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先贤对植树造林的认识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415.12 KB
- 文档页数:6
有关植树造林的名人故事摘要:一、Introduction:名人植树造林的背景和意义二、邓小平的植树故事:倡导绿化,关注环保三、朱元璋的植树故事:提倡农耕,推动农业发展四、诸葛亮植树故事:兼顾军事与民生,提高森林覆盖率五、结论:从名人植树造林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推动我国绿化事业的发展正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名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他们以身作则,为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植树造林不仅能够绿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能促进农业发展、保障水资源安全以及维护生态平衡。
以下是几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植树故事。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领导者,他高度重视环保事业。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程。
他曾亲自带头在四川盆地植树,并鼓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绿化家园的行动。
邓小平曾说:“植树造林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大事,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他的植树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关心环保、关注民生的崇高精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提倡农耕文化,鼓励农民种植树木。
在他的统治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植树造林活动。
朱元璋认为,植树造林有利于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他还明确规定,农民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还为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四川地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他为百姓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的植树故事,彰显了一位政治家兼顾军事与民生的崇高情怀。
从这些名人植树造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其次,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事业。
最后,我们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应当积极参与,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名人与植树的故事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远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此后,他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新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除孙中山先生外,历代许多名人与植树有联系,传出了不少趣闻佳话。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钱财,只有一个特别的条件:治好一个普通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症病人,种五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他自己也被人称为董林杏仙。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她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军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驻军徐州时,带兵种植大量树木,并写一首护林诗喻示军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名人故事】名人与植树的故事古人有云:“三农为本,树为农之本。
”长期以来,植树造林一直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而植树造林不只是需要农民的辛勤劳动,更需要有高尚品格的名人支持。
我国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与植树有这样那样的联系。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就曾写道:“登高必自卫,芳树徒为障。
”他深知树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起到防御作用。
随着时间的流逝,名人植树的事迹也被世人熟知。
近代著名的义务植树先驱,便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中国建立了“中国义务植树日”的陶行知。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代表,他崇尚实用的教育,关心民生,提倡植树造林的思想深受人们的喜爱,对于我国人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极力宣传植树造林的思想,并且提出了“种花盆里的树,种庭院里的树,种山坡上的树,种荒地里的树”的植树口号,号召人们将植树造林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当然,不止陶行知先生热爱植树。
中国历来崇尚园林之美,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园林风景优美而出名。
明朝大诗人杨慎更是一位痴迷于植树的书生。
他喜欢种柳,所以被称作“树柳杨”。
他种柳习惯在春季,每次都会迎宾客到自家花园里,看鸟儿穿梭,欣赏木兰花开。
在秋天,他更会用柳树的枝叶编成各种造型轻巧灵巧的洛阳花篮,为人们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
另一个名人爱好植树的例子,就是现代杰出的画家傅抱石了。
傅抱石生于1908年,曾以山水画见长,其作品多写意,意境深远,形式变幻多端。
但是,他一辈子的命题似乎是树。
傅抱石认为画树是如此美妙,它可以推动现代人植树造林、保护树木。
为此,傅抱石留下了《植树集》四卷,传于世人。
名人植树,不仅需要有对植树造林的热爱和坚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有高尚的品格和意识。
每一棵小树苗的成长,都离不开名人们的精神激励。
大家纷纷行动起来,筑牢万物生灵的家园,让植树造林成为人们对美好未来追求的象征。
古人植树绿化的故事
古人植树绿化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1. 孔子植树教子: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据传,孔子曾经带领弟子们到一片荒地上植树。
他告诉弟子们,树木是大自然的恩赐,能够给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防护风沙等。
他还告诫弟子们,人们应该珍爱树木,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2. 班固治水植树:班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历史学家。
当时,中国北方发生了严重的水患,灾民无处可去。
班固倡议植树治水,他亲自带领百姓植树造林,以抵御洪水的侵袭。
在他的倡导下,当地的水患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灾民也得以安居乐业。
3. 文天祥种树护城: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名将。
当时,元军攻打襄阳城,文天祥奉命担任城内的守将。
他发现城墙周围没有树木,容易被敌军攀爬。
他立即决定种树护城,希望通过树木的屏障,阻挡敌军的攻击。
他亲自带领士兵,种植了大量的树木。
这些树木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使得敌军无法攀爬城墙,为襄阳城的安全守住了一道防线。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人重视植树绿化的精神,他们深知树木的重要性,努力保护和利用树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环境财富。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植树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生存环境,那么关于名人都有哪些植树的故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孙中山植树造林: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献《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远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讲演中强调:“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此后,他在许多著作和讲演中,反复强调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后因清明节对我国南方来说植树季节太迟,同时也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又将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新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确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以纪念一贯倡导植树造林的孙中山先生。
除孙中山先生外,历代许多名人与植树有联系,传出了不少趣闻佳话。
西周“常胜大将军”沙俊其,每打一次胜仗后,都要命令全军将士在沙场上“人种一树,以庆武功”。
三国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济贫善施,为人治病不收钱财,只有一个特别的条件:治好一个普通病人,种一株杏树;治好一个重症病人,种五株杏树。
天长日久,他的房前屋后竟有10余万株杏树,他自己也被人称为“董林杏仙”。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奉把它换成粮食,赈济穷人,这就是历代传为美谈的“杏林佳话”。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她从长安带去柳树苗,种植于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在已成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爱树如命,曾在军中立下护树军令:“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棵”。
他驻军北京,率领官兵广植树木,被誉为“植树将军”。
中国古代关于植树那些事中国人为什么爱种树?最重要的就是桑枣等经济林木产出能作为庄稼补充,为百姓衣食生活提供保障。
比如在种田同时还要栽种桑树,以此来养蚕,纺织衣物。
种树不仅可以保障温饱,还能致富。
据《史记》记载,那些有'千树枣''千树栗''千亩竹'等的人,堪称'素封'。
他们虽没有朝廷封爵,但其富裕程度能与王侯将相比肩。
此外,早在两周时期就'列树以表道',即在郊野大路两侧种植行道树来标明道路延伸方向。
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行道树种类增加,不仅限于松树,杨、柳、榆、槐皆有之。
隋代开凿大运河时,运河边御道两侧也有行道树。
周时宫、庙均栽植树木。
西周时官员上朝前必在殿外等候,“在外朝树槐棘以分朝臣品位”,“三公”位列三棵槐树下,其他官员列于“左九棘”和“右九棘”。
一般认为,“朿”左右布局为棘(酸枣),灌木;“朿”上下重叠为“枣”,乔木。
几千年以来,关中地区,许多农户在前院和大门外栽三棵槐树,意为期望后代“官至三槐”。
《诗经·召南·甘棠》“蔽芾(茂盛)甘棠”,“召伯所憩”,“勿剪勿伐”,“勿剪勿拜(瓣枝)”,因为辅佐周宣王而功绩卓著的召伯曾在这棵树下休息过,所以,百姓们相传保护。
另外,陕西黄帝陵前的柏树,相传为黄帝手植柏;周至楼观台老子传道时期的古银杏树,生长了几千年。
国内许多名胜古迹里的古树,都蕴含着名人的趣闻轶事,千百年来被人们景仰并保护下来。
据统计,西安的古树保存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小雅·小弁》“维桑维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父母在房前屋后种的树,理应恭敬保护,借以瞻仰父亲,依恋母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时期,关中栽树已注意到了各种树木的生长条件。
如《秦风·晨风》“隰有树檖(梨)”,《秦风·东邻》“阪有漆,隰有栗。
”“阪有桑,隰有杨。
”漆树、桑树栽在山坡,梨、栗、杨栽在坡下低湿地。
植树造林的十大名人的事迹1. 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植树造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在30年代就开始了植树造林的宣传和实践活动,提倡人民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和治疗荒漠。
2. 约翰·穆尔约翰·穆尔是美国著名的自然主义者和植物学家,他的著作《草木书》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杰作。
他在19世纪时就承认了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且亲自将超过1000棵树苗种植在自己的家乡。
3. 伊莎贝拉·拜厄特伊莎贝拉·拜厄特是英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和植树造林的倡导者。
她在19世纪早期就开始了植树造林的活动,为英国的森林保护和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 罗伯特·费罗尔罗伯特·费罗尔是美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和环境保护专家,他曾多次参与植树造林的项目,并在许多场合发表了关于树木保护和植树造林的演讲。
5. 萨尔瓦多·阿连德萨尔瓦多·阿连德是墨西哥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和政治家,他主张通过植树造林和农业改进来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
他的这一理念被广泛接受,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实践和推广。
6. 巴巴·阿玛巴巴·阿玛是非洲的一个环保组织的创始人,他通过植树造林和土地改良来改善非洲的环境和经济条件。
他的这一思想和实践在非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7. 阿巴嘎吉·图玛尔阿巴嘎吉·图玛尔是中国昆仑山地区的一位牧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使得荒漠化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并绿化起来。
他的事迹被广泛报道和传颂。
8. 伊凡·密特罗法诺夫伊凡·密特罗法诺夫是俄罗斯的一位环保主义者和科学家,他为保护森林和水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在许多场合呼吁人们重视植树造林和环境保护。
9. 美瑛昭彦美瑛昭彦是日本著名的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他在30年代通过摄影展示了日本的自然美景,并发起了植树造林的活动。
他的这一理念深受人们的欢迎和支持,并在日本广泛推广。
【名人故事】名人与植树的故事从古至今,人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古语告诉我们,树木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植树造林不仅能改善环境,还能增加氧气,净化空气,维护水土,防止土壤侵蚀等等,对于亩产增加,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好处。
作为名人,他们通常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经常引起广泛的关注。
所以,许多有名的人物会组织或参加植树的活动,以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贡献。
从古代到现代,许多名人的植树事迹感人肺腑,让人们敬佩不已。
我想说的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非常有权势的人-林则徐。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被誉为“国士”。
“国士”是历代文人学士之称,当时是清政府的重要官员,为清朝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则徐从小立志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
他以身作则,不仅在政治事务上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在环保事务上也严格要求自己。
他十分关心土地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他认为,保护和修复土地资源是每个国民的责任。
据史料记载,林则徐经常组织或参加植树的活动。
在山塘上,他亲自动手,亲自抬起种树苗。
他耐心培养树苗,从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
他把树苗当做他的朋友,他的家人。
据说,林则徐在他的家乡植树事迹最为著名。
他的家乡地处山区,曾经因为滥砍滥伐而荒芜不堪。
为了改善家乡的环境,他坚持不懈地进行植树造林。
他动员全家人和邻居一起植树,希望他们能够共同来救治这片土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原本荒芜的山坡变成了风景如画的林地。
那一年,他种了数百棵树苗,最终带动了全县的植树运动。
他的植树事迹成为后人宣扬的对象。
在中国,林则徐被誉为“植树之神”,他的植树事迹被广为传诵。
他的坚持和努力,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在今天也能给人们带来启示。
我也很喜欢植树,在植树的时候我会想到林则徐。
我宣誓要照顾自己栽培的树苗,并在将来保护好这片土地。
虽然我们是小孩子,但我们也能做出贡献,保护我们的环境。
种树郭橐驼给我们的启示郭橐驼是一个著名的种树家,他对于种树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以自己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带动了整个种树行业的发展。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有关种树的重要启示。
首先,郭橐驼告诉我们种树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种一棵树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是要坚定信心,相信付出的努力最终会带来丰硕的成果。
其次,郭橐驼强调了科学种树的重要性。
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念,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来种树,以提高树木的生长率和产量。
这就告诉我们,种树必须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注重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树木的健康生长。
此外,郭橐驼还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在种树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就是种树要有整体的生态意识,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使得种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最后,郭橐驼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种树不仅仅是一项生产活动,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他坚信种树是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个人利益的追求。
这也是我们在种树过程中应该时刻牢记的,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郭橐驼给我们种树事业带来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种树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必须要在科学基础上进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且要担负起责任和使命。
在今后的种树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将这些启示融入到实践中,为推动种树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种树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生活环境,那么有哪些名人种树的故事呢?让我们和边肖一起看看。
与植树有关的名人故事孙中山植树造林: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倡导植树造林的人。
1893年,他起草了著名的政治文件《上李鸿章书》,指出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紧急发展农业,重视树艺”。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大规模在华北和华中植树的计划,规划了农业现代化的前景。
1924年,他在广州的一次演讲中强调:“预防水旱灾害的根本途径是在全国范围内营造森林,建设大型森林。
”此后,他在许多书籍和演讲中反复强调了毁林的危害性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从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后来因为清明节对于南方植树来说太晚了,为了纪念孙中山,国民政府把孙中山的忌日定为3月12日植树节,——3。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次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以纪念一直倡导植树造林的老师孙中山。
除了孙中山先生之外,历代很多名人都与植树有关,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问世。
西周时期的“常胜将军”沙琦君,每次胜利后,都命令全军在战场上“赛跑树以示武艺”。
三国吴栋名医董枫医术高超,济贫济困,治病不收钱。
只有一个特殊情况:治好一个普通病人,种一棵杏树;治好一个危重病人,种五棵杏树。
久而久之,他家前后有十多万棵杏树,他本人也被称为“林东兴县”。
后来每当杏子成熟,董枫就用粮食代替,扶贫。
这就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美谈《杏林物语》。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了西藏松赞干布。
她从长安带来柳树树苗,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表达她对柳树成荫的家乡的思念。
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刘唐”或“刘公主”,现在它们已成为西藏和中国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冯玉祥,一个现代爱国明星,爱树如命。
他曾在部队下达过保护树木的军令:“马啃一棵树,杖责二十,树补十”。
他驻守北京,带领官兵广泛植树,被称为“植树将军”。
他驻守徐州时,带兵大量植树,写了一首护林诗,以示军民:“老冯驻守徐州,树木青葱;谁砍我的树,我就砍谁的头。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绿色休戚相关,绿色即生命。
这一点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植树乃是古人营建宫室兴邦立国的大事,亦为当时的一种土风民俗,《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与日逐走,这是何等的气魄!作为这位伟大的失败者,在临死之前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奋然投臂,扔掉手中的拐杖,将其化为森林,突出反映了祖先植树造林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可贵品质。
像《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即有“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这样的诗句,这一乐章说的就是在建房筑室破土动工的同时,就要在房前屋后种上榛树、栗树,还有梓漆和椅桐,待其长成材后伐作琴瑟之用。
该诗是《诗卫国前几个国君腐败荒淫不修国政,因而稍有风吹草动,则土崩瓦解不堪一击。
后来卫懿公上台,又玩物丧志酷好养鹤,把他心爱的鹤封为将军,“鹤有乘轩者”,有鹤奴专门供养,贵不可言,国人厌恶至极,国事日非。
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烽火迭起,北方的狄人杀奔前来,《左传·闵公二年》载:“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赏有禄位,余焉能战?’”都拒绝与敌对垒。
卫懿公没办法,“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
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
’与夫人苏繍衣曰:‘听于二子’。
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为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荥泽,卫师败绩,遂灭卫。
”卫懿公作为一国之君因好鹤而殒卫戴公(名申)率残部败退,其妹夫“宋桓公逆诸河(率师前来黄河边接迎),宵济(连夜渡过黄河),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其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漕”,卫文公乃一代贤君,姬姓,名辟疆,后改名燬。
当初因避内乱,曾出奔于齐。
公元前660年卫被灭后,齐桓公兴师救卫,由漕邑移至楚丘,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东),营造宫室,重建国家。
正因为遭际了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痛苦,又因当时危如累卵国难当头,卫文公从中吸取了诸多沉痛教训,故多施仁政,力图恢复大业,生活俭朴,身自劳苦,力兴农商,轻赋平罪,使国势渐趋好转,各方面均有起色。
在其重建国家,营造宫室的同时,开始了大经考证,远在西周时期,即已有“山虞”、“林衡”等专司林业事物的官员,且严格规定:其一,绿化美化环境。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二《官树》条在证引《周礼·野庐氏》、《国语》单襄公述周制等事后说:“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以荫行旅。
是以南土之棠,召伯所茇;道周之徒,君子来游;固已宣美风谣,流恩后嗣。
子路治蒲,树木甚茂;其二,具有实用价值。
古人在修建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时,既可做建筑之用材,亦其三,具象征意义。
有“人存政举之效”,犹如孟轲所谓“故国乔木”、唐人所咏“种松我国古代先民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是十分关注的,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梁惠王上》中即曾提到:“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人砍伐木材有明确的规定,当时“山林川泽与民共之”,山林乃是公共财产,属于集体共有,所以“有厉禁”,法规很严。
砍伐木材一定要等到“草木零落”,“斧斤”方可“入焉”(至冬,役之使也),《礼记·王制》亦言:“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其《荀子·大略》中亦有“故家五亩宅,百亩田”之语,据朱熹注云:“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三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
田中不得有木,恐防五谷(生长),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穿)也……”古人几千年前,即已懂得阳光日照对农作物生长的作用,所以在粮田地中不准种树,就是怕树木一旦长成,蓊蓊郁郁蔽日遮天,将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而把桑树植于庭院墙下,农林两便,以利养蚕事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在《汉书·货殖传》中也有类似论述:“于是辨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土地平坦肥沃)原隰(读xí,平坦低湿之地)之宜,教民种树畜养;五谷六畜及至鱼鳖鸟兽雚(读guàn,草名)蒲材干之资,所以养生送终之具,靡不皆育。
育之以时,而用之有节。
屮(读chè,草木初生)木未落,斧斤不入山林;豺獭未祭,罝(读jū,捕兽的网)网不布于野泽;……”此说与孟子所言异曲同工如出一辙,讲的是繁育种植都要顺应天时,使用财统一中国建立起第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有一条是修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道宽五十步,每隔三丈而树以青松,用以遮荫计里(“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植以青松”),工程浩大颇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说山训》中说:“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讲的是要想发展渔业,首先得治理好水域;要想繁若说古人关于种树方面的论著,首推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该书共十卷九十二篇,近十二万字,农、林、牧、农产品加工等方方面面记述甚详,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对植树造林给予高度评价——樊重欲做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以已也。
谚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贾思勰一千四百年前即深刻认识到:从目前和长远看,种植谷物和树木的意义都十分大。
此外,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种柳》一章,短小精悍颇具特色。
文曰:正月二月中,取弱柳,枝大如臂,长一尺半,烧下头二三寸,埋之令没,常足水以浇之,必数条俱生。
留一根茂者,余悉掐去。
别树一柱以为依主,每一尺,以长绳柱栏之。
若不栏,必为风所摧,不能自立。
一年中,即高一丈余。
其旁生枝叶即掐去,令直耸上。
高下任人取足,便掐去正心,即四散下垂,婀娜可爱。
若不掐心,则枝不四散,或斜或曲,生亦不佳也。
贾公施施然娴娴写来,寥寥数语几近于白话,但通俗易懂,我国古代先贤植树种柳扦插至隋,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炀帝开通济渠,诏告天下,凡在该渠两岸栽植垂柳,种活一棵,赏细绢一匹。
唐大诗人白居易曾有《隋堤柳》一诗,诗云: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
到了唐代人们对植树造林的认识和实践又深了一层,政府规定在驿站之间必须植以道树。
诗人杜甫《秋野五首》之二诗云:“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描述人们育林蓄水之情有些开明的政府官员亦身体力行推崇其事。
像“二王八司马”事件中的柳宗元,被贬谪到柳州出任刺史,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种下了不少柑橘和细柳,并有《种柳戏题》诗垂留后世,诗云: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宗元植树借此诗得以褒扬,历时已逾千年,人们仍然传诵不已。
唐代柳宗元不仅亲身参与植树的实践,而且在植树造林经验的提升和总结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即为典型的一例,在我国古代造林史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柳文中记述的是因“病偻”而“隆然伏行”的残疾人郭某,有一手种树的好本领,他从实践中摸索出来树木生长的本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他之所以“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而“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的原因,正在于他能“非能使木寿且孽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那些“他植者”盲目地学标不学本照葫芦画瓢,没有学到郭橐驼种树技术和经验的真髓,他们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种树是这样,管理树木亦然。
郭橐驼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这说的是: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
事实上,郭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善的管理,因为它包含了“顺木之天”的道理。
它植者则不明此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至“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看似十分关心,无微不至,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像郭橐驼这样残而不废,成为植树造林的专家能手,经柳宗元之手得以永垂后世青史标名,为中华民族的后辈儿孙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元代《农桑之制》对民间植树亦有明确规定:“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种榆柳。
”迨至明代,植树造林也取得了相应成绩,明通润《种松老人》诗云:“横冈千万树,大四川峨嵋山白龙洞据传说是白娘子当年修炼之所,洞外有一片林子叫“古德林”。
是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别传禅师率领众徒所种,有松、柏、杉、楠。
种树时口念《法华经》,一字一礼拜,按字计株,共植树69,777株。
数十年功夫绿树成林,浓荫蔽日,细雨不透。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故取名“古德林”。
可惜历代遭受破坏,尚存的10余棵古楠,高达二、三十米。
树龄已在4百年以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片清凉世界。
1984年当地驻军和峨眉山管理局职工、佛协僧尼一起,在古德林里重新种植了两万多株楠、柏、松、杉,将来在笔者的家乡有位张经纬将军,他于明天启二年癸亥(公元1623年)到沿河城任都指挥佥事。
他本着“治公事,如私事,以实心,做实事,兢兢朝夕砥砺,以尽吾职分与力量”,“斤斤守宦囊却馈贻赠,甘淡薄以不敢溃我家声”,的思想忠于职守勤于王事。
在任期间,至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七月,俄国军队公然武装侵占伊犁,觊觎整个新疆。
局势日益恶化,通过外交途径已无法解决。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左宗棠受朝廷之命统率数十万大军入疆西征,左帅命令所部官兵每人携带树苗若干株,沿途精心栽种,直至新疆,以改变塞外大漠荒凉之景象。
从陕西长武境起至甘肃会宁县止,六百多里间,连年种活的树共有二十六万四千多棵,使得“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续数千里,绿如帷幄”。
后人将左帅所部沿途所植之柳誉为“左公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即将继任陕甘总督的杨昌浚应在肃州大营的左宗棠之约,越陇西行,见道旁行行柳树,不胜感慨,即景赋诗,写下了如下绝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焕奎《左宗棠略传》载:罗家伦出使法国,途经西北,考察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后,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风光好,天山融雪管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
沙中山草堆,好似仙人岛。
过瓜田,碧玉葱葱;望马群,白浪滔滔。
想来槎张骞,定远班超,汉唐先烈经营早。
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便是欧亚孔道。
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
该词后被谱成歌曲传唱。
自那以后若干年间入疆路上绿柳轻扬葳蕤婀娜,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时至今日,左帅当年植树造林的遗迹仍清晰可辨,左帅当年的壮举仍为人民啧啧解放后的五十多年中,党和政府对植树造林极为重视,考虑到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贯热心倡导植树造林,民国政府已于1929年确立了以先生逝世纪念日3月12日为植树节,作为对中山先生的纪念,现仍规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号召动员全民参与植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