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14.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说出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学习重难点: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发挥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一、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2、文体常识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狡黠(xiá)藻饰(zǎo)诘难(jié)滞碍(zhì)睾肾(gāo )阐证(chǎn )要诀(jué)吹毛求疵(cī)味同嚼蜡(jiáo )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jié)诘难(hǎo)好事(nán)难关3、形近字诀(jué)要诀疵(cī)吹毛求疵筹(chóu)统筹决(jué)坚决痴(chī)痴呆畴(chóu)范畴4、重点词①藻饰:修饰;装饰,修饰文词,装饰成藻井的样子,文采。
②狡黠:诡诈,犹机灵.③诘难:诘问盘驳。
④伦理: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⑤滞碍:滞:阻滞;碍:障碍.指不通畅.⑥寻章摘句:指写作时套用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或读书时只摘取漂亮词句,不做深入研究.指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读书限于文字的推求.⑦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⑧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⑨狂妄自大:形容人十分骄傲自满。
⑩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⑪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⑫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⑬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5、词语辨析“狡黠”“狡猾”辨析“狡黠”是狡诈的意思;“狡猾”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狡猾”指诡计多端,不老实,耍花招,如他像狐狸一样的狡猾。
22 《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陋室铭【学习目标】1 、理解本文的主题。
2、了解铭文的特点。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文体、作者、背景简介1.文体简介:铭,是古代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结合可下注释理解,并提出疑问。
(2)教师疏通课文。
四、理解诗意1、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点?2、陋室, 陋室,陋在何处?3、陋室,陋室,真的陋吗?4、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教学目的:了解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立论与驳论的区别,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课时谈读书教学要点: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
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一、导入: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的意蕴,感知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层: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第二层:阐述读书的方法。
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作者由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2、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感悟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掌握细小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技巧。
2、体会短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一、自主学习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并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Líng luò duàn xùn liǎn shù()()收()宽()bēi wēi gǒu guō guō( ) 一丝不() ( ) 零落.()丢三落.四()贝壳.()地壳.()2、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则短文,读出情感,读出意韵。
朗读指导:(1)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2)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3)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将自己融入文中,你就是作者!3、通过朗读两篇短文,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反复品味其妙处,并写下你的体验。
语句:体验:4、请说说你的初读感悟。
二、交流合作,互动探究: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并与小组或全班分享你的探究成果。
我的问题:我的理解: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意见:三、练习反馈1、选词填空:⑴近月来,窗外蝉(便又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更太)烦。
⑵斜阳里,想起了秋风颜色,就(饶恕放弃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⑶这是一颗怎样(顽固坚固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2、请认真阅读两篇短文,你能说出它们的异同点吗?四、写作提升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九年级语文上《短文两篇》导学案《短文两篇》主备郑丽娟审核九年级语文备课组《谈读书》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学习过程:1/11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2/11(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1)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识记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3/11三、合作交流文本探究品味文章语言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课文题目:《短文两篇》课堂类型:新授课学生姓名: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积累∙欣赏《观书有感》南宋·朱熹·七绝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翻译】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
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学习路径】☆☆导入课文:“知识就是力量”最先是由谁提出来的吗?它是英国作家弗兰西斯·培根提出来的。
▲▲▲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yí)(2)诘难(jié)(nàn)(3)滞碍(zhì)(4)吹毛求疵(cī)2、填空。
(1)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2)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燕山夜话》。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是: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论证方法:采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分别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思考练习《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消遣装潢增长才干求知与才干的关系。
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教师学生批注栏:【赏析】这是一首说理诗。
2023年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整理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编写:满雪梅学习目标: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谈论文的常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方、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以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方论证等论证方法。
3、熟悉读书的好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育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力量。
学法指导:1、明确学习这课的目标,了解。
【用时3分钟】2、两篇文章都是谈读书的,先快速地默读,了解大意(的观点)。
【用时5分钟】3、细读课文,圈、点、勾、画,标诞生字词和自己不懂的地方。
梳理文章的结构,完成“预习案”中的问题。
【用时12分钟】4、借助工具书、解释解决生字、词,--组长可安排任务,提高效率。
【用时5分钟】5、精读课课文,小组合作探讨,完成“探究案”中的问题。
【用时10分钟】6、比较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先“对学”,再“群学”,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还未解决的问题。
【用时10分钟】自学导航:1、相关链接①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高校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共包含58篇短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锋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
”“德行如同宝石朴实最美。
”“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行。
”这些话布满成熟的人生阅历,而写法则务求清晰达意。
使用的比方非常恰当,但都来自实际。
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有诗意。
①关于《燕山夜话》的写作背景:《燕山夜话》是邓拓撰写的杂文集。
1961年,正值我国处在临时困难的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学问,开阔眼界、兴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的笔名开拓了《燕山夜话》专栏。
①关于驳论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进行朗读的水平。
2、体会诗中“山”、“海”的象征意义及诗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有感情的朗读水平学习难点:体会诗中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题目解说:“在山的那边”是一个非常含蓄的题目,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使读者迫不及待的要读完全诗,看看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
读完后才明白“山”的那边是“海”。
诗中的“山”比喻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海”比喻人生理想。
题目简洁而凝练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
作者简介: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
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
出版的诗集有《纪念》《游动悬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当代欧美诗选》《叶芝文集》。
预习自测重点字词:隐秘()铁青一瞬()间凝()成:凝结而成。
痴()想:发呆的想诱惑():吸引,招引喧腾():喧闹,沸腾。
喧,声音大而嘈杂。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诗中的“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意思?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质疑探究1、学习诗的第一部分2、朗读诗第一小节,回答: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3、朗读第二小节,回答:(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2)“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朗读诗的第一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学习诗的第二部分朗读第一二小节,讨论:(1)“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2)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3)怎样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和“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枯干的心灵……”小结:在探寻理想的途中经手的磨难和信念以及理想给“我”的动力。
14《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学习《谈读书》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 理解《不求甚解》一文中“不求甚解”的含义,学习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法。
3. 理解《谈读书》一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过程】谈读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读书名言及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导入本课。
二、出示并解读目标1.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 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4. 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预习查评1. 检查搜集的名人论读书的名言2. 了解作者四、细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谈读书的1. 作者的文题为《谈读书》,那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的呢?2. 作者在谈到读书的目的时,如可进行论述的?3. 在论证读书的方法时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4. 读书的作用有那些?运用那些论证方法?五、句段品味。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4.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3、《短文两篇》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邮的经历及其作品,积累名言警句。
2.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导学重点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导学难点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导学重点1.积累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
2.学习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导学难点: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知识链接论证类试题答题技巧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常见题目: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1.举例论证(例证法)。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了……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
a. 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 b. 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
3.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
4.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衬托,特别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导学过程一、自主主预习1.填空。
………励志中学教学导学案…………初三备课组……………使用时间:11月1日……编号:8
《短文两篇》导学案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清两篇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3.对比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揣摩体会两文的语言风格。
4.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真正理解两文的读书观点。
2.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
3.掌握两文的论证方法。
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一)关于作者
(1)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于官僚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家居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著有《培根随笔》
(2)关于马南邨和《燕山夜话》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
当代作家。
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
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
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练,语言流畅。
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字词积累。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狡黠(xiá)咀嚼(jǔ jué)诘难(nàn)滞碍(zhì)死抠(kōu)豁然(huò)迂腐(yū)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藻饰:修饰文辞。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
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二、深入学习
(一)重读《谈读书》一文,理清文脉
重新默读《谈读书》一文,进一步理清文脉。
学生自主交流:本文围绕“读书”这个话题,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二)重读《不求甚解》一文,指导学生列提纲。
重读原文,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抓住各段中心句、关键词,列出本文的提纲明确思路。
思考:本文批评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迁移运用
比较阅读《不求甚解》和《谈读书》,归纳论证方式。
课堂小结:
《谈读书》一文由自己提出对读书的各种见解和主张,并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加以论述。
而《不求甚解》一文是由作者先提出要批驳的错误见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然后在批驳这一反面观点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