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电泳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69.50 KB
- 文档页数:4
临床分析中的血清蛋白电泳应用和解读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于临床分析的技术,可以通过分离和测定血清中的蛋白质,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血清蛋白电泳的应用和解读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一、血清蛋白电泳的原理和方法血清蛋白电泳是利用电泳的原理,将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开来,进而对其进行测定和分析。
通常使用的电泳方法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血清蛋白电泳方法。
首先,将血清样品与电泳缓冲液混合,然后将混合液加入电泳槽中,通过电流的作用,将混合液中的蛋白质分离开来。
蛋白质在电场中根据其大小和电荷的差异而沿着凝胶上的固定路径运动,形成蛋白质谱图。
根据谱图的特征,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和定量。
毛细管电泳是一种高效分离的电泳方法,具有快速、高分辨率和节约样品等优点。
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不同,毛细管电泳是利用毛细管的微观通道进行电泳分离。
血清样品通过毛细管时,蛋白质会根据其电荷和尺寸的不同而在毛细管中进行迁移和分离。
通过采集毛细管两端的电泳峰值,可以得到蛋白质的浓度和相对分子质量信息。
二、血清蛋白电泳的应用血清蛋白电泳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血清蛋白电泳常见的应用场景:1. 筛查和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浆细胞增生性疾病,会导致血清蛋白异常增多。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骨髓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通过分析异常的蛋白质谱图,确定是否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异常积累。
2. 评估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常伴随着尿蛋白异常。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确定尿蛋白异常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在肾病综合征中,血清蛋白电泳可以显示血清中白蛋白的减少。
3. 诊断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免疫球蛋白缺陷病是一组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帮助确定免疫球蛋白亚类的异常,对于诊断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具有重要价值。
4. 鉴别白蛋白异常:白蛋白异常可以是遗传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
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鉴别白蛋白异常,例如扩增或缺失。
蛋白(血清、尿、脑脊液等)电泳新技术与临床应用朱立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34自从1937年瑞典科学家Tiselius教授利用U型管建立了移界电泳并用以分离血清蛋白,而且获得很好的电泳分析效果以来,电泳技术已使与各种体液蛋白质(如血清/血浆、尿、脑脊液等)的研究得到极好的发展。
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各种新的电泳技术的出现,各种电泳分析仪器与装置的问世,并被引入临床实验室,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手段,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血清蛋白电泳血清(血浆)蛋白是由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许多蛋白混合组成,可通过蛋白电泳将其分类,并对多种疾病进行诊断和临床疗效观察。
1.1 血清蛋白电泳的方法1.1.1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对蛋白质样品吸附性小,几乎能完全消除纸电泳中出现的拖尾现象,且分离速度快,电泳时间短,加样体积少至0.1μl、仅含5μg的蛋白质可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
因此特别适合于病理情况下微量异常蛋白的检测。
目前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除采用手工方法外,意大利Interlab公司生产了Microtech全自动电泳系统。
将常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工作全部自动化,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1.1.2 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是由琼脂分离制备的链状多糖。
许多琼脂糖链依氢键及其它力的作用使其互相盘绕形成绳状琼脂糖束,构成大网孔型凝胶。
因此该凝胶适合于蛋白质、免疫复合物、核酸与核蛋白的分离、鉴定及纯化。
常用于血清蛋白质、LDH、CK等同工酶的检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自动化检测方法多采用固相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最常用的仪器是美国Helena公司和法国Sebia公司的自动电泳仪。
产品化的琼脂糖凝胶板包含了电泳缓冲系统,检测极为方便。
分辨率高,速度快,无拖尾现象,灵敏度和重复性都很好。
1.2 电泳结果血清蛋白电泳时,由于各种蛋白质等电点不同,在同一pH下所带电荷量多少有差异,因而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在载体上可将蛋白质从正极到负极分离为A1b、α1、α2、β、γ球蛋白5个区带,有时还可见到前白蛋白区带,β区带又可分为β1、β2区带。
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应用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应用一、引言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技术,通过分离血清中的蛋白质,使得不同种类和数量的蛋白质可以清晰可见,从而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清蛋白电泳在临床应用中的相关内容。
二、血清蛋白电泳的原理和方法1、原理血清蛋白电泳基于不同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不同的原理。
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和分子量差异,通过电场作用下的电泳分离,形成不同的蛋白质带。
2、方法血清蛋白电泳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
凝胶电泳是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
毛细管电泳则更适用于快速分离和分析。
三、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意义1、蛋白质异常的筛查和诊断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筛查和诊断多种蛋白质异常病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缺陷病等,通过分析蛋白质的某些特征带和比例变化,提供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2、蛋白质异常的分类与鉴别血清蛋白电泳可以帮助对不同的蛋白质异常进行分类与鉴别,如白蛋白异常、球蛋白异常等,从而进一步了解病情,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3、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血清蛋白电泳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指标,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跟踪蛋白质带的变动情况,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附件本文档附带的文件为临床应用中常见的血清蛋白电泳样本分析报告示例,供参考使用。
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蛋白质异常:指血清中蛋白质的种类、数量或比例发生异常变化的情况。
2、多发性骨髓瘤:一种恶性肿瘤,主要累及骨髓,易导致蛋白质异常。
3、免疫缺陷病:一种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疾病,常伴有血清蛋白异常。
六、全文结束。
蛋白质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蛋白质电泳是一种生物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通过对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下的迁移速度的差异来区分图谱中的不同蛋白质成分。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定量和鉴定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介绍蛋白质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蛋白质电泳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癌症已成为全球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大健康问题,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解决癌症问题的关键。
蛋白质电泳技术可以用于癌症的良性恶性鉴定和分级定量。
通过对癌症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蛋白质电泳分析,可以发现在不同癌症类型的诊断过程中存在着具有显著区别的蛋白质图谱。
因此,蛋白质电泳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诊断和疗效评估等方面。
在蛋白质电泳技术的帮助下,可以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定量化、快速、简便、敏感性高的检测手段。
二、蛋白质电泳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的病理生理机制极为复杂。
在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进程的监测中,蛋白质电泳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蛋白质电泳分析,可以明显地检测出一些特异性蛋白,比如醛固酮、葡萄糖转运蛋白等。
这些蛋白质不同于一般血清蛋白质,具有显著的变化。
通过蛋白质电泳技术,可以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并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三、蛋白质电泳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肝病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种类繁多,对人体的危害相对较大。
肝病的早期诊断是防治肝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蛋白质电泳技术可以为肝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肝功能异常常导致血清中蛋白质谱图的变化,如白蛋白、球蛋白等的含量可能发生改变。
蛋白质电泳技术可以检测出这些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可以达到对于肝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的最佳效果。
四、蛋白质电泳在免疫学研究中的应用蛋白质电泳技术也在免疫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病毒蛋白功能的研究、病家庭背景分析、抗体识别和免疫组化均可使用蛋白质电泳技术研究。
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应用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应用【介绍】血清蛋白电泳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室技术,用于鉴定和监测血清中的蛋白质异常。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清蛋白电泳的原理、方法、临床应用以及结果分析。
【原理】血清蛋白电泳是基于蛋白质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差异来进行分离的。
主要原理包括凝胶电泳和免疫电泳两种。
凝胶电泳是通过将血清蛋白样品载入凝胶中,运用电场将蛋白质分离出不同的区域。
免疫电泳则是在凝胶电泳的基础上,使用特异性免疫反应来鉴定不同的蛋白质。
【方法】1. 凝胶电泳:1.1 准备蛋白分离凝胶,如聚丙烯酰胺凝胶。
1.2 运用标本准备技术,将患者血清标本载入凝胶槽中。
1.3 运行电场,使不同的蛋白质分离在凝胶上。
1.4 使用染色剂着色,可视化不同的蛋白带。
1.5 分析和解读凝胶图,确定蛋白异常情况。
2. 免疫电泳:2.1 准备蛋白分离凝胶。
2.2 在凝胶上预先加载特异性抗体。
2.3 运用电泳将样品分离在凝胶上。
2.4 使用抗体检测技术,识别和定位特定蛋白质。
2.5 图像分析和解读,确定蛋白异常情况。
【临床应用】血清蛋白电泳在临床中有多种应用,可帮助诊断和监测以下疾病和情况:1. 蛋白异常病变的检测与分类,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2. 内脏器官疾病的诊断,如肝病、肾病等。
3. 某些炎症性疾病的监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4. 慢性感染和炎症的鉴定,如结核病等。
5. 免疫缺陷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如艾滋病等。
6. 肿瘤标志物的监测和评估。
【结果分析】血清蛋白电泳的结果分析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一些特殊参数。
常见的结果分析内容包括:1. 血清总蛋白的浓度和比例。
2. 不同蛋白带的强度和大小。
3. 蛋白带的形态和迁移位置。
4. 特定免疫球蛋白的表达和比例。
5. 与正常参考值的对比分析。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 血清蛋白电泳实验流程图2. 典型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结果图像【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免疫反应:由机体特异性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应答产生的特异性分子相互作用。
血清蛋白电泳的临床应用
九九重阳君搜集整理
蛋白质在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疾病及其过程会显示出其特别的血清蛋白图谱,因此,利用血清电泳能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各种疾病,以及帮助监视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血清蛋白电泳是临床实验室检测蛋白质的常用方法。
它的扫描曲线可以直观的显示各种蛋白质组分,为此,血清蛋白电泳图谱至今仍然是了解血清蛋白全貌有价值的方法,用作初筛试验,以提供较全面的信息。
一、正常人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及解释
正常人血清蛋白电泳图谱,见图3-1,第一幅。
其主要包括五个区带,即白蛋白区带、α1球蛋白区带、α2球蛋白区带、β球蛋白区带、γ球蛋白区带。
(1)白蛋白区带主要有白蛋白构成,正常范围为57-68% ;
(2)α1球蛋白区带主要包括抗胰蛋白酶、α1脂蛋白、α1酸性糖蛋白、甲状腺结合球蛋白、凝血酶原等;正常范围为1-5.7%;
(3)α2球蛋白区带主要含有α2巨球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α2脂蛋白、红细胞生成素等,正常参考范围4.9-11.2%;
(4)β球蛋白区带主要含有转铁蛋白、β脂蛋白、补体C3、补体C4、β2微球蛋白等,正常参考范围为7-13%;(5)γ球蛋白区带主要含有IgG、IgM、IgA、IgD、IgE免疫球蛋白,正常参考范围为9.8-18.2%。
二、血清蛋白电泳与疾病
在影响蛋白质生产、代谢、分泌的疾病中,可以见到各种常可鉴别的血清蛋白电泳图谱。
比如在单克隆γ球蛋白病、肝硬化、肾功能衰竭、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症上,血清蛋白电泳是一项有助于建立诊断的技术。
疾病状态下电泳图谱的解释原则
(1)有许多蛋白血清含量很低,往往难于在图谱上显示出明显区带,而被其它高浓度的蛋白所遮盖。
如铜蓝蛋白通常被α2巨球蛋白及结合珠蛋白所覆盖。
(2)有些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染色后着色较差,区带显示不明显。
(3)观察病人电泳图谱时,必须与正常人对照比较。
(4)遇到异常电泳图谱时,应当用免疫化学法做进一步分析,用以决定异常蛋白的性质和含量。
(5)由于球蛋白区带的变化因各组分的变化而变得复杂,在解释电泳图谱时需要十分细心并不断积累经验。
三、血清蛋白电泳图谱五个区带改变的意义
1、白蛋白区带的改变
(1)双白蛋白血症
有三种情况会出现双白蛋白血症,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一过性的。
一为遗传性变异形成的永久性标记,组分无病理学改变及影响。
二为大剂量β酰胺类抗生素治疗引起,为获得性一过性现象,病人伴有肾功能不全,是由于抗生素结合于蛋白上所致。
三为存在胰腺漏而致胰蛋白酶对白蛋白内部水解所致,也为获得性一过性现象。
胰腺炎病人存在双白蛋白血症,若这一现象伴有腹水征象,则需进一步的筛查,以证实漏性胰腺假性囊肿,所以这也是外科剖腹探查的一个重要指征。
(2)近乎完全缺乏区带见于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这种情况罕见。
(3)白蛋白减少症主要见于营养缺乏(慢性饥饿)、合成减少(肝功能不全,如肝硬化、肝炎及其他炎症等)、丢失(肾病综合征、消化道疾病、大面积烧伤等)、代谢分解亢进(甲状腺毒症、Cushing,s症、
严重感染综合征)。
(4)高白蛋白血症见于血液浓缩。
2、α1球蛋白区带的改变
(1)减少一种情况是由于肝细胞功能衰竭,营养不良及蛋白丢失所致,一般伴有白蛋白、α2及β球蛋白的减少;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先天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所致。
(α1抗胰蛋白酶是α1区带的优势蛋白。
)(2)增多主要见于炎症疾患,伴有α2区带的明显增多,缓于急性时蛋白增多。
3、α2球蛋白区带的改变
(1)双区带现象
正常人血清除了溶血会出现这一现象外,还有三种情况可以出现,但都较为罕见。
第一种:存在结合珠蛋白表型差异,但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有病理异常;
第二种:α2区带异常泳动而存在β脂蛋白(APOB),但罕见;
第三种:单克隆性游离轻链迁移至这一区带,罕见。
(2)减少
第一种情况为肝细胞机能衰竭,营养不良或蛋白丢失所致;
第二种情况为血管内凝血所致,若存在炎症综合症,结合珠蛋白下降的更加明显。
(α1区带增多,α2区带减少。
)
(3)增多
主要见于两种类型的综合症,且与该区带的两种主要蛋白的迁徙有关。
一种是炎症综合症,结合珠蛋白(在α2区带中占15%以上)含量增加,伴有α1球蛋白增多。
另一种是肾病综合征,常为继发性α2巨球蛋白增多,伴有低白蛋白血症(尿中流失所致)、高β球蛋白血症(尤在肾脂肪变时),以及尿总蛋白排泄超过3g/L。
4、β球蛋白区带的改变
(1)减少
一种为肝细胞功能衰竭、营养不良或蛋白丢失所致,与β1区带的转铁蛋白减少有关。
另一种为低补体C3血症所致,表现为β2区带的减少,β2区带消失往往与血清陈旧有关,这是血清没能及时电泳的结果。
(2)增多
β区带增多的原因可依据增多的程度及电泳的图形进行判断。
I、非单克隆因素(常为有限度的增多):
一为贫血时高转铁蛋白血症或者APOB水平增高引起的高β球蛋白血症;
二为因高补体C3血症引起的高β2球蛋白血症,这是由于肝外胆道阻塞从而导致补体C3的Kiipffer,s 分解代谢下降的炎症性或继发性高β2球蛋白血症;
三为整个β区带的增多,伴有“β-γ桥带”现象,表现为多克隆性IgA增多,见于酒精性肝硬化。
II、单克隆蛋白:包括IgA(常见)或IgG,Waldenstrom,s病时,IgM及L、λ游离轻链(见于轻链性多发性骨髓病伴低γ球蛋白血病或淀粉样变)。
5、γ区带的变化γ区带的蛋白包括IgG、IgA、IgM、IgD、IgE,这一区带的变化常与年龄有关,且有关的
临床信息不多。
(1)低γ球蛋白血症
新生儿存在生理性的低γ球蛋白血症;小儿和成年人可出现独立性或整体性的原发性免疫缺乏症;由于可的松、免疫抑制剂治疗,化疗和放疗引起的低γ球蛋白血症;轻链性多发性骨髓病性的低γ球蛋白血症,具体诊断可通过尿中本周氏蛋白来测定。
(2)高γ球蛋白血症
①多克隆性高γ球蛋白血症(增多的区带较宽),主要见于肝炎、艾滋病或自身免疫病。
②单克隆性高γ球蛋白血症(狭窄和同源性的区带),既有恶性的(骨髓瘤或Waldenstrom,s)、
合并性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淋巴瘤),也有良性的(老年性γ)病。
注意:在γ区带出现一条狭窄的“单克隆”带时,应该首先除外有纤维蛋白原存在的可能性。
③寡克隆性高γ球蛋白血症(几条狭窄的和同源性的区带)。
在特殊情况下,高γ球蛋白血症是由于引起多种单克隆区带的某些亚类增多所致。
这些单克隆区带由于合成针对不同的抗原的抗体所引起,要鉴别它们就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如高分别电泳等。
这些免疫球蛋白包括:①某些自身免疫疾病的自身免疫抗体,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等;
②抗病毒性抗体,如抗肝炎病毒、脑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抗体;
③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器官移植病人的自身抗体;
④无临床意义的正常人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所占正常人比例约1%-5%。
四、血清蛋白异常电泳的分类
五、典型疾病血清蛋白电泳图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