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学会大事记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9
60 大约等于库平七钱二分,如果自铸银元重库平七钱三分,实际比外洋银元每一元要重一分有余。
张之洞在夹片中解释道:“银质较重…商民趋利,自易风行…闻外洋银元颇有赢余,虽每元加重一分五厘,断无亏折”。
他认为银元加重可以鼓励中国人用中国银元,殊不知中国人能用外国人也能用,既同值一元,又加重一分多白银,岂不加剧了白银外流?所以香港汇丰银行向张之洞建议,应该中外银元重量一致,以便交易,免生纠纷。
最后,张之洞修改原议,经报朝廷批准,正式铸造了重库平七钱二分的“光绪元宝”银元。
此例一开,各省纷纷仿效,所铸都是库平七钱二分银元。
台湾本地,道光年间曾有“寿星银饼”之类的钱币,上面也曾明确铸明“库平柒弍”;广东开铸“光绪元宝”以后,台湾也曾仿效广东机制了银币,却是七分二厘和三分六厘小额辅币,并无七三银币。
库平七钱三分的“光绪元宝”只有广东最初拟铸的样币,存世极罕,是收藏家眼中的珍品,绝无“流通遍及沿海各省”之事。
那么为什么台南官银票上有“平”字样呢?原来长江以南各省因为有收漕运漕任务,所以民间习用漕平,而库平主要用于中央向地方拨款和地方向中央上缴赋税。
清初由于外国银币大量流入,所以自道光以来,南方民间就形成了用外国银元折中国纹银的习惯。
道光年间林则徐总督两江,就曾在奏折中说:“每洋钱一元作漕平纹银七钱三分,虽成色远逊足纹,而分两尚无轩轾,民间行使已久,若骤为禁止,转恐窒碍难行。
”据此道光皇帝发布上谕“向需洋钱一元者,以纹银七钱三分覈实给发。
”台湾地处东南海上,葡、西、荷、英、美各国商船早就到来,外国银元尤其通行。
早期荷兰马剑,西班牙双柱、佛头,美国凤凰等等之类杂出,成色不一,但因为使用机器铸造,大小、重量、成色稳定,计算方便,民间宁可不计成色损失,也愿意使用洋银。
特别是咸丰以后,墨西哥鹰洋大量涌入,成为南方货币市场的主流,以鹰洋折纹银漕平七三已成台湾民间本地通例,只有朝廷向台湾发放的官兵俸饷是用纹银,成为台湾民间纹银的主要来源。
中国钱币发展史概要学院: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班别:091班学号:0901050041 姓名:黄嘉豪概论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
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宝贝、阿文绶贝;小型的有货币、拟枣贝等,以货币最常见。
河南安阳殷虚常有伶鼬榧螺与海贝同墓出土。
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
以朋为计量单位。
小贝十枚为一朋。
先秦货币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并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
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要林区、林农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字符号,这种标名铸地的作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及民国时期。
另外一大类型是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造逐步成熟的轨迹。
生活在湖水面较多区域的部落,以猎捕鱼为业,其铸币有似图腾,有似地名,有似计重,不一而足。
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圜钱。
秦汉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在统一衡制基础地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
但铸行不久,由于暴政与巨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晌便自行铸钱。
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
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
并允民间自行铸造。
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
公元18年,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近七、八百年。
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
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
三国货币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
人民币历史故事
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7世纪,唐朝
就开始使用铸造的铜钱作为货币流通。
到了20世纪初期,太平天国和
清朝发行了一些不同种类的纸币,但是它们并没有太多的流通面值。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对于货币系统的改革。
1948年12月1日,人民银行成立,这正式开始了人民币的民族货币历程。
1955年,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包括5角、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的纸币。
1962年,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与第一套相比,金额增加了一些,以适应经济和市场的需求。
1987年,人民币出现了50元、100元、500元和1000元的大面
值纸币。
1996年,人民银行发行了第三套人民币,包括1分、2分、5分、1角、5角、1元、2元和5元八种硬币,以及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和1元六种纸币。
2015年11月,人民银行宣布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外形更加时尚,纸币上的篆刻字体也变成了现代笔画字体,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
品味。
此次发行的纸币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
人民币的历史,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中国的货币,它
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民族凝聚力的一种
体现。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史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前。
那时,中国古代的铜币就已经出现,并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20世纪初,中国古代钱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小环钱、大环钱、同图环、钱面环、铜钱、银钱、纸币等,在古代的历史过程中将钱币的生产、流通和储藏的过程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从发展的历史看,中国古代钱币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统一铜元、小环钱到大环钱、同图环、钱面环等,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展体系;以银和金为基础的中国古代银钱和金钱;最后的纸币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钱币体系。
首先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统一铜元,统一铜元有秦钱、汉钱、魏钱、宋钱等多种,后来的明清时期,又出现了许多种不同质地的钱币,如:小环钱、大环钱、同图环、钱面环等。
统一铜元有着丰富的形式,它们是中国古代钱币在明清时期发展的基石,它们已经由普通钱品到精良钱品,从原来的丝锭到现在的硬币,发展变化很大。
其次是以银和金为基础的中国古代银钱和金钱,这是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第二阶段,它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类型,有着许多不同的制作方法。
有五铢钱、三元钱、圆钱、砚台钱、楷书钱、草书钱等等。
它们的出现,使中国古代钱币发展了一步,也更加充实了古代钱币的内容。
最后,就是中国古代最关键的一个发展阶段——纸币的发展,它改变了中国古代钱币的流通方式,从此之后,钱币的发行和流通都受到了政府的直接控制,而且受到社会和政治形势等内外因素的影响。
明朝末年,郑和下西洋时期,以及清代以后,纸币发展逐渐成熟,被人们广泛使用起来,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主要流通形式。
中国古代钱币的发展,从普通钱品到精良钱品,从原来的丝锭到现在的硬币,发展变化很大,不仅在体系上有较大变化,而且在流通形式上也更加成熟、完善。
中国古代钱币发展的过程,既见证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一批历史瑰宝,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经济价值,为世人今后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钱币那些事儿前不久,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正式发行面世,人民币是如今中国流通的货币怎么来的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低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决定了出现。
“兴亡谁能定,盛衰岂无凭”钱币史既是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又是一部人类发展史。
钱币是国家主权符号和文化载体,凝聚了政治意愿、国家理念、历史人文和民族特色。
钱币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今人观察古人的一面镜子。
文:陆杨中国钱币博物文化·生活 MUSEUM博物馆记栏目主持:陆杨23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东罗马赫拉克力斯(Heraclius,610-640)金币 正面、背面的基本陈列,常年对公众展出;“特别展贝币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33半两钱,历史上著名的纪重货币,最早铸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开元通宝,唐朝铸币,是中国历史上货币的典范,开创了“通宝”货币体系。
西汉五铢,中国历史上铸行时间最长的纪重货币,始于西汉武帝、止于隋炀帝。
乾元重宝大钱,背下瑞雀纹。
东汉五铢。
方孔圆钱 延续七百年的五铢钱过去有些喜欢钱但又冒充清高的穷酸秀才,给圆钱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孔方兄”,这倒是形象得描绘出了这种钱的模样。
从秦朝开始,外圆内方的圆钱就成了我国古代钱币的主要形式,还可以用绳子穿起来,就叫“一吊钱”,而其中影响最大、流行时间最长的当属五铢钱。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废除了自秦朝而来的“半两”圆钱,开始发行五铢钱,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
五铢钱不仅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而且还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五铢是钱的份量,也是币值。
在汉朝,一斤是16两、一两是24铢、一铢相当于100粒小米的重量。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197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党组原则通过“关于开展历史货币工作的几点建议”,决定加强历史货币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建议“发起组织全国历史货币学会”。
6月中国人民银行组成历史货币临时领导机构,下设历史货币组,挂靠印制局,负责日常工作。
6月7日首都各大报纸报导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关于收集整理历史货币重大意义的谈话,并同时发表“人民银行表彰渠汇川捐献历史货币的爱国行动”的消息。
1980年5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会议,重申开展历史货币工作的意义,明确任务是(1)继续接受民间的历史货币捐赠,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筹办历史货币展览。
(3)编辑历史货币图册。
(4)搞好对外经销方案。
5月中国人民银行在镇江召开14省、市分行有关同志座谈会,了解情况,宣讲开展历史货币工作的意义。
12月25日《中国历史货币展览》在北京印钞厂内部展出,接待银行、文博等各界参观。
198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党组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历史货币学会。
5月3日《中国历代货币展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
6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历代货币》编辑组编辑的《中国历代货币》出版发行。
6月26日中国历史货币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京丰宾馆召开,正式定名为中国钱币学会,大会通过学会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
10月13日中国钱币学会召开首次理事长办公会议。
1983年3月《中国钱币》创刊号发行。
千家驹任主编。
3月16日中国钱币学会组织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中国钱币学会江苏分会筹备组在南京召开钱币学术讨论会。
3月19日河南省钱币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河南省钱币学会)。
3月23日中国钱币学会广东省分会成立(后改名为广东省钱币学会)。
5月由中国造币公司、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电化教育中心联合摄制的电视资料片《中国历代货币》发行。
6月中国钱币学会先后接待了美、日、捷钱币学界友人,自此中国钱币学会开始了与国际钱币界的交流活动。
7月1日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成立(后改名为陕西省钱币学会)。
10月17日上海钱币学会成立。
10月21日中国钱币学会首届年会在洛阳召开,会议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拓我国钱币研究的新路。
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国钱币学会名誉理事长李洪华关于“制止古钱化铜,开放国内市场”的报告。
12月9日云南钱币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云南省钱币学会)。
1984年2月文化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各地发出“加强对古钱币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
3月19日《中国历代货币展览》在日本大贩开幕。
以耿道明为团长的中国币学会代表团访问日本。
3月28日江苏省钱币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江苏省钱币学会)。
4月4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古钱币进行抢救、整理、鉴藏、保护和流通意见的请示报告”。
其中提出…中国人民银行拟筹建中国历代货币博物馆,以作为收藏、陈列、研究历代货币的中心”。
5月22日中国钱币学会黑龙江省分会成立(后改名为黑龙江省钱币学会)。
9月20日吉林省钱币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吉林省钱币学会)。
1985年3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钱币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内蒙古钱币学会)。
6月16日中国钱币学会在沈阳召y第一次少数民族钱币学术讨论会。
8月15日广西省钱币学会成立。
10月中国钱币学会编辑的《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一辑)正式出版。
10月30日中国钱币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二届年会。
11月1日中国历代货币展与日本历代货币展在上海博物馆同时展出。
11月15日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殷毅一行访问美国钱币学会。
12月27日浙江省钱币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浙江省钱币学会)。
1986年4月21日福建省钱币学会成立。
5月21日中国钱币学会辽宁分会成立(后改名为辽宁省钱币学会)。
1987年1988年9月6日中国钱币学会少数民族钱币研究会在敦煌召开首届丝绸之路货币学术讨论会,并成立丝绸之路货币研究组。
9月8日中国钱币学会西藏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西藏钱币学会)。
11月上海造币厂钱币研究会成立。
11月26日中国钱币学会东南亚货币研究会议第二次讨论会在昆明召开。
1989年1月12日中国钱币学会在兰州召开第一次省、自治区、直辖市钱币学会秘书长会议。
5月22日海南省钱币学会成立。
6、7月中国钱币学会和江西省钱币学会在九江联合举办第二期全国钱币专业干部培训班。
8月24日中国钱币学会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延安召开。
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延安参观《陕甘宁边区货币展览》,并称赞展览“办得很好,让广大群众看一看很有必要”。
9月《国际钱币制造者》出版。
11月由中国钱币学会监制,上海造币厂制造的中国机制银元铸行一百周年纪念章发行。
11月5日中国钱币学会第三次年会暨成果汇报会在苏州召开。
1990年5月18日中国钱币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童赠银任主任,李树存、张弘、戴志强任副主任。
6月10日中国钱币学会东南亚货币研究组成立,在广东珠海召开第一次东南亚货币讨论会。
6月中国钱币珍品系列纪念章开始发行。
7月4日东北地区革命根据地货币研讨会在辽宁兴城召开。
1991年3月18日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和《中国钱币》编辑部迁入总行大楼,与中国钱币博物馆筹备处合署办公。
共同筹建中国钱币博物馆。
3月23日调整《中国钱币》编委会,戴志强任主编,姚朔民任副主编。
8月1日中国钱币学会在哈尔滨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会议修改了学会章程,选举了第三届理事会,成立了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
将原“革命根据地货币研究会”和“少数民族钱币研究会”分别改组为“中国钱币学会革命根据地货币委员会”和“中国钱币学会少数民族钱币委员会”。
在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钱币学会会徽。
8月20日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钱币博物馆筹委会副主任张弘率团赴日考察访问。
9月9日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为团长的中国钱币学会代表团一行八人出席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钱币学大会。
9月14日戴志强代表中国钱币学会出席国际钱币学委员会会员大会。
10月6日中国钱币学会丝路货币研究组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全国第二次丝之路货币研讨会。
11月19日中国钱币学会东南亚货币研究组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第三次东南亚货币学术讨论会。
1992年1月9日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议检查了全国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工作落实情况,并安排1992年工作,重点是准备庆祝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和中国钱币博物馆建成开馆。
2月19日中国钱币学会与老挝、越南、印度、俄罗斯等国的钱币学者在云南昆明进行学术交流。
2月23日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60周年大会在江西瑞金隆重举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王成铭、江西省副省长和金融部门领导出席。
5月19日华东六省一市钱币学会在江苏苏州召开第一次工作、学术研讨会。
6月3日由辽宁钱币学会、辽宁省博物馆和日本横滨货币俱乐部联合举办的中日钱币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及9省、市钱币学者代表出席了交流会。
6月经出版部门批准,原《安徽金融研究·史志·钱币增刊》改为《安徽钱币》(季刊)正式发行。
6月《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丛书》第一本《湘赣革命根据地货币史》正式出版。
6月《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和《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二辑)出版发行。
7月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章和中国钱币博物馆开馆纪念章开始发行。
7月29日中国钱币学会第四次年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学会代表近200人参加了大会。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庆祝中国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及中国钱币博物馆建成开馆。
在会上,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长童赠银作了题为“发扬创业精神,争取更大进步”的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郭振乾、童赠银和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为钱币博物馆剪彩。
9月24日日本北海道方泉处钱币资料馆在札幌开幕,中国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的部分钱币珍品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中国历代钱币特别展。
札幌市副市长木户喜一郎、方泉处馆主工藤裕司、中国钱币学会秘书长戴志强、中国驻札幌领事张志良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剪彩。
1993年1月29日北京方泉斋集币服务部正式开业,面向总行机关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经营各种纪念币(章)和钱币书刊。
3月1日广西人民银行和钱币学会经过3年收集、整理和筹划,建成越南历史货币专题陈列室并正式开放。
3月1日中国钱币学会1993年度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检查了四年工作规划执行情况,交流了经验,讨论了1993年度工作计划。
成立中国钱币丛书编委会,着手第一届“金泉奖”评选工作。
3月5日第四次东南亚历史货币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
3月5日应泰国钱币协会邀请,以副理事长张弘为团长的中国钱币学会代表团一行5人访问了泰国、香港。
4月为纪念太平天国铸钱140周年,中国钱币博物馆监制重铸太平天国锡金大花钱。
5月6日中国钱币学会在新疆对天山以南丝绸之路货币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
由副秘书长姚朔民带队,历时一月,行程6300余公里,翻冰山,越戈壁,获得大量资料,取得圆满成功。
7月26日渤海国货币研讨会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9月3日全国第三次丝绸之路暨少数民族钱币研讨会在内蒙呼和浩特市召开。
10月18日第二次南方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
10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录》由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发行。
11月23日宋代货币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12月2日上海钱币学会举行理事座谈会和会员代表大会,庆祝上海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
1994年《上海钱币通讯》和《钱币研究专辑》合刊,更名为《钱币博览》为季刊。
3月4日中国钱币学会常务理事会在京举行,会议由童赠银理事长主持,会议决定的事项有:审议和通过了“1993年工作小结和1994年工作计划”;听取第一届“金泉奖”评选工作汇报;决定当年5月在安徽召开第五届年会;批准宁波、重庆、大连三个计划单列市钱币学会为中国钱币学会团体会员等事宜。
4月新疆钱币研究、收藏者杜坚毅夫妇,将其收藏的两万余枚新疆历代金银铜币捐献给中国钱币博物馆。
5月28日中国钱币学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第五次年会和全国秘书长工作会..会上,总结和交流了工作情况;颁发了第一届“金泉奖”;结合纪念官交子发行970周年,开展了以纸币为重点的学术讨论与交流。
6月9日江苏钱币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南京召开。
7月河南钱币学会为调动各地学会及专家的创造性,在全省开展了钱币研究重点课题招标活动。
9月5日中国钱币学会第四次丝绸之路货币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市召开,邀请俄罗斯、英国、日本的钱币学者出席,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9月10日中国钱币学会在京召开各团体会员负责人会议,落实总行领导批示的“希望工程”装帧纪念币由中国钱币学会统一经销的有关问题。
9月22日由英国皇家钱币学会和大英博物馆主办的“科学方法在钱币及其制造研究中的应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伦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