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志·社会科学志》(1991—2010年)编纂资料 ...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
《江西省志·水利志(1991-2010年)》通过验收1月17日上午,由我厅承编的《江西省志水利志(1991-2010年)》作为我省第二轮《江西省志》第二批分志验收志书,顺利通过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的验收。
省地方志办主任甘根华主持验收会。
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樊雅强,省地方志办党组书记、主任甘根华,省水利厅党委委员、副厅长蔡勇出席会议。
省政府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陈石俊,省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编审周榕芳,省政协民宗委原副主任、省水利厅原厅长孙晓山,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祝水贵作为验收专家参加会议。
樊雅强代表省政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向验收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参编单位和参加编纂工作的同志表达由衷敬意,向与会专家表示感谢。
他强调,志书验收是志书质量的最后一道关,验收专家要严格按照“精品佳志”的要求把好政治关、史实关和质量关。
蔡勇重点从我省水利建设发展情况和水利志书编纂情况向会议作汇报。
他指出,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志书的编纂工作,从2004年编纂完成了《江西省水利志》(19912000年)后,于2011年10月,再次启动《江西省水利志》(20012010年)编纂工作,并成立了编纂委员会及总编辑室,制定了编纂工作计划。
2012年3月,省政府启动第二轮《江西省志》编纂工作,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和省方志办要求,省水利厅及时调整《水利志》编纂工作有关事项,全面推动编纂进程,在编纂人员、编纂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编纂工作顺利开展。
他强调,虽然志书编纂过程艰难,但多年来在省水利厅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水利志书全体编纂人员始终本着对历史、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畏艰辛、知难而进,咬住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高起点、高标准地按照时间节点,较快较好地完成了撰写任务。
志书基本全方位客观真实地记述了20年间水利改革发展成就,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时代水利特色和江西特色。
会上,验收专家逐一发表审读意见,对验收稿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志稿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如何修改完善进行评审和探讨。
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1期明代浦阳江改道与萧绍平原水利转型陈涛(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浦阳江改道是浙东萧绍平原开发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浦阳江下游考古资料以及嘉靖年间成图的《广舆图•浙江舆图》可以补证明代浦阳江下游河道改道前的东出流向。
以改道为契机的萧绍平原综合性水利整治完成后,区域水利事务在空间上由平原内部转向外围,其主体内容也从分散的蓄泄“内水”转变为统一的障遏“外水”,由此平原河湖水系联结成完整的水利系统。
改道打破了萧绍平原东西之间的河川阻隔,山阴、会稽和萧山三县围绕三江闸、江海塘和麻溪坝等水利工程的创建与维护,从分散走向“山会萧”水利共同体。
【关键词】浦阳江人工改道萧绍平原水利地域共同体【图书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822(2021)01-0025-12河流改道是指河流改变原来路径而沿着新路径流动的现象。
其成因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
前者是由如河流袭夺、河床淤高等引起改道;后者是按照人类的利用目的,有计划地开凿新河道,改变旧河道的流向。
①与区域社会生产和发展有密切联系的河流改道会直接影响区域内的农业生产、交通格局及城镇布局等,一些重要河流的改道甚至会导致流域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变化。
作为历史时期河流人工改道实例,浙江省东部的浦阳江改道较为典型,其对流域型区域社会的形成和转型影响深远。
20世纪80年代初,陈桥驿发表《论历史时期浦阳江下游的河道变迁》一文,就历史时期浦阳江改道问题进行了论述,引发了其他研究者的关注。
②朱海滨在考证浦阳江改道史实时,提及浦阳江改道后的数百年间上、下游之间一直存在争执,影响区域水利治理。
③之后,钱杭对元明以来浦阳江改道的过程做了全面、细致的文献梳理考证,认为改道直接影响了萧绍平原西部萧山县境内湖泊群的兴衰,从根本上推动了湘湖水利集团的[收稿日期]2020-06-2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明代长江水利地图集《江汉堤防图考》研究"(20YJC770003)[作者简介]陈涛,男,1989年生,陕西石泉人,博士,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水利史和古地图研究。
如何编纂地方志稿如何编纂志书,历史上对此有过争论:一种是主要把资料堆砌起来,并一一考证,说明出处,做到每字必有证据,没有撰稿人对资料的主见,被称作是“纂辑之史”。
另一种主张把方志的撰稿过程,视为一种再创作过程。
通过对史料的融会贯通,反映社会各项活动的本质特征,使志书成为大势贯通,提纲挈领、重点突出,事物间内在联系紧凑的著述,读后给人以某种启迪。
此主张延续至今。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资料性是志书内容特征,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
正志书的资料性,志书才能保持延绵不绝的生命力。
撰写志稿是艰苦的创作过程,绝不是对资料长编进行简单的压缩。
撰稿人须先消化资料,熟悉记述内容,搞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借以理清写作思路,在写作时能驾轻就熟地使用资料,这些都必须依靠撰稿人对资料的深刻把握。
故写志稿前我们要对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
一、资料的整理志稿是以目为基本撰写单元,资料整理要围绕“目”内容展开:①舍弃那些与目标题无关的资料,舍弃那些与党的现行政策不符合的资料、舍弃那些思想错误或政治倾向不对的资料。
②原始资料优先原则。
出现数张反映同一事物的资料,要选录较原始的和详尽的;③删同存异原则。
对同一事物记载有所补充的部分,则依次并列于同一标题之下,使问题说明得更加清楚;④对资料进行初步加工,提升资料的条理性。
如:可以依据资料绘制相关的示意图、结构图等,丰富志书的表述形式。
同一事物文字记载资料少的,除补充搜集相关的口述资料或实物资料外,也可以对零散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使之形成较为集中的、有条理性的内容。
资料整理时,可适当加入编者按、必要的述评或注释等,连接有因果关系的每件事,以反映事情的关联度;用一些过渡性语言,说明没有因果关系的资料之间的关系。
但要注意:严格区分原始资料和编者语言,不要将编者语言与原始资料混淆。
(详见:《烟草志》资料整理示例)资料整理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完备。
158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2.24of planning and layout based on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Thepaper explore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landscap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Ganzhou, hoping to provide some idea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Ganzhou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uture.Key words landscape environment;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ity; Ganzhou我国有着辽阔的疆域及复杂的地理环境,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山水对于生存居住的重要性,以及永恒山水自然环境与短暂人生的差别,而山水作为一种文化观念(而不是原始宗教观念)相传最早可能产生于西周文王时代的《易》 [1]。
《易》中首次用“天、地、雷、火、泽、水、山”等八个符号指代世间万物。
除去自然现象,便只有“山、地、水、泽”,其中“泽”可归纳为“水”的一部分,“地”是普遍存在的物质。
因此,在古人理解中,自然界不变的自然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只有“山”和“水”。
可见,山水在中国传统哲学和认识世界的观念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自然界复杂的环境引起了原始社会人们的依赖和崇拜之心,进而产生尊敬与喜爱之情。
中国古人正是基于对“亘古不易”之山川形势的累代关照、秩序发现与空间接续,不断创造出具有山水关联性和历史接续性的城市空间格局 [2]。
正如汪德华在《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中所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化实际上就是先民对这片国土的山川大地的理解和热爱。
第3章参考文献:[1] 中国亚热带东部山区农业气候.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2] 张养才,王石立等. 中国亚热带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年.[3] 罗汉民,阎秉耀等. 气候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年.[4] 翁笃鸣,孙治安等. 中国亚热带东部山区坡面太阳能资源辐射和净辐射图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年.[5] 傅抱璞等.山地气候资源与开发利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 王炳忠.太阳辐射能的测量与标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年.[7] 魏淑秋.农业气象统计.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8] 陈双溪等.气象与领导.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年.[9] 武夷山区农业气候资源论文集.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年.第四章参考文献1 邓联福, 陈平. 赣江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西省石城县林业局加强赣江源头保护纪实. 中国林业, 2005, 5(9):472 程宗锦. 赣江探源. 江西社会科学, 2003, 4: 231~233.3 曾赣林, 宋祥兰, 宋瑞萍. 赣江源(瑞金市)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科学考察与分析. 江西林业科技, 2008, 2: 26~29.4 资源网:5 南京土壤所主编,土壤系统分类(第三版).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6 何建阳. 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与赣江源区水源地保护. 中国水土保持, 2005, 11: 30~31.7 赵洋毅,周运超,段旭. 黔中石灰岩喀斯特表层土壤结构性与土壤抗蚀抗冲性.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15(2): 18~21.第1、2、5章参考文献[1] 江西省地矿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2]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中国南岭及其邻区地质图和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3] 江西省地质矿产厅,江西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4] 江西省地质矿产局厅,江西省地质矿产志,方志出版社,1998[5] 程裕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0-371[6] 郭令智,施央申,马瑞士等.华南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国际交流学术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109-116[7] 莫柱孙、叶伯丹等著,南岭花岗岩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8] 徐克勤、涂光炽主编,花岗岩地质和成矿关系,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 中国科科技研究成果登记办公室,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社,1966[10]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科学出版社,1979[11] 陆松年.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超大陆研究进展述评.地质论评,1998,44(5)[12] 崔之久,杨建强,初论花岗岩地貌类型与成因,第一届国际花岗岩地质地貌研讨会交流文集,内部出版,2006.7:10-19[13] 洪大卫、王涛、童英,中国花岗岩概述,地质论评,V ol53,2007[14] 肖庆辉、邱瑞照、邢作云等,花岗岩成因研究前沿的认识,地质论评,V ol53,2007[15] 廖瑞君、汪邵泉,上堡加里东岩体的相带划分,江西区测,第九期,1983[16] 李积金、肖承协、陈洪冶,江西崇义早奥陶世宁国期典型太平洋笔石动物群,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江西省省情知识竞赛题及答案(打印版)江西省省情知识竞赛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江西的重大考古发现:____,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A. 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B. 吴城文化遗址C. 大洋洲商代遗址D. 蒙山银矿遗址2. 号称江西矿产的“五朵金花”是指()A. 铜、银、金、钽、铀B. 铋、铍、叶蜡石、海泡石、铜C. 钨、铯、钪、碲、石英粉D. 铜、钨、钽铌、铀和稀土3. 江西省的汉语方言有赣语、客家话、官话、吴语和徽语,其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
A. 吴语B. 客家话C. 赣语D. 官话4. 1000多年前,()就已经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江南鱼米之乡”著称于世。
A. 江汉平原B. 两湖平原C. 巢湖平原D. 鄱阳湖平原5. 与地球的干渴相比,江西“物华天宝”的宝中之宝,是她拥有的相对丰裕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是全国人均的()倍。
A. 1.5B. 2C. 2.5D. 36.江西的冶铜业源远流长,远在(),江西的先民们就创造出灿烂的青铜文化。
A. 两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商周时期D. 战国时期7. ()是亚洲东部温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发源地和集散地之一。
A.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B.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C. 官山自然保护区D.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8. 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大罢工爆发,当时下达罢工令的领导是()。
A. 毛泽东B.周恩来 C. 刘少奇 D. 李立三9. 2008年奥运会举办前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
A. 庐山B. 三清山C. 井冈山D. 龙虎山10. 1982年11月,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写好“田园诗”,画好“山水画”,以充分发挥( )优势。
A. 工业资源B. 林业资源C. 教育资源D. 农业资源11.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的()三湾村,并在那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建工作原则。
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召开《江西省科技志》(教育部分)编撰工作研讨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6.05.09•【字号】赣教办函〔2016〕98号•【施行日期】2016.05.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召开《江西省科技志》(教育部分)编撰工作研讨会的通知赣教办函〔2016〕98号各有关高校:根据省政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省科技志编纂委员会的工作要求,由我厅和部分高校负责完成《江西省科学技术志》(教育部分)编纂工作。
为做好编纂工作,我厅下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度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委托项目立项及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赣教办函〔2015〕186号),明确了以委托项目的形式下达编纂任务。
为加快项目推进,按时完成有关编纂工作,经研究,决定召开编纂工作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内容1.由“江西省科技志”办公室责任编辑讲解有关撰稿工作要求、要点、进度安排等事项;2.交流、研讨撰稿工作经验。
二、时间与地点1.时间:2016年5月14日下午14:30—18:00,会期半天;2.地点: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知行楼第二报告厅。
三、参会人员编委全体人员(见附件),请各高校将参会人员名单于5月12日前发送至联系人邮箱,或以短信方式发送至联系人手机。
四、其它事项会议期间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联系人:万遂征,联系电话:*************.手机:132****9645,邮箱:*****************。
附件:《江西省科学技术志》(教育部分)编纂委员会名单及任务分解江西省教育厅办公室2016年5月9日关于2010年做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江西省科技志》(教育部分)编纂委员会名单及任务分解江西省教育厅二0一六年四月一、江西师范大学(一)负责全面指导撰稿工作。
1、主编:方志远教授副主编:胡青教授;2、编委成员:3、撰稿内容:A、第七篇社会综合科学技术B、第三章教育无题导言:a教学实验装备,b声像教学,c远程教育,d其他;C、第十篇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概述。
收稿日期:2006-02-27;修订日期:2006-05-22作者简介:汪宏清(1958-),男,湖北新洲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生态退化与恢复、水土流失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区划与规划等研究。
第24卷 第4期2006年8月江 西 科 学J IAN GXI SCIENCEVol.24No.4Aug.2006 文章编号:1001-3679(2006)04-0154-06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原理与分区体系汪宏清1,邵先国2,范志刚2,朱惠民2,谭 斌2,刘琪(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江西省环境保护局,江西南昌 330077)摘要: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关要求以及江西省省情,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在全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将生态景观、生态系统、生态子系统作为三级区划确定的生态学依据,将地貌作为控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并按宏观地貌区、重要流域和流域内区位进行三级区划单元划分,一共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和43个生态功能区。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区体系中图分类号:X144;X171 文献标识码:APrinciples and Systems for Ecological FunctionZoning of Jiangxi ProvinceWAN G Hong 2qing 1,SHAO Xian 2guo 2,FAN Zhi 2gang 2ZHU Hui 2min 2,TAN Bin 2,L IU Qi 2jing 1(1.Institute of G 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PRC ;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Jiangxi Province ,Jiangxi Nanchang 330077PRC )Abstract :According to t he requirement s of Stat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dminist ration (SE 2PA )and p rovincial conditions of Jiangxi ,based on t he assessment s of eco -environmental present sit uation ,eco -enviro nmental sensitivity and ecological f unction significance ,t he pa 2per takes ecological landscape ,ecosystem and sub -eco system as ecolog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zones ,ecological sub -zones and ecological f unctio n areas respectively ,landform as major factor for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ecological f unctions ,large -scale landform re 2gions ,important basins and locations in t he basins as zone unit s and divides t he province into 5ecological zones ,16ecological sub -zones and 43ecological f unction areas.K ey w ords :Ecological f unction ,Ecological zone ,Zone system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江西省志·社会科学志》(1991—2010年)编纂资料征集表
姓名工作单位及部门
填表说明:1、工作单位填现工作单位,退休人员填退休单位并注明(退休);2、重要论文填省级以上报纸及核心以上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重要著作填学术专著,重要研究报告填省领导肯定批示或厅级以上单位纳入决策的研究报告,重要课题填省级以上规划课题和资助经费3万元以上横向课题,重要奖项填省级以上成果奖;3、本表可延伸,不够填写可加行数或加页;4、所填成果时限为1991—2010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