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生态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326.33 KB
- 文档页数:6
河边生态保护工程方案一、综述河流是地球上重要的水域,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河流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加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河岸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河床生态保护和流域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河边生态保护工程方案,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二、河岸生态修复1. 河岸生态修复的意义河流的生态环境受到土地利用、工业排放、城市化扩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河岸生态环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岸生态修复可以有效提高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有利于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2. 河岸生态修复的措施(1)植被修复:适当引入当地原生植物,加强植物的群落结构,提高河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结构调整:合理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确保河岸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连续性;(3)水土保持: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河岸侵蚀和滑坡等自然灾害对河岸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三、水污染治理1. 水污染治理的意义水污染是严重威胁河流生态环境的因素之一,合理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是河流生态保护的关键。
2. 水污染治理的措施(1)加强污水处理:建设和完善城市和工业排污处理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2)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3)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水环境监测体系,及时监测水质状况,加强水质管理和保护。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1.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河流生态系统是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合理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选择重点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原生物种;(2)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加强公众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减少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和非法捕猎行为;(3)开展物种再生:针对濒危物种和受威胁物种,开展人工繁育和再生工作,增加物种数量和种群稳定性。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河岸带研究及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河岸带是指水陆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河岸带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域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 .河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为基础,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河岸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较为复杂,通过安徽潜山县潜水退化河岸带滩地近6a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恢复与重建后的河岸带滩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增加;土壤结构和养分条件得到改善,其中,小于0.002mm的粘粒含量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4.53%,上升到恢复后的11.71%,土壤容重由恢复前的1.455g/cm 3下降到恢复后的1.2g/cm 3,土壤有机质的平均值由恢复前的1.25g/kg上升到恢复后的9.44g/k g;河滩地泥沙淤积量增加;植物抗风浪作用增强,有效地保护了河岸,改善了河岸带地区的小气候.河岸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今后应加强河岸带的管理和对退化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使河岸带生态系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和观光旅游产品.
作者:张建春彭补拙作者单位:张建春(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 彭补拙(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刊名:生态学报ISTIC PKU 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3 23(1) 分类号:P345.5 Q178.1 X171.4 关键词:河岸带生态恢复与重建功能内容方法潜水。
河岸生态治理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河岸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系统退化,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丧失,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生活和环境问题。
因此,对河岸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项目旨在通过河岸生态治理工程,有效改善河岸环境,提高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实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地点:本项目将针对某某市X河河岸进行生态治理工程。
2. 项目内容:本项目包括河岸植被恢复、河床整治、水体净化、环境监测、信息公示和宣传等内容。
3. 项目目标:通过生态治理,提高河岸生态环境质量,促进河岸生态平衡恢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项目方案1. 河岸植被恢复为增强河岸的生态功能,我们将进行植被恢复工程。
首先进行杂草清除和河岸地面的平整工作,然后根据河岸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生态修复,如河岸植被、湿地植被等。
通过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提高河岸的稳定性和抗洪能力,还能增加鸟类、鱼类等生物种群,恢复河岸的生态平衡。
2. 河床整治河床整治是治理河岸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和河床整平,可以有效减少水流速度,减缓水流对河岸的冲刷,防止河岸的侵蚀。
同时,也可以改善水体流畅性,减少淤泥和杂物的堆积,提高水域的保水能力。
3. 水体净化水体净化是治理河岸环境的关键环节。
我们将通过投放水生植物等方式进行水体净化,提高水质,减少污染物负荷。
此外,还将引入人工湿地,通过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去除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生态系统。
4. 环境监测为了科学评估项目效果,我们将通过设置环境监测站点,对河岸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监测项包括水质监测、河岸植被监测、水生动物监测等,以确保项目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5. 信息公示和宣传为了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项目进展和效果,我们将定期公示项目进展和监测数据,并通过各种宣传途径,传播环保理念,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认识。
河岸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岸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改善河岸生态环境,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制定并实施河岸生态修复方案至关重要。
二、目标设定。
1. 保护和恢复河岸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2. 净化水质,改善水域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 增加河岸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河岸生态系统。
三、实施方案。
1. 植被恢复。
通过植被的恢复,可以有效保护河岸,减缓水流冲刷,提高土壤保持力,改善土壤结构。
因此,应在河岸两侧进行植被的恢复,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水质净化。
在河岸附近建立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被的吸附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净化水质,改善水域环境。
同时,加强对河流的监测和管理,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保护水域生态系统。
3. 生物多样性恢复。
在河岸周围建立保护区,保护和恢复当地的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对河岸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减少人为干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四、实施步骤。
1. 调研评估。
对河岸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了解河岸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后续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方案。
根据调研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河岸生态修复方案,明确实施目标、内容和步骤,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实施措施。
按照制定的方案,有序实施河岸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植被恢复、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措施,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4. 监测评估。
在实施过程中,加强对河岸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河岸生态修复工程的效果和成效。
五、总结。
河岸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改善城市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植被恢复、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河岸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做出积极贡献。
河岸带生态修复原则河岸带是河流与陆地交界处的特殊地带,它不仅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河岸带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修复和保护河岸带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保持或恢复河岸带的自然水文条件是修复工作的首要任务。
河岸带的水文条件对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努力恢复河流的自然水流,减少人为的水文调整和工程干预,以保持河岸带的自然水文格局。
同时,我们还需要合理管理和利用河岸带的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
保护和恢复河岸带的植被是修复工作的重要环节。
河岸带的植被具有保护土壤、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我们可以采取植被恢复和保护措施,如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引种植物的选择、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等,以促进河岸带植被的生长和发展。
保护和恢复河岸带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修复工作的重要内容。
湿地是河岸带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水文、生物和生态功能。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如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湿地的人工增加和重建等,以提高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效果。
保护和恢复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也是修复工作的重要目标。
河岸带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我们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修复河岸带的生物多样性,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合理的生物保护措施、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等,以促进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加强河岸带管理和监测是修复工作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河岸带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加强对河岸带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河岸带生态修复应遵循保持水文条件、保护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加强管理监测等原则。
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复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河岸带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体系统,其生态系统是由水、陆地和生物组成的一个生态环境。
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对维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面临的挑战和保护措施。
一、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河流生态系统主要由水体、河岸带和洪泛区组成。
水体是河流生态系统的基础,提供了生物生存和繁衍所需的水源、营养物质和氧气。
河岸带是连接水体和陆地的过渡区,其植被能够有效固定土壤,减缓水流速度,同时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洪泛区是河流在洪水期间被淹没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水位变化和湿润环境为特殊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机会。
二、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1. 水循环调节功能:河流生态系统通过水的蒸发、沉降和河流流动等过程,调节了水体的循环和分布。
它可以缓冲降雨的冲击,减少洪水的发生概率,并保持水源的供给。
2.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河流是众多物种的栖息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其中包括鱼类、昆虫、两栖爬行动物和河流植物等。
这些生物通过生态链条的关系,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3. 水质净化功能:河流生态系统通过沉积物的沉降和植物吸收等方式,能够净化水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
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的水处理系统,对水资源的净化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三、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河流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 水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河流受到了各种污染物的威胁,如重金属、有机物、悬浮物和营养物质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风险。
2. 河道改造和水库建设:由于经济利益和水资源管理的需要,许多河道被篡改和改造,水库也随之建设。
这些行为破坏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导致生物迁徙和栖息地减少。
3. 生物入侵和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剧了生物入侵的风险,一些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造成威胁。
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河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人们不断进行技术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就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展开讨论。
一、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仅包括河水、河岸、河床等水生环境,还关系到生物多样性、地下水资源和土壤保持等诸多方面。
河流生态系统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水资源的净化和固定、水文循环的调节等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污染,河流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污染1. 过度开发利用: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河流资源,大量地进行水电站建设、水资源开采和河道改造,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状态和生态平衡。
2. 水污染:农业、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使得河流受到严重的有机物、硒、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的侵害,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 生态系统破坏:水库建设和沿岸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损失了许多湿地和洄游鱼类的栖息地。
三、河流生态系统的保护技术为了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和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河岸生态修复:采用植物修复技术,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修复河岸带的植被覆盖,增加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少河岸的塌陷现象。
2. 洪泛区湿地保护:恢复和保护洪泛区湿地,通过人工湿地的建设和湿地植被的恢复,促进湿地的自然修复和生态功能的恢复。
3. 水质改善技术: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人工湿地、植物滤池等,去除河流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改善水质,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4. 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禁止非法捕捞等措施,保护和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四、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技术对于已经受到严重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除了保护措施,还需要进行修复工作。
1. 河床重铺:通过重建河床,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水动力条件,改善水流通道,减少洪水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河岸带生态修复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岸带生态破坏逐渐凸显。
为了保护河岸带生态环境,实现河岸带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河岸带生态修复原则。
一、保持生态完整性原则保持河岸带的生态完整性是河岸带生态修复的首要原则。
生态完整性包括保护河岸带现有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河岸带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及促进自然演替过程。
在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河岸带的生态特征,合理设置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促进动植物的迁移和繁衍。
二、恢复水质原则河岸带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恢复水质。
水质的改善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
在修复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提高水质净化能力。
可以通过构建湿地、植物过滤带等方式,利用湿地植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净化水质。
此外,还可以加强治理河道污染源,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确保河水质量的改善。
三、加强土壤保护原则河岸带的土壤是生态修复的基础。
在修复过程中,应加强土壤保护,避免土壤侵蚀和污染。
可以采取覆盖植被、植树造林、修建河道护坡等措施,加强土壤保持能力,减少土壤流失。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方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植被生长。
四、保护生态功能区原则河岸带的生态功能区包括湿地、滨水林带、河岸草地等。
这些生态功能区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在修复过程中,应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功能区,维护其生态系统功能。
可以通过湿地保护、滨水林带建设、草地保护等方式,促进生态功能区的恢复和发展。
五、注重社区参与原则河岸带生态修复需要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参与。
在修复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河岸带生态修复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可以组织居民参与河岸带生态修复的规划和决策,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六、综合治理原则河岸带的生态修复需要综合治理,各方面的力量需要共同参与。
在修复过程中,应加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合力。
文中初步探讨了国内河岸带发展和管理工作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明确指出了针对不同地域的典型样带具有的景观生态效应有所不同。
选择适宜的物种和科学的植被群落是今后河岸带景观效应功能发展趋势。
河岸带景观生态问题涉及植物配置、土地治理、城市卫生及水利基础建设等,随着一些工业大省的河岸带景观生态受到严重干扰,导致河岸带结构发生改变,生态功能退化,其中河岸带植被格局和生物群落破坏尤其严重。
目前,加大对河岸带植被建设和保护工作有利于河岸带景观生态效应的修复和流域生态安全的保护作用。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河岸带研究的历史及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以期加强我国河岸带景观生态效应和保护流域生态安全。
1 定义河岸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靠近河边植物群落包括其组成、植物种类多度及土壤湿度等同高地植被明显不同的地带;狭义所指河水、陆地交界处的两边,直至河水影响消失为止的地带。
1996年,国外关于河岸带定义、河岸带在流域生态学中的功能等最新信息传入我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河岸带生态学的发展。
河岸带通过过滤和截留沉积物、水分以及营养物质等来协调河流横向和纵向,因而在与之相关的土壤侵蚀程度降低、渠道稳定化、生物栖息地保护以及水质改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我国河岸带植被研究进展我国河岸带景观生态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塔里木河流域、长江三峡段、香溪河流域以及关帝山文峪河流域等,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河岸带植物的群落格局、生物多样性、荒漠河岸带植被与环境关系等方面。
目前我国以流域为对象开展的研究工作,一部分是关于流域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流域水源利用、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水污染防治、河岸侵蚀和保护、水利工程等领域;另一部分是关于河岸带植被结构、物种多样性、缓冲功能、廊道功能、河岸带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等河岸带生态学领域。
3 河岸带的功能和管理河岸带是指高低水像之间的河床及高水位之上直至河水影响完全消失为止的地带,包括非永久被水淹没的河床及其周围新生的或残余的洪泛平原,其横向延伸范围可抵周围山麓坡脚。
保护河岸的方法河岸是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处,是河道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位置。
保护河岸就是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在防止水灾、保持水源、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护河岸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一、建立河道保护区建立河道保护区是保护河岸的基础。
国家对河流及其周围自然保护区和人工保护区划分的范围内,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工程等活动进行管理,保证河流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同时也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二、建设生态岸线生态岸线是以植物为主的绿化带,可以有效保护河岸,防止水土流失和农药污染。
在河岸上种上坚强、有适应性的树木和灌木,可以起到稳定土壤的作用;同时,这些植物还能吸收有害物质,保护水质。
三、建造人工护堤人工护堤是保护河岸的有效措施。
在防止河流水位过高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阻挡洪水的作用。
护堤可分为混凝土护堤、石头护堤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河流的流量不同,所需要的护堤材料和高度不同,需要综合考虑。
四、防止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河岸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例如,开发古老的护坡法,即在河岸上挖出一个“沟”,将下游的泥沙引入其中,形成护坡。
另外,整治河道中的各个细节部分,如渠道、坝、岛、沙洲等,也能减少水土流失的情况。
五、清理河床清理河床可以使河流的水流通畅流动,同时也能减少生态环境污染的情况。
在网上常常能看到一些民间组织机构在鼓励大家参与河床的清理行动。
这种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利用人力资源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
六、控制河流污染河流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为了减少水污染对河岸生态系统的破坏,需要对河流进行污染监测。
如果发现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就需要通过政策、技术等方面,加强污染防治。
特别是对重点保护的水源地,必须加强管理。
在保护河岸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经济与社会利益。
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保持河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健康性。
设计:林尚钦地点:龙岩导师:郑洪乐
设计时间:2009年
方案以创造丰富、健康的城市生命栖息环境为出发点,把城市的水域生态系统、河岸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按一棵完整的生命树的概念进行展开。
以贯穿市中心的河流为主导,设计多孔河岸结构单体,通过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有机河岸对不同现状河岸进行更新,创造河岸生态格局,丰富生境。
借助城市原有街道,以绿色廊道的形式向河流两边延伸,形成健康的陆地生态系统。
城市生命树规划概念
城市生命树概念图
水域生态系统+河岸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城市生命树”。
水域生态系统、河岸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体系。
像一棵树的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一样,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系。
必须保证它们的健康发展,维持城市整体生态平衡,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上图)。
以贯穿市中心的河流为主导,设计多孔结构单体,通过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有机河岸对不同现状河岸进行更新,创造河岸生态格局,丰富生境。
借助城市原有街道,以绿色廊道的形式向河流两边延伸,形成健康的陆地生态系统。
充满绿色、充满活力的城市河流、街道,确定其自己的独特性,成为一个连贯的相互关联的网络。
河岸栖息结构概念分析
河岸栖息结构分析图
结构概念来源于蜂窝,问题的关联性在于蜂窝的单一生命栖息结构和城市生命栖息环境的关系。
城市化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野生动物没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城市逐渐形成只适合人类生存的单一生命栖息空间。
人口的高度密集和长期居住逐渐形成现在的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地占用土地,破坏环境。
城市,不应该只创造人居环境,城市的发展,在满足我们人类需要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为野生动物创造栖息环境,达到共生、共存(如上图)。
河岸结构分析
河岸结构概念图
多孔材料配以土壤创造植物生长环境,同时也为野生动物创造一个新的栖息地和繁衍空间。
改变传统混凝土河岸隔断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工程设计,在河道与陆地交界的一定区域内构建生态功能强、景观效果好的河岸结构。
利用预制混凝土制造多孔管道,通过结合创造护岸结构,同时又能保证河岸的渗水性,确保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联系性(如上图)。
河岸结构概念图
利用工程结构设置适宜的生境,创造丰富的生态格局,提高生物多样性(如上图)。
河岸结构平面分析图
平面分析:孔隙结构的穿插排列组合,形成锯齿状河岸结构,有利于消解波浪冲力,提高河岸安全性(如上图)。
河岸结构剖面分析图
剖面分析:孔隙结构可容纳植物、土壤动物及微生物在其间生长生活,植物生长成型后往往又对工程结构形成纠结力,增强整体强度(如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