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乐学单
- 格式:doc
- 大小:305.50 KB
- 文档页数:1
教案一:游戏中学习——《桌子有多长》1.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认知长度概念,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通过游戏了解长度的概念。
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测量长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小游戏,告诉他们在这个游戏里需要用到测量长度的知识。
(2)游戏规则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各自选一个物品来测量,并用纸尺测量物品长度。
比较各小组的测量结果,看哪个小组测得最准确。
(3)游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游戏中的问题,如何测量长度,为什么要用纸尺等。
(4)竞赛环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测量给定物品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交给老师。
比较各小组测量结果,看哪个小组测得最准确。
5. 课后练习老师留下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测量能力。
6. 反思综合上课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教案二:游戏趣味教学——《桌子有多长》1.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测量物体长度,加深对长度概念的理解。
3. 教学难点通过游戏趣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4. 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学生介绍一款有趣的小游戏,并带着学生一起体验游戏的乐趣。
(2)游戏规则将学生随机分成小组,让他们选取一个物品,利用纸尺等工具测量物品的长度。
(3)竞赛环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测量给定物品的长度,并将测量结果交给老师。
比较各小组测量结果,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积分统计,以便给出小组排名。
(4)结论引导学生分析游戏中的问题,总结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课后作业老师留下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测量能力。
6. 反思综合上课情况,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思考,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了解实际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对长度进行估测。
3.学会用刻度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体会厘米的含义。
4.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绘制放大的尺子图;制作课件、教学用尺子、课桌教学流程:一、自然导入很自然地引入主题:老师做一张课桌,现在想知道课桌有多长。
你能告诉我课桌有多长吗?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二、探究新知1.测量:在学生估计后,师:同学们自己用什么方法来量一下呢?展开讨论,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测量。
(用文具盒、书、笔等。
)测量的桌子是多长呢?(希望是几个文具盒长,几本书长?)多提问几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师: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总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所以,我们才会找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你们认为统一的工具最好是什么呢?(引入尺子,并为介绍尺子做铺垫。
)3.认识尺子:(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
(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
以一句话“它们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结束对尺子种类的介绍。
)师: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你们这种(从学生手中取过)学生尺(同时,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师:那么,请你们看看,常用的学生尺上有些什么呢?(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再汇报。
这样可避免部分学生不观察或观察不仔细,漏掉东西。
)生1:有数字。
生2:有一些小线、小格。
师:这是刻度线,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你们仔细数一数,每一个数字和下一个数字之间,也就是最长的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个小格。
(帮助学生认准尺子)生3:有字母cm。
第六单元测量第2课时课桌有多长教学内容课本第51~52页内容,练习四第1、3、4题。
教学分析教材通过学生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的结果不一样,引导出要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使用统一的测量工具,从而认识较短物体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仪,每人一张5厘米的纸条、小棒、各种尺子、纽扣、图钉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
(答案五花八门:有6拃那么长、4支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3个直尺长……)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量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二、新授探索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件出示直尺图。
介绍: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的一个又一个刻度,我们叫它刻度线,刻度线的底下所对应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在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的宽度、橡皮的厚度……)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2 课桌有多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物体的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工具(如直尺)测量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介绍长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度是用来表示物体长短的量。
2. 长度的单位:介绍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知道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测量长度的工具:介绍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这些工具测量长度。
4. 实际操作:通过测量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长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长度的概念,让学生对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讲解长度单位:教师详细讲解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让学生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教师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让学生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5. 实际操作:教师布置测量课桌长度的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6. 结果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享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度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与长度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长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测量课桌长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长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建议1. 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长度知识的兴趣。
2.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3.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
课桌有多长(定稿教学设计)第一篇:课桌有多长(定稿教学设计)《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参赛号:0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课桌有多长》。
【教材分析】《课桌有多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6单元《测量》的内容。
本单元内容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而“课桌有多长”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尺子是每个学生必配的学习用具),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直的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长度。
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有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1厘米有多长,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
【教学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知道1厘米有多长;清楚1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产生讨论和思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行为习惯和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便利贴。
【学具准备】直尺、橡皮、铅笔、1米以上的软尺【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展示淘气和笑笑遇到的问题,追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小结:因为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测量结果就不同。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及反思:《课桌有多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XXX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P51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
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喜欢上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发展目标: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初步体会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喜欢上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尺子的认识,厘米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体会统一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学会用尺子测量和画线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微课,并完成研究任务单二、课堂反馈,交流,研究新知1.学生观看微课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2.老师介绍尺子、厘米的概念,并让学生用小棒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例如图钉的长度等。
4.学生学会如何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在课件演示中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5.老师让学生判断其他同学测量的长度是否正确,并引导学生分析判断的理由。
6.老师提出尺子断了、没有刻度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长度。
7.学生在完成微课后,老师布置测量两个身边物体的任务,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不是整厘米数的物体长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了研究数学的乐趣,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课桌有多长》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六单元《课桌有多长》p51—p52。
教学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和线的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师: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吧!(多媒体出示)有面又有口,有脚没有手,书包吃肚内,自己不会走。
生:课桌师:每天我们上课都离不开我们心爱的课桌,那大家知道课桌到底有多长吗?(板书:课桌有多长)(不知道)同学们看,笑笑是用拃量的,淘气是用铅笔量的那同学们想用什么去量啊?生:尺子、数学书、文具盒······(1分钟)二、体验探究,学习新知。
(1)、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重要性活动一:测量课桌的长度。
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测量工具,来测量一下我们课桌的长度吧!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你的测量结果呢?(出表格)生:汇报(填表格)。
汇报的时候请这样说:“我用()测量,测量的结果是()。
”师:真是奇怪,同学们测量的都是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却不同呢?(学生观察表格发现。
)生:因为测量工具不同。
师:所以,要想使同一物体测量结果相同,在测量前必须统一测量的标准。
师:说到统一测量的标准,老师不得不提起一个人物。
他就是秦始皇,他的功劳可大了。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出示ppt:他是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
他统一了中国,下令修建了举世文明的万里长城。
不但统一了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还统一了度量衡,其中这个度,指的就是尺子。
师: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尺子吧:(出示各类尺子)那同学们用的是什么尺子呢?生:拿出自己的尺子师:大家用的就是学生尺,它可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
《课桌有多长——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第六单元《测量》的单元内容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为什么要测量,怎么测量和如何记录都有一定的掌握,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一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的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尺子,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
比如说,可以用尺子来画直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是用来测量的。
但学生对1厘米有多长了解不多。
因此在本次教学中,单独把“课桌有多长”中的“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在实操过程中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
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与物体实际的长度差距较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估计物体的长度。
设计理念:本节课我运用直观的教具刻度尺,概念教学与动手实操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设计情境导入、小组探究、直观演示和快乐教学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闯关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过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刻度尺上找到2厘米、3厘米等其他长度,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与态度: 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