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24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
- 格式:doc
- 大小:569.00 KB
- 文档页数:14
命题学校:.大连24中学命题人:车晓红校对人:刘娱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利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同。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F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人类文化创造来说,孤独感并不是一件坏事。
也许,人才在教室、课堂上培养,天才则在孤独感中自己成长。
粗略地考察人的孤独感,大致可分成两类:外在的孤独感和内在的孤独感。
中年不幸丧妻,遗孀凄凉度日,老处女的落寞心境,以及多年漂泊在异乡外地的天涯倦容,私生子的孤苦无告,或某种原因被人类社会遗弃、与人类社会隔绝的人(如鲁宾逊),他们所感受到的孤独,则属于外在孤独感。
这是一种机缘性的、具体的、浮在表层上的心理意识。
只要外界环境一变好,这种孤独感便会烟消云散。
内在的孤独感则是一种最深层次上的心里意识。
它常常是朦胧的,莫可名状和说不太清的。
正因为说不太清,所以具有一种根本的、永恒的、无法驱散的哲学性质。
内在孤独感便是地球人与生俱来的“根本的孤独感”。
即便是身处车如流水马如龙和灯红酒绿之中,在生日晚会上,在伉俪缱绻之情的蜜月旅行或在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中,这种“根本的孤独感”也丝毫不会散去。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根本的孤独感。
大凡有根本孤独感的人,思想感情多是较深沉的。
因为他们有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个性,不为当时社会和同时代人所容,在任何场合下他们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和格局,故内心常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
当他们一旦陶醉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中,他们才感到实实在在的平安和满足。
他们的作品原是写给未来世纪的人看的,所以不为同时代人理解,横遭守旧者和庸人们的攻击。
比如司汤达活着时,声名并不显赫,但他预言要等到1880年左右才会有人欣赏他:贝多芬的许多作品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他自己也很清楚,他的几部钢琴奏鸣曲是为未来世纪的听众而创作的。
辽宁省大连二十四中2012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3题。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易善峰《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
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
原诗是: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
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
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
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000公里。
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
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
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
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
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如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巳,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
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参考答案一、1.C(A “潜在的内核”不是文学经典之道B中国经典文学之道不是是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是“犹如”D范围不当,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也不是同时符合两个要求)2.B(A“最多的”无中生有C逻辑错误,“便”“转而”不当D“都是”错误)3.C(不是“和”是“甚至”)二、(一)(19分)4、(3分)A(瞻:丰富)5、(3分)D(①是李冲的看法③是萧子良、王融等人的看法④是宋弁的做法)6、(3分)D(A张冠李戴B “大家都很惧怕他”错C“国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心存怨恨”错)7、(10分)(1)(5分)宋弁年轻官职低微,从下位应答,声音洪亮姿态优雅,举止优美,高祖称赞了他很久。
(“微”、“对”、“进止”各1分,句子大意2分)(2)(5分)宋弁对国事非常勤劳,昼夜办公,受皇帝信任亲近深厚,同辈人中没有人赶得上,在朝野都名望很高,仅次于李冲。
(“劬劳”、“夙夜”、“甚”各1分,句子大意2分)(二)8.反衬,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衬托船在疾驶;(2分)化静为动,山色为静态,而这里写山色来去,描写人在江上看到山色变换的优美景色,(2分)也表现出人的轻快愉悦的心情。
(1分)(答拟人也可酌情给分)9. 塑造了虽已年迈但悠然自得、淡然洒脱、沉醉山水的诗人形象。
(3分)诗人满头华发,但心情愉快地欣赏山水美景、鸥鹭翩翩飞舞,表现出诗人寄情山水沉醉自然的情怀。
“寻浊酒,试吟篇”、“钱塘梦”等,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淡然洒脱的心境。
(3分)(三)10.(6分)(1)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三、11.(1)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A项“每天无所事事,最后在继父的感召下幡然悔悟”不当,B项没有心理描写,C项“语言质朴”不准确)(2)①表现继父外貌的丑陋,交代“我”不喜欢他的原因;②与下文继父内在美的表现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形象;③欲扬先抑,使情节曲折,富有波澜。
辽宁大连24中 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 陈桂权 1.下列对于“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蛟也称为“蛟龙”,与龙相联系,是因为龙本身就是由多种动物特点组合而成的,而蛟也是由大鱼、蟒蛇、牛、鳄鱼等动物特点综合形成的,二者形象相似故而得名。
B. 对于蛟的形象的描述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不断补充融合,宋代之前的蛟的形象还是以鳄鱼、大鱼等为原型,宋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蛇、牛、鳄鱼等形象的综合体。
C. 许慎认为蛟是龙的一种,池鱼的首领,张揖记录的蛟皮可以做鼓,郭璞认为蛟是鱼身蛇尾,有四只脚,脖子上有白色颈饰,能吃人,还可以有消肿的药用价值。
D. 文中引用彭乘《墨客挥犀》中记录的蛟见人“于腰下吮其血”与洪迈《夷坚志》中所述的蛟“吸人血,以致人身亡”意在说明蛟的性情暴烈,有危害性,攻击性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唐本草》中的记载证明了鲛鱼就是我们今天的鲨鱼,李时珍认为鲛鱼在他所处时代叫沙鱼,他引述他人观点认为世人称为鲛鱼实属误传。
B. 古人早期对蛟的描述就是鳄鱼,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蛟这一神灵形象,这个认识过程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情况,向柏松的这一观点在作者看来并不全面。
C. 张揖认为蛟 “鱼身而蛇尾……可作鼓”,颜师古对此不同意,他认为张揖描述的是鲛鱼而非蛟龙,郭璞的描述是对的,但实际上颜师古的认识也是有错误的。
D. 从彭乘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蛟的形态如蛇,头如虎,身形巨大,多栖息在水边石洞中,声音好似牛叫,在水边行走的路人经常遭到它的伤害。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颜师古同时期的释玄应以及后代罗愿的解说证明了认为蛟与鱼有密切关系,这也是颜师古对前人看法不同意的关键所在。
B. 蛟是一个虚构的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它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的描述不尽相同,这也增加了今人对它了解的神秘感。
辽宁大连24中 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设全集U ={x ∈N| x<6},集合A={l ,3},B={3,5},则(C U A )∩(C U B )=( ) A .{2,4} B .{2,4,6} C .{0,2,4} D .{0,2,4,6} 2.若复数(a 2 -l )+(a -1)i (i 为虚数单位)是纯虚数,则实数a=( ) A .±1 B .-1 C .0 D .1 3.已知{}n a 为等比数列,若a 4 +a 6 =10,则a 1a 7+2a 3a 7+a 3a 9=( ) A .10B .20C .60D .1004.设点M 是线段BC 的中点,点么在直线BC 外,BC 2 =16,||||,AB AC AB AC +=-则||AM =( ) A .2 B .4 C .6 D .85.在右图的算法中,如果输入A=192,B= 22,则输出的结果是( ) A .0 B .2 C .4 D .66.给出命题P :直线l l :ax+3y+l =0与l 2:2x+(a+1)y+l=0互相平行的充要条件是a=-3;命题q:若平面α内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β的距离相等,则α∥β.对以上两个命题,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命题“p 且q"为真 B .命题“p 或q”为假 C .命题“p 或⌝q"为假 D .命题“p 且⌝q"为真 7.已知三边长分别为3、4、5的△ABC 的外接圆恰好是球O 的一个大圆,P 为球面上一点,若点P 到△ABC 的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则三棱锥P -ABC 的体积为( )A .5B .10C .20D .308.设F 1,F 2是双曲线12422=-y x 的焦点,P 是双曲线上的一点,且3|PF 1|=4|PF 2|,△PF 1F 2的面积等于 ( )A .24B .38C .24D .489.设偶函数f (x )=Asin (ϕω+x )(A>0,ω>0,0<ϕ<π)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KL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KML=90o |KL|=1,则f (61)的值为( )A .43-B .41-C .21-D .43 10.已知集合A={{})1(|),(},02012022|),(22m y x y x B y x y x y x y x ≤-+=⎪⎩⎪⎨⎧≤-+≤+-≥+-,若B A ⊆,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A .1≥mB .2≥m C .2≥m D .5≥m11.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4-1)3+2013(a 4-1)=1, (a 2010-1)3+2013(a 2010-1)=-1,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S 2013=2013,a 2010<a 4 B .S 2013=2013,a 2010>a 4 C .S 2013=2012,a 2010≤a 4 D .S 2013=2012,a 2010≥a 412.若函数f (x )=x 3-bx 2+1有且仅有两个不同零点,则b 的值为 ( )A .243B .223C .3223 D .不确定第Ⅱ卷(共90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3~第2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2~2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3.已知函数f (x )=kx +1,其中实数k 随机选自区间[-2,l],则对]1,1[-∈∀x ,都有f (x )≥0恒成立的概率是 。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大连育明高级中学、大连八中三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模拟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连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相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承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大连二十四中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命题人:刘艳华 校对人:宋涛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山中伸弥、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201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肯定了发育生物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这是发育生物学第四次获诺贝尔奖。
第一次是1935年德国的HansSpemann(因为他发现胚胎诱导现象),第二次是1986年意大利女科学家RitaLevi-Montalcini(因为她发现神经生长因子),第三次是1995年德国的女科学家ChristianeNUsslein-Volhard和美国的EricWieschaus和EdwardLewis(因为他们研究果蝇发育的基因)。
百年来,发育生物学的诺奖一半给了德国,是因为德国在19世纪创立了近代发育生物学,并多年领先。
我们每个人都是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
这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再分成四、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个细胞,如此直至很多很多细胞,而这些细胞的形态和功能都不一样。
也就是说,最初的一个细胞,有多种潜能,而最后分化的细胞,只参与一个功能,比如长出头发的细胞、组成眼睛的细胞,不同于脑中、肝脏和肾脏的主要细胞。
从发育生物学来说,一个多潜能的细胞,如何变成分化的细胞,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否可逆? 从再生医学希望人造器官来说,粗略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把已分化的细胞(如皮肤的细胞)退回多潜能状态的细胞(多能干细胞);第二步,把多能干细胞变成我们需要的细胞(比如肾脏的细胞)。
如果可以这样,也许当我们失去眼睛、肾脏、胳膊的时候,我们用自己无关紧要的细胞(如皮肤上刮下一点),重新制造我们失去的细胞、组织、器官,这在应用上有着诱人的前景,可惜目前还做不到。
期末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年艰苦奋斗,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落后国家,成长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B. 在治疗网瘾过程中要因人而异,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所不同,不可用千篇一律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要“因症施治”。
C. 虽然外部经济环境仍然严峻,但前一段时期宏观经济势如破竹的下跌势头得到了遏制,政府刺激需求政策正在产生初步成效。
D. 领导干部与“身边人”形成的腐败共同体对其下属会起非常恶劣的示范作用,上行下效,可能影响一大片,带坏一大批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的恶化不仅给世界带来动荡和不安,也会影响中美关系的发展和稳定。
B. 就在8名维和警察“回家”的路途中,一首专为他们而作的《接你回家》悄然诞生,此曲代表全中国人民发出了对八位海地维和英雄的呼唤。
C. 老百姓对一个政党评价的好坏,最大的因素就是腐败。
对病人来说,治不好肿瘤保不住性命;对政党而言,治不了腐败保不住政权。
D. 海南地产价格连续上涨,新地王不断产生,其中中南建设拍得的地处三亚湾的一块地皮,竟拍出一平方米高达37500元的天价,一举取得海南地产史上价位最高的新记录。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A. ③⑤④②①B. ⑤④②①③C. ④②①③⑤D. ②①③⑤④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大连24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渐.染(jiān)苔.藓(tái)咫.尺(zhǐ)呶.呶不休(nú)B.昵.称(nì)鱼鳔.(biào)烜.赫(xuăn)悬崖削.壁(xuē)C.蓐.草(rù)镌.刻(juān)内讧.(hòng)力能扛.鼎(gāng)D.攻讦.(jié)稔.知(rěn)淙.淙(cóng)家给.人足(jǐ)2.下列词语中有一处错别字的一项是()A.失言痉挛冻馁鸾凤如鸣B.摇曳渲泄辑录变本加利C.匡正佛像怃然死皮癞脸D.福祉荣膺聚笼漉漉饥肠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1995年岁末,内地观众因为一部《红番区》知道了贺岁片,此后,这个新兴事物就被各种媒体炒得满城风雨....,电影市场的这块大蛋糕也被做得越来越大。
B.经济不景气是开展经济基本建设的最低成本时期,也是韬光养晦....、培育知识名牌和打造特色工业体系的大好机会。
C.近期表现神勇的巴塞罗那队延续了良好的势头,虽然有四个主力队员因伤病或停赛只能作壁上观....,但他们还是在主场凭借亨利的帽子戏法4:0大胜瓦伦西亚。
D.神舟七号在人航天飞天代表团访澳期间,3位航天员与澳门学生真情对话,他们的金玉良言....让学生深受鼓舞。
4.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A.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理工作。
B.今天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第一天,一早,淫雨霏霏,给干燥的京城平添了几分潮润。
C.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撞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D.在这次大会检查中,环境保护检查大队人员的工作人员发现这家工地存在多种扰民行为,当场就给相关单位发放了限期整改的通知单。
辽宁大连24中 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文)试题 第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设全集U={xN| x0,>0,0<f(x)恒成立,则称函数f (x)为D上的“k型增函数”.已知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x-a|-2a,若f(x)为R上的“2013型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12分) 设函数f(x)=cos 2 cos2 x. ()求f(x)的最大值,并写出使f(x)取最大值时x的集合; ()已知ABC,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f(B+C)=,b+c=2,求a的最小值. 18.(本小题满分12分) 第12届全运会将于2013年8月31日在辽宁沈阳举行,组委会在沈阳某大学招募了12名男志愿者和18名女志愿者,将这30名志愿者的身高编成如右所示的茎叶图(单位:cm),若身高在175cm以上(包括175cm)定义为“高个子”,身高在175cm以下(不包括175cm)定义为“非高个子”,且只有“女高个子”才担任“礼仪小姐”. ()如果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高个子”和“非高个子”中共抽取5人,再从这5人中选2人,求至少有一人是“高个子”的概率? ( II)若从身高180cm以上(包括180cm)的志愿者中选出男女各一人,求这两人身高相差5cm以上的概率. 19.(本小题满分12分)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DC,PAD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D=4,BD=4,AB=2CD=8. ()设M是PC上的一点,证明:平面MBD平面PAD; ()当M点位于线段PC什么位置时,PA平面MBD? ()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 20.(本小题满分12分) 函数f(x)=alnx+1(a>0). ()当x>0时,求证:f(x)-1≥a(1-); (II)在区间(1,e)上f(x)>x恒成立,求实数a的范围; 21.(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点Al (-2,0),A2 (2,0),过点A1的直线l1与过点A2的直线l2相交于点M,设直线l1斜率为k1,直线l2斜率为k2,且klk2=。
辽宁大连24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陈桂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蛟”到底是何种动物?翻检史籍我们发现,古人所说的蛟应是在综合鳄鱼、大鱼、蟒蛇、牛等动物特点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云:“蛟,龙之属也。
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置笱水中即蛟。
”三国时训诂学家张揖在《广雅》卷十中说蛟云:“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
”晋郭璞《山海经传》对“虎蛟”的解释是“蛟似蛇,四足龙属,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山海经•南山经》)。
郭璞不仅从形态学的角度对蛟做了一番描绘,还谈到其药用价值。
而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在《汉书注》卷五七中引郭璞对蛟所做的另一更为详细的解释是:“其状云似蛇,而四脚细颈,颈有白婴,大者数围,卵生子如一二斛瓮,能吞人也。
”行文至此,我们对于蛟的原始意象似乎已有一模糊的轮廓。
从诸位学者对蛟的特点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蛟的两个显著特征:其一,蛟的体形兼具鱼、蛇之形,正所谓“鱼身而蛇尾”,且拥有四足;其二,蛟为性情暴烈的食肉动物,攻击性强。
这两大特点,不禁使人联想到另一水中猛兽——鳄鱼。
而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挥犀》卷三中对蛟的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性的生动描述,则为这一猜想提供了又一佐证:“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数丈。
多居溪潭石穴,声如牛鸣。
岸行或溪行者,时遭其害。
见人先腥涎绕之,即于腰下吮其血,血尽乃止。
”因此,有学者认为“两项对照,蛟龙特征与鳄鱼一一对应,可见古人视鳄为蛟龙,蛟龙是以鳄鱼为原型的神灵”(向柏松《中国水神崇拜》138页)。
应该说“鳄鱼为蛟之原型”这一观点符合古人早期对蛟的描述,但蛟作为一虚构组合之物,其特征绝非任何一种动物所能兼具。
对于“蛟为鳄鱼”这一观点最早质疑的人是颜师古。
他在《汉书注》中对张揖关于蛟的解释提出异议:“张说蛟者是鲛鱼,非蛟龙之蛟也。
”那么,古代所说之“鲛鱼”究竟为何鱼种?让我们看看古代医学家们对它的解释。
《唐本草》对“鲛鱼”释名称“沙鱼、鱼昔鱼、鳆鱼、溜鱼”。
李时珍对其注解为:“鲛波有沙,其文交错鹊驳,故有诸名。
古曰鲛,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名鲛叚,讹为鲛。
”(《本草纲目》卷四四)这样看来,鲛鱼所指应该是鲨鱼。
因鲨鱼皮可为服饰的上等原料,所以,唐时沿海各县在上贡京师的物品中,鲛鱼皮为必备之物(《通典•食货》)。
宋寇宗奭在《本草衍义》卷十七中也认为鲛鱼是沙鱼,并对其皮的用途着重叙述:“鲛鱼,沙鱼,皮一等形稍异,今人取皮饰马鞍剑。
”既然鲛鱼之“鲛”所指的是鲨鱼,那么,按照颜师古的推理逻辑,张揖在《广雅》中所说的蛟也应该是鲨鱼。
但是,我们再看张揖对蛟的描述,“蛟状鱼身而蛇尾,皮有珠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蛟的这些特征与鲨鱼有十分显著的差异。
所以,张揖所说之蛟更像鳄鱼而不是鲨鱼。
经学大师颜师古的这次判断是不准确的。
但他对于“鲛鱼与蛟龙”有所区别的说法却从另一侧面道出了蛟的原型动物除鳄鱼外,至少与鱼还有关系。
唐人释玄应在《一切经音义》中说明了唐代时“鲛”与“蛟”在某些时候可以通用,而宋人罗愿的解说则证明了鱼与蛟的关系,他在《尔雅翼》卷三十中说:“是以,二物为一物也。
皮有珠,饰刀剑者是鲛鱼昔之鲛;满二千斤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
”由此看来,水中大鱼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
另外,蛇与牛也是蛟的原型动物之一。
但从文献中看,将蛇身与牛首融入蛟的形象应该是在宋代以后的事,如洪迈《夷坚志》中所述之“阁山蛟”身长九尺,以身缠人,并吸人血,以致人身亡。
而清人薛福成对蛟的描述则表明清时蛟的形象组合已经完成。
蛟是首似牛,而身体兼具龙、蛇特点的动物(《庸盦笔记•述异》)。
因为,龙本身就是兼具多种动物特点组合而成,而蛟的最终形象与龙又有几分相似之处。
所以,我们可以断言,蛟是在以鳄鱼为原型的基础上,综合大鱼、蟒蛇、牛等动物特点后形成的一种妖物。
蛟形象的出现与龙密切相关,因而人们也将它称之为“蛟龙”。
(摘自《文史知识》2012年第10期,有删节)1.下列对于“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蛟也称为“蛟龙”,与龙相联系,是因为龙本身就是由多种动物特点组合而成的,而蛟也是由大鱼、蟒蛇、牛、鳄鱼等动物特点综合形成的,二者形象相似故而得名。
[来源:学.科.网]B.对于蛟的形象的描述几千年来一直都在不断补充融合,宋代之前的蛟的形象还是以鳄鱼、大鱼等为原型,宋代以后逐渐形成了蛇、牛、鳄鱼等形象的综合体。
C.许慎认为蛟是龙的一种,池鱼的首领,张揖记录的蛟皮可以做鼓,郭璞认为蛟是鱼身蛇尾,有四只脚,脖子上有白色颈饰,能吃人,还可以有消肿的药用价值。
[来源:学&科&网]D.文中引用彭乘《墨客挥犀》中记录的蛟见人“于腰下吮其血”与洪迈《夷坚志》中所述的蛟“吸人血,以致人身亡”意在说明蛟的性情暴烈,有危害性,攻击性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本草》中的记载证明了鲛鱼就是我们今天的鲨鱼,李时珍认为鲛鱼在他所处时代叫沙鱼,他引述他人观点认为世人称为鲛鱼实属误传。
B.古人早期对蛟的描述就是鳄鱼,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蛟这一神灵形象,这个认识过程符合当时的生活实际情况,向柏松的这一观点在作者看来并不全面。
C.张揖认为蛟“鱼身而蛇尾……可作鼓”,颜师古对此不同意,他认为张揖描述的是鲛鱼而非蛟龙,郭璞的描述是对的,但实际上颜师古的认识也是有错误的。
D.从彭乘的记述中可以看出蛟的形态如蛇,头如虎,身形巨大,多栖息在水边石洞中,声音好似牛叫,在水边行走的路人经常遭到它的伤害。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颜师古同时期的释玄应以及后代罗愿的解说证明了认为蛟与鱼有密切关系,这也是颜师古对前人看法不同意的关键所在。
B.蛟是一个虚构的具有神化色彩的动物,它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它的描述不尽相同,这也增加了今人对它了解的神秘感。
C.从许慎、张揖、郭璞等诸多先人的记述中,我们对蛟这一原始意象的体形、性情方面的显著特征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D.传统文化中对于蛟、鲛鱼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这一“妖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摛,字士秀,东海郯人也。
摛幼而好学,及长,遍览经史。
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起家太学博士,迁左卫司马.会晋安王纲出戍石头,梁武帝萧衍谓周舍曰:“为我求一人,文学俱长,兼有行者,欲令与晋安游处,”舍曰:“臣外弟徐摛,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而堪此选.”高祖曰:“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容貌.”以摛为侍读.后王出镇江州,仍补云麾府记事参军,又转平西府中记室.王移镇京口,复随府转为安北中录事参军,带郯令,以母忧去职.王为丹阳尹,起摛为秣陵令.普通四年,王出镇襄阳,摛固求随府西上,迁晋安王谘议参军.大通初,王总戎北伐,以摛兼宁蛮府长史,参赞戎政,教命军书,多自摛出.王入为皇太子,转家令,兼掌书记。
摛之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武帝闻之,怒召摛加让.及见应对明敏,辞义可观,武帝意释。
因问五经大义,次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无不应对如响,帝叹异之,宠遇日隆.领军朱异不说,谓所亲曰:“徐叟出入两宫,渐来逼我,须早为之所.”遂承间白高祖曰:“摛年老,又爱泉石,意在一郡,以自怡养。
”高祖谓摛欲之,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防等并经为之,卿为我卧治此郡.”中大通三年,遂出为新安太守,至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秩满,还为中庶子,加戎昭将军.是时临城公纳夫人王氏,即太宗妃之侄女也.初婚三日,妇见舅姑,众宾皆列观,摛引春秋、仪礼、杂记之文主之.太清三年,侯景攻陷台城,时太宗居永福省,贼众奔入,举兵上殿,侍卫奔散,莫有存者。
摛独嶷然侍立不动,徐谓曰:“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凶威遂折。
堡景乃拜,由是常惮摛。
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军,固辞不拜。
太宗后被幽禁,摛不获朝谒,因感气疾而卒,年七十八。
长子陵,最知名。
(摘编自《梁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形质陋小,若不胜衣胜:承担住B.必有仲宣之才,亦不简容貌简:挑选C.大通初,王总戎北伐总:全,都D.妇见舅姑,众宾皆列观舅姑:公婆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徐摛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①文学俱长,兼有行者②教命军书,多自摛出③应对明敏,辞义可观④问历代史及百家杂说,无不应对如响⑤摛引春秋、仪礼、杂记之文主之⑥侯公当以礼见,何得如此?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③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摛幼年好学,博览经史,虽外貌不佳,但才学出众,写文章喜欢求新。
经过表弟周舍的推荐,做了晋安王的侍读。
B.徐摛追随晋安王,转任很多职务,除了母亲去世暂时离职外,晋安王都要求他留在身边辅助自己,军中命令文书,大多出自徐摛之手。
C.徐摛凭借才华,得到了武帝的宠爱恩遇,但遭到领军朱异的不满。
在朱异的挑拨离间之下,皇帝让徐摛出任新安太守。
D.侯景之乱,贼人冲进来时,朝中众人四散奔逃,只有徐摛坚守不去,怒斥侯景。
太宗被废,徐摛也气愤而死。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o(10分)(1)至郡,为治清静,教民礼仪,劝课农桑,期月之中,风俗便改。
(5分)(2)凶威遂折。
侯景乃拜,由是常惮摛。
太宗嗣位,进授左卫将军,固辞不拜。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当时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陲海涯。
8.本诗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却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力的艺术魅力。
结合诗句赏析,作者是如何使诗歌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5分)9.诗人说“听筝”听出了“无限秦人悲怨声”,试分析,诗中都有哪些“悲怨声”?(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o(6分)(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杜牧《阿房富》)乙选考题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题内的小题。
考生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枪[台湾]林双不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