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7课《保护土壤》优质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467.01 KB
- 文档页数:11
7.保护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保护土壤》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知道有无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
通过分析讨论土壤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说出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对于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够了解。
本课通过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生认识到植被在保护土壤中的重要性。
在模拟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引导能够说出对比实验的部分要求,但并不能够将对比实验的步骤表达清楚。
因此本课就将水土流失实验作为思维焦点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1.通过讨论分析,知道土壤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通过分析各种人类活动,能够辨别并说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益害及其原因。
3.通过水土流失模拟实验,意识到植被和土壤保护的相关性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比较水土流失实验现象,发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2.通过讨论设计简单的实验步骤,初步树立对比实验地概念。
科学态度:1.能够在好奇心地驱使下,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地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土壤是人类的重要,树立保护土壤地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水土流失和有无植被有关【教学难点】根据材料公平地设计水土流失实验步骤【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水土流失装置,水,花洒。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在我们生活起着重要作用的土壤。
请小朋友们看几幅图片分别说一说,土壤到底有什么作用?2.出示雨林图片,这里植物的长势特别好,蚯蚓也在土壤里安了家。
西瓜地以及制作陶瓷的陶土图片。
3.请学生回答之后,再请各小组具体分析讨论:土壤对动物、植物、人类的不同贡献?4.小结: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了栖息地。
7.保护土壤【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
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
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和向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了解土壤破坏对人类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及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而知道如何对土壤进行保护。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科学探究: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分努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材料: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板书设计】7.保护土壤植物动物土壤人类。
7.保护土壤一.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
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
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二.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科学探究: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分努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材料: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经常会出现暴风劲吹、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景象。
这种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鄂尔多斯沙尘暴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想说点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鄂尔多斯沙漠化的现实情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土壤流失的危害,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爱惜土壤的热情]2.是的,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板书课题:保护土壤)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土壤对人类的贡献(1)这地球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那么想一想,地球上的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呢?(2)(出示课件图片)描述生活中土壤带给人类、动物、植物的贡献。
7.保护土壤(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核心素养※能够列举土壤对动物和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
※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能够举例说明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
※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土壤做什么和怎么做。
※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重点※做水土壤流失的模拟实验,解释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难点教学内容在本课中,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保护家乡的土壤。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读图与讨论,了解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包括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水分,为动物生存提供安身之所,与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食物息息相关。
第二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和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认识到植物对于保护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失去植物保护的土壤会出现怎样严重的问题。
第三部分,通过读图与讨论,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哪些行为是在努力保护土壤。
第四部分,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并指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做水土流失模拟实验的材料(两个同样大小的托盘、一块草皮、土壤、铲子、洒水壶、水)。
教学过程认识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的贡献分析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土壤是植物的母亲,绿色植物从土壤中生长出来,吸收阳光和空气,开花结果,供养了那些食草的小动物,而这些食草的小动物又成为一些食肉动物的食物。
当食肉动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这些养料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供给,土壤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
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地球上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土壤还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如蚯蚓、蚂蚁),为人类提供了粮食、食物等。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7课《保护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7课《保护土壤》是一节以保护土壤为主题的自然环保课。
教材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引导儿童观察、思考、探究土壤的特性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从而使儿童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特性和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一步感知和理解。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保护土壤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土壤的特性和功能,知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特性和功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初步形成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土壤的特性和功能,知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和探究土壤的特性和功能,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探究活动-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课件展示土壤的特性和功能,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成分和特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3.总结反思: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特性和功能,以及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特性:肥沃、透气、保水•功能:生长植物、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影响:人类活动(如污染、过度开发等)•保护:减少污染、合理开发、保持生态平衡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
《保护土壤》小学科学教案一等奖1、《保护土壤》小学科学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保护土壤》小学科学教案一等奖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过程与方法: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保护土壤》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保护土壤》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特性,从而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土壤的特性和保护土壤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使他们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特性和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土壤的特性和重要性。
2.保护土壤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土壤的特性,让学生了解土壤。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保护土壤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保护土壤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土壤样本,用于观察。
2.准备一些关于土壤保护的图片,用于展示。
3.准备一些关于保护土壤的方法的宣传资料,用于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等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土壤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性?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亲自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怎么滋润万物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土壤?4.巩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总结出一些有效的保护土壤的方法。
5.拓展(5分钟)展示一些关于土壤保护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防止土壤污染?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保护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保护土壤》是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土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土壤的意义;二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学会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壤;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身边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土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式,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土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土壤的意义;学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学会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壤。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树立环保意识,关爱自然,保护土壤。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了解土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土壤的意义;学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学会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壤。
2.难点: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并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直观展示土壤的特点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土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课的主题。
2.探究土壤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途径,了解土壤的组成和作用,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学生通过、讨论等方式,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负面影响,认识到保护土壤的紧迫性。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土壤的保护》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研究土壤》的《土壤的保护》。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保护土壤》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的内容。
本课是在对土壤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土壤与动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土壤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并通过有植被和无植被土壤蓄水性和水土流失的模拟对比实验,体会植被破坏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能够说出土壤与动植物和人类的关系,但对于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不够了解,本课通过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学生认识到植被在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对土壤的情感,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自己的努力。
在模拟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引导能够说出对比实验的部分要求,但并不能够将对比实验的步骤表达清楚。
因此,本课就将水土流失实验作为思维焦点进行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作出了哪些贡献。
2、通过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体会植物对土壤起到的保护作用。
3、能够列举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
4、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什么和怎么做。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难点: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解释植物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五、说教学法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7课《保护土壤》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7课《保护土壤》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土壤的认识、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土壤是生物圈重要的一部分,认识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生命。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土壤的特性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土壤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保护土壤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土壤的特性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特性,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生命。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特性,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土壤的特性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特性,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保护土壤的方法和意义,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3.教学资源: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让学生初步了解土壤的多样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壤的特性,如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等。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7《保护土壤》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土壤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土壤的特点、功能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壤的特点、功能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来认识土壤,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保护土壤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土壤的特点、功能,了解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特点、功能,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养成保护土壤的良好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通过提问、讨论、观察、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提问“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你们观察过土壤吗?”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土壤的特点、功能,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带一些土壤,观察土壤的质地、颜色等特征,了解土壤的多样性。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土壤特点,讨论保护土壤的方法。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特点、功能,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提出保护土壤的措施。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节《保护土壤》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的作用,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2.了解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3.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认识到人类需要保护土壤。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土壤成分,明确土壤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2.能够总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认识到人类需要保护土壤。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态度;2.积极参与保护土地资源的行动,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土壤的作用,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2.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认识到人类需要保护土壤。
三、教学难点1.能够分析土壤成分,明确土壤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2.能够总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认识到人类需要保护土壤。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老师通过出示农耕的图片和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询问学生:为什么人们要耕地?什么是耕地?耕地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土壤”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用生活实例告诉孩子“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Step 2 感性认识教师让学生观察两个由不同土壤制成的花盆,并根据观察所得到的相关直观信息,尝试寻找两盆盆里土壤的区别,并进一步说明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整理并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区别,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不同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Step 3 集体探究学生们通过观察图表,了解土壤的成分组成。
教师让学生根据图表,分析土壤成分,明确土壤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
然后,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图表总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并交换彼此的调查结果,最后共同总结在白板上。
Step 4 拓展应用结合课堂上面对的例子,教师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小组之间合作,设计一张海报,宣传土壤保护的理念,并在课堂结束时,邀请小组呈现以及交流彼此的海报设计。
Step 5 课堂总结教师通过复述课堂重点和难点,并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总结本课堂的重点内容,即:了解土壤的作用,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认识到人类需要保护土壤;能够分析土壤成分,明确土壤中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含量及其比例;能够总结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认识到人类需要保护土壤。
苏教版(2017)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保护土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保护土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7课内容,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的“物质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的要求,了解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的作用,知道植被对土壤有保护作用,了解如何去保护土壤。
本课的教学活动由土壤对动植物的作用引入,到研究土壤的流失与植被的关系,并让学生知道人们的乱砍乱伐和无节制的使用土地等行为可能造成土壤流失,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教材由四个主要活动构成:1.了解土壤的价值,即土壤对动植物及人类的贡献;2.研究土壤流失与植被的关系;3.了解人类的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哪些行为是在努力保护土壤;4.讨论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四个活动依次递进,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爱护环境的意识。
版权所有【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土壤,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土壤的分类、土壤的成分,土壤中的营养从哪里来,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但对土壤的其他作用就不是很清楚,对于土壤流失的原因和如何保护土壤就不知道了。
本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土壤流失的原因,知道我们人类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土壤,并知道应该如何去保护土壤。
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学生虽然喜欢实验,但只是凭自己的兴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学成。
还应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1教育网【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能够列举土壤对动植物和人类都做出的贡献;2.学生能够列举说出人类的哪些行为在破坏土壤,哪些行为在保护土壤;3.使学生知道自己能够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保护土壤》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保护土壤》是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土壤,关注土壤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土壤的特点和保护土壤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特点,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土壤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特点,知道保护土壤的方法。
2.难点: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土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直观地展示土壤的特点和保护土壤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片美丽的农田,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提问:“你们知道土壤的重要性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探究土壤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土壤,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吸水性、透气性等性质。
3.了解土壤的重要性:通过实例和数据,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
4.探究保护土壤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讨论保护土壤的有效途径。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保护土壤。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土壤的特点–质地:疏松、粘稠等–吸水性、透气性等•土壤的重要性–水资源保护•保护土壤的方法–保持水土流失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7.《保护土壤》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保护土壤》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土壤的作用,认识到保护土壤的必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土壤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土壤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土壤。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作用,掌握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土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作用,保护土壤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方法保护土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的作用,以及保护土壤的必要性。
2.动手实践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关于土壤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一些关于保护土壤的方法的资料,用于教学参考。
3.准备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手套、铲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让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土壤的作用,如: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等。
同时,呈现一些关于保护土壤的方法,如:减少化肥使用、合理耕作、植树造林等。
3.操练(1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的方法保护土壤。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植树造林,或者在花盆中种植植物,体验保护土壤的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节《保护土壤》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节《保护土壤》第1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学习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以及保护土壤的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学会保护土壤。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学习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知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学习一些保护土壤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保护土壤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土壤的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学习土壤的重要性: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3.学习保护土壤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保护土壤的方法。
4.实践活动:学生进行保护土壤的实践活动,如种植绿植、捡拾垃圾等。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总结保护土壤的重要性,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保护土壤。
7.保护土壤一.课程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并从自身和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做什么。
2.认识植被遭破坏后对土壤蓄水能力的损害。
3.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4.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
二.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非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
科学探究:1.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2.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3.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态度: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一分努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提出保护家乡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建议。
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泥土、草皮、水壶。
学生材料: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师: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经常会出现暴风劲吹、飞沙走石、昏天黑地的景象。
这种景象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会是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鄂尔多斯沙尘暴视频,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想说点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鄂尔多斯沙漠化的现实情况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土壤流失的危害,激发他们保护土壤、爱惜土壤的热情]2.是的,沙尘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师: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板书课题:保护土壤)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1.土壤对人类的贡献(1)这地球是我们人类以及动植物共同的家园,那么想一想,地球上的土壤为人类和动植物提供了什么呢?(2)(出示课件图片)描述生活中土壤带给人类、动物、植物的贡献。
(3)师:大地就像一位母亲,孕育着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因为有了它,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设计意图:本节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料、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从而,使学生知道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教学时,出示图片并提问,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2.关注土壤现实状况,引发问题,引导思考(1)出示课本插图,思考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小组讨论(3)汇报交流: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土壤资源正遭到破坏,导致土壤流失、土壤退化等。
而土壤流失还会加剧水资源的流失,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土地荒芜、环境恶化。
3.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1)提出问题。
师:土壤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形成几厘米厚的土壤层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
今天,土壤正在受到流失和沙化的威胁,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2)学生猜想假设,并说明猜测根据。
(3)制定水土流失实验方案。
小组内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各小组互相补充。
(4)教师总结完善实验方法(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对比实验要保证实验的科学性,要保证其他外部条件。
相同条件:盒子的倾斜角度相同,铺的土厚度相同,水量相同;不同条件:一块没有植被覆盖、一块有植被覆盖。
)(5)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6)展示交流。
(7)总结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鄂尔多斯出现风沙的原因(出示鄂尔多斯沙漠化情况的图片)。
(8)小结:荒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或退化的地理过程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性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播放视频,了解沙尘暴的危害)三、交流探讨,保护土壤1.师:土壤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她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往往会伤害道这位伟大的母亲。
2.提问:老师让你们回去调查研究,人类的这些活动对保护土壤是好是不好,为什么?你们都完成任务了吗?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结合图片汇报:修筑梯田砍伐森林轮作或休耕开窑烧砖抛撒垃圾喷洒农药四、做保护土壤的小卫士1.师:我们人类就这样破坏、破坏、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不看设想。
那我们能为保护土壤能做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3.师:同学们,保护土壤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参加蚂蚁森林的公益行动:通过步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养一棵虚拟的树。
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等蚂蚁生态伙伴们,可以"买走"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的树。
(出示图片)师:这就是老师通过低碳出行换来的小树——沙柳,沙柳生长迅速,枝叶茂密,根系繁大,固沙保土力强;利用价值高;是中国沙荒地区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4.师:同学们,那你想为土壤妈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贴道黑板上汇报。
5.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黑板上的土壤绿了起来,但是鄂尔多斯的沙漠化现象还令我们牵挂。
如今鄂尔多斯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五、全课总结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我们保护土壤,沙漠也会变成绿洲。
土壤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
希望同学们尽自己的一份力来保护土壤,人人争做环保的小卫士。
【板书设计】7.保护土壤研究植被与土壤流失的关系第____组●问题:植被与土壤流失有什么关系?●实验步骤:1.取两块土壤,一块有____覆盖,另一块没有____覆盖。
2.往两块土壤上浇___的水,模拟自然界的降水情况。
3.观察并记录看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及发现●当森林杯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也会____。
修筑梯田等。
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
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砍伐森林1、砍伐树木容易水土流失,如果植被覆盖率低,雨季就会造成水土大量流失,把田地毁坏,把河床填高,把入海口淤塞,危害极大。
2、砍伐树木易造成风沙肆虐,在荒漠地区没有了植被的保护,很快荒漠就会变成沙漠,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
防护林具有减缓风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围在树高40倍以内,其中在10~20倍范围内效果最好,可降低风速50%。
轮作或休耕轮作,是指在同一田块上不同年度间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以复种方式进行的种植方式,如一年一熟的“大豆→小麦→玉米”3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在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也有年内的换茬,如南方的“绿肥—水稻—水稻→油菜—水稻—水稻→小麦—水稻—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因此,也称为复种轮作。
休耕,亦称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在农业生产上,耕地进行休闲(休耕),其目的主要是使耕地得到休养生息,以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并积蓄雨水,消灭杂草,促进土壤潜在养分转化,为以后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
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烧过砖的土地如要搞种植,叫“复耕”。
复耕是件麻烦事,首先要清理土地里的砖头瓦块,还要投入大量的农家肥养地。
前期只能种植一些粮食作物,如要种蔬菜,须等5—6年土地肥沃以后。
喷撒农药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是指人类向土壤环境中投入或排入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而导致土壤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土壤生产力和危害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与施用农药的理化性质、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及施药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虽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当进入土壤的农药量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形成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
总之,土壤农药污染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对农作物的影晌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对人畜健康的影响其他影响土壤中残留的农药还会使土壤的物理性状发生改变。
养分不均匀,最终导致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土壤长期受农药影响,最终会使土壤明显酸化。
此外,还会使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当土壤中的残留农药通过影响某种生物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生物链就会严重影响环境。
比如农药通过稻穗使鸟类数量大减从而使田鼠数量剧增,并进一步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破坏环境。
除此之物(污水)的任意丢弃排放造成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污染[2]。
抛撒垃圾一、侵占土地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土地且不易降解,如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经油漆的木板13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壤渣土化垃圾直接施用于农田,或仅经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庄稼的根就不能生长,将导致农作物减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
三、土壤的酸碱性发生改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农作物产量降低。
植物可在很宽的范围内正常生长,但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pH。
比如苹果的土壤pH 值适宜范围为 5.3~8.2,最适范围为 5.4~6.8。
当土壤pH 值超出最适范围,随着pH值的增大或减小,植物生长受阻,发育迟缓。
四、土壤的营养成分改变及重金属超标等一方面影响农作物生长。
如土壤过量重金属污染可引起植物生理功能紊乱、营养失调。
镉、汞等元素在作物籽实中富集系数较高,即使超过食品卫生标准,也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此外汞、砷能减弱和抑制土壤中硝化、氨化细菌活动,影响氮素供应。
另一方面影响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很小,不易随水淋滤,不为微生物降解,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潜在危害极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