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2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地改⾰》优秀教案《⼟地改⾰》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回顾学⽣之前对于古代到近现代有关⼟地改⾰的内容认识到⼟地改⾰的重要性以及在新中国成⽴之初的重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四⼤块:⼟改背景-原因-概况-意义,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地改⾰流程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地改⾰》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课《中华⼈民共和国的成⽴》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没收了地主⼟地,分给⽆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了农民的⼟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部分地区改⾰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地的主⼈,真正获得了解放。
⼟地改⾰的完成有着重⼤的意义,是巩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地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民共和国⼟地改⾰法》的公布。
(3)理解⼟地改⾰的意义。
【过程与⽅法⽬标】通过指导学⽣搜集整理教材图⽚、⽹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地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对教材主⼲知识体系进⾏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对新中国成⽴后⼟地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描述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心情。
教材通过讲述土地改革的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领导下,我国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表面认识,对其深层意义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以及学生对土地改革深层意义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第3课土地改革【课程标准】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学生对土地改革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读资料、看录像、分析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中你能看出什么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
一、《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
第3课土地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占有土地70%~80% 20%~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是一篇讲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如新中国的成立、农村包围城市等。
但学生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土地改革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土地改革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好课堂问题和讨论话题,准备教学道具和实物模型。
3.安排好课堂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景象,让学生了解农村的贫困和落后。
进而引出土地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
2.呈现(10分钟)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据,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土地改革的影响,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课课标要求:(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针对课标(1)知道这一层面,通过设计的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颁布的机构,主要内容。
再结合视频、史料、图片等对重点知识探究学习。
针对课标(2)理解这一层面,呈现一组史料,让学生通过读史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并给予一定时间进行记忆。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二年一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好,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
我们是农村的学校,学生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对土地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用他们干农活,所以他们对土地并不十分了解,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更是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他们可能会感觉非常乏味,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应用影像资料、图片、口述史学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2.通过材料分析解放前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3.通过观看土地改革视频、图片、史料分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实施;4.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设计意图】在本课中,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土地改革的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学生提供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机会,增强对中国历史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教学策略方面,本课的重点是交互式教学,具体包括课堂演示、思维导图和讨论等,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知识目标】1.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2.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1. 能使用思维导图记录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2. 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
3. 能就当前社会问题进行探讨与思考。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惜当下的态度。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1. 掌握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运动在当时和现在的意义。
2. 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和推动力量。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以演示的形式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经进行的4次土改运动,学生根据演示内容和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进行记录。
(图1)【步骤二】阅读理解(10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并让学生回答问题:1. 《土地法大纲》和《井冈山土地法》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为什么需要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地改革的力量有哪些?3. 土地改革有哪些内容和影响?(答案)1. 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土地改革展开的,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探索农村包括土地、生产资料、生活等问题的解决之道。
2. 进行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革命的根本任务而进行的重要尝试。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
习)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
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
课后总结
本课时主要承继了第一单元的第一课,通过土地改革再次完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巩固,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知道土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14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5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4、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板书设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颁布原因、时间、采取的措施、完成的时间
二、土地改革完成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