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海陆的变迁。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一些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学生对于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
2.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讨论。
2.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海陆变迁有初步的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海陆变迁的地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一、学习和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
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
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5——图2.18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从阅读材料和图2.21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
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和证据。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理解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支持。
【教学准备】1.多媒体辅助教学2.实验器材:大号玻璃器皿2个,2桶沙子,2桶水,2块砖块【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学生欣赏)视频《沧海桑田》。
故事中麻姑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桑田,桑田又变成沧海。
成语沧海桑田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
那么为什么海洋会变成陆地?陆地又怎么会变成海洋?接下来我们进入实验时间,探寻海陆变迁的奥秘。
实验探因:分组:一组:陆地变海洋二组:海洋变陆地实验器材:1.沙子、砖块1.一桶水3.大号玻璃容器要求:5分钟时间完成模拟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实验一(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刚好没过1/2砖块。
(4)将砖块往下按直到没入水中(模拟地壳下陷)或将高出部分沙子挖走(模拟人类挖陆成海)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注水直到没过砖块。
一组展示:陆地变成海洋的原因有地壳下陷、人类挖陆成海和海平面的上升。
实验二(1)向玻璃容器中填入高低起伏的沙子(模拟海中的陆地)。
(2)在沙子上放一块砖(模拟地壳)。
(3)向玻璃容器中注水没过砖块。
(4)将底下沙子堆叠让砖块抬升(模拟地壳抬升)或继续往玻璃容器内添加沙子(模拟人类填海造陆)或将水舀出来(模拟海平面下降)二组展示:海洋变陆地的原因有地壳抬升、人类填海造陆和海平面的下降。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2.2海陆的变迁》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于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案例,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图表教学法:利用图表和案例,直观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案例,用于教学展示。
2.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或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海陆变迁的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和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的现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但对海陆变迁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观察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地球科学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掌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2.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源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案例,找出海陆变迁的原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事实2. 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3. 通过对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了解知道科学发展的过程性【教学重点】海陆变迁【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教学方法】小组活动法、讲述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
(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海陆的变迁及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学说,那么你在知识和品格培养上有哪些收获呢?教学环节三:小结简单提示,由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道六大板块的分布2. 了解板块运动带给地表的影响3. 学会在地图上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发现多火山地震的地方,或解释火山地震的发生原因【教学重点】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地表的板块结构【教学方法】演示法、讲述法【教学准备】多媒体、一枚煮鸡蛋、一枚茶鸡蛋、一个用橡皮泥在小地球仪上包成的六大板块模型【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
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
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
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尤其是地球科学的发展水平,魏格纳解答不了这些问题,当时所有的人都解答不了这些问题。
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
他说,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科学上的很多重大问题,都归根结底是时代条件所限的问题,而时代的问题只能在时代的前进中得到回答。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
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
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教学环节(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①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②用煮鸡蛋和茶鸡蛋对比,明确地球并不存在一张完整、坚硬的“壳”,用在地球仪上贴上用橡皮泥贴成的六大板块模型,直观的显示地表是由板块拼成的。
③出示六大板块图,让学生知道六大板块名称,为后面解释一些板块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作准备。
过渡:为什么如此划分?一个板块和另一个板块如何划分开?(讨论)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自然现象,他们发现其中火山、地震分布是有规律的。
教学环节(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的关系①火山录像,来展示地壳活跃的剧烈场面。
②地震录像,了解地震的危害。
③出示1900年以来世界最大的10次地震分布图、1989年—1998年世界10次最大地震分布图、2001年1—8月世界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1900年—2001年世界最大地震分布图,通过观察这些较大地震分布图,找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探究与板块的关系。
(讨论)结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④出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
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明确中国在火山地震带中的位置。
⑤讨论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讨论在上课期间发生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
(过渡)科学家们现在虽然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它们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火山地震作为划分板块的一个重要依据,其实在板块交界处还有很多自然现象,大家观察教材图“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不仅有火山地震现象,还有很多红色的箭头,它表示什么呢?(板块运动方向),板块运动过程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教学环节(三)板块运动产生的地表现象①板块相对运动碰撞成山,演示板块碰撞示意图。
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查看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主要山系。
结合书中图像,看喜马拉雅山形成录像。
②结合书中活动,板块张裂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演示红海形成示意图。
③结合书中的预言,根据板块运动方向,让学生预言未来的地表变化,培养学生探究、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教学环节(四)小结通过简单的提示,由学生归纳出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总结:板块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激励学生去探索。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