后现代设计的尝试与突破,本文通过分类总结分析后现代主义景观的具体实例,来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指明道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
1.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后期,面对逐渐凸显的城市问题、环境破坏问题、能源危机问题以及第三世界问题等等,西方世界开始反思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于是在西方兴起了一股以批判与反思现代主义为主要要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反对,反对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反对现代主义的技术主义,反对理性至上,反对中心主义,反对后现代主义的反装饰主义,反对冷漠,怀疑理性和科学能带来自由和解放。
并在建筑领域形成了几个主要流派,主要是形式主义、历史主义、地方主义、解构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在景观设计界引发的革命虽不像在建筑界那样轰轰烈烈,但也对景观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人们对景观设计的目的与手法进行重新思考与认知,推动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些新的方向上做出探索与尝试。
2.后现代主义景观分类分析
后现代主义思想纷杂,一个后现代主义景观可能同时体现多种后现代主义精神,笔者大致以后现代景观所侧重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为主要依据做一个分类,将当代后现代主义景观分成五大类,分别是历史主义景观、地方主义景观、隐喻主义景观、生态景观和波普主义景观。
2.1历史主义景观
历史主义景观不同于现代景观追求简洁的几何形式与功能至上的理性主义,而是强调与传统园林建立起一种联系,对历史文脉的回归试图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增强人们对此地块的归属感与独一无二的个性,使其摆脱千篇一律的国际式风格。
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当代景观设计师通常会选择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将传统元素抽象为一种形式和符号,放在新的景观中,让人隐隐约约感受到景观与历史的某种联系。
另一种途径是对传统的形式进行分解与重构,使景观更多的体现对传统景观的创新与超越。
彼得·沃克在德国的凯宾斯基饭店环境设计中,将传统勒·诺特式园
林中常用的整形绿篱、草坪、彩色砂石等元素提炼出来,但没有用传统的
手法去再现,而是将其彻底分解,并用带有极简主义色彩的现代构成手法
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创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代庭园。
在这个庭
园中,既有现代庭园的强烈秩序感,又能感受到与传统的联系,两者恰到
好处的融合,赋予此处景观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使人们身处其间有与众
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图1)
2.2地方主义景观
地方主义景观强调地域特色,尊重场地原貌与特色。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对场地内工业时代遗留的产物进行保留和再设计,体现出场所的文脉和记忆,这与后现代主义注重文脉的历史主义,尊重场地特性的原则是一致的,设计尊重了场地的历史和特性,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同时也考虑防洪要求设计了榕树岛,钢结构、水泥框架船坞、两个水塔、一个红烟囱这些工业时代遗留物都被保留并结合在场地的设计中。
古老机器的保留使人们身处其间的时候有更为丰富的体验。
公园中对路网、装置物的处理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景观作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图2)图1 图2
2.3隐喻主义景观
隐喻主义景观重视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内在含义的表达,并通过一些符号或者特殊的有冲击力的手法表达景观自身的内涵与个性。
重观念,轻形式是隐喻主义景观的重要特点。
在玛莎施瓦茨的怀海德研究所“拼合园”的设计中,后现代主
义以及对自然的抽象化意象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
“分裂园”
是一个25 x 35英寸的屋顶花园,基址是微生物研究所9层楼上的
无生气的庭院。
在设计中玛莎施瓦茨希望园子能表述研究所是微生
物研究中心的特点,于是将花园建成一个基因叠加的象征物——来
自不同文化园林的连体婴儿,一面以法国文艺复兴园林为主题,一
面以日本禅宗园林为主题,禅宗园林中典型的石头,法国园林中修
剪的植物,被抽象变异,形成一种奇怪和陌生的搭配。
这个设计就
与传统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很不一样,它加入了丰富而复杂的手法与意象,充分体现了其不确定性。
拼合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屋顶花园,而是用这样抽象的园林符号的拼合来隐喻这个景观附属建筑的功能与独立的意义——变异创新与融合。
(图3)
2.4生态景观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而现代主义所推崇的“技术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思想也进入后现代艺术的创作之中。
大地艺术与同时期发展起来的生态主义和环保思想有着更加内在的联系。
大地艺术的作品都有着生态主义的思想和原则,例如利用现成材料、降低对环境干扰、让
自然自己做功等。
此外,大地艺术作品选择的场地往往是遭受破坏
的土地,而大地艺术景观的建造过程本身就是以艺术手段提升环境
价值,恢复遭破坏土地的生态价值,大地艺术给景观设计师处理类
似土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办法。
德国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
是在一个废弃的钢铁厂旧址上建造而成的。
设计师彼得·拉茨在公
园的中心区域设计了一处“金属工厂”作为公园的核心景观。
每块
质量达7t 的铁板从工厂移到场地中,按照7×7平铺成正方形。
这
些看似废弃材料的铁板,实际上包含了设计者对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深刻思考。
这些铁板在被清理掉灰尘和铸造沉积物之后,表面展现出微妙的锈蚀纹理图案,而这些纹理图案会随着时间进一步变化。
设计者正是希望将这些铁板在自然中风化、锈蚀的过程展现给参观者,让参观者对于工业生产、
人、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图4)
这里的景观强调人的参与,并且人是主动参与的,主动去“猜”这个景观要向我传达什么,并且会得到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景观就是最棒的景观,这是能跟人进行意识交流的景观。
人们最喜欢的景观类型,是你要“猜”它是什么意思,经过稍微的思考能得出答案极为
最佳,太过浅显或者太过深奥都不是好的景观设计。
因为那样人们会失
去参与的兴趣,觉得“没有意思“。
2.5波普主义景观
波普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波普艺术反对现代主义的“精英化“高雅
艺术。
波普景观师的景观材料直接从消费生产、大众生活的东西里提取,
将周围世界司空见惯的图像与物品纳入艺术范畴,以此再现都市文明、
反思现代社会。
这启发了一批景观设计师从周围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品
取材,放入景观设计作品中,取代传统的景观装饰物,表现大众趣味的
审美倾向。
玛莎施瓦茨的面包圈花园就是这样一个案例。
玛莎施瓦茨在自家宅院北面6.7米见方的小花园的两行40cm 高的绿篱间,紫色碎石地
面上放置96个面包圈。
面包圈是一种廉价的、易维护的、不需要阳光的
图3 图4 图5
材料,经过海焦油涂抹之后它还具有防水的特性,同时又具有家庭的亲情。
玛莎选用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材料,放在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颠覆的怪诞的景观效果,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夸张怪诞追求的一个体现。
(图5)玛莎施瓦茨的另一个景观作品亚特兰大的瑞欧购物中心庭院中放置了300多个镀金青蛙,这也是对生活中实物形象的直接运用。
(图6)
3.人们对于景观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人们对景观的需求是需要一个场所来放松身心愉悦身心。
现代主义的景观生硬而冷漠,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后现代主义关注人们的精神层面,是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趣味、个性的精神需求。
景观设计师把后现代的设计概念手法与植物、水体、山石等传统元素结合起来,营造出新的场所意义。
因此,他们的后现代主义跟建筑相比显得更加温和而谨慎。
人在场所中扮演的角色不一定是主体,人也可能成为景观的组成部分,但无论如何人与景观始终是互动的关系,场所氛围的营造最终意义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4.如何发展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在西方发展了上百年,在中国仅仅发展了几十年,未来中国的景观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所有的文化内涵都与西方的历史发展有关。
中国的景观设计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核心精髓与真谛,不能照抄照搬后现代主义的怪诞形式而不得其要领。
一些受后现代主义影响而呈现出比较极端的设计手法,应当谨慎学习和使用,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各个方面和大众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深度及接受程度。
中国的后现代景观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2.尊重公众和大众的观念同时富于个性与创造性3.古与今的结合即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4.有个性富有地方特色。
一切打着后现代主义旗号却不理解后现代主义内涵的,忽视场地精神和人性需求,盲目抄袭模仿的设计都是荒谬至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