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
专科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专科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7月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给予完整的专科护理,对照组给予普通指导,比较两组的用药依从性、生活方式的改善、血压的稳定性等方面的不同。
结果干预组治疗后在对高血压病知识、生活方式、服药依从性、血压稳定性方面都比对照组好。
结论利用完整的高血压病专科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可以提高血压稳定性、用药依从性和改善生活方式,有效辅助临床治疗。
【关键词】:专科护理.高血压病.效果观察1、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趋势⑴。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为1.6亿,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
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⑵,若对高血压病不进行有效控制,会给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对765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对干预组进行一套完整的专科护理干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本组765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1月至7月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日期的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单日)和对照组(双日),二组病例均符合1999年wh0诊断标准。
干预组患者360例,年龄28~79岁,平均54岁,对照组患者405例,年龄34~67岁,平均49岁,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一般情况具可比性(表1)。
2.2方法2.2.1护理方法专科护士对对照组患者按照普通住院患者进行登记,测量血压、实施治疗、回答患者的咨询等。
干预组患者除了普通患者的住院护理外,专科护士还对每位患者及家属进行高血压病相关知识教育、护理指导和健康教育。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2-02-11T06:37:29.5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20期作者:尹江丽[导读]尹江丽(文山市人民医院;云南文山663099)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收治的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2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药护理干预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疾病而言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临床各种不适症状,使其尽快恢复正常血压值,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患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加,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根据中医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可知,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精神不足导致的。
随着患者气血异常运行、阴阳失调导致了疾病的产生。
由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21年2月收治的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1年2月收治的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干预。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3例。
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对本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3)治疗依从性好。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评价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自我管理来控制病情。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评价个性化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包括干预方式、信息传递、行为改变和效果评估。
首先,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方式对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护理干预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选择。
例如,对于责任感强的患者,可以采用目标设定的方式进行干预,帮助患者设定合理的血压控制目标,并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
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可以采用心理支持的方式进行干预,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个性化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提高患者对干预措施的接受度和积极性,从而增强自我管理的效果。
其次,个性化护理干预需要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
信息传递可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用药指导、疾病知识普及等内容。
针对不同患者的特点,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传递。
例如,对于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的患者,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知识普及,帮助患者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
对于年长者或不具备现代科技意识的患者,可以通过传统的口头传递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帮助患者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
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患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
再次,个性化护理干预通过行为改变来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
行为改变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关键环节。
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行为改变技巧和策略来帮助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
例如,对于患有高血压同时伴有高血脂的患者,可以通过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方式帮助患者降低血脂水平。
对于需要每日定时服药的患者,可以通过建立定期提醒的方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
通过行为改变的指导和跟踪,患者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自我管理中,提高自我管理的效果。
最后,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需要进行定期评估。
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防治效果的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10亿的人口患有高血压,其中中国高血压患者人数更是高达4亿以上。
高血压不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结构脑血管疾病等相关病症的风险,还会导致人体的其他重要器官受到损害。
因此,建立全员参与的高血压防治体系,从整体性、自我管理、药物治疗等多方面进行干预具有重大意义。
护理干预作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有效辅助手段,已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护理干预可以从任何可能的角度的去涉及高血压,相比于传统的药物治疗方式,护理干预具有更加细致、个性化、协作的特点,能够促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以及增强患者的生命质量。
护理干预的具体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指导、健康教育宣传等。
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防治高血压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包括提倡合理饮食、定期运动、减轻体重等多种措施。
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和一些中度高血压患者,能够控制疾病的恶化,有效缓解并挽救患者状况。
此外,药物治疗指导是护理干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措施通常包含了药物的选择和用药剂量的控制等环节。
药物治疗指导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规范的用药行为,从而保证药效的发挥,并减少药物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与此同时,健康教育也是护理干预中的重要环节。
健康教育一方面需要患者了解和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明确自己的治疗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也需要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中来,充分发挥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过健康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疾病,加强对日常饮食、心理、锻炼等习惯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自我防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防止自身疾病的恶化。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进行防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全方位干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更精准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效控制患者高血压疾病的进展,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观察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社区高血压患者1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1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社区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试验组干预后患者血压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及遵医依从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提高血压控制效果,提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整体效果好。
关键词:社区护理;高血压;生活质量;满意度;依从性引言:高血压是中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致残致死率较高,因此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护理干预。
本文为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效果,选取本社区高血压患者 162 例实施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社区高血压患者162例纳入本研究之中,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1例,对照组男女患者结构比为44:37;研究组男女患者结构比为45:36,。
对比两组资料,无突出差距(P>0.05),可比。
1.2 方法将常规护理用于对照组,在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留下患者的联系方式,告知患者在饮食、运动、用药各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患者出院后,以电话的形式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及时回答,消除患者心中的困惑,给予其更多的护理指导性建议[1]。
将社区护理干预用于观察组。
(1)待患者出院后,由社区责任护士来负责完成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护理指导,积极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向患者讲解更多疾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发生的原因、护理方法和疾病管理内容等,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更多的了解,能够正确看待疾病的存在,拥有身体健康管理意识,认真听取护理人员的建议,做好疾病的常规护理。
此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还可定期开展有关高血压知识讲座,由专业水平较高的医师前来演讲,向患者普及更多的疾病常识。
另外,加大高血压疾病预防与管理方面的宣传力度,向社区居民发放健康知识卡片,必要时可设置专门的疾病咨询场所,便于高血压患者进行疾病知识上的咨询。
护理经验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观察朱毅红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摘 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
方法:2017年3月~4月,医院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60例,按照建立研究档案编号进行对照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入组80例。
对照组常规高血压管理,观察组执行新的护理干预模式。
6个月后,对比干预前后的血压水平。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低于干预前,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舒张压、脉压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观察组血压控制率98.8%(79/80),低于对照组72.5%(5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提升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控制;护理干预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社区慢性病,因人口老龄化、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等相关疾病发生率上升、烟草的泛滥、生活环境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高血压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
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脑出血、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疾病关系密切,控制血压是高血压管理的关键目标[2]。
但是在实践中中国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提升血压控制质量,医院尝试对建立高血压护理干预模式。
以2017年3月~4月,医院门诊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入组,评价新的护理干预模式效果。
1 资料及方法(4)疼痛护理:病痛或者术后切口疼痛是导致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而且严重损害患者的心理健康。
调查显示[5]:疼痛是让ICU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主要因素。
但疼痛也是不可避免的症状,为此,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轻度疼痛可采用听音乐、交谈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镇痛和镇静药物。
由于持续用药会不同程度的损害患者的神经功能,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不必要的治疗费用,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常用镇痛药物的药理知识,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灵活调整用药剂量,既保证用药安全,又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5)优化护理流程:合理安排白天与夜晚的护理时间,有助于改善ICU患者的睡眠质量。
以往在夜间进行的护理操作,如发药、实验室和放射检查、洗漱、换床等护理活动可安排在白天。
夜间主要采取心脏监测、生命指标监测、更换体位、高低压报警等护理措施。
夜晚12点到早上61.1 一般资料2017年3月~4月,医院门诊收治的建档的高血压患者。
纳入标准:①原发性高血压,参照指南诊断,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本地居民;④未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器官功能障碍,如脑卒中,未参加其他干预研究、慢性病管理;⑤可以获得随访;⑥认知精神障碍;⑦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认知精神障碍;②无法配合调查;③参加过类似的研究;④血压获得控制。
退出标准:①车祸等意外伤害;②医师要求退出研究;③失访;④突发其他重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
入选对象160例,按照建立研究档案编号进点这段时间,尽可能限制抽血,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在睡眠时间实施护理,则护理操作的间隔时间最好超过1个半小时。
此外还有研究显示[6]:ICU病房应制订睡眠管理制度,要求放射科等其他科室尽量不要在夜间对患者进行检查。
但并不是所有医院的ICU病房都适合这种制度,应结合患者的病情、症状合理安排护理活动。
综上所述:严重的睡眠障碍,对ICU患者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引起睡眠的原因主要有疼痛、噪音、光照、心理压力等。
护理人员应立足于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强的护理措施,为患者营造光线柔和、噪音少、相对安静的ICU环境,改善其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1]陈丽霞,纪代红,王良等.ICU患者睡眠障碍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06):721-724.[2]邵乐文,黄夏薇,黄丽华等.ICU患者行对照分组。
对照组80例,其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61.4±9.4)岁。
高血压病程(3.5±1.1)年。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随情况:超重与肥胖26例,吸烟24例,饮酒8例,血脂代谢紊乱45例,血糖代谢紊乱25例。
血压分级:1级45例,2级30例,3级5例。
居住情况:独居15例,与配偶46例,与子女10例,大聚居9例。
观察组80例,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60.6±9.0)岁。
病程(3.4±1.0)年。
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伴随情况:超重与肥胖25例,吸烟25例,饮酒10例,血脂代谢紊乱44例,血糖代谢紊乱22例。
血压分级:1级42例,2级28例,3级10例。
居住情况:独居14例,与配偶50例,与睡眠障碍的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7,16(05):422-426.[3]黄仕瑛(综述),赵丽萍(审校).ICU患者睡眠障碍及其评估方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6,23(18):39-43.[4]杨慧,郭爱敏.ICU患者睡眠障碍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04):566-569.[5]邵乐文,黄夏薇,黄丽华等.ICU患者睡眠障碍原因及干预措施研究新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7,16(03):247-249.[6]白玲,田戈.ICU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养生B,2014(12):155-155.作者简介魏丽丽(1978-),女,河北省沧州市人。
毕业于承德医学院,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护师,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为重症护理。
<<上接200页2012018.09护理经验子女9例,大聚居7例。
两组对象年龄、性别、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分级、病程、居住情况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2.1 对照组常规疾病管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分析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用药依从性情况,留下联系方式,口头宣教,告知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督促患者每隔6个月复查1次血压,指导患者按时用药、控制钾盐的摄入,适量运动。
1.2.2 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模式处理,主要内容如下。
(1)干预模式:①进行1次院内的宣教;②强化院外干预,建立微信病友群,指定1名家属作为监督员,通过微信进行联系;③每月至少1次电话随访,了解疾病管理模式,特别是用药依从性情况、盐分限制摄入情况,督促落实疾病管理。
(2)院内强化健康教育:①除基本的口头宣教,推荐患者参加团体教育,轮动教育,每1周开展1次,要求患者尽量参加1期;②授权健康教育,主要针对独居的对象,由14例患者参加了授权健康教育;③同伴支持,由4名参加同伴支持,建立联谊,由同伴进行支持性心理健康;④坚持个体化、整体健康教育的原则,由2名护士共同讨论,制定符合患者需求的健康教育策略,将患者疾病管理前意向、意向、准备、行为、维持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阶段安排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推动患者的意向向前发展,进入维持阶段。
(3)干预内容:①用药干预,护士配合药师、医师进行用药干预、多模式合作,进行用药指导;②30名患者与护士进行签约合作,进行一对多的护理;③自行血压测量:推荐有条件的患者进行自行血压测量,12名患者自行购置血压测量仪,进行家庭血压测量,以提醒患者血压控制情况;④采用智能手机,下载用药管理APP软件,手机可以提醒用药;⑤饮食管理,强调低盐、清淡、低脂、高营养,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患者饮食管理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膳食的结构不均衡优质蛋白的摄入不足、总热量控制不到位甚至过度,出现营养不良情况、水电解质摄入过少引起低血糖、微量元素摄入不足,需要帮助制定膳食食谱,针对性的解决患者自暴自弃、重视不足、我行我素、控制过度等常见的膳食问题,重视辨证;⑥运动管理,推荐基本的运动管理策略,如确保一定的运动量、避免久坐久卧、五禽戏以及太极拳等健身运动,若身体状况较好,可以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⑦心理护理,特别关注频繁入院、独居与空巢、有家庭问题的患者,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家庭访视,推荐同伴支持;⑧伴随症状,针对患者失眠、腿脚不便等问题,也进行用药指导。
1.3 观察指标两组对象干预前、后(6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水平对比。
两组对象的血压控制率。
血压检测在晨间8:00~9:00时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血压水平服从正态分布,采用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血压控制率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低于干预前,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舒张压、脉压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干预后,观察组血压控制率98.8%(79/80),低于对照组72.5%(58/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音响因素较多,其中用药不依从性、饮食管理到位、运动少等是主要原因,在过去单纯的通过口头健康教育无法满足需求,而团体健康教育患者参与率较低[3-4]。
为此,医院尝试建立新的护理干预模式,通过院内的健康教育为主的干预模式,从而提升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管理的科学认识,同时强化院外干预、随访,以提供更多的疾病管理服务支持,在干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多模式、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重视用药、饮食、运动等干预,同时重视发挥医护一体化、签约合作、自行血压测量等方式干预,发挥干预的效果。
这些干预策略都有足够的循证证据支持[5-7]。
一项基于8项研究1223例高血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家庭血压测量组的对象的服药依从性百分比[WMD=2.19,95%CI(0.40~3.98),服药依从性达标人数[RR=1.25,95%CI(1.15,1.35),P<0.001]。
医院可以尝试灵活的应用这些策略,提高血压的控制水平[8]。
结果显示,观察组对象6个月后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效果更为理想,干预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观察组的血压控制率达到98.8%,这对于减轻靶器官损害、防控高血压相关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4 小结护理干预可以提升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
参考文献[1]Poulter,N.R.D.Prabhakaran,M.C a u l f i e l d,H y p e r t e n s i o n[J].Lancet,2015.386(9995):801-812.[2]欧阳文婷,肖义泽,段义军.中国≥60岁老年人卫生服务需求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09):1149-1152.[3]冯芮华,王增武,罗爱静等.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6,41(04):350-354.[4]苏镇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评2011中国美国欧洲老年高血压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03):214-217.[5]解洪荣.老年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与诊疗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7,38(05):298-304.[6]宏毅,李宁.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影响效果的Meta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06):1-4.[7]吴婷婷.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的Meta分析[J].健康研究,2018,38(01):44-48.[8]王晓蕾,许燕玲,高美芳.家庭血压测量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的Meta分析[J].护理学报,2016,23(19):29-33.表组别时间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脉压差(mmHg)观察组(n=80)干预前136.0±3.485.1±4.450.9±11.03个月后111.2±4.0*78.2±5.0*33.0±8.4*对照组(n=80)干预前135.7±4.084.6±5.651.1±9.83个月后121.5±5.6*△82.4±4.8*△39.1±8.6*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与观察组相比,△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