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 光合作用 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5.35 MB
- 文档页数:42
初中生物光合作用教案【篇一:北师版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教案】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一、教材分析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
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
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 能力目标: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 情感目标: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教案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探究呼吸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阐明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举例说明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3.说明根毛的结构,列举植物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实验证据。
4.列举茎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实验证据。
5.描述植物通过气孔蒸腾水分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学习本章希望你能认识到:尝试制作叶片表皮临时装片,进一步熟练显微镜操作。
运用给定的材料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推测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之间联系,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在观察活动中,养成细致严谨、善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1.教材地位:《叶是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第1节《光合作用》中的一部分知识。
2.教材内容: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绿色植物生活的最大特点;所以本章首先讲述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一节中,先介绍光合作用有发现史,让学生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利用制作模型讲解叶片的结构,最后,总结归纳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2、制作叶片的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1、心理和生理特征: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有一定兴趣。
2、知识现状: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已经有2月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对光合作用现象虽熟悉,但对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只停留在表面现象,尤其叶片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
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安徽淮南洞山中学罗慧武一、教学分析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是绿色植物生活的最大特点。
作为第5章的第1节,本节首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简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不同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分别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接着对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进行深入学习,通过观察和制作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光合作用的全部过程;最后通过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通过小学科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信息的获取,学生对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教材中大量的文字使得学生能够正面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并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其中科学探究精神和过程的领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有必要通过教师引导加以深化。
教材中的几个重要验证性实验,涉及了物理和化学知识,能否理解方法、提升实验设计能力,是对学生的一个考验。
三、核心素养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绿色植物通过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并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和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明确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和场所,以及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然界的生命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形成关爱生命的理念,意识到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四、设计思路(一)教材处理光合作用作为绿色植物生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项生理活动,在教材中以大量片幅呈现,而且多以实验或活动展示,有必要进行分类学习,循序渐进,让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光合作用发现简史作为第1课时,按科学家们的实验顺序展开,让学生对光合作用形成一个初步认识,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光合作用验证的第一个实验“绿色植物在光下合成淀粉”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复杂实验,作为单独的第2课时,注重实验的整体设计、变量设置、干扰排除,及实验现象的描述,让学生通过实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两个实验放在一起作为第3课时,符合学生日常的生活感知,同时两个实验的相似性及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目的;第4课时主要学习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验证实验,同时将叶绿素在光下才能形成的内容前移,让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场所和条件有一个整体认识;第5课时和第6课时分别从形态和结构两个方面对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进行深度分析,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并对光合作用的整体过程产生进一步的感知,有利于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第7课时,引导学生回顾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用公式概括光合作用,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理解农业生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