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奖的启迪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120xx年10月11日,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于瑞典学院接受颁奖。
其长达45分钟的获奖感言受到了长达3分钟的雷鸣掌声。
从掌声中不难看出莫言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莫言淳朴而接地气的笔风。
他在获奖感言中着重介绍了他与他的母亲的故事。
他的母亲虽然不识字,但给了莫言重要的人生启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纵使生活在贫困社会,她也给了莫言读书,学习的时间,这为莫言获奖打下了必要基础。
莫言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莫言脑海里留下了印记。
人虽先亡,但仍改变不了莫言对她的尊敬与感激。
纵然年幼辍学,但年少的幻想,为作品提供了素材,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贫困的社会不但没有磨掉莫言热爱文学的心,反而给他带来了今天的成就与辉煌。
这与他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生活在当今社会,早没有了当初的饥困交迫与年幼辍学,取而代之的是飞速的发达科技。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为祖国开发更多的资源,争取更多的荣耀。
这才是我们这些祖国的未来之花所肩负的使命与奋斗目标。
读《莫言获奖感言》有感作文2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莫言吧!他是我们中国首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这不光是中国的荣誉,更是中国华侨的荣誉。
我读了莫言获奖感言之后深受启发,人的一生未免会有许多挫折,这都是上天让你走向成功之前的一点点考验,只要你经受住这些考验,就会取得成功,但是如果没有经受得住考验反而选择了退缩,那你无论如何也不会取得成功的。
读了这个感言后,我还发现莫言是一个爱憎分明,心疼父母的人,有人说:“莫言的成功是靠母亲。
”也有人说他的成功是碰巧,我想两者缺一不可我估计,可能是生活的坎坷和人生的挫折,让他领悟到了为人处事,做大事的基本。
在我们中国的历史是哪一个成就非凡大业的人不都是经历了许多的困难挫折。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出身极其显赫的关陇士族家庭,他的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开国元勋,八大柱国之一,受封为国公;他的祖父成为唐太公,曾任隋唐的安州总管;他的父亲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姨甥,七岁就继承了唐太公的封号,后来还做了太原留守。
莫言获诺奖的颁奖词读后感
读了莫言获诺奖的颁奖词,就像吃了一顿五味杂陈的大餐。
不过呢,这颁奖词有点像那种高级厨师做的菜,得细品。
有些描述吧,太文艺、太抽象了,感觉像是在云雾里看花。
我有时候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大概明白它想说莫言作品里的某个特质。
这就好比一个人跟你描述一种很奇特的味道,用了一堆你没听过的词,你得使劲琢磨才能想象出那到底是什么味儿。
从这个颁奖词里,我还感觉到莫言的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人性的各个面,不管是美好的、丑陋的,还是那些让人又爱又恨的。
颁奖词像是在夸莫言是个超级厉害的“镜子工匠”,把这面镜子打磨得无比精致,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情感,还有那些深深藏在人性深处的东西。
但是呢,我也在想,这颁奖词是不是也有点西方人的眼光在里面呢?感觉有些解读是带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
就好比一个外国人看中国京剧,他看到的美和我们中国人自己看可能会有那么一点不同。
莫言的作品那么丰富,这颁奖词只是一种解读,也许还有很多我们中国人自己能体会到的细腻情感和深刻内涵,是这短短颁奖词没有完全涵盖的。
总的来说,这颁奖词就像是一个充满魅力但又有点神秘的朋友,让我对莫言和他的作品又有了新的思考,也让我更想重新钻进莫言的文字世界里,去发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了。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在平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所接触的人和事而备受启迪,如此便可将其记录在感言中。
那么写感言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1他,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他,哪怕获得再高的荣誉,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
他——莫言,中国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他的获奖感言时我感” 悟很深,特别是他对母亲的怀念。
母亲是莫言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
我想,在他走向颁奖台的那一瞬间,心中所想的定是他的母亲。
从母亲的言行举止中,莫言学会了很多。
莫言之所以取名为莫言,是因为他的母亲希望他做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但他并没有做到,从而使他的名字叫莫言,是想让他少说话,很像是对他的讽刺,但从中依然有母亲对他的爱。
这是一个令他痛苦的事。
一天,莫言随着他的母亲去集体买随礼捡麦穗,忽然,看守麦田的人来了,别人纷纷逃跑。
因为他的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看守麦田的人重重的打了一巴掌,打出了血。
多年后,莫言与那个当年打他母亲的人在集市相逢,当年那个年轻的壮汉如今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刚想冲上去报仇,可他的母亲拉住了他,说道:“儿子,当年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这句话我很喜欢,蕴含着道理 , 也可以看出莫言母亲的善良,但我却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大概是因为那个老人经过岁月的流逝,已经明白自己错了吧!在莫言的获奖感言中,讲了许多的小故事。
而我印象最深的。
便是最后一个小故事。
打那七个人打开门的时候,也意味着他们走向了死亡,但我并没有猜到结局。
可哦我明白,那七个人是狠心的,是自私的,为自己不惜牺牲别人的性命,我厌恶他们。
“害人终害己”,他们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莫言很喜欢讲故事,他把讲故事当成创作,在上面寄托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正是因为在讲故事的的基础上,他才把小说写的这么好,正因为在他的背后有母亲的支持,他才有他今天的辉煌成就!可他仍没有忘记自己的母亲,我们又该怎样呢?那种怀念母亲的滋味,也是想让我们更珍惜我们自己的母亲,“可怜天下父母心”!《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2我读了一小段文字,虽然很少,但可以看出很多的事情。
莫言获奖感言赏析莫言获奖感言赏析一1、经历:经历是无价的财富,不管这样的经历是曾经的幸福还是曾经的苦难,它都将成为你日后生活和工作的佐料。
所以,经历过了就是过了,放平心态,小心封存,以便来时“享用”。
对于莫言,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农村困苦的生活,没有他跑去听故事的幸福,今日诺将的获得必将另有其人。
2、母亲:莫言在获奖时第一意识就是想起自己离世十年的母亲,在多次讲述中,母亲的支持、宽容、指导,给予莫言的“言传身教”让其刻苦铭心,思念倍至!从感言中,我理解到:如果没有母亲,则没有今日的莫言!事实上,母亲的影响至深,而类似这样古今中外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女性在家庭的建设和孩子的成长中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她的品德、她的思想、她的价值观都将直接影响或指导着孩子的现在和未来!3、机会:莫言抓住国际平台展示自己,诺奖作为一项国际大奖,关注度可想而知。
莫在此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作品风格、展示自己的创作历程,这无疑是一次价格最低效果最优的广告宣传,宣传自己和作品,宣传山东和高密,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学!所以,对于任何人如果想进步就要抓住机会,而不是争取机会,更不是到处找机会!莫言获奖感言赏析二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莫言在斯德哥摩瑞典学院发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他讲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
从他讲述的成长故事中阐明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从中我学会了善良,宽容。
如何做人。
在莫言很小的时候因为长得丑而被人挨打,但他的母亲却说道:“四肢健全变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
”他母亲的一席话使我认识到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勇气,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去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
”的胸怀。
因为你的宽容,会多个朋友,不是有人说过“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吗,怎么化敌为友与你有没有宽容的胸怀直接关系,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在莫言讲述中还有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故事,莫言一家在过年时才吃一顿饺子,当有一个行乞的老人到莫言家时,莫言拿出红薯干打发老人,立马遭到母亲的训斥,端出自己的半碗饺子给老人。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享誉文坛。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
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红高粱家族》更是被改编成了电影,广受好评。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他的获奖感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莫言获奖感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读者的感激之情。
他在感言中提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观察,这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知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
莫言的感言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莫言在感言中还提到,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以回报读者的厚爱。
这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创作,更关注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莫言获奖感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读者的感激之情。
他在感言中提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观察,这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知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
莫言的感言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莫言在感言中还提到,文学作品的成功离不开读者的支持和鼓励。
他表示自己会继续努力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以回报读者的厚爱。
这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创作,更关注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莫言的获奖感言给了我很多启示。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知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
莫言的感言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他对读者的感激之情也让我深受感动。
作为一个作家,他不仅关注自己的创作,更关注读者的感受和需求。
他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莫言的获奖感言给了我很多启示。
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三大启迪莫言获得诺奖的消息颁布后,围绕莫言有许多采访,许多言论,让人很受启迪。
据中青网报道,白岩松的采访点出了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三大启迪启迪之一,清醒的认识自己是伟大事业的基础。
莫言说,自己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把这个看得太重。
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
把获奖当做一种幸福,不承认自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不仅是谦逊,更是智慧。
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品质,一个人无论获得怎样的荣誉,都必须清醒的认识和自己,只有清醒的认识自己,才能不被名利羁绊,才能看清自己的道路,才能走向真理的神圣殿堂,我们必须学会去从激情中走出,从热情中冷漠,回头看到自己。
启迪之二,学习的目的时候为了超越。
毫无疑问两位大师对我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写作让我开窍,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写。
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一定要尽快地逃离他们,因为我觉得靠得太近的话容易失去自我,我说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山,如果靠得太近的话,自己就被他们化掉了,所以要躲得远远的,离他们越远越好。
但毫无疑问他们对我是有影响的,我自己也非常明白。
这段文字很形象,他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而是为了创造,要学习还要学会躲避,这里的躲避,实际上就是找到自己的独特之路,在自己的道路上超越学习,这是我们所有学习人必须遵循的真理,因为只有不被学习的对象束缚,才能走出枷锁,实现真正的个性追求,上帝派你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你独特的使命,人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找到了,并很好的落实,有的人没有找到,只能在别人的身后尾随。
启迪之三,民族的,历史的,时代的才是世界的。
莫言说,即便是不获奖,我也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这里的父老乡亲。
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是以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很多小说里好多的人物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的我的乡亲们,也不可能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读完他的获奖感言,大家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篇一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莫言,2012年12月8日凌晨莫言穿着一身中山装在文学奖的授奖仪式获奖的感言。
莫言的演奖的感言讲的都是故事。
听到的却是人世人心,人信,人情。
他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作中的人物都是普普通通老百姓的形象和亲朋好友的影子,一些朴朴实实的中国人,他演讲了一些故事,有两个特点打动了我。
一:莫言的语言非常接地近气、充满乡土气息,那个有关母亲的小故事,莫言非常生动的娓娓道来,让我非常感动。
是莫言的母亲,给了莫言最好的榜样。
二:他认为,他还要继续“讲故事”,因为“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言下之意,他还要继续为真理和正义而战斗。
我认为,莫言的理解和看法,有正确的一面,也有值得商榷的一面。
莫言身为一个作家,他有使命感、责任心,作家写作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正义感、使命感。
不然可能会陷入说教甚至不伦不类的辩护士和反叛者的境地,小说的艺术性、欣赏性就没有了,思想性多大也没有用处。
莫言和莫言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家大多数是有智慧的人,我想我们的一些担忧可能是多余的,当然,多余的是最好的。
莫言获奖感言读后感篇二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了《莫言获奖感言》。
莫言——一个取得多大荣耀都不会忘记母亲的人,去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他用朴实又接近地气的语言感染着我。
母亲,莫言的人生的导师。
一个勤俭朴素的农村妇女,她用一颗善良的心教育莫言学着莫言。
文章中,写我和母亲去捡麦穗时,被收田人打的嘴角流血时坐在地上的情景时,心里不禁颤抖起来,感叹封建社会的黑暗,可见在莫言心里留下了擦不掉的印迹。
也写出了他对母亲的愧疚感和对故乡的一丝丝怨恨。
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更是他无法弥补的缺憾。
他表态;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实践,超越实践。
刍议莫言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擘,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和影响是怎样的?如何评价他的作品和思想?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着中国作家的骄傲和自豪。
他的获奖不仅意味着他个人的荣誉,更意味着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声誉。
他的获奖让世界对中国文学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大大提升,使得更多的人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对中国的多元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莫言的获奖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文学的辉煌成果。
莫言的作品对我们意味着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莫言的作品主要描写中国农村和乡土生活,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独特魅力。
他的作品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对我们传达了对自然、人情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他的作品非常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精神。
莫言的获奖对我们意味着一种鼓励和激励。
莫言的文学道路并不平坦,他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最终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莫言的获奖向我们传递了一种信心和勇气,鼓励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莫言的获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能够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们如何评价莫言的作品和思想?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他的作品常常以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为特点,既有传统文化的气质,又有现实主义的力量。
莫言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也深受国际读者的喜爱。
他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湛的文字表达,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奖项。
莫言的思想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他关注中国农村和乡土文化的变迁和现状,以批判的眼光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公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敬重和追求。
莫言获奖的两点教育启示教科室何国平2012年10月11日,这是全国人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中国大陆期待已久的诺贝尔奖终于实现了。
莫言一下成为了中国甚至世界关注的人物。
全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莫言的作品也一抢而空。
莫言的获奖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可喜可贺!但也值得中国教育界的深思。
大家想象,一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获奖者,既不是来自清华,又不是来自北大,而是来自山东高密,莫言既不是博士生,又不是研究生,而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人才。
通过莫言的成就告诉大家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需要高等学府培养,一个人,只要你有信心,有能力,肯坚持,肯上进一样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就。
莫言,一个只接受五年正规小学教育的学生,一个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一个为生存而创作的作家,却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完成大学学业,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作品,获得一项又一项的荣誉,成为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世界诺贝尔奖得主。
他的人生经历,他的创作经历,他的顽强毅力是个人成长最好的教科书。
莫言的获奖,不仅仅展现了文学的价值,更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再一次验证了社会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苦难一种最好的教育。
同时,也引发了中国教育的思考和重视。
成长需要创造力,成功需要想象力,莫言的成就再一次验证人才需要在逆境中成长,在磨难中成功啊!条件越好,环境越好,往往越容易让人失去创造力和行动力。
虽然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这是每个做父母的心愿,但是教育不是靠钱教出来的,人才不是关在学校里成长起来的。
苦难会让人思考,生活会让创造,体验会让人感悟,经历会让人成熟。
我们学习莫言,不仅仅是看他的作品,听他的演讲,更需要学习他那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创作精神。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人都想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多少人能够像莫言一样忍受痛苦和寂寞,拒绝诱惑和贪婪,专心、专一、专注地做自己的事呢?我们与其说莫言的作品值得学习,还不如说他的成长经历、创造精神、思想境界更值得学习。
莫言获诺奖的启迪
摘要:多少年来,中国作家的确曾经有过一种“诺贝尔情结”。
莫言的获奖打破了中国文坛无诺贝尔文学奖的现象。
本文通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思考了几个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深刻反思的问题:1、莫言之前没有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2、让中国作家走向国际的方法
关键词: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方法
这些天,国人被一个日子感染着,这个日子就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日子。
有人说,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
这话很朴素很实在,形象地反映出国人终于盼到了中国本土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
多少年来,中国作家的确曾经有过一种“诺贝尔情结”。
文坛上流传着很多有关诺奖的轶事,比如鲁迅先生说中国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比如马悦然说沈从文是1988年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比如老舍如果没有投湖自尽很可能会获得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其实,中国作家缺席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是中国作家的悲哀,而是诺奖的悲哀,缺少了像中国这样的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学大国,诺贝尔文学奖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理解成这个奖其实不光是颁给莫言,还是颁给中国的。
说莫言的获奖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自豪分享快乐,说莫言的获奖给我们带来一个节日,恐怕不算为过。
但庆祝、陶醉应该是短暂的,
我们要做的还应该是深层次的思索。
比如说,莫言为什么能够获奖;比如说,从莫言的获奖中我们应该受到怎样的启迪。
一、莫言之前没有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1、翻译有差异
拥有数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作家为什么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 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著作未被译成外文, 向西方介绍、翻译的不够。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国际知名汉学家和翻译家马悦然认为: “最主要是翻译问题, 中国很多伟大的作品还没翻译成外文, 因此外国人大多不能欣赏; 有的作品翻译过, 但不是译得不对, 就是译得不好, 使欧洲人误认为那些中国作品没有文学价值。
”[1] 如果出名的中国作家的优秀著作译得不好, 不懂中文的外国读者从译文中就看不出原文的文学价值。
自诺贝尔文学奖开始以来, 共有97 人得到这个荣誉, 则欧美作家就占了71 人, 这就给人一种欧美中心偏见的感觉。
之所以如此, 就是因为非欧洲语言的文学作品开始被翻译成西方语言还只是近十多年的事, 有相当多的杰出作品非常不容易被瑞典学院的院士接触。
2、评委会的局限性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其实是一个小型的决策团体, 他们不仅能力有限, 而且认识也有限。
正如评委马悦然讲的一番话:“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世界冠军赛, 因为瑞典学院只有十八个院士, 一半是学者, 一半是作家。
其中有的是诗人, 有的是写小说的。
我们十八个人, 每年要选一个好的作家。
但是不能说这个作家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作家, 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可以选一个好的作家, 我们评委认为他的作品非常好, 我们喜欢他的东西, 他应该得奖。
好, 就发给他了。
我们只有十八个人, 要选, 也不可能覆盖世界上最好的作家。
我们只能希望选上的作家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作家。
[2]
的确, 文学不是竞技体育, 是没法进行比赛的, 因为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它评选的主观性、倾向性、好恶性太强。
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来说, 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标准, 评出一部相对“好的作品”, 不一定是“某个国家甚至是全世界最好的作品”。
尽管其他第三世界的作家也陆续获得过诺贝尔奖, 但这些作家大都通晓一门外语,有的经常穿梭于英、美、法等西方国家, 他们的价值观与西方的主流文化是接近的。
况且, 西方汉学家们, 他们在向西方推介中国文学时, 不可能全面展示出中国的文学, 西方人很容易一叶障目或断章取义。
3、中国作家的不足
中国作家面对诺贝尔文学奖, 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不多。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规则, 诺贝尔奖只接受个人提名, 并不接受团体提名。
[ 3] 中国有资格推荐文学奖的人和机构很少利用机会向诺贝尔评委们推荐合适的人选。
再一个, 从历届获奖者来看, 他们不仅文化层次高, 而且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也格外惊人, 他们多是精通多种语言。
他们思考的问题几乎囊括20 世纪所有重大的问题: 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竞争、世界大战对人类的影响、民族主义、种族歧视与迫害、男女不平等、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人的异化问题等。
这些作家通常
眼界开阔, 思想开放, 观察问题的角度独特而且起点都很高。
[为什么]
二、让中国作家走向国际的方法
1. 对作家来说, 把立足点站高, 眼光放远一些, 别把文学当作纯粹自我表现或政治工具, 而应作为诉说人性、良知的心灵史; 别鼠目寸光, 只关注阶级、党派的伤疤、利益, 而应同时关心人类命运; 不要居高临下教训人, 而应平等待人; 不要太庸俗、呆滞, 而应释放想象力, 让理想腾飞, 精神翱翔。
2.拿翻译说, 我承认各种文字间的互译是可行的, 否则交流无法进行, 但翻译能否准确传达原意呢, 我认为, 很难。
我的意思是, 即使字面意义传述出来了, 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 能否传述出来? 对翻译家来说, 必须注重吃透原著, 尽可能译出言外之意。
3. 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直接影响对作品的评价。
文化背景不同, 必然导致对主要人物定位及其作品思想倾向的看法不同。
我们认为好的, 他们不一定认为好, 相反也一样。
他们不能强我们所难, 我们也不能强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看待差异、达到沟通, 就显得相当重要。
对文坛来说, 应注意沟通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可理解度, 并呼吁西方学者, 谨慎对待双方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