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村镇实验学校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焦小芳第11课时练习四教案-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15.19 KB
- 文档页数:3
简单周期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
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出示教材30页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2.探索发现规律:(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蓝花)计算:19÷3=6(组)……1(盆)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公顷、平方千米的导学案三年级班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较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感知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换算。
【学习难点】认识较大的面积就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感知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温故知新1、我们前面学过的面积单位有:()、()、()。
2、1平方米=()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课桌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4、测量土地面积时常常用到较大的面积单位:()、()。
5、1公顷=()平方米 1平方千米=()公顷走进新课思考:你知道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用什么作单位呢?一、边长()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二、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我国陆地的占地面积是:()平方千米三、利用已学知识推出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公顷 1公顷=()平方米巩固练习一、填空1、中国的占地面积是960万(),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占地面积5800(),北京故宫占地面积是72(),计量城市的占地面积一般用面积单位()。
2、小明身高145(),铅笔长20(),教室面积63()。
3、5公顷=()平方米 4平方千米=()公顷70000平方米=()公顷 8平方米=()平方分米十环训练一、在○里填上“>”、“<”和“=”。
500平方厘米○60平方分米 80平方分米○1平方米4平方米○400公顷 1平方千米○9000平方米二、判断题。
(1)面积是1公顷的土地,一定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
( )(2)四年级一班教室的面积约1公顷。
( )(3)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 )(4)1平方千米=1000平方米。
( )三、解答题1、一个正方形果园,边长20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2、一条高速公路的路基长100千米,宽50米.这条高速公路占地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3、一块长方形稻田,长600米,宽250米,这块稻田占地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施肥300千克,这块稻田一共施肥多少千克?4、一块正方形地,周长是200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1)教学内容:第56—57页的例题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准备:光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板书:策略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好的办法,技巧……)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2)根据线段图,你能否想出别的解法?比如:18+6×2=30(元)指出:用不同的方法,可以互相检验,提高我们解题的水平和正确率。
(二)解决问题21、提问:要求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吗?学生在书上把表格整理好,然后根据自己列表整理的情况进行解答。
交流:18÷3=6(元)42÷6=7(本)或30÷5=6(元)42÷6=7(本)2、比较: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校对以后,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三、解决问题1.“想想做做”第1题(字典图)。
让学生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然后列表整理,再解答并交流,最后说说解题思路。
借助“15×28”让学生说说简便算法。
2.“想想做做”第2题(购球情境)。
问:读一读老师说的话,如何理解它?完成书上的表格。
并逐一解决。
交流: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四、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有什么好处呢?教学反思:。
简单周期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
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出示教材30页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2.探索发现规律:(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蓝花)计算:19÷3=6(组)……1(盆)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第五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以及第六单元《角的度量》的相关内容。
1.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方法;2. 小数减法的意义和方法;3. 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4.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实例。
1. 角的概念和分类;2. 角的度量工具——量角器;3. 角的度量方法;4. 角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方法,能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2. 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算规则;2. 角的度量方法及角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苹果每千克3元,香蕉每千克2元,小明买了2.5千克的苹果和1.5千克的香蕉,请计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从而引出小数加减法的复习。
2. 小数加减法的复习(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例,复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方法和运算规则。
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角的度量复习(10分钟)讲解角的度量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通过角的度量实例,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4. 综合练习(10分钟)给出一些有关小数加减法和角度量的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小数加减法:意义:小数加法——把两个小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小数减法——已知两个小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方法:小数点对齐,按位相加或相减。
运算规则:进位、退位。
2. 角的度量:角的概念: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围成的图形。
第1单元大数的认识第11课时计算工具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3~2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人类发明的计算工具,认识算盘和计算器,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运算,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难点: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面我们了解了数的产生,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出示教材第23页图片,指名学生介绍这几种计算工具。
1.算盘。
教师指出:算盘是我国一千多年前发明的,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1)你见过算盘吗?说说算盘上都有些什么。
算盘上1颗上珠表示5,1颗下珠表示1。
(2)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运用算盘计算要根据珠算的口诀,正确地拨珠;运用算盘可以进行四则运算等等。
2.计算器。
(1)现在人们常用的计算工具是计算器。
(2)拿出自己的计算器,结合教材第25页图示,了解各个键的名称及使用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在计算器上依次找到相应的键,并介绍这些键的功能。
(3)运用计算器计算要按题目的计算顺序来按键计算。
3.阅读教材第27页上的有关资料,你有什么感想?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
(1)教师把题目写在黑板上。
386+179= 825-138=(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一试CE键有什么作用。
(3)自己试一试。
26×39= 312÷8=(4)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教案标题:第11课时整理和复习(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对比和分类2. 观察和思考3. 解决问题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二、整理和复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2. 学生自主整理,教师给予指导。
三、对比和分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和分类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生进行对比和分类,教师给予指导。
四、观察和思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教师给予指导。
五、解决问题(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给予指导。
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学生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注意事项: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整理和复习的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整理和复习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认识毫升教学内容:p.15~17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一、了解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二、认识1毫升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算:205÷5=21(滴)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
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
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
常村镇实验学校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焦小芳第
11课时练习四教案-精品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四14-20题。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口算:出示练习四第14题。
1.学生口算。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5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四第16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
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9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四第20题。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思考题
⒈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72=()
()÷27=26 (18)
⒉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