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
- 格式:doc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
历史必修三知识整理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1、背景: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思想文化:私学兴起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具体原因政治:分封制遭到破坏阶级关系: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直接原因诸子百家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2、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㈠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政治倾向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至圣”1思想主张⑴思想核心是“仁”①仁就是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⑵礼,主张克己复礼⑶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影响: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⑷伦理观主张性相近评价①对当时:有进步意义,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有利于缓和矛盾,构建和谐社会②对以后: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㈡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代表地主阶级孟子:①主张实行“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①主张“仁义”和“王道”②提出“君舟民水”③性恶论评价:⑴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⑵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蔚然大宗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反应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愿望一种倒退的消极思想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主张实行变革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考点突破: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法家。
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社会大动荡、大分裂、大发展、大变革。
经济原因:铁器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文化原因:私学出现,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产物(二)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创始人。
“至圣”(春秋时期)①核心思想“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③主张“克己复礼”④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亚圣(战国时期)①主张“仁政”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③性善论荀子(战国时期)主张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②“君舟民水论”③性恶论道家老子:创始人(春秋晚期)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的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战国):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①把生死看成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
(法家把君主权力提高到了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尚贤、非攻、节俭(代表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影响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1.汉初,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实力获得恢复和发展。
2.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汉初“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需求。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编号:C001一、测试要求: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二、知识梳理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和儒家学派的、、、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等。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基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
他还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他们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A、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著名的;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B、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和“”,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荀子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三、巩固练习单项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①“克已复礼”②“以德治民”③“仁者爱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仁”B、“义”C、“礼”D、“信”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克已复礼”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5、孔子年青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并向老子请教治国之道。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老子会对他说什么呢A.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B.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7、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的哪位思想家的著作?A、KongQiuB、ZhuangZiC、MengZiD、XunZi8、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A.人性善恶 B.是否实行仁政 C.是否主张“礼” D.是否追求气节9、下列观点,与孟子的主张不符的是A.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C.人无有不善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道家最受欢迎判断题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预习案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
(2)阶级关系: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
3.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三、道家和法家
探究案
探究点1 孔子思想及其意义
材料 见下图
图一 《孔子论为人》 图二 孔子成了摇钱树(漫画)
思考
(1)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中可能会提出什么观点?
(2)简要评价材料中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内容。
答案 (1)提出“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等。
(2)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
图片二所反映的利用孔子来牟利的现象,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
[重点精讲]
“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思想中的“仁”和“礼”关系密切。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
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