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江南》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8.21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描写性、表现性、抒情性。
2.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气候、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能够理解《江南》这首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江南》可爱的江南啊,我亲爱的江南雨后的清波,瘦影湖面断桥残雪,寂寞侯爵夫人玉簪子弄,谁家狂儿童亭亭小女,卷水浸流花同学玉楼金阙,宛转笙歌九重2. 江南的一些基本情况江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带,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四个省份,并不具体指某个地方。
江南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如春。
江南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如南京的鸭血粉丝汤、杭州的西湖醋鱼等,而江南几省的大部分地区是水乡,因此水路交通发达,泛舟湖水、游览古镇是江南的一大特色。
三、教学重点1.理解《江南》这首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2.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的地理环境和风俗文化。
四、教学方法和过程1. 教学方法主要采取“导读法、朗读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能力。
2.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共同欣赏江南的美丽风景。
可以展示一些江南的美景图片,让同学们直观感受江南的自然风光。
引导学生,看图片能找出哪些是江南的特产,哪些是江南的水乡风景,哪些是江南的雨景等等。
步骤二:导读导读全诗,帮助学生了解江南的自然风光,以及这首诗的诗意和描写方式。
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搭建出作者艺术表现的整体形象。
我们可以用类比或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僻的句子和词汇。
步骤三:朗读让学生朗读这首诗,重点让学生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和每句话的正确表达方法。
在朗读时,让学生把描写江南的词语和句子特别地读出来,比如清波、瘦影湖面、断桥残雪、寂寞侯爵夫人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步骤四: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悟道思辨和情感体验方面的能力。
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一些沉浸在情感当中的文章段落,来让学生了解文学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思考。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课文原文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江南可采莲,li án yè hé tián tián 莲叶何田田!yú xì lián yè jiān 鱼戏莲叶间:yú xì lián yè dōng 鱼戏莲叶东, yú xì lián yè xī鱼戏莲叶西,yú xì lián yè nán 鱼戏莲叶南, yú x ì lián yè běi 鱼戏莲叶北。
【篇二】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9个生字和两个偏旁,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江南采莲情景,感受江南美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补充资料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了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画面美,培养热爱自然地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江南美景。
【教学方法】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趣味导课1.播放视频《最美江南水乡》。
2.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播放的是哪里呢?(江南水乡)3.是啊,江南是个美丽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领着小朋友们一起去学习一首古诗,欣赏这美丽的江南风景。
(板书课题)3.江南(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
出示带音生字:江南可采莲鱼东西北(1)学生自由读生字。
一年级上册《3.江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胶州市九龙小学杨洋教材简析:《江南》是一首汉乐府诗,描写了采莲人采莲时所见的江南荷塘风光,反映了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全诗注音并配以插图,意在让学生借助拼音识字、朗读及课文意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三点水”和“草字头”。
2.学写汉字“可、东、西”,写好竖钩和竖弯2个笔画。
3.学习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背诵课文。
4.借助图文阅读,丰富对江南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一、借助风景图,初步了解江南。
1.师(略带神秘):同学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
2.引导学生欣赏,江南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鱼虾鲜美,稻谷飘香,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揭示课题。
出示地图,了解长江及江南的大体位置。
认读“江南”这个词语,拼读,去拼音读。
3.认识生字“江”,给江找朋友,“江”的左半部分叫“三点水”。
你还认识哪些“三点水”的字?(有三点水的字大多和水有关。
)4.聚焦方位词东南西北。
认读“南”,问学生在哪里见过,知道南指的是方向。
你还知道哪些方向?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这些字?把东南西北四个字分别填入以下句子中。
(1)太阳从边升起,边落下。
(2)海南岛在祖国的方,东北在祖国的方。
小结:东和西相对,南和北相对。
二、初读诗歌,指导停顿1.师:江南风光如此美,你瞧,水乡姑娘划着小船采莲来咯!听配乐示范朗读,感受《江南》,它和刚学过的《小小的船》都是诗歌。
《江南》是一首古诗。
汉朝时,一个专门的机构搜集整理的诗歌合集,简称“汉乐府诗”。
2.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3.分句试读,指导停顿。
(1)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2)分句读准,纠音,要求把字的韵母读饱满。
你们发现哪些地方要停顿?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文3《江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江南》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江南风光的向往和热爱,培养学生细腻的情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2.知识目标:–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基本意思,把握课文的主题。
–能够朗读、理解常见字词、短语。
–能够描述江南的风景及其特点。
3.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
难点:能够用简单语言描述江南的风光及其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材: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2.教具:图片、PPT。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江南风光,引入课文《江南》的学习。
2.学习课文:–听读课文,师生一起齐读。
–教师讲解生字生词,让学生逐句跟读。
3.课文讲解:师生共同探讨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描绘的江南风光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1.复习:复习前一课时的内容。
2.朗读练习: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
3.语言运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江南的风光,鼓励学生多用形象化的语言。
4.作业布置:布置练习册相应部分的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活动1.绘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江南的想象进行绘画。
2.游戏活动:设置游戏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课文口头传唱等。
六、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达到教学目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案篇一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
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1.(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
(教师)2.(1)预习生字、新词。
(学生)(2)读熟课文。
(学生)(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初步感受江南的美好,初步了解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一年级上江南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一年级上学期的江南地区学生制定的课程教案。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一年级上学期各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和地理特点,并以此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数学、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语文课程:(1)识字、拼音:通过识字、拼音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汉字和拼音的读写能力。
(2)阅读:选择有趣的小故事和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感。
(3)写作: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数学课程:(1)数的认识:教授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对数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数的运算:通过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几何图形:介绍基本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认识和绘制几何图形。
3.英语课程:(1)基本单词和句子:教授常用的英语单词和日常用语,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听力和口语练习:通过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
(3)简单对话和阅读:通过简单的对话和阅读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科学课程:(1)生活常识:教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探究实验:组织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科学观察:通过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
3.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反馈。
《江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全诗前商行描写了江南水乡义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使采莲人不禁发出热烈的赞叹。
“可"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直是采莲的好地方。
“田田",形容荷叶挺立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
此处说荷叶非常茂密,那荷花应该也是很繁盛的,不仅景色秀丽,而且莲子必然丰收,所以采莲人的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后五行采用反复咏唱的方式,勾勒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戏”字写出了鱼在水中灵动迅捷,欢乐可爱的活泼形象。
这里写“鱼”,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采莲人和戏水的鱼儿一样,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
采莲人划船之娴熟,船行之轻快,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就不难想象了。
这是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来表达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
连用了5个叠句,手法独特,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重复,还使得全诗节奏变得轻快愉悦,更能表现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
本课以传统水墨画配图,整个画面,花青中略带墨韵,色彩清新,格调高雅,正所谓“水墨江南"。
寥寥几笔的三两片荷叶,疏密结合,高低错落的构图,把莲叶茂密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中国画笔墨以少胜多的代表。
最后,那几条简笔画成的鱼儿,形象稚拙中不失灵动,使整个画面灵气十足。
教学目标: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准“南,莲”"等生宇的字音。
会写竖钩和竖弯。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1.(出示地图)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在我国的哪里吗?有去过江南吗?2.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与大家分享分享。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古诗。
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
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教学构想: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再加上课文配有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
朗读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
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中安排了让学生收集反映荷叶、荷花美的图片、诗歌、儿歌、绘画等方面的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电脑、小黑板。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指导朗读古诗。
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一、看图导入,教学部分生字词。
1.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
”(教师贴挂图。
)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力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引述边贴生字卡片。
让我们细细地欣赏一下。
(教师手指着图。
)瞧,婷婷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贴生字卡片:莲叶间。
)鱼儿(贴生字卡片:鱼儿。
)在清澈的湖水中欢快地游玩,秀美的水乡女子正在划着小船采摘莲子。
3 江南1.会认“江、南、可”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
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和“竖钩、竖弯”2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重、难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
会写“竖钩和竖弯”2种笔画。
1.字词教学。
图示记字法:教师提供江水流动、采摘莲子、鱼儿嬉戏的图片,让学生建立文字与图片的联系。
偏旁归类识记:“莲”,草字头代表植物。
书写生字:“东、西”是独体字,“可”是合体字,教师在范写过程中,一边写一边强调新笔画的特点。
2.朗读指导。
这是学生第1次学习古诗,让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的方法。
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要做适当停顿。
在读最后四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这4种不同的方位,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时的情趣,通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诗歌的情趣。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
3.积累运用。
通过欣赏画面上挨挨挤挤的莲叶,感受“莲叶何田田”的美景。
教学准备1.借助拼音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准备有关江南风景的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谜语先行,进入画面。
1.教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种小动物,想看看吗?这种小动物有些害羞,藏在谜语里呢,你能把它请出来吗?课件出示谜语:学生回答,教师揭示谜底是“鱼”。
2.师:这里是美丽的江南,请大家睁大眼睛,跟随教师一起去美丽的江南来一次短暂的旅游吧!(教师简单介绍江南是我国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3.旅游比较仓促,没有看够的同学还有机会,赶紧到诗歌里去瞧瞧,看看古人是怎么描写江南的?二、借助拼音,进入诗歌。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诗歌。
2.指名学生朗读,师相机正音,并给予评价。
3.听教师示范读。
过渡:想要读得准确、流利,我们还要做什么呢?那就是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都成为好朋友。
3 江南(教案)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可”“田”“田”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可”的发音,会写“田”“田”等4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景。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江南的美景。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 引入话题: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江南吗?江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清澈的河流,有碧绿的荷叶,还有美丽的莲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江南,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江南的诗歌,叫做《江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停顿。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三、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读生字词,注意读音和字形。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学生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朗读课文,感受诗意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意。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五、总结本课时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2. 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谈对江南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意。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三、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读生字词,注意读音和字形。
2.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重点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学生齐读生字词,巩固记忆。
四、朗读课文,感受诗意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诗意。
2.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江南》部编版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江南》的歌曲,理解歌曲所传递的信息。
2.掌握新词汇,如江南、渔村等,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学习写做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教材分析《江南》是一首中国民歌,旋律悠扬动听,表现了江南水乡美好的风景和人们的快乐生活。
而在歌词中,则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点,其中包括许多江南地区的词汇。
教学重点1.教学《江南》歌曲的内容和意义。
2.教学新词汇,如江南、渔村等。
3.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场景和人物。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到江南地区的文化特点,尤其是与自己所在地的差异。
2.帮助学生理解江南地区的风景和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通过播放《江南》歌曲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引导学生听歌词,并总结歌曲中所涉及的新词汇,如江南、渔村等。
3.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江南地区的感受和认识,鼓励学生发言。
主体环节1.教学新词汇:首先给出新词汇的音、形、义等方面的知识讲解。
然后配以图示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
2.探讨歌词: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材料图片等教具,让学生自由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表演演唱: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歌曲表演,并进行班内评比。
总结环节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如新词汇和歌曲内容等。
2.让学生自由发表心得体会,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口语交流情况来进行评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写做作业,写出自己心中的“江南”。
同时,阅读相关阅读材料,并能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反思1.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以深入理解文化差异等内容,但通过引导学生多听、多看,以及多和孩子交流,可以使学生有所感悟,提高文化自觉性。
2.在教学环节上,需要确保教学节奏的流畅性,认真研究教学设计与准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第二课时)(教案)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江南》的意义和内涵,领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2.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理解文本中的生字词和词语;3.学生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自由思考和表达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江南》这篇课文的基本意义和内涵,领会课文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念;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生字词和词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1.情感化教学法:通过引入情感元素,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理解课文的情感色彩;2.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表达能力;3.归纳总结法:对学生背诵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江南”的图片,并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图片的看法及感受;2.教师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本课的主题。
第二步:语文活动(15分钟)1.让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内容;2.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每段内容的意义;3.教师介绍和解释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和词语;第三步:情感分析(10分钟)1.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课文中情感元素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传递的人生哲理;2.教师逐个讨论每个段落所包含的情感元素,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情感色彩,启发学生思考。
第四步:总结思考(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和感受;2.教师依次点评每个学生的发言,并进行总结。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学生完成填空题;2.背诵课文。
教学后记本节课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江南》的内涵和情感色彩,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情感化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归纳总结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兴趣浓厚,效果显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3 江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认识江南的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
能力目标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江南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2.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江南的风景和历史文化。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Jiangnan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的介绍。
2.对江南知名历史文化景点的介绍。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江南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抽象概念。
2.学生对江南历史文化景点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或图片,描述江南的优美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江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新课1.讲解江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江南地区的独特气候和自然环境。
2.导入江南的知名历史文化景点,让学生了解江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3. 学习任务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江南地理和气候的理解。
2.学生自行搜索江南知名景点信息并简单介绍。
4. 拓展延伸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江南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深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江南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有了初步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未来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后作业1.自行搜索江南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一篇小短文。
2.画一幅描绘江南风景的图片,描述其中的特点和韵味。
以上是关于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3 江南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江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江南”的含义和特点。
2.能够听懂、朗读、理解课文。
3.培养学生对江南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听懂、读懂课文。
2.能够理解“江南”的含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江南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张江南地图,让学生先猜猜这个地方名字叫什么。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江南的印象。
2. 感受江南
让学生听一段江南古风音乐,感受江南的自然风光。
3. 学习课文
让学生听读课文《江南》,并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理解江南的特点,这个地方的气候、文化等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4. 扩展阅读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江南的文章和故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江南的自然景观、历史和文化。
5. 活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关于江南的画作或作文。
教学评估
1.班内展示学生的作品。
2.学生完成和江南相关的测试。
教学资源
1.江南地图
2.课文《江南》
3.江南元素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4.相关阅读材料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江南的自然景观、历史和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国情怀,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汉语词汇含义的理解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3课《江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江”“南”“采”等9个生字。
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
2.掌握竖钩、竖折两种笔画,掌握“氵”“十”“艹”3个偏旁。
3.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师(略带神秘):同学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
(出示配乐课件“江南可采莲”。
)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量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讲述边引导学生欣赏,揭示课题。
二、读通词句,感受节奏1.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
2.老师示范朗读,指导停顿: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让同学们按照划分的节奏,再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4.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嬉戏的情景。
三、再读诗歌,学习生字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动动小手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和会认的生字画出来。
2.开火车认读生字,去拼音读,听音找字。
(出示:可东西)3.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笔顺,然后老师示范书写。
4.指导书写“可、东、西”。
(1)“可”先写横,再写里面的“口”,末笔是竖钩()(2)“西”第五笔是竖折(),里面不要多写一横。
5.让学生练习,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快乐朗读,谈话导入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莲叶一片连一片,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我们已经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荷塘……(指导学生朗读想象,感受江南水乡的美。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南》(说课稿)1.教材分析1.1 课程目标本课旨在通过学习《江南》这篇经典诗歌,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习描述江南地区的汉字词语•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1.3 教学难点•描述江南地区的词语理解和运用•了解江南地区的人文景色与历史文化2.教学过程2.1 情境导入首先,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江南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
然后,老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江南这个地方的了解和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2 知识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口语交流和互动问答,让学生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并介绍本课的主人公和主题。
•词语运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江南地区的汉字词语,如桂花、荷叶、青峰等,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形象和意境。
•朗读诗歌:老师可以朗读或播放录音,带领学生朗读整首诗歌,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容。
•诗歌翻译: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些汉字词语的英文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2.3 学以致用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写作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抄写练习:要求学生抄写一段《江南》中的诗句,帮助学生记忆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作文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所熟悉的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色,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4 复习提高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测验,让学生检验和提高学习成果。
•选择题:要求学生从给出的词语中选出与江南特点相关的词语。
•填空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填写正确的单词或词语,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评价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对江南地区的美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语感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对汉字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本课也可以促进学生跨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在历史、地理等领域的想象和发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特产,促进学生的地理常识;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3.学习课文中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够理解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和特产;2.能够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3.能够学习课文中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对江南地区进行深入的了解;2.如何将生字和生词的学习与阅读相结合;3.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4.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介绍江南地区的基本情况,如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农作物等。
让学生初步了解江南地区的特点。
2. 学习课文(25分钟)•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
•初步教导生字和生词,重点是“姑娘”、“蒸馏”、“淤泥”等。
•再次阅读,让学生尝试自己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讨论课文中的意思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课文的意境。
例如:“江南诠释出的是优美的自然与生活,是专属于细水长流、柔情蜜意的诗意境界。
”3. 学习诗歌(15分钟)•让学生先读一遍《江南》诗歌。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感受高雅气息,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质。
•分小组进行诗歌合唱,每个小组可以选择歌曲并演唱。
4. 语言运用(20分钟)•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和诗歌,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
•组织学生游戏,如“找不同”、“填空”,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5. 总结(10分钟)•确认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为下一次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教师观察、测试、作业评价等方式进行。
•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的自主习惯,调节教学节奏。
六、教学资源•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
•课堂教学用品,如黑板、课件、图片、PPT等。
3江南(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 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 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 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江南美景,热爱美丽的大自然。
必备品格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课件39)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不论多么小的孩子,他们都有自主做事的愿望,太多的帮助就是束缚,所以教师放手让他们合作自学生字,自己找识字方法,提出自己的质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词,给他们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还通过打拍子读、想象、演一演、吟唱、比赛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让孩子在充分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高效、健康、快乐地学习。
不足之处:有几处觉得还有待加强,一是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有提示,但是一年级的孩子控制和组织能力还不强,这样的自学如果刚开始没有落实到位,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我们的确也是刚刚开始学习生字,所以还有待教师深入地指导和监督。
第二,是入学儿童的课堂常规,本节前二十五分钟左右还可以,后面就有些躁动,所以这也是教师工作的方向,必竟没有课堂纪律、良好学习习惯的保证,高效课堂是无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