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
衡阳保卫战的历史意义介绍虽然衡阳会战最后以衡阳城陷失败而告终,但是其历史意义却是巨大的。
第一,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步伐进程,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并最终导致了东条内阁的垮台。
第二,衡阳保卫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
日军第一次总攻:1944年6月23日拂晓,日军第68、116师团扑向衡阳,中国抗战史上最悲壮、最惨烈衡阳大战的序幕正式揭开。
双方激战至6月27日,日军在付出巨大伤亡后,攻占了衡阳外围阵地,阵地上的中国守军连伙夫在内,无一人逃跑、投降,全部战死。
6月28日,日军调上了预备队,对衡阳发起了第一次总攻,在飞机、重炮的掩护下,日军如潮水般一波一波发起冲锋,并对中国守军施放了毒气。
双方展开激烈的攻防拉锯战,经5昼夜几乎连续的搏杀,日军停止了进攻,中国守军挫败了日军的第一次总攻。
日军第二次总攻:7月11日,得到了野炮四个大队、迫击炮二个大队的增援的日军攻城部队开始了对衡阳的第二次总攻,惨烈的攻防战又开始了。
7月13日,中国守军击毙日军120联队联队长和尔大佐,经过连续9昼夜的血战,日军68、116师团以伤亡8000人、阵亡联队长1名、大队长6名、几乎所有的中队长的代价,只攻占了衡阳防线的一线阵地,日军的第二次总攻又遭惨败。
中国守军也伤亡4000余人,失守的阵地都打到最后一人。
日军第三次总攻:横山勇又调派了58师团、13师团二个主力师团,增援68、116师团。
这时守城的中国第十军的有生力量已经基本消耗殆尽,轻伤员、马夫、伙夫统统上了火线。
日军合四个师团之力对衡阳进行了第三次总攻,然而第十军伤员已过8000人,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最终被迫投降。
衡阳会战对日军而言,可说是在中国战场上,最惨烈的一战,后来依据日军曾参战的官兵描述衡阳之战,中国军队根本是拿手榴弹当刺刀在使用。
血战间日军的兵力前后补充了三次。
抗战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抗战精神有什么内涵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2、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3、百折不挠、坚韧不拔、越挫越勇的必胜信念;
4、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5、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民族意志。
6、伸张正义、维护和平的人类主张。
抗战精神是以实事求是、民族团结、兵民为本、艰苦奋斗、持久必胜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构成的有机整体,核心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他几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与抗日战争时代相联系的革命精神,以抗日救国为出发点和归宿。
抗战精神的特征有哪些
1、形式上的多样性。
从其构成上抗战精神是由多种具体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精神品质所构成,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奋斗精神、民族坚韧精神等。
2、内涵上的深刻性。
抗战精神内涵上的深刻性,一方面,是由于抗战精神所依托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底蕴的深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抗战精神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现实的深化,是中华民族付出沉重代价后换来的。
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抗战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精神所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蕴。
3、面貌上的新颖性。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时代体现,同时也是抗战时期的历史产物。
4、本质上的民族性。
抗战精神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是中华民族各族同胞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在抗战中的集中体现。
抗战精神主要内容抗战精神是指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和品质。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在困难时刻所展现出的一种伟大力量。
抗战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自尊自强抗战精神的核心是民族自尊自强,表现为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坚决抵抗和反抗。
面对强大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抗战的道路。
他们不仅捍卫了祖国的尊严,还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勇敢和决心。
2.团结一心抗战精神强调团结一心,表现为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战。
在抗战中,无论是军队还是民众,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共同抵抗外敌侵略。
中国人民以团结一心的姿态面对困境,展现出了卓越的凝聚力和集体智慧。
3.顽强拼搏抗战精神注重顽强拼搏,表现为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们在敌人的炮火和刀枪面前,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拼搏,不断进取。
无论是战场上的将士还是后方的人民,都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4.爱国情怀抗战精神强调爱国情怀,表现为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保卫祖国的斗争中去。
无论是在前线的战士还是在后方的人民,都心系祖国、热爱祖国,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情怀。
5.坚定信念抗战精神强调坚定信念,表现为中国人民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
他们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相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相信抗战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
这种坚定信念使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战争中不畏艰难,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伟大精神。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铭记抗战精神,传承和发扬这种可贵的品质,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衡阳会战的意义有什么抗日战争中的大型会战有不少,像衡阳会战这般悲惨壮烈的却不多见。
今人再回顾当年情形,亦会潸然泪下。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此战的意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衡阳会战的意义,希望你喜欢。
衡阳会战的意义第一,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大大延缓了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的步伐进程,加剧了日本内阁的危机,并最终导致了东条内阁的垮台。
衡阳一战中,敌人伤亡惨重,其中“以京都、大阪为中心的两个师团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由于中国军队利用地形,建筑了坚固的工事,比日军战死的人要少得多,大约是日军的1/3左右”,我第10军确已向罪恶的侵略者索取了3倍以上的代价。
因此,衡阳之战,“在我虽败犹荣,在敌虽胜不武”。
第二,衡阳保卫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展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
衡阳之战,日军原拟定3日之间结束,而实际却延宕了47天,衡阳战役结束后,敌人整理装备了将近1个月,才重新发动攻势。
当时的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论称:“衡阳虽以陷落敌手,衡阳守军的战绩尚在!全国人都应惭愧对国家太少贡献;而凡是中华军人必更普遍反省自己的决心与努力是否也如同衡阳守军,我们以为衡阳之战贡献至大,不仅向敌人索取了代价,也给中国军人做了榜样。
”衡阳会战被评中国五千年最伟大战役大湘网:衡阳会战在当时湖南战场上到底有多重要?李祖鹏:八年抗战,从七月七日卢沟桥事件开始,到同年八月十三日的淞沪会战,相隔只有三十七天。
又四个月,南京失陷,次年三月,有台儿庄大捷,不久,五月中徐州又弃守,接着的就是1938年十月底,武汉失陷,共历时十五个半月。
十一月中,因一个谣言把长沙付之一炬。
这一年半时间的战争过程,使得中国人觉得真的很泄气。
日军占领岳阳后,就未再能往南推进,直到1944年8月8日,衡阳失守。
所以,日军被拒于湖南之外近达六年的时间。
在这六年期间,湖南境内重要的战役有:第一、二、三次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
抗战精神的六个方面抗战精神是指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勇敢、坚定的意志和精神状态。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英勇顽强,也体现在全国各个领域的抗战努力中。
下面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抗战精神的内涵。
一、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在抗战期间,中国人民深深热爱自己的国家,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无论是战场上的将士,还是后方的军民,都积极投身到抗战斗争中,为保家卫国、驱逐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牺牲。
二、民族团结精神抗战时期,中国各民族团结一心,携手抵御敌寇。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紧密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各地民众纷纷组织自卫队、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共同为抗战做出贡献。
抗战胜利的基础就是民族团结精神的凝聚力。
三、顽强抗争精神抗战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顽强抗争的精神。
中国人民在抗战中面对强敌,经历了艰苦的战斗,但从未屈服,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
无论是长期抵抗在战场上,还是在日本占领区内进行秘密抗争,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坚不可摧的毅力。
四、自力更生精神由于侵略者的封锁和掠夺,抗战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物资严重受损。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积极开展军工、农工、文工等生产劳动,生产出一批批优秀的军事装备和物资供应,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坚定信念精神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定地相信自己必能取得抗战胜利。
无论是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军民百姓,都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坚信中国人民是战胜任何困难和敌人的力量。
这种坚定的信念成为了战胜敌人的强大动力。
六、崇尚正义精神抗战精神中还包含崇尚正义的精神。
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不仅是为了保家卫国,更是为了捍卫正义和人类的尊严。
中国人民在抗战中表现出的正义之心,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勇敢、坚定的意志和精神状态。
它包含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顽强抗争、自力更生、坚定信念和崇尚正义的几个方面。
衡阳红色革命事迹
衡阳红色革命事迹,主要指的是衡阳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和革命活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衡阳地区成为了湖南省内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一、发动群众,组织武装斗争
衡阳地区的红色革命事迹始于1927年,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工人运动在衡阳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1930年代,衡阳
地区组织了一系列的农民暴动和游击战斗,有效地削弱了国民党的统治和军事力量。
二、成立农民政权,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衡阳地区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有效地动员和组织了广大的农民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红色政权的建立,为广大农民赢得土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和建设工作。
三、发动工人运动,进行城市革命斗争
衡阳地区的红色革命事迹还体现在发动和组织了城市工人运动。
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国民党统治在城市中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农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衡阳红色革命事迹的最终胜利,离不开衡阳地区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英勇奋斗和牺牲。
他们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衡阳地区的红色革命事迹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论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衡阳抗战文化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衡阳地区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和精神风貌。
衡阳作为湖南省的重要城市,曾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略地区,承受了日寇的重压,但却在抗战中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抗战文化。
衡阳抗战文化不仅对于当时的战争局势有着重要影响,更是对于当下和未来的时代有着重要的价值。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记忆。
抗战时期,衡阳人民在日寇的侵略下,表现出了顽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他们不畏强暴,不惧牺牲,以顽强的毅力和英勇的斗志,参与了长期的抗战,守护家园,保卫国土。
这种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成为了当时的典范,也是我们当下和未来需要传承的民族记忆。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弘扬这种民族精神,让人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守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宁。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对当下社会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抗战文化所展示的顽强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当下社会依然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战争年代,但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依然需要每一个公民来共同承担。
我们需要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传承抗战时期的那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衡阳抗战文化也应当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抗战文化,了解历史,珍爱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塑造社会风气和价值观。
抗战文化所展现的爱国、奉献、团结、勇敢等优秀品质,对于当下社会的培育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下社会,人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品质,努力奋斗,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衡阳抗战文化所弘扬的这些优秀品质,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精神风向标,激励人们不断前行,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和社会。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丰富和激发文化创造。
论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摘要】抗战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抗战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精神和教育价值。
从历史角度看,抗战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振兴精神和抗战壮举,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在精神方面,抗战文化弘扬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成为国人坚守信仰的力量源泉。
而在教育领域,抗战文化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素材。
抗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烈的纪念,也是促进国家团结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社会,抗战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
抗战文化的持续影响和未来发展展望,将继续引领着中国人民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关键词】关键词:抗战文化、时代价值、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传承与发展、当代意义、持续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抗战文化是指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价值观念。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抗争的历史篇章。
抗战文化作为抗战时期所形成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荣辱与责任。
从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5年战争胜利结束的8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次的艰苦卓绝和充满血泪的斗争。
抗战文化在这段历史时期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团结奋斗、民族自强等精神特质,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中的宝贵财富。
抗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当时历史环境的产物,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深入挖掘抗战文化的背景与内涵,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抗战史,进而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抗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继往开来,弘扬民族精神,共同建设美好未来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1.2 研究意义:抗战文化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抗战文化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状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文精神。
论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衡阳是湖南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场之一。
衡阳抗战文化作为中国抗战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
衡阳作为抗战时期的主要战场之一,承受了日寇的铁蹄蹂躏,但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意志和坚强抵抗。
衡阳抗战文化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文献和遗迹,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艰难与坚韧,英雄与牺牲。
这些珍贵的历史信息,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抗战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珍爱和平,铭记历史,汲取教训,弘扬民族精神。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它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作用。
抗战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共同抵御外敌侵略。
衡阳抗战文化告诉我们,团结和力量是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基石。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团结一心,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尊严。
我们需要汲取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坚定信念,积极向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衡阳抗战文化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不忘历史,警示我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不断强化全民族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它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抗战时期,衡阳涌现了众多爱国文化和抗战文化。
抗战文献、纪念馆、遗址等一大批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衡阳抗战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助于丰富国家文化底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我们应当加强对衡阳抗战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丰富其内涵,推动其深入人心,发扬抗战精神。
衡阳抗战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于它对国家发展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抗战时期,中国在衡阳这个战略要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建立了重要的基础。
衡阳抗战文化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力量。
论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罗 娟【摘 要】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战文化。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指导下,在衡阳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衡阳人民团结统一,不怕牺牲,形成和发展了衡阳抗战文化。
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主要表现为团结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精神和吃苦霸蛮的湖湘文化精神。
这些精神内涵有利于促进衡阳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推进中国抗战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衡阳抗战文化 精神内涵 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独立精神 湖湘文化精神中国抗战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民族意志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它不仅对抗战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衡阳抗战文化孕育的抗战精神,内涵丰富而多彩,特征鲜明又突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一、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战争时期,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统一战线的政策中,它引领全国人民积极高昂地投入抗日战争。
爱国主义精神是衡阳抗战文化的主题,全衡阳人民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和城市的命运团结一致不怕牺牲,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1944年激烈残酷的衡阳保卫战中,中国守军第10军拼死防守,与日军激战47天,衡阳最终沦陷。
据资料统计:中国守军第10军共伤亡15000多人,其中阵亡近8000人,伤7000余人;日军军方统计伤亡19380人。
日军认为:这是中日八年作战中,唯一值得纪念的攻城之战。
这场战争牺牲非常之大,“令人惊骇”,是“苦难的战役”。
[1]衡阳民众也积极投身衡阳保卫战斗中,会战打响前,23000余市民组成弹药队、工事抢修队、消防队、伤病服务队和收尸队等,其中“配合作战、构筑工事之民夫,葬身枪林弹雨中者,即达3174名”。
[2]衡阳最终沦陷时,还有1000多支前民工被日军俘获。
尽管失败了,但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衡阳抗战文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抗战期间,一大批进步书店在衡阳涌现,如“五五”书店、湘江书店、读者书店、新先知书店等,这些书店推销大量的抗日书籍和资料,向民众积极宣传教育,极大地鼓舞了民众一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士气,表明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外,社会各界还举行了各种抗日宣传教育的报告会、时事座谈会、业余读书会等,形成了一股战时衡阳抗日文化的强大洪流。
衡阳全体人民众志成城积极抗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民团结一致积极投入到抗日运动中,集中体现了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精神衡阳抗战文化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遭遇极大危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教育、新闻出版还是文学、戏剧等领域,都为抗日战争服务,极力宣传反映抗日战争这个重大政治民族问题。
衡阳抗战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精神。
抗日战争初期,国土面积大片沦丧,在国家存亡的紧要关头,救亡运动毫无疑问地压倒一切,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队伍里出现了大批的衡阳进步人士,展开有关抗战运动的演讲,积极引导民众认清战争形势,坚定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抗战时期,大量进步报刊在衡阳涌现,它们揭露和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赤裸裸的侵略暴行,大力宣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如《大公报》、《救国日报》、《扫荡报》等,这些报刊长时间、大篇幅报道和评论衡阳保卫战,在全国引起了广泛而热切的关注,极大地鼓舞和教育了人民群众。
广大的衡阳文艺工作者也活跃在抗战前线,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宣传中。
抗战时期,衡阳本土抗战题材的戏剧得到空前发展,1939年后,衡阳涌现了大量剧团和剧社,如“七七剧团”、“湘桂铁路国剧社”等,同时也编写了极具感染力的抗战剧本,如《飞将军》、《少年立志》、《光辉的牺牲》、《最后一颗手榴弹》等,其中《飞将军》最引人注目,它的演出时间最长,影响波及全国,它是以美国“飞虎队”在衡阳英勇空战为真实题材的剧本,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飞虎队”的战斗意志。
战后,衡阳作家们实地调查走访,编写衡阳抗战事件,如王之康等编写的《衡阳抗战铸名城》;衡阳市湖湘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萧培著有《血荐山河——纪念抗日名将方先觉100周年诞辰》、《浴血孤城——四十七天衡阳保卫战》等,这些著作从战争的各个方面描述了衡阳抗战运动的历史事件,表现了衡阳人民浴血奋战、积极抗战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表达出全体人民保卫国土完整的民族独立精神。
在衡阳抗战运动和国家危亡的时候,衡阳抗战文化始终为抗战运动服务,紧紧围绕战争时局,表现出救亡图存的民族独立精神。
三、吃苦霸蛮的湖湘文化精神吃苦霸蛮、敢为人先和艰苦奋斗的独特精神品质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内化。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共性所在,同时也体现了湖南地区的文化个性。
衡阳作为湖南的重要军事重地,在抗战时期,表现出吃苦霸蛮、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很快侵占我国大量领土,为了巩固西南的后方基地,国民政府把湖南作为西南屏障的重点建设基地,抗战军事指挥中心也转移在湖南军事要地南岳。
蒋介石在1938年至1942年期间于南岳召开过四次军事会议,同时还与共产党合作举办了三期“南岳游击干部培训班”,蒋介石任班长,叶剑英担任副教育长。
“游干班”的学员们奔赴各地参加抗战活动,衡阳民众也积极投身抗战前线,在衡阳保卫战中,与日军苦苦抵抗47天,表现出善为人先,吃苦霸蛮,不怕牺牲的精神。
“拿衡阳(下转第61页)做榜样,每一个大城都打47天,一个个的硬打,一处处的死拼,请问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47天?中国人民必得人人尽责,以不愧为战时的人民,而中国军人也必然人人奋斗,以不愧为战时的军人。
拿衡阳做榜样,湘桂线上的敌人,它若再冒险前进,应该处处是衡阳,苦打硬拼,处处同它打47天。
这不只是写下了抗战历史光辉的一页,并且奠定了我中华民族精神复兴的基础。
”[3]1944年9月14日《大公报》如是评论。
湖南人的这种“硬骨头”,任何艰苦卓绝的战争他们都能战胜,战争中再大的困难他们都能够克服。
衡阳抗战文化与湖湘文化的风骨、刚烈的节操、吃苦霸蛮的精神一脉相承。
继承和发展衡阳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衡阳抗战文化是衡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神内涵体现了衡阳文化的重要品质,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在战争时期,它鼓舞了人们抗战的勇气,推动了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抗战结束后,它丰富了中国抗战文化的精神内涵,积极推动了衡阳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1]刘国武.衡阳抗战文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01)174~175.[2]周大庆,陈国生.略论衡阳抗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南华大学学报,2005(05):57~58.[3]王宗君,杨明源等.衡阳雁去不绝响——历史视域下的衡阳保卫战[J].江淮文史,2015(03):89~90.(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再说格萨尔史诗产生也就不足1000年,在这1000多年里,这些地区除了在宗教文化方面外,在社会体制、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等方面可以说是没有得到任何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青海藏区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千百年来延续着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部落是其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这里长期以来处于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生产力十分落后,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缓慢。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史诗中的社会经济状态和新中国成立前部分藏区游牧部落间没有多大差别。
“史诗中提到部落首领有‘佣人’(gyo-g-po),既‘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但没有明显的主仆关系和贫富差别,更没有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描写。
”⑤这也跟新中国成立前青海藏区游牧部落因生活资源的匮乏而到富人家去打年工,或月工相像。
三、岭国衰落的原因分析在社会体制上“称其为奴隶制残余的封建游牧部落社会”比较确切,史诗中的体制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只是适合草原游牧部落中的小部落,它包含着平等自由的思想。
比如:萨尔王就是通过赛马这样相对公平的方式称王,随着部落联盟的扩大,他的责任也就越大,因为他既没有常设的军队,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更没有成文的法律法规,这一切是岭国走向衰落的根本因素。
在岭地最大的资源是大片的天然牧场,也有半农半牧区。
天然牧场不像种植园或手工业生产,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社会状态。
而且还需要抵御强盗,因为他们没有政府的军队来保护他们,只能自己来抵御。
在这样的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及生产力的背景下,人民生活条件得不到长足的发展,这一切都是岭部落之所以衰落的成因。
注释:①开斗山,丹珠昂奔.试论格萨尔其人[J].西藏研究,1982,10(73).②周华.藏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③陈玮.解放前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2,6(92).④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⑤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参考文献:[1]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霍岭大战[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79.[2]甘肃省《格萨尔》.格萨尔文库(第一卷)[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3]王沂暖,华甲翻译.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4]开斗山,丹珠昂奔.试论格萨尔其人[J].西藏研究,1982.[5]降边嘉措.《格萨尔》与藏族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6.[6]周华.藏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7]陈玮.解放前青海地区藏族部落生产资料占有形式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1992(06).(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作者简介:拉目才让,藏族,甘肃甘南人,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2014级研究生。
(上接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