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教案《骨骼肌》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骨骼肌初中生物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骨骼肌的定义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理解骨骼肌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骨骼肌的定义和功能;
2. 骨骼肌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骨骼肌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骨骼肌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 幻灯投影仪;
2. 电子白板;
3. 实物骨骼肌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观看一段关于骨骼肌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骨骼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骨骼肌的定义和功能;
2. 讲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讲解骨骼肌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实作(20分钟)
1. 让学生观察实物骨骼肌模型,了解其结构;
2. 让学生通过模拟动作,体会骨骼肌的工作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骨骼肌与运动的关系。
四、总结(10分钟)
1. 对骨骼肌的定义、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总结;
2. 强调骨骼肌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骨骼肌的作用和原理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骨骼肌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对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同时,通过实物模型和实际动作的参与,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骨骼肌的工作原理。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提高其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教学资源:人体模型、骨骼图片、视频资料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人体运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是如何完成运动的?2. 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构成和功能(1)教师展示人体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名称。
(3)学生通过观察骨骼图片,了解骨骼的分类和特点。
3. 视频资料观看教师播放关于骨骼、关节和肌肉作用的视频资料,学生边观看边思考: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协作完成人体运动的?4.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认识。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1)教师通过示例,讲解骨骼、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作用。
3. 动手实践(1)教师分发骨骼模型,引导学生动手组装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连接方式。
(2)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完成运动。
4. 课堂小结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基本知识和相互作用的理解。
2. 动手实践:评价学生在组装骨骼模型和讨论肌肉收缩舒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医生或生理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验室,观察实物标本,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课程名称:骨骼肌实践课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生理功能和作用;掌握骨骼肌的收缩原理和调节机制。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骨骼肌的基本结构2.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3. 骨骼肌的调节机制教学难点:1.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2. 骨骼肌的调节机制教学准备:1. 教具:骨骼肌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镊子、解剖刀、滴管等)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纸3.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的肌肉有哪些类型吗?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人体的肌肉主要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类型,其中骨骼肌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重点。
二、讲授新课1. 骨骼肌的基本结构- 教师展示骨骼肌模型,讲解骨骼肌的组成:肌腱、肌腹、神经、血管等。
- 学生观察模型,总结骨骼肌的基本结构。
2.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教师讲解骨骼肌收缩的原理:肌纤维的收缩导致肌肉缩短,从而产生力量。
- 学生思考:骨骼肌收缩时,肌纤维是如何缩短的?3. 骨骼肌的调节机制- 教师讲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骨骼肌收缩中的作用。
- 学生总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骨骼肌的收缩和放松。
三、实验操作1. 实验目的:观察骨骼肌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的收缩情况。
2. 实验步骤:-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
- 观察骨骼肌在神经刺激下的收缩情况。
- 观察骨骼肌在体液调节下的收缩情况。
- 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骨骼肌的基本结构、收缩原理和调节机制,大家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人体骨骼肌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人体骨骼肌的分类和运动原理;
3. 了解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人体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2. 人体骨骼肌的分类和运动原理。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骨骼肌与其他肌肉的区别;
2. 掌握骨骼肌的运动原理。
四、教学准备:
1. 图片或模型展示人体骨骼肌的结构;
2. 课件介绍人体骨骼肌的分类和运动原理;
3. 实验设备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
1. 介绍人体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骨骼肌在身体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2. 讲解人体骨骼肌的分类和运动原理,帮助学生理解骨骼肌如何在身体运动中发挥作用;
3.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骨骼肌的收缩过程,加深对骨骼肌运动原理的理解;
4. 练习总结,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
1. 师生互动,检查学生对人体骨骼肌的理解程度;
2. 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不透彻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思考。
七、教学延伸:
1. 扩展学生对人体其他肌肉的了解;
2. 讲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八、教学反思:
1. 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思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人体骨骼肌教案
教学内容:人体骨骼肌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骨骼肌;
3. 能够说明骨骼肌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骨骼肌的组成和结构;
2. 骨骼肌的主要功能;
3. 骨骼肌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组织是什么,引发学生对骨骼肌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结构和组成:介绍骨骼肌的组成和结构,包括肌纤维、肌原纤维、肌筋膜等;
2. 类型和功能:分别介绍横纹肌和平滑肌,说明它们的功能和作用;
3. 作用机制:讲解骨骼肌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机制,包括肌肉收缩和松弛过程。
三、示范和实践(10分钟)
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示范,让学生观察并亲自体验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
四、练习与讨论(10分钟)
分组讨论骨骼肌的作用,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加深对骨骼肌的认识。
五、总结与反馈(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骨骼肌的掌握程度,并提醒学生课后复习相关知识。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模型等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通过讨论和提问检查学生对骨骼肌的理解情况。
教学延伸: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研究不同类型的肌肉组织,深入了解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教学目标:1.理解骨骼肌的收缩特性的知识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了解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2.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依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综合的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
动脑、观察分析实验的活动能力。
3.通过学习骨骼肌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骨骼肌的收缩特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运动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协调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来得到体现的。
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以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来进行教学。
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做好骨骼肌收缩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为了确保实验效果,教师应当在课前进行预做,因为此实验是解决难点3的一个重要步骤。
3.人体内骨骼肌所接受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因此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师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逐渐深入的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本节的参考授课时数为1课时。
【引言】复习关节的结构和功能。
关节合理地解决了人体骨骼系统牢固性与灵活性的矛盾。
关节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呢?出示肘关节模型。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骨骼肌的形态特点后回答:骨骼肌由哪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与关节是如何连接的?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白鼠的后肢骨骼肌肉标本,探讨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
用镊子夹动肌健部分,用放大镜观察肌腱的结构。
描述你看到和感觉到的肌腱特点。
如:色泽?纤维排布方向?弹性和韧性?附着状况?肌腱应当属于哪种组织)2.学生仔细观察肌腹部分,用镊子分开肌肉束观察肌腹内部结构。
描述肌腹的结构特点:肌腹的颜色?肌纤维的物理特性,肌腹内除了肌纤维以外,你还看到什么结构了?如何区分血管和神经?(色泽不同。
挑起来是否变形等)。
由此可以看出:骨骼肌是以肌肉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
肌肉内的血管的作用是什么?肌腹中的神经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新课】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索骨骼肌的功能特点。
初中人体的骨骼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骨骼肌的组成和功能。
2. 掌握骨骼肌的命名和位置。
3. 能够识别主要骨骼肌的图像。
4. 理解骨骼肌与骨骼的关系。
教学重点:1. 骨骼肌的组成和功能。
2. 主要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
教学难点:1. 骨骼肌的命名和位置。
2. 骨骼肌与骨骼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展示骨骼肌的图像和名称。
2. 骨骼肌模型:用于直观展示骨骼肌的形态和位置。
3. 骨骼肌图谱:供学生参考和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的骨骼系统,让学生了解骨骼肌与骨骼的关系。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骨骼肌吗?骨骼肌有哪些功能?二、骨骼肌的组成和功能(15分钟)1. 讲解骨骼肌的组成:肌腹、肌腱、肌膜。
2. 讲解骨骼肌的功能:收缩、舒张、产生力量。
3. 示例:展示骨骼肌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骨骼肌的形态和结构。
三、主要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15分钟)1. 展示PPT课件,逐一介绍主要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
2. 让学生触摸骨骼肌模型,加深对骨骼肌的认知。
3. 示例:让学生指出身体上的主要骨骼肌,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位置。
四、骨骼肌与骨骼的关系(10分钟)1. 讲解骨骼肌与骨骼的协同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产生运动。
2. 示例:展示骨骼肌和骨骼的配合动作,如屈肘、伸肘等。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发放骨骼肌图谱,让学生自主复习主要骨骼肌的名称和位置。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骨骼肌的认知和理解。
3. 提问:你们能说出身体上的主要骨骼肌吗?它们分别有什么功能?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骨骼肌的组成、功能和与骨骼的关系。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骨骼肌的认知程度,以及能否回答出相关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骨骼肌名称和位置的掌握情况。
人体骨骼肌初中生物教案
学科:生物
年级:初中
时间:4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骨骼肌的组成和结构。
2. 理解骨骼肌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3. 认识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PPT或教学板书
2. 模型或图片展示骨骼肌的结构
3. 视频资源(可选)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人体系统的基本知识,特别是骨骼系统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体运动时是如何实现的吗?”
2. 学习人体骨骼肌的组成和结构(10分钟)
通过PPT或板书展示人体骨骼肌的组成和结构,解释肌肉纤维、肌肉束、肌腱等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探究骨骼肌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15分钟)
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骨骼肌在人体运动时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骨骼肌如何通过收缩和放松来实现运动,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4. 总结和讨论(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强调保持健康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通过运动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持骨骼肌的健康。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并写一篇关于人体骨骼肌的简短文章。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展示、讨论和互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骨骼肌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关注骨骼肌与其他器官和系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展他们对人体运动和健康的认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教材生物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生物教案 / 初中生物 / 八年级生物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骨骼肌(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生物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打开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见识,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生物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明收缩特性的知识结构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能说明人体运动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完成的。
3.知道体育锻炼对骨胳肌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骨胳肌的收缩特性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对实验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1.承认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逐渐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2.通过人体运动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完成,是多组肌群协同的作用的学习,树立生物的整体性的观点。
教学建议一、本节的知识结构二、教材分析在运动中起动力的作用,因此有关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而的运动主要体现在收缩上,故的收缩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关于人体内所受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学生看不见,难以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肌肉收缩的演示实验,获得感性知识,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即肌肉具有收缩的特性。
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本课的引入:在复习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器官和起支点作用的器官分别是什么?继续提问:运动是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的,那么,使骨转动的动力来自哪?自然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关于的收缩特性,建议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
先提出问题:作为运动中的动力器官,它有哪些特点与运动相适应?然后提供收缩的演示实验或录象给学生观察,做演示实验前,先要向学生交待实验装置中的关键部分,如装在实验仪器上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指针等。
八年级生物教案《骨骼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骨骼肌收缩特性的知识结构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能说明人体运动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完成的。
3.知道体育锻炼对骨胳肌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对骨胳肌的收缩特性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对实验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承认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逐渐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2.通过人体运动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完成,是多组肌群协同的作用的学习,树立生物的整体性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的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的作用,因此有关骨骼肌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而骨骼肌的运动主要体现在收缩上,
故骨骼肌的收缩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关于人体内骨骼肌所受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学生看不见,难以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肌肉收缩的演示实验,获得感性知识,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即肌肉具有收缩的特性。
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本课的引入:在复习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器官和起支点作用的器官分别是什么?继续提问:运动是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的,那么,使骨转动的动力来自哪?自然进入到本节课骨骼肌的学习。
关于骨骼肌的收缩特性,建议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
先提出问题:骨骼肌作为运动中的动力器官,它有哪些特点与运动相适应?然后提供骨骼肌收缩的演示实验或录象给学生观察,做演示实验前,先要向学生交待实验装置中的关键部分,如装在实验仪器上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指针等。
为确保实验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作。
目的是熟练操作和检查实验装置的灵敏性。
实验用的标本必须处于生活状态,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备中,要避免损伤神经和肌肉,并经常保持它处的环境与活体中接近(用70%的生理盐水保持湿润)。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为了使观察有的放矢,观察前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如用针和电流直接刺激肌肉本身时,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
样?用电流刺激与肌肉相连的神经,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样?思考:骨骼肌具有什么特性?当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或录像后先汇报观察结果,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每步实验的结果,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即肌肉具有收缩的特性。
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体内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是从何而来自呢?这可以让学生再配合做一个屈肘动作,在实践中感受骨骼肌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产生动作,从而理解人体内骨骼肌所受的刺激都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关于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结合肌肉的协作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上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鼓起情况,并从中体会屈肘和伸肘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肌群和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肌群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来说明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最后问问学生四肢的骨骼肌若都在收缩时,人应该出现的动作是什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骨骼肌在运动中相互协作关系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器官和起支点作用的器官分别
是什么?
关节的哪些结构特点使它既牢固又灵活?
导入新课:
运动是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的,那么,使骨转动的动力来自哪?
在学生回答来自骨骼肌的收缩后。
继续提问:骨骼肌又有哪些特点与运动相适应?
今天我们来研究骨骼肌
板书:第四节骨骼肌
我们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或录像)来探索骨骼肌的特性。
板书:一、骨骼肌的特性:
教师先介绍演示实验的装置,实验开始时,对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用针和电流直接刺激肌肉本身时,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样?用电流刺激与肌肉相连的神经,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样?
当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或录像后先汇报观察结果:
针和电流直接刺激--肌肉收缩,停止刺激--肌肉缓慢舒张,电流刺激与肌肉相连的神经(间接刺激肌肉)--肌肉收缩,停止刺激--肌肉缓慢舒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下四点:
(1)当肌肉受到刺激(机械、电流)都会发生收缩。
(2)当停止刺激,肌肉会自动舒张,恢复到静止状态。
(3)神经可以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把兴奋传向肌肉,对它产生刺激。
(4)肌肉可以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并收缩。
得出结论:肌肉具有收缩的特性。
(板书)
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体内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是从何而来自呢?至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内的骨骼肌中都分布有神经,接受神经的支配。
同时还让学生再配合做一个屈肘动作,在实践中感受骨骼肌是在神经系统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