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排舞影响小学生灵敏性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3.12 KB
- 文档页数:1
“竹竿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权威资料] “竹竿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形成与少数民族生产劳动、生活、分俗习惯紧密相连,是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进程中为适应生存和生产力发展而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
他们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是祖国文化的宝库。
一、竹竿舞教学能融入到小学体育课堂竹竿舞是一项民族性浓厚、开放性及普及性较强的一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竹竿舞”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项目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竹竿舞利用音乐活动全身,促进身体协调发展。
首先运动能使大脑发达,运动中的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使大脑对运动的反应更灵活。
其次运动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
在机体组织和器官不断发育的重要时期,学生不仅需要有足够合理的膳食营养和充足的睡眠,而且需要积极、科学的体育运动。
最后运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舞蹈,也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急需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项目之一。
在将竹竿舞和校园体育文化相融合与互动的基础上,认为开展竹竿舞教育有利于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凝聚力。
二、竹竿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情,体育课上的引入只是传统文化与体育相结合的一个内容。
“竹竿舞”是具民族性、健身性、趣味性及普及性等于一身的传统性体育项目,把竹竿舞引入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享受到自由活动的乐趣。
同时在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更能提高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加深小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
将“竹竿舞”这一民间体育运动引进体育课堂教学中正是充分考虑到此项运动的特点,舞者在敲动的竹竿中来回跳动穿梭,人、声、竿三者有机融合在一起,极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参评论文浅谈中小学体育课堂开展竹竿舞的应用董晓远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凤翔镇中学摘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我国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与运动形式,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本文对竹竿舞的特点、文化形式以及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对竹竿舞的了解,认为当前中小学体育开展竹竿舞对传承民族体育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与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大推动作用,对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竹竿舞;中小学体育课堂;应用竹竿舞又名叫竹杠舞,持竿者分三种姿势,分别为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通过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节奏瞬间,要快速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动作表情要潇洒自然地做优美的姿态.竹竿舞是一项老少皆宜的体育运动,它是一种艺术活动更是是一种健康活动。
随着当今生活方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育课堂也紧随着时代,随着发展不断去创新,去开展新颖而又独特的项目才能让吸引中小学学生积极参与。
而且竹竿舞需要各成员同心协力、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竹竿舞的开展不仅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和民族凝聚力,对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体育课堂教学的应用以及开展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 竹竿舞的运动特点1。
1 健身性和娱乐性。
竹竿舞由踩踏、跳跃、转体等动作组合而成,不仅仅局限于脚下活动,而是一种全身性活动,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是改善臀部、腿部、膝、踝关节软弱无力的有效手段,能健身健脑[ 1 ]。
竹竿舞时,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肺活量增大,代谢功能、心肺功能、协调性、灵敏性都得到改善,娱乐身心。
1。
2 趣味性与易学性。
竹竿舞产生于生产生活,动作相对简单,在锣鼓的伴奏下,糅合美妙的舞蹈,在呐喊声中,忽而双足点,忽而单腿跳跃,忽而侧身,忽而转体,忽而腾越,各种洒脱、健美的姿势,气氛热烈而诙谐,构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优美民族风情画,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人人都能接受和参与[ 2 ]。
浅谈竹竿舞走进小学体育课堂摘要: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为继承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以少数民族“竹竿舞”为例,从其形成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等方面来阐述其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必要性以及在体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舞Abstract: China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very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nd colorful form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events, oneself to minority "bamboo dance" as an example, from its form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wind custom aspects elaborated its into prima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necessity as well as in the sports teaching the relevant question.Keywords: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events bamboo dance正文: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使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广泛。
随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又体育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浅谈竹竿舞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作者:马伟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07期摘要:本文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的运动特点与文化特征,阐明了竹竿舞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价值,依据其特点及应用价值,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竹竿舞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阳光体育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在此背景下,我校也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阳光体育运动。
在我校老教师的指导下,笔者初次接触到了竹竿舞,并负责竹竿舞兴趣小组的课余训练。
每当竹竿敲起来、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声音,学生欢快地跳起来时,总能吸引周围学生的目光。
在我校组织的几次阳光体育展演中,竹竿舞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学生的喜爱。
一、竹竿舞的文化特征与运动特点1.民族性与传统性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语意为“跳柴”,是我国南方黎族、佤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舞蹈。
这项运动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黎胞聚居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跳柴”原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传播、演变。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
各民族的竹竿舞由于起源不同,在组织形式、跳法上又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2.群体性与社会性竹竿舞需要团队精神,它需要打竿者和跳竿者的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出很好的水平,跳出优美的舞蹈。
参加此项运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感受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形成团结协作、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的意识。
竹竿舞让大家在内容形式、时间空间上增加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在跳竹竿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担任不同的角色,体验其带来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学习各种社会角色,从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17当代体育中小学体育教学“竹竿舞”的应用价值与实施策略刘璐玮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新要求,强调以创新为前提,搭建全新的课堂空间,目的是为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将“竹竿舞”应用到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对“竹竿舞”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发现“竹竿舞”的应用丰富了体育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且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资源补充、完善教学过程和丰富课内外活动,让“竹竿舞”的教学价值凸显出来,为中小学生成长提供必要条件。
1 引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内涵深远,是民族体育发展的瑰宝。
中小学体育教学“竹竿舞”的应用,让传统的课堂资源得到丰富,且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兼具趣味性、健身性、娱乐性以及易学性,在中小学阶段的开展相对便捷,符合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改革需要,契合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未来体育教学创新有重要意义。
2 中小学体育教学“竹竿舞”的应用价值2.1 丰富体育教学资源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集中在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上,由于内容本身的可拓展性不足,导致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大部分学生对枯燥的体育资源参与度不高,学习积极性有限,限制自身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影响。
“竹竿舞”的应用与尝试,丰富了体育教学资源,让传统的课堂空间得到延伸,资源本身更丰富,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2.2 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积极性体育学科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才能够获得收获与成长。
但由于内容本身的单一性,学生的积极性并未得到调动,导致体育课堂的价值大打折扣。
针对这一问题,将“竹竿舞”应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独特属性,远比田径项目和球类项目的吸引力更强,学生的成长空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从而主动、积极的参与其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2.3 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长远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
中班健康:竹竿舞竹竿舞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中华民俗舞蹈形式,适合人群广泛,非常适合幼儿园中班儿童进行锻炼和舞蹈学习。
这篇文章将探究竹竿舞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影响。
舞蹈动作竹竿舞是以竹竿为道具,配合音乐节奏,在舞台上表演的舞蹈。
竹竿舞的动作包括了踏、转、旋、跳等基本舞蹈动作,它要求舞蹈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脊柱能力及耐力。
锻炼身体良好的舞蹈技能和健康的身体是密不可分的。
竹竿舞可以让孩子们在动感十足的音乐中,通过不断地跳、转、旋,让他们的双脚、双手、身躯产生自然而然的联动,从而对幼儿身体素质进行一定的锻炼。
这种锻炼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幼儿的肌肉协调性上的提高。
提高心肺功能竹竿舞运动量大,需要不断地运动吸气和呼气。
在舞蹈的过程中,舞者的呼吸节奏会逐渐与音乐的节奏保持同步。
让孩子们在欢快的竹竿舞中不断运动吸气和呼气,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肺活量,更能够促进心肺功能的稳定发展,从而增强幼儿的体质和各项身体机能。
增强协调能力竹竿舞要求双脚、双手、身躯一起配合做出有节奏的动作,这需要幼儿们有良好的身体协调能力。
孩子们在舞蹈时需要控制平衡,自我调节身体姿势等,这些可以促进幼儿的协调能力发展,提高他们的灵敏度和身体的控制能力。
改善心情在舞蹈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感受到身体和音乐的契合,享受到动作带来的愉悦,不断努力跳出高难度的动作,这同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自我超越的快感。
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协作,掌握舞蹈技巧,让孩子们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增添了日常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情绪。
适合中班幼儿的身体素质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比较好的身体平衡、柔韧性和协调能力,他们通常已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基础,所以可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竹竿舞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可以让略加锻炼过身体的中班幼儿感受到更大的挑战,有助于提高中班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其身体机能的发展,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均衡发展。
总结竹竿舞对于中班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校本教材竹竿舞的初步研究作者:刘彦来源:《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4年第09期1、问题的提出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发和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更好的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目标已成为发展趋势和当务之急。
校本教材开发是对基本教材的必要补充,关系到学生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体现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和特点,也是体育教师的权利和工作。
因此,对教材资源的开发是学校体育工作者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我校经过教学调研,证明小学生对竹竿舞教材有浓厚学习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教材的开发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学习实效性好,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有助于小学阶段教学目标的达成。
为此,我们对竹竿舞教材从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较为系统的初步研究。
2、研究对象和方法2.1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15个教学班841名学生。
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学习专家学术专著和论文,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
2.2.2教学实践法:实践法是课题研究基本方法。
本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2.2.3调研分析法:对课题研究全过程进行调研分析,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3、结果与分析:3.1教材意义3.1.1竹竿舞作为校本体育教材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由于竹竿舞活动方法形式多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弹跳力、速度、耐力、灵敏、协调、柔韧等素质,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3.1.2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赛,发展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和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现代生活方式。
3.1.3竹竿舞作为民族体育项目,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体育文化,使学生认识到56个民族是一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3.1.4竹竿舞教材可作为小学各类教材特别是跳跃练习的辅助教材。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体育教研竹竿舞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竹竿舞这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活动目的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
3. 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 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活动内容1. 竹竿舞基础知识讲解:由专业教练为学生讲解竹竿舞的基本动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2. 竹竿舞动作示范:教练现场示范竹竿舞动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 分组练习:学生根据教练的指导,分组进行竹竿舞练习。
4. 竞赛环节:各班级进行竹竿舞比赛,评选出优秀班级。
5. 总结颁奖:对优秀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总结活动成果。
四、活动过程1. 活动筹备阶段:学校体育教研组制定活动方案,邀请专业教练进行指导,提前做好场地、器材等准备工作。
2. 活动实施阶段:学生按照教练的指导进行分组练习,教练巡回指导,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3. 竞赛阶段:各班级按照比赛规则进行竹竿舞表演,评委根据动作、节奏、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分。
4. 总结颁奖阶段:对优秀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颁发奖品和荣誉证书。
五、活动成果1. 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竹竿舞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力量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2. 班级凝聚力增强:各班级在活动中团结协作,共同完成表演,班级凝聚力得到增强。
3. 民族文化传承:竹竿舞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通过本次活动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4. 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成果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六、活动反思1. 活动组织方面:在活动筹备阶段,应更加注重细节,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体育风尚SPORT & STYLE探析民族传统体育“竹竿舞”运动在中学校园开展的运动生理学价值任正兴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摘要:少数名族体育近年来一直受到我国的重视,学校体育也是继承和传播少数民族体育的重要途径,探究校园中学生开展竹竿舞活动对身体生理学指标的效果及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现场测试法发现竹竿舞对中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及弹跳能力等方面运动生理学指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探究竹竿舞活动在校园开展的生理学价值。
关键词:竹竿舞;生理学;中学生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面临新的社会文化选择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被时代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学校体育也面临着不同的变化,近几年来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在校园开展现状及对策的层出不穷,然而研究其少数民族体育生理、生物属性的并不是很多,竹竿舞是一项包含有体育、艺术、教育这三方面的特点,健身与娱乐性较强,较符合中学生群体,取材比较容易,也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竹竿舞在校园的推广,加快学校体育的发展,促进中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传承了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及文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是对贵州黔南师院附中的15名对竹竿舞运动训练感兴趣的同学,其中7男8女。
(二)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在互联网、贵州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上查阅与体育社团相关文献、期刊等一些资料进行阅读学习。
2.实验测试法。
对15名同学在进行训练前进行协调、灵敏、下肢弹跳等指标的测试得出结果保存留底,然后开始对15名同学进行3周的竹竿舞训练,训练结束后在对其15名同学进行以上指标及心率的测试,对比训练后和训练前的结果,得出结论。
二、对“竹竿舞”运动的简介竹竿舞是少数民族的一个娱乐活动行为方式,流传于黎族,在黔南黎族地区广为开展,之前是在人去世时候葬礼上的一种仪式活动,后来逐渐转变成黎族人民的娱乐活动行为的少数民族活动,竹竿舞练习形式多样丰富,变化之多,动作协调优美,目前在黔南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都已经开展竹竿舞的学习,为校园体育增添了许多活力。
体育艺术新教师教学一、 问题的提出我校学校现有占地面积为:54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2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6.27平方米、20个教学班;体育教师3名;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小,体育活动项目少,急需开发体育锻炼项目资源;在跑、跳、投教学时,学生怕苦怕累,情感体验少,易产生厌倦感。
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市县和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校及举办少数民族班的厅直属中学开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校本课程;各有关中小学校要以校为主,结合学生的愿望需求,从竹竿舞、龙舟、珍珠球、射弩、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武术、独竹漂、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
绿翠小学体育老师黄德娥组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决定围绕竹竿舞开展特色项目建设,2013年对竹竿舞的分类、分布、形式等进行考察,发现竹竿舞注重上肢锻炼而轻下肢锻炼,而竹筷舞则侧重上肢锻炼轻下肢锻炼,如果两者结合并形成校本教材,既锻炼学生全身协调又提高学生兴趣;于是引导师生开展竹竿舞、竹筷舞创编;通过大课间、课余时间开展试点活动;形成竹竿舞、竹筷舞的校本教材《翠竹舞影》。
全校范围开展普及化、大型化、艺术化的竹竿舞活动,并让竹竿舞走向社区、走向街头、走向舞台。
2013年创出编排特色在竹竿舞中、竹筷舞,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项目,竹竿舞是我创建体育特色活动项目。
1.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校绿翠小学,学校在2013年提出“以竹文化为载体,把学校办成一所培育健康、阳光学子的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是保障学生学习的根本,学生健康体质、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学校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一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学校,就要实施特色化的课程。
因此,要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根据学校翠竹特色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将竹竿舞、竹筷舞教育列为学校的体育特色课程之一。
打造体育教学特色主要鉴于这样几个原因。
(1)是由于当前计算机、网络的普通,学生使用计算机交流的较多,不愿意运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